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關燈
小
中
大
幾乎要失聲痛哭。
陳圓圓不知道這些情況,吳三桂也不想讓她知道。
他馬上要去威遠堡晉谒大清攝政王,隻能忍住悲痛,吩咐一句: “快拿衣帽!” 陳圓圓趕快幫助貼身女仆将衣帽找出,服侍吳三桂更換衣服。
吳三桂才由大清朝封為王爵,并無現成的王爵衣帽,隻好穿上明朝一二品武将的獨獅圖案補服。
武将的補服不僅同文官前後胸補子所繡的圖案不同,也比文官的補服較短,腰帶左邊有懸劍的銀鈞。
吳三桂更衣完畢,挂上三尺寶劍,這才勉強向愛妾笑着望了一眼,大踏步向外走去。
跟随吳三桂出關去晉谒大清攝政王多爾衮的文武官員和地方上重要士紳共約四五十人,都已恭候在轅門外邊。
大家先向吳平西王躬身相迎,等吳王上馬以後,都立即上馬,随着吳王出關。
去晉谒大清攝政王多爾衮的路上,吳三桂既想着明日将如何作戰,也想着營救父母和全家之策,準備在同多爾衮談話時提出他的打算。
但是他也明白,在戰場上奪回他的父親也許尚有一線希望,要想救出陷在北京的母親和全家人的性命,大概是絕無希望。
想到住在北京的母親和一家大小必死無疑,他的眼淚又不禁奪眶而出。
範文程離開平西王吳三桂的行轅,馳馬回到威遠堡中,進帳殿谒見多爾衮,向多爾衮禀明了與吳三桂等文武官員以及地方士紳見面的情形。
多爾衮滿意地微笑點頭。
正說話間,有人傳報吳三桂已經到了威遠堡的東門,等候觐見。
多爾衮望着重新聚集在帳殿中的人說道: “内院大學士們留下,啟心郎留下,護衛們在帳外侍侯。
叫吳三桂等一幹人進來!” 張存仁乘這機會說:“請攝政王爺面谕吳三桂等新降諸臣,既然降順我國,應該遵照國俗,就在此地剃了頭發,然後回去。
” 多爾衮望一望洪承疇、範文程,見洪承疇低頭不語,範文程也不說話,他在心中打個問訊,wWw.tianyaShuku.Com向帳外望去。
聽見帳外用滿語高聲傳報: “平西王吳三桂來到!” 一位滿人官員和一位漢人官員到城門迎接吳三桂等人。
吳三桂的随從奴仆和侍衛兵将都不許進人城門,他們身上的刀劍也都留在城門外邊。
從城門到帳殿,兩行侍衛,戒備森嚴,整個威遠堡中肅然無聲。
帳殿外邊陳設着簡單的儀仗,燈燭輝煌。
吳三桂久經戎事,對此戒備,心中并不在乎。
他原以為多爾衮會走出帳殿相迎,而他也将以軍禮相見,也可能會叫他屈下右腿行旗人的請安禮。
然而這一切都是瞎猜,當他率領他的重要将領和本地官紳走到離帳殿大約一丈遠的時候,忽然有一滿洲官員叫他們止步,随即有一個官員用漢語喝道: “平西王與随來文武官員、士紳跪下!” 吳三桂一驚,但既到此時,也不敢遲疑,趕快跪到地下。
他背後一群文武官員、士紳也立刻随他跪下,低下頭去,十分驚駭,不敢出聲。
又有一個聲音喝道: “磕頭,再磕頭,三磕頭,拜……平身。
” 吳三桂等照着這喊聲行了禮,然後從地上站起來。
多爾衮用滿洲語說了兩句話,随即那位贊禮的漢人官員傳攝政王谕,要他們進入帳殿,在地上跪下。
刹那之間,吳三桂覺得不是滋味。
他原來隻在明朝的皇上面前才下跪,而現在忽然要對一個滿洲的攝政王跪着說話,從此後……可是現在後悔也來不及了。
