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關燈
小
中
大
鴻業效犬馬之勞,而且他所統率的數萬将士從此都要為大清消滅流賊和占領北京效命前驅。
這麼一想,範文程對多爾衮的超乎群雄的英雄偉略更加敬佩。
通過光線稍暗的甕城門洞以後,便到了陽光燦爛的山海關前。
從甕城門到山海關門有十多丈遠,如今是初夏的未初時候,陽光幾乎是直射在甕城以内。
山海關門朝向正東,如今由于吳三桂的降清,城門大開,隻有一名下級軍官帶領四名兵丁在甕城門内站崗,另有四十兵丁在山海關外站崗,一如平日。
範文程擡頭望見關門上漢白玉橫額上刻着三個顔體大字:“山海關”,不禁心中一動,暗暗說道,由于攝政王的謀略過人,從此滿漢一家,雄關變成通途! 吳三桂的行轅距離山海關門并不遠,大約隻有一裡多路。
出甕城門恭迎的四位文武官員的馬匹都由仆人們牽着,在關門内路旁等候。
範文程及其随從人員的馬匹,由戈什哈和仆人們牽着,跟在後邊。
從關門内前往吳三桂的行轅,本來可以步行,但為着擺出主客雙方的身份地位,還是一齊上馬,片刻間就馳到吳三桂的行轅門外。
吳三桂手下的另外幾位文武官員已經在轅門外恭候。
大家同範文程過去雖未見過面,但是都知道他世居遼東,從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朝開始就投效滿洲,至今已曆三世,深蒙信任,官拜内院大學士之職,所以對他十分尊敬。
突然,鼓樂聲起,範文程乍然間有點吃驚,但随即明白吳平西王行轅因為他是攝政王差來的使者,以貴賓之禮相迎,馬上心中釋然,面含微笑,随着恭迎的官員們進入轅門。
範文程本來是一位以細心和機警出名的人。
今日進關,更是處處留心,他在鼓樂聲中走進行轅大門時候,盡管他同歡迎他的官員們談話,但還是注意到行轅大門左邊的牆壁上貼着一張紅紙長幅官銜,上寫道: 大清國敕封平西王兼關甯兵總鎮駐山海城中行轅 範文程一眼看出,大紅紙和墨色很新,分明為着迎接他才寫成貼出來的,蓋住了原來的官銜。
他此次來關内與吳王會晤,除奉旨傳達攝政王的簡單口谕之外,也奉有攝政王密旨,要他留心觀察吳三桂是不是真心降清。
他從東羅城完全撤兵,東甕城門和山海關兩處僅留有薄弱崗哨,已經看出來吳三桂是真心降順。
現在又看見這新貼出的紅紙黑字行轅銜牌。
他相信吳三桂是真心投降了。
雖然吳三桂已經受封王爵,但是他知道範文程是攝政王身邊紅人,絲毫不敢怠慢,趕快走出二門,降階相迎。
随後将範文程請進大廳,讓客人落座,等仆人獻茶之後,便趕快問道: “攝政王差學士大人光臨敝轅,有何重要訓示?” 範文程略微欠身回答:“我大清奉命大将軍、叔父攝政王連日征途勞累,本來需要休息,以便明日親自指揮大戰,本打算在今晚召見吳王,但随後一想,認為吳王與衆位關甯将士以及山海地方官紳,在賊寇猖狂犯境之日,共同一心一德,高舉義旗,歸順大清,歡迎王師,此亦不世偉功,實堪嘉許。
于是改變主意,立即命文程前來,傳達令旨,要吳王率領山海衛文武官紳前去威遠堡帳殿晉谒,恭聆訓示。
” 吳三桂趕快欠身說道:“是,是,應該聽攝政王當面訓示。
隻是目前武将們多在石河東岸陣地,防備逆賊進犯,大部分不能趕去威遠堡中聽訓……” 範文程不等吳三桂将話說完,馬上說道:“這我明白。
