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關燈
小
中
大
到了這時,我才恍然明白,吳三桂之所以僅憑山海衛一座孤城,就敢與我大順為敵,堅不投降,是因為,在他的眼中,我們雖然進了北京,但仍然是流賊習氣不改,并沒有得天下的樣兒。
自古得天下的,都是時時處處撫恤庶民百姓,千方百計招降文官武将。
可是我們進北京之後,卻将六品以上官員抓起來,拷掠追贓,就不是收攬人心的辦法。
……” 李自成被劉宗敏的這些話所感動,同時想到進北京後有許多錯誤的措施他自己應負主要責任。
于是他不讓劉宗敏再說下去,趕快說道: “捷軒,别的話暫時不談。
眼下隻商議打仗的事……” 劉宗敏顯然心情沉重,将兩手抱在桌上,先向大家看了一眼,然後望着李自成說: “臣為北伐大軍提營首總将軍,欽封臣為大順朝文武百官之首,進北京後一切措施失誤,縱然皇上不加重責,我劉宗敏也不能不心中難過。
今日劉二虎老弟有些責難與我有關,我不生氣,隻覺得十分慚愧。
此刻,光吃後悔藥無濟于事,我說出兩件應該火速辦的事情吧!……” 李自成趕快問:“你趕快說,哪兩件事?” “第一件,立刻拿出三百萬兩銀子,交給副軍師李岩,赈濟北京城内和郊區貧民。
” 李自成點頭說:“孤同意。
命李岩立刻辦好放赈的事,新降順的文臣們一個也不許插手。
” “第二件,”劉宗敏又說道,“火速密谕北伐大軍的南路軍總指揮、權将軍劉芳亮,将所部人馬集合,星夜趕到北京城外,準備與敵兵決戰。
冀南各府州縣縱然情況不穩,可以暫時不管;等大局穩定之後,再派兵剿撫不遲。
還有,替皇上寫一密谕,命駐守太原的陳永福火速移兵固關,太原隻留下少數人馬彈壓,太原附近各州縣情況不穩,暫不去管,防守山西的大門要緊。
” 李自成明白劉宗敏把情況想得更壞,考慮到滿洲兵在奪占北京之後,還會繼續進兵,攻入山西。
他也想到明日決戰不利,但沒有想到會一直敗入山西,連固關也會受到滿洲兵的進犯。
他微笑點頭,示意劉宗敏說下去。
劉宗敏看見李自成的神色沉重,接着又說: “請皇上不必過于擔憂,我們多向壞處打算,會有好處。
我們進了北京以後,許多新降的文臣們以為天下已經到手,隻要皇上舉行了登極大典,就坐穩了萬世江山。
現在看來,當我朝在忙于籌備皇上登極大典的時候,滿洲人正在準備大軍南犯,從大順朝的手中奪取天下。
眼下,多爾衮已經率滿蒙漢大軍來到山海關外,不管我們願不願同敵人決戰,今夜滿洲兵都得進關,我們明日都得遇到一場苦戰,所以多向壞處想很有好處。
” 李自成與劉宗敏共事多年,深知宗敏不僅是一位勇猛無畏的戰将,而且也善于謀劃軍事,胸有韬略,所以很得到他的倚重。
劉宗敏随即向宋獻策說道: “軍師,我剛才的這些建議,都是絕密的,也是十萬火急的,請你自己寫成緊急文書,稱道是奉皇上緊急面谕,下蓋你的印章,立即快馬發出。
到了永平,另換塘馬,人不休息;到密雲也是隻換塘馬,人不休息。
到了北京,如在夜間,則連夜叫開城門,将這些十萬火急上谕交到牛丞相手中,不許耽誤。
劉芳亮現在何處,我們不知道。
給他的密封文書,可由牛丞相命兵政府衙門派塘馬火速轉交。
軍師,事不宜遲,你馬上就親自動筆,火速辦吧。
” 宋獻策雖然是大順朝的開國軍師,在滿朝文臣中僅低于牛金星一個肩膀,但是劉宗敏是欽命位居文武百官之首,而現在劉宗敏所考慮的事都很重要,看得較遠,使他在心中佩服。