多爾衮向跪在地下的吳三桂詢問了李自成的兵力及今日作戰情況。
吳三桂在回答時故意誇大了李自成的兵力,說李自成有二十萬人馬,看來不假。
同時他也誇耀了關甯軍的勇猛,說他的将士把“流賊”殺得“死傷遍地,河水都被堵塞”,隻是因為“闖賊”令嚴,不下令收兵,無人敢後退一步,所以關甯将士也死傷了很多。
他自從帶兵以來,還從未經過這樣的惡戰。
吳三桂一面跪着回答,一面偷看多爾衮的神色。
隻見多爾表左手拿着旱煙袋,忘掉吸煙,隻注意地聽他說話。
在多爾衮莊嚴的神色中含着溫和的微笑,偶爾也輕輕地點頭。
看見多爾衮在微笑,吳三桂剛才因下跪而産生的壓抑和惘然情緒頓時消失了。
多爾衮又詢問了一些戰場上的情況,他一一作了回答。
多爾衮問了他許多話,包括李自成對他的勸降經過以及他如何答複等問題。
他作了更加詳細的回答,說明他一心報君父之仇,忍痛不顧父母和全家都在北京,毅然與“流賊”作戰。
因為自己兵力不夠,所以才請求大清國派兵相助。
多爾衮笑着說:“目前不是要大清國幫你報君父之仇,你就是我們大清的人了,我們是一家人。
你忠于崇祯皇上的一片好心,以後要忠于我們大清朝,做大清的忠臣。
為此,我還要與你對天盟誓呢。
” 吳三桂身上暗暗地出了汗,但也不敢說别的話。
多爾衮将熄滅的煙袋放下,向吳三桂和随來的官員士紳們望了一眼,又向跪在一旁的啟心郎望了一眼。
吳三桂等知道攝政王将有重要口谕,肅然跪着身子,低頭恭聽。
這時忽然從西邊隔着長城,響起一陣喊殺聲。
吳三桂大為吃驚,多爾衮也感到詫異,向外詢問。
過了一陣,得到禀報,說是“流賊”派人偷襲北翼城,但人數看來不多,正在被趕走。
又過了一陣,喊殺聲不再有了。
多爾衮叫吳三桂等人向前跪。
吳三桂等膝行向前,離開多爾衮隻有三尺多遠。
多爾衮說道:“你們漢人願意為你們故主報仇,這是大義所在,本攝政王是很稱贊你們的。
我這次領兵前來,就是要成全你們為故主複仇這件美事。
先帝在的時候,那些兩國興兵作戰的事,如今都不要再說了,也不好再說了。
隻是你們要明白,往日我同你們雖是敵國,今日可是一家人了。
我兵進關之後,若是動百姓一根草,一顆糧食,定要用軍法處治,這一點務請你們放心。
你等要分頭曉谕軍民,不要驚慌。
” 下面跪着的人,有的連說:“喳!喳!”也有的用漢語說:“遵谕,謹遵王谕。
” 多爾衮又說道:“大清國這次進兵關内,非往日可比。
這次一為剿除流賊,替大明臣民報君父之仇;二要平定中原,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統一河山,從此關内關外不再有什麼分别。
各處明朝官吏,隻要投順大清,照舊任職。
若有反抗的一定剿殺,決不姑息。
我這話已經出有曉谕,你們要張貼各處。
” 吳三桂等又是一陣惟命是從的應答聲。
多爾衮又接着說道:“明朝凡不是姓朱的人都不能封王,隻有朱洪武開國時候才有異姓王。
我國不分滿蒙漢,隻要有大功的都可封為王,子孫長享富貴,這一點要比明朝好得多了。
你吳三桂明白我大清應運隆興,明朝氣數已盡,率衆投順,我要奏明皇上,封你吳三桂為平西王。