想來李自成已經知道大清朝精銳大軍來到關外,閣下務要謹防流賊狗急跳牆,乘清兵進關前伺機進犯,妄圖僥幸一逞。
所以閣下如今隻須率領在山海城中的武将及重要幕僚,以及地方官紳,前往威遠堡晉谒聽訓,凡在西羅城及石河東岸陣地上的大小将領一律不許擅離駐地,務要時刻監視敵人動靜。
另外,大清兵到山海關外的已有數萬,現在歡喜嶺一帶休息。
将于今日黃昏以後至三更之間,分批整隊進關,駐紮西羅城中和石河東岸,休息好以後,明日投入大戰。
另外,在西羅城中,請吳王殿下挑選地勢較高,也較寬敞的地方,作為攝政王的駐地。
二更以前要将這片大的場地清掃幹淨,黃昏後會有一部分滿洲官兵于二更以前進來,為攝政王搭設帳殿,并為随來的文武官員搭設軍帳、廚房、馬棚等一應設施。
滿洲兵的上三旗也在三更之前進關,大部分駐紮西羅城外,明日投入決戰,少部分駐在西羅城内,拱衛帳殿及朝臣居住禁地。
吳王殿下,西羅城中可有這麼合适地方?” 吳三桂不假思索,馬上回答:“有,有!西羅城原是訓練山海衛騎兵跑馬射箭地方,土城較大,非東羅城瀕海邊可比。
城中靠近西門有這麼個高敞地方,為将領們檢閱騎射的地方。
今日上午,我就是立馬這個高處,指揮戰争,平定北翼城的鼓噪嘩變。
以我看來,攝政王的帳殿設在此處,最為适宜。
” “這地方有沒有百姓居住?” “這一個高敞地方原是駐山海衛武将們檢閱騎射的地方,不許百姓居住,下邊倒有幾家貧民居住,有些破舊草房。
” “所有貧民住房,一律拆除幹淨。
如今這一處地方是大清攝政工駐跸禁地,不能留一個……” 說到這裡,範文程突然停頓,思索另外一個字眼兒表達他的意思。
機警的吳三桂馬上猜到他要說的是“漢人”這個詞兒,但因為不僅範文程原是漢人,如今新投降滿洲的平西王和麾下數萬将士也都是漢人,所以範文程在話到口邊時不由得打個纥頓,尋找别的詞兒。
吳三桂心領神會,馬上接着說道: “我明白,在攝政王駐跸地方,不能有一個閑(漢)人。
” 範文程點點頭,立刻起身告辭,并囑吳三桂即率領山海城中文武官員和士紳們去威遠堡晉谒攝政王,面聆訓谕。
吳三桂恭送範文程在鼓樂聲中離開轅門,又命原來在甕城門外迎接範文程的四名文武官員恭送到甕城門外。
吳三桂原以為範文程會在他的行轅中停留很久,向他詳細傳達攝政王多爾衮的作戰方略,所以在範文程來到之前,命仆人們将東花廳打掃得幹幹淨淨,準備範文程臨時休息之用。
不意範學士來去匆匆,不肯逗留,這做派不但與往日的大明朝廷使者不同,與不久前李自成派來的犒軍使者唐通、張若麒二人也截然不同。
他不由得在心中歎道: “大清朝雖然建國不久,卻是氣象一新!” 吳三桂将範文程送走以後,立刻下令,在西羅城外,石河東岸的寬廣地方,為大清的步騎大軍準備駐紮之處,同時在西羅城中那個高曠地方,火速為攝政王準備搭設帳殿和駐跸的禦營禁地,另一方面,傳谕在山海城中的部分武将。
幕僚,以及地方官紳,齊集轅門,随他去威遠堡晉谒大清攝政王。
趁着跟随他赴威遠堡晉谒多爾衮的文武官員和地方重要士紳來轅門集中的時間,吳三桂回到内宅,在一個女仆的伺候下梳了頭,将又黑又多的長發按照漢人自古相傳的舊習,在頭頂挽成一個大髻,以便戴上帽子。
當女仆替吳三桂梳頭時候,陳圓圓站在旁邊觀看。
她知道大清朝的攝政王要召見吳王,為明日的大戰作出重要訓示。
在她的思想中,吳三桂的寵愛就是她的幸福,吳三桂的官運亨通、飛黃騰達,就是她的夢想。