所以宋獻策遵照劉宗敏的吩咐,立即起身,坐到禦帳一角的小桌旁邊,一邊研墨一邊思考着劉宗敏的話,使他吃驚的是,他的心中已明白,劉宗敏預料的情況比他預料的還要可怕。
劉宗敏擔心明日上午如果戰敗,大軍崩潰,滿洲兵會一路追趕,奪占北京之後,還會窮追不止,直至進入山西。
倘若如此,大順朝欲固守關中就十分不易! 因為事先考慮到可能皇上會有極其重要的密谕不能交文臣經手起稿、繕寫,以免洩露出去,所以來獻策在舉行禦前會議時準備了一件用牛皮制的護書,放在小桌上邊。
現在他将護書打開,取出軍師府專用箋紙,按照劉宗敏的意思,很快地将三份“上谕”的草稿寫出。
這種“上谕”,既不同于常見的皇帝诏書,也不同于官場中的八行書信,而是用質樸的大白話寫的,類似近現代的所謂“白話文”。
宋獻策将拟好的三份“上谕”稿子雙手捧呈李自成的面前,請求審閱。
李自成的心情無比沉重,分别看了一遍,微微點頭,推到劉宗敏的面前。
劉宗敏看過後,也點點頭,說道: “好吧,趕快派專人馬上發出,不要耽誤!” 宋獻策說:“是要馬上發出,即速送到牛丞相手中。
” 為着稿子要留作絕密檔案,宋獻策立刻回到禦帳一角重新在小桌旁邊坐下,又從護書中取出正式軍師府公文用箋,将三封“上谕”都加上開頭的例行用語: 大順朝随營軍師府正軍師宋為緊急傳谕事,頃奉東征大軍提營首總将軍汝侯權将軍劉面示奉皇上谕旨…… 宋獻策知道劉宗敏最讨厭這一句枯燥無味的例行用語,認為這一句是“六指抓癢--多一道子”的話,所以重新将稿子繕清以後,自己校讀無誤,便将三份“上谕”分别裝入三個軍師府的公文封筒,寫好送交去處和收文官員,再用火漆封好,立刻走出禦帳,派人喚來值勤的負責緊急塘報的官員,吩咐他如何馬上送出緊急文書,遲誤将受到軍法懲處。
而最重要的吩咐是他想到如今民心不肯歸附大順,塘報官出發時必須帶十名精銳騎兵,護送到京,以免路上出事。
宋獻策在禦帳外邊為派遣塘報武官和挑選十名騎兵往北京飛送皇上密谕的事,大約花去了一頓飯的時候。
等他回到皇上面前,看出來每個人的神色都很沉重。
在劉宗敏吩咐他草拟緊急上谕時候,他心中很清楚,劉宗敏也同他一樣将目前的局勢看得十分不妙,已經看到了在北京同敵人決戰已不可能,甚至擔心敵人會追入山西。
由于知道了這些,所以他認為可以馬上将他的退兵方略提出。
他的方略已經簡單地向李過等人吐露一點,他們都暗中點頭。
隻等劉宗敏和皇上同意,他就趕快安排好依計而行,縱然到明日滿洲兵與關甯兵全部來犯,我軍不能抵禦,也不會全軍覆沒,更不會危及皇上,動搖國本。
然而如今一看大家的神情,他的心中猛然一涼,不敢說出他的心裡話了。
參加密商明日應戰方略的,除李自成之外,有劉宗敏、宋獻策、李過和谷英。
谷英是權将軍,上午沒有參加石河西岸的戰鬥,而是率領一部分人馬駐紮在石河西邊的村莊中,随時準備沖出來投入戰鬥。
另外一位是挂制将軍銜的青年将領劉體純,宋獻策将要派他擔任極其重要的新任務,所以特意要他參加密議。
開會之前,大家稍微休息一陣子。
禦帳周圍戒備得特别森嚴,隻有李雙喜可以進入禦帳,其他文武官員都不許走近警戒範圍,不奉命更不許進入禦帳。
劉宗敏和李過上午參加激烈戰鬥,十分疲累,坐在椅子上,頭一歪便睡熟了。
宋獻策因為想着明日就有事關大順朝生死存亡的大戰,他身為開國軍師,盡管十分疲勞,卻是睡意全無,悄悄離開禦帳,拄着手杖,一瘸一瘸地向崗頭上走去。
