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關燈
小
中
大
清楚。
他風聞皇上近些年統率仁義之師,縱橫數省,所向無敵,深受百姓擁戴,望風迎降。
崇祯看清楚北京局勢萬分危急,下密诏命他火速放棄甯遠,隻護送甯遠百姓進關,星夜到北京守城。
他隻攜帶十來萬甯遠士民和将士家屬,謊稱五十萬人,走得很慢。
當時沒有滿兵追趕。
他如有忠心救主,應分出一部人馬護送百姓,親自率領兩萬精兵,日夜趕路,早到北京,部署守城。
如若那樣,北京人心安定,朝廷安穩,唐通不會出居庸關三十裡迎降。
如若那樣,明朝雖不能不亡國,至少可以不會迅速滅亡。
因為他不是明朝的忠臣,所以誤了崇祯皇帝,斷送了明朝江山。
” “孤進wWw.tianyashuku.com了燕京之後,他為什麼不趕快投降?” “他在看北京情況,每日派細作刺探消息。
” “後來他為什麼決計要與我大順為敵?” 劉體純又忍耐片刻,用十分沉痛的語調說道:“皇上!明日血戰,臣說不定會戰死沙場,以後永無向皇上陳奏實情之日。
倘若所奏不實,觸犯聖怒,請治臣妄論朝政之罪。
這不是平常時候,臣秉忠直言,死而無憾!” 李自成從來沒有看見過劉體純在他面前說話有這樣的神情和口氣,他既為二虎的忠誠所感動,也增加了他對明日大決戰不利的預感。
一反他平日冷靜沉着的習慣,雙目含着怒意,望着劉體純說道: “二虎,不管你心中有什麼話,該倒出來的你趕快倒出來,不要顧忌!坐在這裡的沒有一個外人,不能夠走露消息。
你知道什麼情況,快快說出!” 劉體純望了劉宗敏一眼,看見劉宗敏的神色嚴厲,分明是不高興他在皇上面前說得太多;然而他又看見軍師神情淡然,分明是鼓勵他向皇上大膽進言。
他擡起頭向李自成慷慨說道: “啟奏皇上,吳三桂在起初确實有降順之意。
原因是崇祯已死,明朝已亡,他已經是無主的亡國武臣,以數萬孤軍守着山海孤城,糧饷沒有來源,也沒有一處援兵,還有十幾萬從甯遠攜來的眷屬和百姓,分散安插在山海衛附近地方,如何生存?這時他為自己和為進關來的軍民生死打算,隻有向大順投降才是生路。
可是幾天之後,他突然變了,拿定主意,堅不投降……” “他為什麼忽然間改變主意?” “他天天得到細作禀報,不但對北京的情況盡知,也知道各地方的許多情況。
那時吳三桂天天同他手下的文武官員商議,罵道,罵道,罵道……總之,他下決心不降了!” “為什麼有此變化?” “他知道我朝進入北京以後,抓了幾百明朝的六品以上文臣,酷刑拷打,向他們逼要銀子,拿不出銀子的拷打至死。
這件事使吳三桂十分不滿,認為自古得天下的創業之主都是用心招降前朝舊臣、籠絡人心。
怎麼能這樣呢?吳三桂罵我們是,是,是……” 劉宗敏插言說:“眼下不是談閑話的時候,與明日作戰不相幹的話,不必說吧。
” 李自成說道:“我奇怪吳三桂的父母和全家都在我的手中,他到底為什麼忽然變卦,決心與我為敵。
獻策,你是軍師,二虎平日可向你禀報過麼?” 宋獻策欠身回答:“回陛下,自從在襄京建制,劉體純專掌指揮細作,刺探敵情,向臣禀報,建功不小。
但是凡關于我朝得失大事,政事内情,外邊怎麼議論,他從來不露口風。
如今他要向陛下陳奏的,事關吳逆由打算投降到決計背叛,甘為漢奸的曲折實情,不妨讓他奏明,以便我們制定應變之策。
” 李自成向劉體純輕輕點一下頭,意思是讓他快說。
劉體純接着剛才未完的話頭啟奏: “吳三桂正在舉棋不定,忽又得到細作禀報,說我們的總哨劉爺住在田皇親公館,聽說田皇親病死後留下兩位美妾,都是江南名妓。
