第七章
關燈
小
中
大
的是。
馬上開禦前會議,孤就要他獻出妙計,以解今日之危。
” 谷英說:“軍師定有妙計。
衆将領私下常說宋軍師胸藏三十六計,已經使用的不到一半。
雖是笑話,但也可見宋軍師的胸中智謀未盡其用。
他苦苦谏阻陛下東征,也是他的智謀過人之處。
馬上開禦前會議,請陛下命軍師不必顧忌,直陳所見,獻出妙計,趁東虜八旗人馬尚未進入關門,我軍應趕快采取趨吉避兇之策。
” 李自成明白谷英不同意明日與敵人決戰,有迅速退兵之意,心頭增加沉重。
他沒有做聲,同谷英走回禦帳。
沒過多久,宋獻策從崗頭上回來了,劉體純也進來了。
劉宗敏和李過都被叫醒,隻用手掌在臉上幹抹一把,重新坐定。
禦前親兵又搬來兩把舊椅子,李過是權将軍,緊坐在劉宗敏的右邊;谷英也是權将軍,緊坐在宋獻策的旁邊。
劉體純是制将軍,坐在李過剛才坐的椅子上,面對皇上。
李自成雖然明白明天的決戰兇多吉少,也知道谷英不主張進行決戰,但是他仍然主張僥幸一試,等挫傷了滿洲兵的銳氣以後,再決定退兵之策。
他向軍師問道: “獻策,你剛才又到崗頭上看了一陣,對明天如何布陣,可有新的想法?” “陛下,依臣愚見,明天的決戰,對我十分不利,能夠避免這次決戰最好。
倘若不能避免決戰,這北邊二裡以外的燕山山口,十分重要。
就請陛下派一得力将領,率領兩千将士,堅守山口,不許一騎進來,擾亂我軍左翼戰線和中軍禦營。
” “難道滿洲兵會從一片石進來麼?” “皇上,目前滿洲軍威甚盛,我方不可不謹防事中意外。
像唐通這樣人,崇祯于國事危急之時,敕封他為定西伯,平台賜宴,命他死守居庸關。
他竟然同監軍太監杜勳出八達嶺三十裡向陛下迎降,可以說毫無心肝。
他是洪承疇統率下援救錦州的八總兵之一,與吳三桂有袍澤之誼。
如今清兵勢強,洪承疇與吳三桂難免不招誘他降順滿洲。
所以從一片石來的燕山南口必須派兵防守。
不過因為道路崎岖,山勢險峻,隻需兩千人防守就夠了。
” 李自成點頭說:“這意見很好。
我沒有想到唐通不可靠,幾乎誤了大事!你還有别的好意見?” 宋獻策為着大順興亡,已經想好了一個緊急建議,但不敢貿然說出,繼續一面仔細思考,一面等待機會。
劉宗敏忍不住問道: “軍師,紅瓦店這地方是通向北京和天津的大道,也是通向永平的大道,明日必定是兩軍血戰争奪之地。
仰看,我軍應如何部署兵力?” 宋獻策在心中暗想:“快到說出實話的時候了!”但是他仍然不動聲色地回答說: “紅瓦店是東西交通要道。
平時進關的人,從山海衛往西,紅瓦店是必經之地。
明日大戰是兩軍決戰,必以紅瓦店為争奪中心。
紅瓦店的村南邊即是丘陵地勢的盡頭處,尚有一箭之地是渤海海灘。
在漲潮時候,或起東南風時,這一片海灘就看不見了。
這一片海灘是包圍紅瓦店的必經之路。
今日吳三桂也想派兵從海邊包圍紅瓦店,隻是他兵力太少,無力從海灘仰攻紅瓦店,被我軍居高臨下,用輕火器與弓弩一陣射退。
但明日作戰情況,與今日大不相同,不易對付。
” 劉宗敏問:“怎樣不同?” 宋獻策說:“今日上午之戰,雖甚激烈,但非決定勝負之戰。
我大順軍與吳逆的關甯兵均未傾全力投入戰場,隻是互相摸摸底兒,為明日的大戰作準備。
多爾衮率領的滿洲大軍今日中午已經來到,必是今夜進關,明日與關甯兵合力對我。
本來吳三桂憑恃關城,以逸待勞,抗拒我軍,已經是我之勁敵,使我取勝不易;不料吳三桂勾引滿洲兵來,二者合兵,人數倍于我軍,且滿洲兵系多爾衮親自率領,銳氣甚盛,給養充足,萬萬不可輕視。