你手下的文武官員,一體升賞。
還有随你來的甯遠士民,流落在此,我心中也很不忍。
有願回甯遠本土的就叫他們回甯遠本土去吧,各安生業,不要再背井離鄉,丢掉了祖宗墳墓。
回去後從此不再有颠沛流離之苦。
吳三桂,你要将這話曉谕從甯遠各處帶來的士紳百姓。
” 吳三桂心中感激,趕快說道:“謹遵王谕。
至于封三桂為平西王,實在不敢。
三桂但能消滅流賊,報君父之仇,于願足矣!” 多爾衮說:“封你平西王,這是應該的。
我馬上就禀明大清皇上,給你冊封。
目前打仗要緊,你要努力作戰,不要辜負我對你的期望。
在我國有很多你父子的親戚故舊。
你舅舅祖大壽一家人,還有姓祖的一門大小武将,都蒙我國恩養,受到重用。
洪承疇、張存仁都是你的故人,也在我朝受到重用,今晚都在我的帳中,同你相見。
” 說到這裡,多爾衮把話停下,吳三桂乘機擡起頭來,從漢大臣中看見了洪承疇和張存仁,他們也都在望他。
張存仁原是他的父執一輩,松山、錦州失守之後,也曾寫信勸他投順清朝。
多爾衮又接着說:“我大清國待漢人有恩有義,從前孔有德、耿仲明等人被明朝打敗,從海道逃走,投降我國,我們都封他們做了王,得到重用。
不管是先降順後降順,我朝隻問他是不是忠心降順。
凡是忠心降順的,一體恩養重用。
你回去要曉谕将士,今後忠心為我大清國效力,我大清國不會虧待了你們。
” 吳三桂磕頭表示感謝。
張存仁在邊上說道:“吳三桂等人既已歸順我國,就應該一律剃了頭發,遵照國俗。
” 多爾衮沒有馬上理會,命吳三桂等人坐在地上,又命人給他們端來了茶點。
随即他向吳三桂詢問明日應當如何打法。
吳三桂不願滿洲兵進入山海關城,便建議他們分兵兩路,從北水關、南水關進入長城。
明日關甯兵由西羅城出兵,三路兵馬一起越過石河,攻入敵陣。
多爾衮含笑點頭說: “就照這樣辦吧。
你先回去,命人打開南北水關,迎接我大兵進去,埋伏在關内休息。
明日五更我要率領文武大臣進入關城,親臨西羅城指揮作戰。
你的将士要臂纏白布,好與流賊區别開來。
軍情緊迫,你們先回城内去吧。
” 吳三桂等人走後,多爾衮将滿蒙漢統兵諸王、貝勒、貝子、公、固山額真喚來,面授進兵方略,命大軍分兩路在月光下從南水關、北水關進入關内。
吩咐完畢,多爾衮很覺疲倦,躺下休息。
但剛剛躺下,又興奮地坐了起來。
想到明天這一仗将決定大清國能否順利進入中原,一種興奮和焦急的心情将瞌睡驅趕跑了。
他傳谕就在他的帳殿中跳神,祈禱明日一戰獲勝。
在薩滿來到之前,他告訴洪承疇說: “張存仁急着要叫吳三桂等人剃頭。
今天不用這麼急,隻要臂纏白布就成了。
明天打過這一仗,再分批讓将士們剃了頭發,遵從國俗也不遲。
何必這麼急呢?” 洪承疇說:“臣也是這麼想的。
王爺睿智,果然遠遠超出臣下。
” 這天一整夜炮聲不斷,既有大順軍向山海關西羅城打來的炮,也有從西羅城打向紅瓦店一帶的炮。
炮聲中還夾着不斷的馬蹄聲和人聲,這是清兵在向關内開拔,而後續部隊也在陸續到達。
天色黎明時候,多爾衮開始帶着内院大學士、滿蒙漢王公大臣、朝鮮世子以及兩三千護衛的精兵向山海關東門前去。
這時吳三桂已率領關甯軍将領和一城士紳在山海關東羅城恭候。