一個叫顧壽,在北京城破前跟着田府中一個唱小生的戲子逃走了。
劉爺一怒之下,殺了幾個有牽連的戲子。
細作又報稱劉爺聽說還有一個叫陳圓圓的,也是田皇親帶回的江南名妓,比顧壽更美,就派人将吳襄抓來,逼他獻出陳圓圓。
吳襄回答說陳圓圓已經到了甯遠。
劉爺不信,拷打吳襄。
實際上……” 李自成說道:“實際上我立刻下旨,叫劉爺将吳襄送回家去,對吳公館妥加保護。
” “臣知道皇上為着招降吳三桂,對吳公館妥加保護。
臣剛才所言,是指吳三桂的細作回去向吳三桂禀報他父親吳襄受到拷掠,激起他拍案大怒,決意反抗大順,趕快向滿洲借兵。
” “吳三桂決計不降,還有别的原因麼?” “還有,還有,至少還有三個原因。
” “哪三個原因?” “據細作禀報,在山海城中,吳三桂同文武官員們紛紛議論,指出我大順占領北京後很快就露出了要命弱點。
比如說,我朝讓數萬将士駐紮城内,住在民宅,軍民混雜,發生搶劫百姓、奸淫婦女之事,引起許多婦女自盡,這件事最失人心。
第二件事,北京雖是繁華京城,俗話說在皇帝辇毂之下,居住着許多勳舊世家,達官貴人,可是最多的還是平民百姓,他們既不能靠俸祿,也不能靠莊稼,好像是在青石闆兒上過生活。
他們平日生活就十分艱難,何況亂世!千家萬戶的平民百姓平日常聽說李闖王率領的是仁義之師,所到之處開倉放赈,救民水火,可是進北京後不但無開倉放赈之事,反而騷擾百姓,使百姓大失所望,日子反不如從前,由人心厭明變成思念舊主。
北京城内和四郊地方常貼出反抗大順的無頭招貼,防不勝防,禁止不住。
這種情況,吳三桂的細作豈能不報到山海?能夠瞞得住吳三桂麼?還有,陛下,我大順兵進了北京,軍紀迅速瓦解,士氣低落,這種情況,陛下清楚,總哨劉爺清楚,軍師清楚。
我們自己人清楚不打緊,被吳三桂探聽清楚,他怎肯降順我朝?何況他對滿洲的動靜,十分清楚!” 聽了劉體純的大膽啟奏,李自成、劉宗敏、宋獻策和李過都十分震動。
李自成既後悔他不該高燕京懸軍東征,又生氣劉體純竟對他隐瞞敵情,使他今日陷于進退兩難之境。
劉宗敏因為離開長安後身任提營首總将軍,到北京後位居文武百官之首,所以劉體純這一陣跪在皇上面前的披瀝陳詞,所奏的每一件重大失誤都與他有關,心頭十分沉重,臉色鐵青,低頭不語。
宋獻策因為身任軍師,劉體純在軍師府的領導下分掌情報工作,對劉體純所說的各種情況,也大體清楚,所以他曾經竭力谏阻皇上禦駕東征,甚至不避自身禍福,向皇上說出這樣的話:“陛下東征對陛下不利,吳三桂西犯對吳三桂不利。
”他當時猜到清兵必會南犯,但是一沒有料到清兵南犯這樣快,二沒有料到清兵在行軍的半路上招降了吳三桂,轉道直向南來,沒有枉道密雲一帶,于今日來到了山海關前。
宋獻策原來盡力谏阻皇上懸軍東征,沒有成功,他就作退一步打算,決定到石河西岸停下來,誘敵出戰,傾全力打個勝仗,使敵人喪失銳氣,然後退兵,在北京的近郊迎擊清兵。
然而目前看來,這一打算也将要落空。
多爾衮今夜必然進關,明日與吳三桂合兵對我,結果如何,已經可以判定。
他現在所考慮的不是明日如何對敵作戰,而是如何勸皇上趕快退兵。
但是就在這同一時刻,他想到退兵實不容易,有可能全軍覆沒。
此地距北京七百餘裡,中途無一處險要地方可以暫時固守,阻擋追兵。
以大順軍的目前實情而言,在退兵路上可能會潰不成軍,一敗塗地。
想到這裡,宋獻策不由得想到“白虹貫日”的天象,心頭一涼,向皇上的顯得憔悴的臉孔上望了一眼,忽然發現就這幾天,皇上的鬓邊出現了不少白發。