至于什麼忠君愛國啦,民族氣節啦,在她的思想中從來不沾邊兒。
她也明白,凡是良家婦女,應該講究貞操,丈夫死後要為亡夫守節,這是天經地義的道理,但是這個世代相傳的死道理與她陳圓圓無緣,與一切做妾的女人無緣。
當女仆為吳王梳好發髻時候,陳圓圓在一旁禁不住贊歎說: “王爺的頭發真好!” 吳三桂似乎沒有聽見愛妾的話,臉上一絲笑容也沒有。
管梳頭的女仆從桌上打開鏡奁,取出大的銅鏡,雙手抱着,請王爺看一看挽在頭頂的發髻。
趁這時候,陳圓圓趕快站到吳三桂的身邊,也從鏡子中觀看吳王新梳好的發髻和漂亮的三絡短須,同時觀看她自己的像花朵一般的妩媚笑容。
她自己很愛吳王,也深知吳王對她真心寵愛,此時趁身邊隻有一個貼身服侍的女仆,她将頭部盡量向丈夫的鬓邊貼近,有意使丈夫聞到她臉上的脂粉香。
她想吳王會在鏡子裡看到她的笑臉,會像往日那樣将她的纖腰輕輕摟一摟,接着再狠摟一下,笑着将她輕輕推開。
然而今天卻很奇怪,盡管梳頭的女仆連着稱贊他的頭發又黑又濃,鏡中的吳三桂依然毫無笑容,臉色沉重,幾乎要流出眼淚來。
陳圓圓莫名其妙,不禁吓了一跳。
她想,今日大清攝政王差大學士範文程來傳令旨,要吳王趕快率領山海城中的文武官員和士紳前去晉谒,顯然對吳王很是看重。
她想,滿漢合兵,力量大增,準定明日一戰獲勝,大清朝建都關内,吳王就是大清朝開國的一大功臣。
這麼好的官運,吳王為什麼忽然傷心了呢? 吳三桂雖然粗通文墨,但他是武将世家,對待陳圓圓隻滿足他生活需要,自來不對她談論一句軍國大事。
當女仆為他梳頭,陳圓圓稱贊他的頭發時候,他在暗想,多爾衮已經來到山海關外,滿洲的大軍就要進關。
如今這一頭好發很快就要從前邊剃去一部分或将近一半,留下後邊的打成辮子,披在後邊或盤在頭頂。
童蒙時候他就讀了儒家的一本經書,那上邊有“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的話,他背得爛熟。
千百年來,漢人一代代傳下來的風俗習慣,怎麼能一降滿洲就非要改變不可?他想不通,但看來想不通也沒有别的辦法。
這是他照鏡子時候忽然傷心的一個原因。
另一個原因是已經知道他的父親被李自成帶來,住在李自成的老營。
明日作戰,隻要李自成一句話,他的父親就可以立即被斬。
至于他的母親以及全家三十餘口,都在北京,成了李自成手中的人質,随時都可以被李自成斬盡殺絕。
由于吳三桂降了滿洲,勾引清兵進關,在漢人眼中成了民族罪人。
吳三桂在母親面前是一個難得的孝子。
他是母親的頭生孩子,母親生他的時候由于胎體較大,相當難産,幾乎死去。
雖然他的父親當時已是稍有地位的邊将,但是母親特别愛他,不讓乳母喂養,自己喂他奶直到三歲以後。
吳三桂在童年時候知道了這種情況,對母親特别孝順。
如今想到父親即将死在眼前,而母親和全家在北京的三十餘口幾天後将被李自成全部殺光,他
這麼一想,範文程對多爾衮的超乎群雄的英雄偉略更加敬佩。
通過光線稍暗的甕城門洞以後,便到了陽光燦爛的山海關前。
從甕城門到山海關門有十多丈遠,如今是初夏的未初時候,陽光幾乎是直射在甕城以内。
山海關門朝向正東,如今由于吳三桂的降清,城門大開,隻有一名下級軍官帶領四名兵丁在甕城門内站崗,另有四十兵丁在山海關外站崗,一如平日。