” 劉宗敏說:“好在石河西岸是丘陵地帶,我軍堅守石河西岸,進行一場血戰,以紅瓦店作敵人墳墓。
軍師,你看如何?” 宋獻策仍然不急于說出實話,沉吟片刻,忽然向李自成問道: “皇上你看如何?” 李自成說道:“紅瓦店必有一場血戰,可惜無城可守,石河岸不是禦敵……” 宋獻策說:“石河西岸雖然無險可守,但是憑我大順軍将士忠勇,也可以殺得敵人屍如山積,血流成河。
臣所擔心的是敵人從海上過來,在紅瓦店的東邊……” 衆人不覺吃驚,注目軍師。
李自成首先問道: “敵人怎麼從海上來?” 宋獻策說道:“過去數年,甯遠之所以能夠孤守關外,全賴明朝将饷銀、糧食、各種軍資,從海道充分供給。
糧食與運來的各種軍資均停泊在甯遠城東數裡外覺華島的港灣中。
今年二月間,吳三桂奉崇祯緊急密诏,命他放棄甯遠,率将士與百姓星夜入關,馳援北京。
吳三桂一路從陸路撤退,在覺華島上的軍糧、辎重,還有大批老弱婦女就是乘幾十艘海船撤退入關。
那時西北風順,大小船隻揚帆南下,走海路的反比走陸路的先到山海關外,停泊在姜女廟海邊。
後來困多爾衮率大軍從翁後地方轉道南下,直奔山海,吳三桂将所有船隻移到老龍頭長城的東邊,即海神廟附近海灣。
船上所剩糧食辎重,均已運進山海城中。
那裡水深浪平,最宜停泊。
多爾衮頗會用兵,智慮過人,故有睿親王之稱。
他的左右有範文程和洪承疇為之出謀劃策,更使他如虎添翼。
洪承疇在出關以前,駐軍山海,他的總督行轅就設在老龍頭寨中澄海樓上。
臣猜想他必會向多爾衮建議,利用停泊在海神廟附近的船隻,運載一兩千精兵,繞過老龍頭和澄海樓,明日在大戰正酣時候,滿洲兵隻要有數百人從海上登岸,擂鼓呐喊,我在紅瓦店縱然有兩三萬人馬也會突然大亂,各自奔逃。
何以如此?蓋我軍将士的軍紀與士氣遠非昔日可比,所以臣不勝憂慮!” 李自成也認為局勢險惡,但不能不故作鎮靜,對軍師和劉宗敏說道: “獻策擔心敵人會從海上繞過老龍頭,從紅瓦店海灘登陸,這事不可不防。
捷軒可派遣一千精兵,攜帶火器、弓弩,埋伏在海邊的蘆葦和荒草之中,待敵兵離船登岸時,一聲呐喊,火器與弓矢齊放,将敵擊潰,豈不容易?何必發愁!” 宋獻策明白臨近他要說出實話的時候了,說實話可能蒙受皇上嚴責,不說實話大順軍可能有全軍覆沒之災,皇上難保平安,應了“白虹貫日”的兇兆。
他的心情十分緊張,露出來沒有辦法的苦笑。
沉默片刻,然後回答: “明日大戰,主戰場不在海邊,而在石河灘與石河西岸。
但臣身為軍師,不能不計算到各個方面,故将敵兵會在紅瓦店南邊或西南邊海灘登陸的事也估計進去。
其實,臣何嘗不想到在海邊消滅敵兵不難,但臣更擔心的是,這次作戰與昔日作戰不同。
明日隻要在紅瓦店海邊出現呐喊聲和炮火聲,我在紅瓦店正面的大軍即會驚慌崩潰。
古人論作戰之道,常說要制敵而不制于敵,今日形勢恰好相反,竟處處受制于敵,窮于應付,未交手而敗局已定。
倘若明日我大軍潰于石河西岸,獻策雖身死沙場,不足報答皇上的知遇之恩。
縱然不死于沙場,也無面目再作軍師!” 大家聽了來獻策這幾句話,個個大驚失色。
李自成雖然也知道處境不佳,但沒有想到會有全軍崩潰的結果。
有一陣工夫,他沉默不語,心中後悔他東征時不聽谏阻,同時,考慮着他的最後決策。
李過對進北京後的許多事情,早有意見,而且對禦駕東征的事也不同意,但是處在侄兒身份,凡事不敢多言。