陳圓圓不知道這些情況,吳三桂也不想讓她知道。
他馬上要去威遠堡晉谒大清攝政王,隻能忍住悲痛,吩咐一句: “快拿衣帽!” 陳圓圓趕快幫助貼身女仆将衣帽找出,服侍吳三桂更換衣服。
吳三桂才由大清朝封為王爵,并無現成的王爵衣帽,隻好穿上明朝一二品武将的獨獅圖案補服。
武将的補服不僅同文官前後胸補子所繡的圖案不同,也比文官的補服較短,腰帶左邊有懸劍的銀鈞。
吳三桂更衣完畢,挂上三尺寶劍,這才勉強向愛妾笑着望了一眼,大踏步向外走去。
跟随吳三桂出關去晉谒大清攝政王多爾衮的文武官員和地方上重要士紳共約四五十人,都已恭候在轅門外邊。
大家先向吳平西王躬身相迎,等吳王上馬以後,都立即上馬,随着吳王出關。
去晉谒大清攝政王多爾衮的路上,吳三桂既想着明日将如何作戰,也想着營救父母和全家之策,準備在同多爾衮談話時提出他的打算。
但是他也明白,在戰場上奪回他的父親也許尚有一線希望,要想救出陷在北京的母親和全家人的性命,大概是絕無希望。
想到住在北京的母親和一家大小必死無疑,他的眼淚又不禁奪眶而出。
範文程離開平西王吳三桂的行轅,馳馬回到威遠堡中,進帳殿谒見多爾衮,向多爾衮禀明了與吳三桂等文武官員以及地方士紳見面的情形。
多爾衮滿意地微笑點頭。
正說話間,有人傳報吳三桂已經到了威遠堡的東門,等候觐見。
多爾衮望着重新聚集在帳殿中的人說道: “内院大學士們留下,啟心郎留下,護衛們在帳外侍侯。
叫吳三桂等一幹人進來!” 張存仁乘這機會說:“請攝政王爺面谕吳三桂等新降諸臣,既然降順我國,應該遵照國俗,就在此地剃了頭發,然後回去。
” 多爾衮望一望洪承疇、範文程,見洪承疇低頭不語,範文程也不說話,他在心中打個問訊,wWw.tianyaShuku.Com向帳外望去。
聽見帳外用滿語高聲傳報: “平西王吳三桂來到!” 一位滿人官員和一位漢人官員到城門迎接吳三桂等人。
吳三桂的随從奴仆和侍衛兵将都不許進人城門,他們身上的刀劍也都留在城門外邊。
從城門到帳殿,兩行侍衛,戒備森嚴,整個威遠堡中肅然無聲。
帳殿外邊陳設着簡單的儀仗,燈燭輝煌。
吳三桂久經戎事,對此戒備,心中并不在乎。
他原以為多爾衮會走出帳殿相迎,而他也将以軍禮相見,也可能會叫他屈下右腿行旗人的請安禮。
然而這一切都是瞎猜,當他率領他的重要将領和本地官紳走到離帳殿大約一丈遠的時候,忽然有一滿洲官員叫他們止步,随即有一個官員用漢語喝道: “平西王與随來文武官員、士紳跪下!” 吳三桂一驚,但既到此時,也不敢遲疑,趕快跪到地下。
他背後一群文武官員、士紳也立刻随他跪下,低下頭去,十分驚駭,不敢出聲。
又有一個聲音喝道: “磕頭,再磕頭,三磕頭,拜……平身。
” 吳三桂等照着這喊聲行了禮,然後從地上站起來。
多爾衮用滿洲語說了兩句話,随即那位贊禮的漢人官員傳攝政王谕,要他們進入帳殿,在地上跪下。
刹那之間,吳三桂覺得不是滋味。
他原來隻在明朝的皇上面前才下跪,而現在忽然要對一個滿洲的攝政王跪着說話,從此後……可是現在後悔也來不及了。
多爾衮向跪在地下的吳三桂詢問了李自成的兵力及今日作戰情況。