他還看見,皇上因為連日操勞過度,睡眠很少,眼窩深陷,印堂發暗,大眼角網滿血絲,使他在心中更加吃驚。
在驚懼中,不禁又想到“白虹貫日”的兇惡天象。
宋獻策很贊成劉體純向皇上披瀝陳奏,說出了他平日不便上奏的實情。
在劉體純的話停頓時候,他想着滿洲兵已經來到,明日的大戰決難取勝,在心中說道: “我身為軍師,不能谏阻皇上懸軍東征,緻陷于今日危險處境,奈何!奈何!” 他已斷定,明日會有從海面刮來的一陣狂風,滿洲精銳騎兵會趁着狂風猛沖我陣;他還根據“白虹貫日”的天象,斷定了滿洲兵和關甯兵明日必将拼全力攻擊大順軍的禦營,一則為殺死或活捉大順皇帝,二則為奪去吳襄,三則為奪去崇祯的太子和永、定二王,絕了明朝遺臣和百姓的複國之望。
當然,宋獻策十分明白,目前在多爾衮的心中,在明日的決戰中,他主要的目的是要殺死或活捉李自成,其他都不重要。
想到這裡,他的脊背上蓦然出了冷汗。
他雖然出身于星象蔔筮之流,二十載浪迹江湖,但是他畢竟是一位奇才,足智多謀。
這時他忽然想到常說的一句話:“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同時決計向皇上建議,今晚迅速退兵,避免明日決戰。
如何能使皇上聽從他的建議呢?他感到沒有把握,擡起頭來,以憂慮的眼神望着李自成的臉孔,等待建議的機會。
此刻李自成的心頭很是沉重,失悔不該不聽來獻策和李岩的谏阻,對吳三桂的情況估計不足,陷于今日進退兩難之境。
他向宋獻策、劉宗敏、李過,也向劉體純掃了一眼,歎口氣說: “孤原來以為,吳三桂隻有一座孤城,看見我親率大軍來征,必然恐懼,願意降順,所以我将他的老子和崇祯的三個兒子都帶在軍中,以備對吳三桂招降之
他風聞皇上近些年統率仁義之師,縱橫數省,所向無敵,深受百姓擁戴,望風迎降。
崇祯看清楚北京局勢萬分危急,下密诏命他火速放棄甯遠,隻護送甯遠百姓進關,星夜到北京守城。
他隻攜帶十來萬甯遠士民和将士家屬,謊稱五十萬人,走得很慢。
當時沒有滿兵追趕。
他如有忠心救主,應分出一部人馬護送百姓,親自率領兩萬精兵,日夜趕路,早到北京,部署守城。
如若那樣,北京人心安定,朝廷安穩,唐通不會出居庸關三十裡迎降。
如若那樣,明朝雖不能不亡國,至少可以不會迅速滅亡。
因為他不是明朝的忠臣,所以誤了崇祯皇帝,斷送了明朝江山。
” “孤進wWw.tianyashuku.com了燕京之後,他為什麼不趕快投降?” “他在看北京情況,每日派細作刺探消息。
” “後來他為什麼決計要與我大順為敵?” 劉體純又忍耐片刻,用十分沉痛的語調說道:“皇上!明日血戰,臣說不定會戰死沙場,以後永無向皇上陳奏實情之日。
倘若所奏不實,觸犯聖怒,請治臣妄論朝政之罪。
這不是平常時候,臣秉忠直言,死而無憾!” 李自成從來沒有看見過劉體純在他面前說話有這樣的神情和口氣,他既為二虎的忠誠所感動,也增加了他對明日大決戰不利的預感。
一反他平日冷靜沉着的習慣,雙目含着怒意,望着劉體純說道: “二虎,不管你心中有什麼話,該倒出來的你趕快倒出來,不要顧忌!坐在這裡的沒有一個外人,不能夠走露消息。
你知道什麼情況,快快說出!” 劉體純望了劉宗敏一眼,看見劉宗敏的神色嚴厲,分明是不高興他在皇上面前說得太多;然而他又看見軍師神情淡然,分明是鼓勵他向皇上大膽進言。
他擡起頭向李自成慷慨說道: “啟奏皇上,吳三桂在起初确實有降順之意。