現在他不能不拿出主張,向軍師問道: “請皇上先回北京如何?” 宋獻策心中一動,回答說:“補之将軍高見,正合吾意,望皇上采納,愈快愈好。
”他轉向皇上,又接着說:“其實,禦駕速回北京,并非皇上逃避大戰,而是回北京後一面下旨調兵遣将,在北京與敵決戰,擊潰敵軍。
北京城改建于永樂年間,城高池深,頗可堅守。
除明朝中葉以前原有紅毛國人制造的紅衣大炮多尊,從天啟到崇祯初年,徐光啟等在天主教士的幫助下又新造了不少紅衣大炮。
皇上疾馳回京之日,大概劉芳亮駐守保定一帶的精兵至少有一部分到了北京。
皇上正可以憑借北京堅城,利用衆多新舊紅衣大炮與敵兵決戰,必勝無疑。
皇上為一國之主,并非受命作戰的将領,何必留在此地!” 李自成低頭不語。
他明白眼下局勢十分不利,明天之戰顯然是兇多吉少。
他也明白宋獻策勸他趕快退回北京,确實出自忠心,情辭懇切,而且趕快退回北京,部署在北京城下與敵人決戰,似乎也有道理。
但是他同時想着,從此地到北京七百裡,中間無一處險要可守,無一處屬于大順的屯兵堅城;一旦退兵,軍心瓦解,強敵窮追,必将全軍崩潰,不可收拾。
至于宋獻策建議他在北京城下與敵決戰,他知道全是空話,用意是勸他速走。
他明白明日大戰的敗局已定,所以軍師今日才如此苦勸他速離此地,奔回北京。
李自成雖然神态鎮靜,低頭沉思,但是在沉默中不覺心中發急,出了一身冷汗。
李過問道:“軍師,你熟讀兵法,足智多謀,處在今日,必有良策。
幾年來皇上待你不薄,可以說何為心腹,有聽計從。
我看你分明是有話要說,可是又不敢說,究竟是什麼重要計策?” 宋獻策面露苦笑,仍在考慮。
李自成也催促道:“你如有好的計策,今日不說,更待何時!你我之間,有何話不可直言?”
馬上開禦前會議,孤就要他獻出妙計,以解今日之危。
” 谷英說:“軍師定有妙計。
衆将領私下常說宋軍師胸藏三十六計,已經使用的不到一半。
雖是笑話,但也可見宋軍師的胸中智謀未盡其用。
他苦苦谏阻陛下東征,也是他的智謀過人之處。
馬上開禦前會議,請陛下命軍師不必顧忌,直陳所見,獻出妙計,趁東虜八旗人馬尚未進入關門,我軍應趕快采取趨吉避兇之策。
” 李自成明白谷英不同意明日與敵人決戰,有迅速退兵之意,心頭增加沉重。
他沒有做聲,同谷英走回禦帳。
沒過多久,宋獻策從崗頭上回來了,劉體純也進來了。
劉宗敏和李過都被叫醒,隻用手掌在臉上幹抹一把,重新坐定。
禦前親兵又搬來兩把舊椅子,李過是權将軍,緊坐在劉宗敏的右邊;谷英也是權将軍,緊坐在宋獻策的旁邊。
劉體純是制将軍,坐在李過剛才坐的椅子上,面對皇上。
李自成雖然明白明天的決戰兇多吉少,也知道谷英不主張進行決戰,但是他仍然主張僥幸一試,等挫傷了滿洲兵的銳氣以後,再決定退兵之策。
他向軍師問道: “獻策,你剛才又到崗頭上看了一陣,對明天如何布陣,可有新的想法?” “陛下,依臣愚見,明天的決戰,對我十分不利,能夠避免這次決戰最好。
倘若不能避免決戰,這北邊二裡以外的燕山山口,十分重要。
就請陛下派一得力将領,率領兩千将士,堅守山口,不許一騎進來,擾亂我軍左翼戰線和中軍禦營。
” “難道滿洲兵會從一片石進來麼?” “皇上,目前滿洲軍威甚盛,我方不可不謹防事中意外。
像唐通這樣人,崇祯于國事危急之時,敕封他為定西伯,平台賜宴,命他死守居庸關。
他竟然同監軍太監杜勳出八達嶺三十裡向陛下迎降,可以說毫無心肝。
他是洪承疇統率下援救錦州的八總兵之一,與吳三桂有袍澤之誼。