吳三桂在回答時故意誇大了李自成的兵力,說李自成有二十萬人馬,看來不假。
同時他也誇耀了關甯軍的勇猛,說他的将士把“流賊”殺得“死傷遍地,河水都被堵塞”,隻是因為“闖賊”令嚴,不下令收兵,無人敢後退一步,所以關甯将士也死傷了很多。
他自從帶兵以來,還從未經過這樣的惡戰。
吳三桂一面跪着回答,一面偷看多爾衮的神色。
隻見多爾表左手拿着旱煙袋,忘掉吸煙,隻注意地聽他說話。
在多爾衮莊嚴的神色中含着溫和的微笑,偶爾也輕輕地點頭。
看見多爾衮在微笑,吳三桂剛才因下跪而産生的壓抑和惘然情緒頓時消失了。
多爾衮又詢問了一些戰場上的情況,他一一作了回答。
多爾衮問了他許多話,包括李自成對他的勸降經過以及他如何答複等問題。
他作了更加詳細的回答,說明他一心報君父之仇,忍痛不顧父母和全家都在北京,毅然與“流賊”作戰。
因為自己兵力不夠,所以才請求大清國派兵相助。
多爾衮笑着說:“目前不是要大清國幫你報君父之仇,你就是我們大清的人了,我們是一家人。
你忠于崇祯皇上的一片好心,以後要忠于我們大清朝,做大清的忠臣。
為此,我還要與你對天盟誓呢。
” 吳三桂身上暗暗地出了汗,但也不敢說别的話。
多爾衮将熄滅的煙袋放下,向吳三桂和随來的官員士紳們望了一眼,又向跪在一旁的啟心郎望了一眼。
吳三桂等知道攝政王将有重要口谕,肅然跪着身子,低頭恭聽。
這時忽然從西邊隔着長城,響起一陣喊殺聲。
吳三桂大為吃驚,多爾衮也感到詫異,向外詢問。
過了一陣,得到禀報,說是“流賊”派人偷襲北翼城,但人數看來不多,正在被趕走。
又過了一陣,喊殺聲不再有了。
多爾衮叫吳三桂等人向前跪。
吳三桂等膝行向前,離開多爾衮隻有三尺多遠。
多爾衮說道:“你們漢人願意為你們故主報仇,這是大義所在,本攝政王是很稱贊你們的。
我這次領兵前來,就是要成全你們為故主複仇這件美事。
先帝在的時候,那些兩國興兵作戰的事,如今都不要再說了,也不好再說了。
隻是你們要明白,往日我同你們雖是敵國,今日可是一家人了。
我兵進關之後,若是動百姓一根草,一顆糧食,定要用軍法處治,這一點務請你們放心。
你等要分頭曉谕軍民,不要驚慌。
” 下面跪着的人,有的連說:“喳!喳!”也有的用漢語說:“遵谕,謹遵王谕。
” 多爾衮又說道:“大清國這次進兵關内,非往日可比。
這次一為剿除流賊,替大明臣民報君父之仇;二要平定中原,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統一河山,從此關内關外不再有什麼分别。
各處明朝官吏,隻要投順大清,照舊任職。
若有反抗的一定剿殺,決不姑息。
我這話已經出有曉谕,你們要張貼各處。
” 吳三桂等又是一陣惟命是從的應答聲。
多爾衮又接着說道:“明朝凡不是姓朱的人都不能封王,隻有朱洪武開國時候才有異姓王。
我國不分滿蒙漢,隻要有大功的都可封為王,子孫長享富貴,這一點要比明朝好得多了。
你吳三桂明白我大清應運隆興,明朝氣數已盡,率衆投順,我要奏明皇上,封你吳三桂為平西王。
你手下的文武官員,一體升賞。
還有随你來的甯遠士民,流落在此,我心中也很不忍。