原因是崇祯已死,明朝已亡,他已經是無主的亡國武臣,以數萬孤軍守着山海孤城,糧饷沒有來源,也沒有一處援兵,還有十幾萬從甯遠攜來的眷屬和百姓,分散安插在山海衛附近地方,如何生存?這時他為自己和為進關來的軍民生死打算,隻有向大順投降才是生路。
可是幾天之後,他突然變了,拿定主意,堅不投降……” “他為什麼忽然間改變主意?” “他天天得到細作禀報,不但對北京的情況盡知,也知道各地方的許多情況。
那時吳三桂天天同他手下的文武官員商議,罵道,罵道,罵道……總之,他下決心不降了!” “為什麼有此變化?” “他知道我朝進入北京以後,抓了幾百明朝的六品以上文臣,酷刑拷打,向他們逼要銀子,拿不出銀子的拷打至死。
這件事使吳三桂十分不滿,認為自古得天下的創業之主都是用心招降前朝舊臣、籠絡人心。
怎麼能這樣呢?吳三桂罵我們是,是,是……” 劉宗敏插言說:“眼下不是談閑話的時候,與明日作戰不相幹的話,不必說吧。
” 李自成說道:“我奇怪吳三桂的父母和全家都在我的手中,他到底為什麼忽然變卦,決心與我為敵。
獻策,你是軍師,二虎平日可向你禀報過麼?” 宋獻策欠身回答:“回陛下,自從在襄京建制,劉體純專掌指揮細作,刺探敵情,向臣禀報,建功不小。
但是凡關于我朝得失大事,政事内情,外邊怎麼議論,他從來不露口風。
如今他要向陛下陳奏的,事關吳逆由打算投降到決計背叛,甘為漢奸的曲折實情,不妨讓他奏明,以便我們制定應變之策。
” 李自成向劉體純輕輕點一下頭,意思是讓他快說。
劉體純接着剛才未完的話頭啟奏: “吳三桂正在舉棋不定,忽又得到細作禀報,說我們的總哨劉爺住在田皇親公館,聽說田皇親病死後留下兩位美妾,都是江南名妓。
一個叫顧壽,在北京城破前跟着田府中一個唱小生的戲子逃走了。
劉爺一怒之下,殺了幾個有牽連的戲子。
細作又報稱劉爺聽說還有一個叫陳圓圓的,也是田皇親帶回的江南名妓,比顧壽更美,就派人将吳襄抓來,逼他獻出陳圓圓。
吳襄回答說陳圓圓已經到了甯遠。
劉爺不信,拷打吳襄。
實際上……” 李自成說道:“實際上我立刻下旨,叫劉爺将吳襄送回家去,對吳公館妥加保護。
” “臣知道皇上為着招降吳三桂,對吳公館妥加保護。
臣剛才所言,是指吳三桂的細作回去向吳三桂禀報他父親吳襄受到拷掠,激起他拍案大怒,決意反抗大順,趕快向滿洲借兵。
” “吳三桂決計不降,還有别的原因麼?” “還有,還有,至少還有三個原因。
” “哪三個原因?” “據細作禀報,在山海城中,吳三桂同文武官員們紛紛議論,指出我大順占領北京後很快就露出了要命弱點。
比如說,我朝讓數萬将士駐紮城内,住在民宅,軍民混雜,發生搶劫百姓、奸淫婦女之事,引起許多婦女自盡,這件事最失人心。
第二件事,北京雖是繁華京城,俗話說在皇帝辇毂之下,居住着許多勳舊世家,達官貴人,可是最多的還是平民百姓,他們既不能靠俸祿,也不能靠莊稼,好像是在青石闆兒上過生活。
他們平日生活就十分艱難,何況亂世!千家萬戶的平民百姓平日常聽說李闖王率領的是仁義之師,所到之處開倉放赈,救民水火,可是進北京後不但無開倉放赈之事,反而騷擾百姓,使百姓大失所望,日子反不如從前,由人心厭明變成思念舊主。
北京城内和四郊地方常貼出反抗大順的無頭招貼,防不勝防,禁止不住。
這種情況,吳三桂的細作豈能不報到山海?能夠瞞得住吳三桂麼?還有,陛下,我大順兵進了北京,軍紀迅速瓦解,士氣低落,這種情況,陛下清楚,總哨劉爺清楚,軍師清楚。