如今清兵勢強,洪承疇與吳三桂難免不招誘他降順滿洲。
所以從一片石來的燕山南口必須派兵防守。
不過因為道路崎岖,山勢險峻,隻需兩千人防守就夠了。
” 李自成點頭說:“這意見很好。
我沒有想到唐通不可靠,幾乎誤了大事!你還有别的好意見?” 宋獻策為着大順興亡,已經想好了一個緊急建議,但不敢貿然說出,繼續一面仔細思考,一面等待機會。
劉宗敏忍不住問道: “軍師,紅瓦店這地方是通向北京和天津的大道,也是通向永平的大道,明日必定是兩軍血戰争奪之地。
仰看,我軍應如何部署兵力?” 宋獻策在心中暗想:“快到說出實話的時候了!”但是他仍然不動聲色地回答說: “紅瓦店是東西交通要道。
平時進關的人,從山海衛往西,紅瓦店是必經之地。
明日大戰是兩軍決戰,必以紅瓦店為争奪中心。
紅瓦店的村南邊即是丘陵地勢的盡頭處,尚有一箭之地是渤海海灘。
在漲潮時候,或起東南風時,這一片海灘就看不見了。
這一片海灘是包圍紅瓦店的必經之路。
今日吳三桂也想派兵從海邊包圍紅瓦店,隻是他兵力太少,無力從海灘仰攻紅瓦店,被我軍居高臨下,用輕火器與弓弩一陣射退。
但明日作戰情況,與今日大不相同,不易對付。
” 劉宗敏問:“怎樣不同?” 宋獻策說:“今日上午之戰,雖甚激烈,但非決定勝負之戰。
我大順軍與吳逆的關甯兵均未傾全力投入戰場,隻是互相摸摸底兒,為明日的大戰作準備。
多爾衮率領的滿洲大軍今日中午已經來到,必是今夜進關,明日與關甯兵合力對我。
本來吳三桂憑恃關城,以逸待勞,抗拒我軍,已經是我之勁敵,使我取勝不易;不料吳三桂勾引滿洲兵來,二者合兵,人數倍于我軍,且滿洲兵系多爾衮親自率領,銳氣甚盛,給養充足,萬萬不可輕視。
” 劉宗敏說:“好在石河西岸是丘陵地帶,我軍堅守石河西岸,進行一場血戰,以紅瓦店作敵人墳墓。
軍師,你看如何?” 宋獻策仍然不急于說出實話,沉吟片刻,忽然向李自成問道: “皇上你看如何?” 李自成說道:“紅瓦店必有一場血戰,可惜無城可守,石河岸不是禦敵……” 宋獻策說:“石河西岸雖然無險可守,但是憑我大順軍将士忠勇,也可以殺得敵人屍如山積,血流成河。
臣所擔心的是敵人從海上過來,在紅瓦店的東邊……” 衆人不覺吃驚,注目軍師。
李自成首先問道: “敵人怎麼從海上來?” 宋獻策說道:“過去數年,甯遠之所以能夠孤守關外,全賴明朝将饷銀、糧食、各種軍資,從海道充分供給。
糧食與運來的各種軍資均停泊在甯遠城東數裡外覺華島的港灣中。
今年二月間,吳三桂奉崇祯緊急密诏,命他放棄甯遠,率将士與百姓星夜入關,馳援北京。
吳三桂一路從陸路撤退,在覺華島上的軍糧、辎重,還有大批老弱婦女就是乘幾十艘海船撤退入關。
那時西北風順,大小船隻揚帆南下,走海路的反比走陸路的先到山海關外,停泊在姜女廟海邊。
後來困多爾衮率大軍從翁後地方轉道南下,直奔山海,吳三桂将所有船隻移到老龍頭長城的東邊,即海神廟附近海灣。
船上所剩糧食辎重,均已運進山海城中。
那裡水深浪平,最宜停泊。
多爾衮頗會用兵,智慮過人,故有睿親王之稱。
他的左右有範文程和洪承疇為之出謀劃策,更使他如虎添翼。
洪承疇在出關以前,駐軍山海,他的總督行轅就設在老龍頭寨中澄海樓上。
臣猜想他必會向多爾衮建議,利用停泊在海神廟附近的船隻,運載一兩千精兵,繞過老龍頭和澄海樓,明日在大戰正酣時候,滿洲兵隻要有數百人從海上登岸,擂鼓呐喊,我在紅瓦店縱然有兩三萬人馬也會突然大亂,各自奔逃。