有願回甯遠本土的就叫他們回甯遠本土去吧,各安生業,不要再背井離鄉,丢掉了祖宗墳墓。
回去後從此不再有颠沛流離之苦。
吳三桂,你要将這話曉谕從甯遠各處帶來的士紳百姓。
” 吳三桂心中感激,趕快說道:“謹遵王谕。
至于封三桂為平西王,實在不敢。
三桂但能消滅流賊,報君父之仇,于願足矣!” 多爾衮說:“封你平西王,這是應該的。
我馬上就禀明大清皇上,給你冊封。
目前打仗要緊,你要努力作戰,不要辜負我對你的期望。
在我國有很多你父子的親戚故舊。
你舅舅祖大壽一家人,還有姓祖的一門大小武将,都蒙我國恩養,受到重用。
洪承疇、張存仁都是你的故人,也在我朝受到重用,今晚都在我的帳中,同你相見。
” 說到這裡,多爾衮把話停下,吳三桂乘機擡起頭來,從漢大臣中看見了洪承疇和張存仁,他們也都在望他。
張存仁原是他的父執一輩,松山、錦州失守之後,也曾寫信勸他投順清朝。
多爾衮又接着說:“我大清國待漢人有恩有義,從前孔有德、耿仲明等人被明朝打敗,從海道逃走,投降我國,我們都封他們做了王,得到重用。
不管是先降順後降順,我朝隻問他是不是忠心降順。
凡是忠心降順的,一體恩養重用。
你回去要曉谕将士,今後忠心為我大清國效力,我大清國不會虧待了你們。
” 吳三桂磕頭表示感謝。
張存仁在邊上說道:“吳三桂等人既已歸順我國,就應該一律剃了頭發,遵照國俗。
” 多爾衮沒有馬上理會,命吳三桂等人坐在地上,又命人給他們端來了茶點。
随即他向吳三桂詢問明日應當如何打法。
吳三桂不願滿洲兵進入山海關城,便建議他們分兵兩路,從北水關、南水關進入長城。
明日關甯兵由西羅城出兵,三路兵馬一起越過石河,攻入敵陣。
多爾衮含笑點頭說: “就照這樣辦吧。
你先回去,命人打開南北水關,迎接我大兵進去,埋伏在關内休息。
明日五更我要率領文武大臣進入關城,親臨西羅城指揮作戰。
你的将士要臂纏白布,好與流賊區别開來。
軍情緊迫,你們先回城内去吧。
” 吳三桂等人走後,多爾衮将滿蒙漢統兵諸王、貝勒、貝子、公、固山額真喚來,面授進兵方略,命大軍分兩路在月光下從南水關、北水關進入關内。
吩咐完畢,多爾衮很覺疲倦,躺下休息。
但剛剛躺下,又興奮地坐了起來。
想到明天這一仗将決定大清國能否順利進入中原,一種興奮和焦急的心情将瞌睡驅趕跑了。
他傳谕就在他的帳殿中跳神,祈禱明日一戰獲勝。
在薩滿來到之前,他告訴洪承疇說: “張存仁急着要叫吳三桂等人剃頭。
今天不用這麼急,隻要臂纏白布就成了。
明天打過這一仗,再分批讓将士們剃了頭發,遵從國俗也不遲。
何必這麼急呢?” 洪承疇說:“臣也是這麼想的。
王爺睿智,果然遠遠超出臣下。
” 這天一整夜炮聲不斷,既有大順軍向山海關西羅城打來的炮,也有從西羅城打向紅瓦店一帶的炮。
炮聲中還夾着不斷的馬蹄聲和人聲,這是清兵在向關内開拔,而後續部隊也在陸續到達。
天色黎明時候,多爾衮開始帶着内院大學士、滿蒙漢王公大臣、朝鮮世子以及兩三千護衛的精兵向山海關東門前去。
這時吳三桂已率領關甯軍将領和一城士紳在山海關東羅城恭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