雙喜趕快追上他,小聲詢問: “軍師,要不要我派幾名親兵跟随尊駕?” 宋獻策搖搖頭:“你小心警衛禦帳,聽候皇上呼喚!” 李自成明白目前的處境十分不妙,大順朝立腳未穩,孤軍東征,勝敗存亡決于明日一戰,想到這裡,心憂如焚。
當李過已經睡熟,劉宗敏打着鼾聲,宋獻策顯然懷着沉重的心事,不聲不響地走出禦帳以後,李自成更沒有一點倦意。
他心中明白,吳三桂的關甯兵和新到的滿洲兵合起來超過大順軍的兩倍,而且兵強馬壯,給養充足,士氣旺盛,又占地理優勢。
道理清清楚楚,明日大順軍決難取勝。
他在心中自問:“怎麼辦?怎麼辦?”又過片刻,不見軍師回來,他的心中焦急,站起來向谷英看了一眼,谷英跟随他出了禦帳。
雙喜立刻來到近處,肅立恭候,不敢做聲。
另有二十幾名扈駕親兵圍攏上來,相距幾丈遠躬身站住,不敢向前走近,也不敢直視皇上。
李自成向各處一看,向雙喜問道: “軍師在哪裡?” 雙喜回答:“回父皇,軍師不讓親兵跟着,一個人往崗頭上去了。
” “你派人跟随沒有?” “他不要自己的親兵跟随,也不要兒臣派人跟随,隻囑咐兒臣用心保護禦帳,不可有一點松懈。
他想仔細看一看整個戰場的地理形勢,想一想明日作戰的事,馬上即回。
” 李自成怒斥:“粗心!無知!萬一有奸細混到石河西岸,豈不危險?你快去崗頭上将軍師接回,隻說我在等候開禦前會議!” “兒臣遵旨!”雙喜立刻帶着幾個親兵向崗上奔去。
李自成向谷英小聲問道:“子傑,明日上午要進行決戰,你看這一戰如何破敵?” 谷英小聲回答:“宋軍師足智多謀。
聽說皇上離京東征之前,軍師曾經竭力谏阻。
軍師說過這樣的話:皇上東去對皇上不利;三桂西來對三桂不利。
軍師如此苦谏,必有他的道理。
目前局勢險惡,陛下何不命軍師在今日禦前會議上暢所欲言,貢獻良策?” “你說的是,說
自古得天下的,都是時時處處撫恤庶民百姓,千方百計招降文官武将。
可是我們進北京之後,卻将六品以上官員抓起來,拷掠追贓,就不是收攬人心的辦法。
……” 李自成被劉宗敏的這些話所感動,同時想到進北京後有許多錯誤的措施他自己應負主要責任。
于是他不讓劉宗敏再說下去,趕快說道: “捷軒,别的話暫時不談。
眼下隻商議打仗的事……” 劉宗敏顯然心情沉重,将兩手抱在桌上,先向大家看了一眼,然後望着李自成說: “臣為北伐大軍提營首總将軍,欽封臣為大順朝文武百官之首,進北京後一切措施失誤,縱然皇上不加重責,我劉宗敏也不能不心中難過。
今日劉二虎老弟有些責難與我有關,我不生氣,隻覺得十分慚愧。
此刻,光吃後悔藥無濟于事,我說出兩件應該火速辦的事情吧!……” 李自成趕快問:“你趕快說,哪兩件事?” “第一件,立刻拿出三百萬兩銀子,交給副軍師李岩,赈濟北京城内和郊區貧民。
” 李自成點頭說:“孤同意。
命李岩立刻辦好放赈的事,新降順的文臣們一個也不許插手。
” “第二件,”劉宗敏又說道,“火速密谕北伐大軍的南路軍總指揮、權将軍劉芳亮,将所部人馬集合,星夜趕到北京城外,準備與敵兵決戰。
冀南各府州縣縱然情況不穩,可以暫時不管;等大局穩定之後,再派兵剿撫不遲。
還有,替皇上寫一密谕,命駐守太原的陳永福火速移兵固關,太原隻留下少數人馬彈壓,太原附近各州縣情況不穩,暫不去管,防守山西的大門要緊。
” 李自成明白劉宗敏把情況想得更壞,考慮到滿洲兵在奪占北京之後,還會繼續進兵,攻入山西。