何以如此?蓋我軍将士的軍紀與士氣遠非昔日可比,所以臣不勝憂慮!” 李自成也認為局勢險惡,但不能不故作鎮靜,對軍師和劉宗敏說道: “獻策擔心敵人會從海上繞過老龍頭,從紅瓦店海灘登陸,這事不可不防。
捷軒可派遣一千精兵,攜帶火器、弓弩,埋伏在海邊的蘆葦和荒草之中,待敵兵離船登岸時,一聲呐喊,火器與弓矢齊放,将敵擊潰,豈不容易?何必發愁!” 宋獻策明白臨近他要說出實話的時候了,說實話可能蒙受皇上嚴責,不說實話大順軍可能有全軍覆沒之災,皇上難保平安,應了“白虹貫日”的兇兆。
他的心情十分緊張,露出來沒有辦法的苦笑。
沉默片刻,然後回答: “明日大戰,主戰場不在海邊,而在石河灘與石河西岸。
但臣身為軍師,不能不計算到各個方面,故将敵兵會在紅瓦店南邊或西南邊海灘登陸的事也估計進去。
其實,臣何嘗不想到在海邊消滅敵兵不難,但臣更擔心的是,這次作戰與昔日作戰不同。
明日隻要在紅瓦店海邊出現呐喊聲和炮火聲,我在紅瓦店正面的大軍即會驚慌崩潰。
古人論作戰之道,常說要制敵而不制于敵,今日形勢恰好相反,竟處處受制于敵,窮于應付,未交手而敗局已定。
倘若明日我大軍潰于石河西岸,獻策雖身死沙場,不足報答皇上的知遇之恩。
縱然不死于沙場,也無面目再作軍師!” 大家聽了來獻策這幾句話,個個大驚失色。
李自成雖然也知道處境不佳,但沒有想到會有全軍崩潰的結果。
有一陣工夫,他沉默不語,心中後悔他東征時不聽谏阻,同時,考慮着他的最後決策。
李過對進北京後的許多事情,早有意見,而且對禦駕東征的事也不同意,但是處在侄兒身份,凡事不敢多言。
現在他不能不拿出主張,向軍師問道: “請皇上先回北京如何?” 宋獻策心中一動,回答說:“補之将軍高見,正合吾意,望皇上采納,愈快愈好。
”他轉向皇上,又接着說:“其實,禦駕速回北京,并非皇上逃避大戰,而是回北京後一面下旨調兵遣将,在北京與敵決戰,擊潰敵軍。
北京城改建于永樂年間,城高池深,頗可堅守。
除明朝中葉以前原有紅毛國人制造的紅衣大炮多尊,從天啟到崇祯初年,徐光啟等在天主教士的幫助下又新造了不少紅衣大炮。
皇上疾馳回京之日,大概劉芳亮駐守保定一帶的精兵至少有一部分到了北京。
皇上正可以憑借北京堅城,利用衆多新舊紅衣大炮與敵兵決戰,必勝無疑。
皇上為一國之主,并非受命作戰的将領,何必留在此地!” 李自成低頭不語。
他明白眼下局勢十分不利,明天之戰顯然是兇多吉少。
他也明白宋獻策勸他趕快退回北京,确實出自忠心,情辭懇切,而且趕快退回北京,部署在北京城下與敵人決戰,似乎也有道理。
但是他同時想着,從此地到北京七百裡,中間無一處險要可守,無一處屬于大順的屯兵堅城;一旦退兵,軍心瓦解,強敵窮追,必将全軍崩潰,不可收拾。
至于宋獻策建議他在北京城下與敵決戰,他知道全是空話,用意是勸他速走。
他明白明日大戰的敗局已定,所以軍師今日才如此苦勸他速離此地,奔回北京。
李自成雖然神态鎮靜,低頭沉思,但是在沉默中不覺心中發急,出了一身冷汗。
李過問道:“軍師,你熟讀兵法,足智多謀,處在今日,必有良策。
幾年來皇上待你不薄,可以說何為心腹,有聽計從。
我看你分明是有話要說,可是又不敢說,究竟是什麼重要計策?” 宋獻策面露苦笑,仍在考慮。
李自成也催促道:“你如有好的計策,今日不說,更待何時!你我之間,有何話不可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