我們自己人清楚不打緊,被吳三桂探聽清楚,他怎肯降順我朝?何況他對滿洲的動靜,十分清楚!” 聽了劉體純的大膽啟奏,李自成、劉宗敏、宋獻策和李過都十分震動。
李自成既後悔他不該高燕京懸軍東征,又生氣劉體純竟對他隐瞞敵情,使他今日陷于進退兩難之境。
劉宗敏因為離開長安後身任提營首總将軍,到北京後位居文武百官之首,所以劉體純這一陣跪在皇上面前的披瀝陳詞,所奏的每一件重大失誤都與他有關,心頭十分沉重,臉色鐵青,低頭不語。
宋獻策因為身任軍師,劉體純在軍師府的領導下分掌情報工作,對劉體純所說的各種情況,也大體清楚,所以他曾經竭力谏阻皇上禦駕東征,甚至不避自身禍福,向皇上說出這樣的話:“陛下東征對陛下不利,吳三桂西犯對吳三桂不利。
”他當時猜到清兵必會南犯,但是一沒有料到清兵南犯這樣快,二沒有料到清兵在行軍的半路上招降了吳三桂,轉道直向南來,沒有枉道密雲一帶,于今日來到了山海關前。
宋獻策原來盡力谏阻皇上懸軍東征,沒有成功,他就作退一步打算,決定到石河西岸停下來,誘敵出戰,傾全力打個勝仗,使敵人喪失銳氣,然後退兵,在北京的近郊迎擊清兵。
然而目前看來,這一打算也将要落空。
多爾衮今夜必然進關,明日與吳三桂合兵對我,結果如何,已經可以判定。
他現在所考慮的不是明日如何對敵作戰,而是如何勸皇上趕快退兵。
但是就在這同一時刻,他想到退兵實不容易,有可能全軍覆沒。
此地距北京七百餘裡,中途無一處險要地方可以暫時固守,阻擋追兵。
以大順軍的目前實情而言,在退兵路上可能會潰不成軍,一敗塗地。
想到這裡,宋獻策不由得想到“白虹貫日”的天象,心頭一涼,向皇上的顯得憔悴的臉孔上望了一眼,忽然發現就這幾天,皇上的鬓邊出現了不少白發。
他還看見,皇上因為連日操勞過度,睡眠很少,眼窩深陷,印堂發暗,大眼角網滿血絲,使他在心中更加吃驚。
在驚懼中,不禁又想到“白虹貫日”的兇惡天象。
宋獻策很贊成劉體純向皇上披瀝陳奏,說出了他平日不便上奏的實情。
在劉體純的話停頓時候,他想着滿洲兵已經來到,明日的大戰決難取勝,在心中說道: “我身為軍師,不能谏阻皇上懸軍東征,緻陷于今日危險處境,奈何!奈何!” 他已斷定,明日會有從海面刮來的一陣狂風,滿洲精銳騎兵會趁着狂風猛沖我陣;他還根據“白虹貫日”的天象,斷定了滿洲兵和關甯兵明日必将拼全力攻擊大順軍的禦營,一則為殺死或活捉大順皇帝,二則為奪去吳襄,三則為奪去崇祯的太子和永、定二王,絕了明朝遺臣和百姓的複國之望。
當然,宋獻策十分明白,目前在多爾衮的心中,在明日的決戰中,他主要的目的是要殺死或活捉李自成,其他都不重要。
想到這裡,他的脊背上蓦然出了冷汗。
他雖然出身于星象蔔筮之流,二十載浪迹江湖,但是他畢竟是一位奇才,足智多謀。
這時他忽然想到常說的一句話:“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同時決計向皇上建議,今晚迅速退兵,避免明日決戰。
如何能使皇上聽從他的建議呢?他感到沒有把握,擡起頭來,以憂慮的眼神望着李自成的臉孔,等待建議的機會。
此刻李自成的心頭很是沉重,失悔不該不聽來獻策和李岩的谏阻,對吳三桂的情況估計不足,陷于今日進退兩難之境。
他向宋獻策、劉宗敏、李過,也向劉體純掃了一眼,歎口氣說: “孤原來以為,吳三桂隻有一座孤城,看見我親率大軍來征,必然恐懼,願意降順,所以我将他的老子和崇祯的三個兒子都帶在軍中,以備對吳三桂招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