他也想到明日決戰不利,但沒有想到會一直敗入山西,連固關也會受到滿洲兵的進犯。
他微笑點頭,示意劉宗敏說下去。
劉宗敏看見李自成的神色沉重,接着又說: “請皇上不必過于擔憂,我們多向壞處打算,會有好處。
我們進了北京以後,許多新降的文臣們以為天下已經到手,隻要皇上舉行了登極大典,就坐穩了萬世江山。
現在看來,當我朝在忙于籌備皇上登極大典的時候,滿洲人正在準備大軍南犯,從大順朝的手中奪取天下。
眼下,多爾衮已經率滿蒙漢大軍來到山海關外,不管我們願不願同敵人決戰,今夜滿洲兵都得進關,我們明日都得遇到一場苦戰,所以多向壞處想很有好處。
” 李自成與劉宗敏共事多年,深知宗敏不僅是一位勇猛無畏的戰将,而且也善于謀劃軍事,胸有韬略,所以很得到他的倚重。
劉宗敏随即向宋獻策說道: “軍師,我剛才的這些建議,都是絕密的,也是十萬火急的,請你自己寫成緊急文書,稱道是奉皇上緊急面谕,下蓋你的印章,立即快馬發出。
到了永平,另換塘馬,人不休息;到密雲也是隻換塘馬,人不休息。
到了北京,如在夜間,則連夜叫開城門,将這些十萬火急上谕交到牛丞相手中,不許耽誤。
劉芳亮現在何處,我們不知道。
給他的密封文書,可由牛丞相命兵政府衙門派塘馬火速轉交。
軍師,事不宜遲,你馬上就親自動筆,火速辦吧。
” 宋獻策雖然是大順朝的開國軍師,在滿朝文臣中僅低于牛金星一個肩膀,但是劉宗敏是欽命位居文武百官之首,而現在劉宗敏所考慮的事都很重要,看得較遠,使他在心中佩服。
所以宋獻策遵照劉宗敏的吩咐,立即起身,坐到禦帳一角的小桌旁邊,一邊研墨一邊思考着劉宗敏的話,使他吃驚的是,他的心中已明白,劉宗敏預料的情況比他預料的還要可怕。
劉宗敏擔心明日上午如果戰敗,大軍崩潰,滿洲兵會一路追趕,奪占北京之後,還會窮追不止,直至進入山西。
倘若如此,大順朝欲固守關中就十分不易! 因為事先考慮到可能皇上會有極其重要的密谕不能交文臣經手起稿、繕寫,以免洩露出去,所以來獻策在舉行禦前會議時準備了一件用牛皮制的護書,放在小桌上邊。
現在他将護書打開,取出軍師府專用箋紙,按照劉宗敏的意思,很快地将三份“上谕”的草稿寫出。
這種“上谕”,既不同于常見的皇帝诏書,也不同于官場中的八行書信,而是用質樸的大白話寫的,類似近現代的所謂“白話文”。
宋獻策将拟好的三份“上谕”稿子雙手捧呈李自成的面前,請求審閱。
李自成的心情無比沉重,分别看了一遍,微微點頭,推到劉宗敏的面前。
劉宗敏看過後,也點點頭,說道: “好吧,趕快派專人馬上發出,不要耽誤!” 宋獻策說:“是要馬上發出,即速送到牛丞相手中。
” 為着稿子要留作絕密檔案,宋獻策立刻回到禦帳一角重新在小桌旁邊坐下,又從護書中取出正式軍師府公文用箋,将三封“上谕”都加上開頭的例行用語: 大順朝随營軍師府正軍師宋為緊急傳谕事,頃奉東征大軍提營首總将軍汝侯權将軍劉面示奉皇上谕旨…… 宋獻策知道劉宗敏最讨厭這一句枯燥無味的例行用語,認為這一句是“六指抓癢--多一道子”的話,所以重新将稿子繕清以後,自己校讀無誤,便将三份“上谕”分别裝入三個軍師府的公文封筒,寫好送交去處和收文官員,再用火漆封好,立刻走出禦帳,派人喚來值勤的負責緊急塘報的官員,吩咐他如何馬上送出緊急文書,遲誤将受到軍法懲處。
而最重要的吩咐是他想到如今民心不肯歸附大順,塘報官出發時必須帶十名精銳騎兵,護送到京,以免路上出事。
宋獻策在禦帳外邊為派遣塘報武官和挑選十名騎兵往北京飛送皇上密谕的事,大約花去了一頓飯的時候。
等他回到皇上面前,看出來每個人的神色都很沉重。
在劉宗敏吩咐他草拟緊急上谕時候,他心中很清楚,劉宗敏也同他一樣将目前的局勢看得十分不妙,已經看到了在北京同敵人決戰已不可能,甚至擔心敵人會追入山西。
由于知道了這些,所以他認為可以馬上将他的退兵方略提出。
他的方略已經簡單地向李過等人吐露一點,他們都暗中點頭。
隻等劉宗敏和皇上同意,他就趕快安排好依計而行,縱然到明日滿洲兵與關甯兵全部來犯,我軍不能抵禦,也不會全軍覆沒,更不會危及皇上,動搖國本。
然而如今一看大家的神情,他的心中猛然一涼,不敢說出他的心裡話了。
參加密商明日應戰方略的,除李自成之外,有劉宗敏、宋獻策、李過和谷英。
谷英是權将軍,上午沒有參加石河西岸的戰鬥,而是率領一部分人馬駐紮在石河西邊的村莊中,随時準備沖出來投入戰鬥。
另外一位是挂制将軍銜的青年将領劉體純,宋獻策将要派他擔任極其重要的新任務,所以特意要他參加密議。
開會之前,大家稍微休息一陣子。
禦帳周圍戒備得特别森嚴,隻有李雙喜可以進入禦帳,其他文武官員都不許走近警戒範圍,不奉命更不許進入禦帳。
劉宗敏和李過上午參加激烈戰鬥,十分疲累,坐在椅子上,頭一歪便睡熟了。
宋獻策因為想着明日就有事關大順朝生死存亡的大戰,他身為開國軍師,盡管十分疲勞,卻是睡意全無,悄悄離開禦帳,拄着手杖,一瘸一瘸地向崗頭上走去。
雙喜趕快追上他,小聲詢問: “軍師,要不要我派幾名親兵跟随尊駕?” 宋獻策搖搖頭:“你小心警衛禦帳,聽候皇上呼喚!” 李自成明白目前的處境十分不妙,大順朝立腳未穩,孤軍東征,勝敗存亡決于明日一戰,想到這裡,心憂如焚。
當李過已經睡熟,劉宗敏打着鼾聲,宋獻策顯然懷着沉重的心事,不聲不響地走出禦帳以後,李自成更沒有一點倦意。
他心中明白,吳三桂的關甯兵和新到的滿洲兵合起來超過大順軍的兩倍,而且兵強馬壯,給養充足,士氣旺盛,又占地理優勢。
道理清清楚楚,明日大順軍決難取勝。
他在心中自問:“怎麼辦?怎麼辦?”又過片刻,不見軍師回來,他的心中焦急,站起來向谷英看了一眼,谷英跟随他出了禦帳。
雙喜立刻來到近處,肅立恭候,不敢做聲。
另有二十幾名扈駕親兵圍攏上來,相距幾丈遠躬身站住,不敢向前走近,也不敢直視皇上。
李自成向各處一看,向雙喜問道: “軍師在哪裡?” 雙喜回答:“回父皇,軍師不讓親兵跟着,一個人往崗頭上去了。
” “你派人跟随沒有?” “他不要自己的親兵跟随,也不要兒臣派人跟随,隻囑咐兒臣用心保護禦帳,不可有一點松懈。
他想仔細看一看整個戰場的地理形勢,想一想明日作戰的事,馬上即回。
” 李自成怒斥:“粗心!無知!萬一有奸細混到石河西岸,豈不危險?你快去崗頭上将軍師接回,隻說我在等候開禦前會議!” “兒臣遵旨!”雙喜立刻帶着幾個親兵向崗上奔去。
李自成向谷英小聲問道:“子傑,明日上午要進行決戰,你看這一戰如何破敵?” 谷英小聲回答:“宋軍師足智多謀。
聽說皇上離京東征之前,軍師曾經竭力谏阻。
軍師說過這樣的話:皇上東去對皇上不利;三桂西來對三桂不利。
軍師如此苦谏,必有他的道理。
目前局勢險惡,陛下何不命軍師在今日禦前會議上暢所欲言,貢獻良策?” “你說的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