範文程擡頭望見關門上漢白玉橫額上刻着三個顔體大字:“山海關”,不禁心中一動,暗暗說道,由于攝政王的謀略過人,從此滿漢一家,雄關變成通途! 吳三桂的行轅距離山海關門并不遠,大約隻有一裡多路。
出甕城門恭迎的四位文武官員的馬匹都由仆人們牽着,在關門内路旁等候。
範文程及其随從人員的馬匹,由戈什哈和仆人們牽着,跟在後邊。
從關門内前往吳三桂的行轅,本來可以步行,但為着擺出主客雙方的身份地位,還是一齊上馬,片刻間就馳到吳三桂的行轅門外。
吳三桂手下的另外幾位文武官員已經在轅門外恭候。
大家同範文程過去雖未見過面,但是都知道他世居遼東,從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朝開始就投效滿洲,至今已曆三世,深蒙信任,官拜内院大學士之職,所以對他十分尊敬。
突然,鼓樂聲起,範文程乍然間有點吃驚,但随即明白吳平西王行轅因為他是攝政王差來的使者,以貴賓之禮相迎,馬上心中釋然,面含微笑,随着恭迎的官員們進入轅門。
範文程本來是一位以細心和機警出名的人。
今日進關,更是處處留心,他在鼓樂聲中走進行轅大門時候,盡管他同歡迎他的官員們談話,但還是注意到行轅大門左邊的牆壁上貼着一張紅紙長幅官銜,上寫道: 大清國敕封平西王兼關甯兵總鎮駐山海城中行轅 範文程一眼看出,大紅紙和墨色很新,分明為着迎接他才寫成貼出來的,蓋住了原來的官銜。
他此次來關内與吳王會晤,除奉旨傳達攝政王的簡單口谕之外,也奉有攝政王密旨,要他留心觀察吳三桂是不是真心降清。
他從東羅城完全撤兵,東甕城門和山海關兩處僅留有薄弱崗哨,已經看出來吳三桂是真心降順。
現在又看見這新貼出的紅紙黑字行轅銜牌。
他相信吳三桂是真心投降了。
雖然吳三桂已經受封王爵,但是他知道範文程是攝政王身邊紅人,絲毫不敢怠慢,趕快走出二門,降階相迎。
随後将範文程請進大廳,讓客人落座,等仆人獻茶之後,便趕快問道: “攝政王差學士大人光臨敝轅,有何重要訓示?” 範文程略微欠身回答:“我大清奉命大将軍、叔父攝政王連日征途勞累,本來需要休息,以便明日親自指揮大戰,本打算在今晚召見吳王,但随後一想,認為吳王與衆位關甯将士以及山海地方官紳,在賊寇猖狂犯境之日,共同一心一德,高舉義旗,歸順大清,歡迎王師,此亦不世偉功,實堪嘉許。
于是改變主意,立即命文程前來,傳達令旨,要吳王率領山海衛文武官紳前去威遠堡帳殿晉谒,恭聆訓示。
” 吳三桂趕快欠身說道:“是,是,應該聽攝政王當面訓示。
隻是目前武将們多在石河東岸陣地,防備逆賊進犯,大部分不能趕去威遠堡中聽訓……” 範文程不等吳三桂将話說完,馬上說道:“這我明白。
想來李自成已經知道大清朝精銳大軍來到關外,閣下務要謹防流賊狗急跳牆,乘清兵進關前伺機進犯,妄圖僥幸一逞。
所以閣下如今隻須率領在山海城中的武将及重要幕僚,以及地方官紳,前往威遠堡晉谒聽訓,凡在西羅城及石河東岸陣地上的大小将領一律不許擅離駐地,務要時刻監視敵人動靜。
另外,大清兵到山海關外的已有數萬,現在歡喜嶺一帶休息。
将于今日黃昏以後至三更之間,分批整隊進關,駐紮西羅城中和石河東岸,休息好以後,明日投入大戰。
另外,在西羅城中,請吳王殿下挑選地勢較高,也較寬敞的地方,作為攝政王的駐地。
二更以前要将這片大的場地清掃幹淨,黃昏後會有一部分滿洲官兵于二更以前進來,為攝政王搭設帳殿,并為随來的文武官員搭設軍帳、廚房、馬棚等一應設施。
滿洲兵的上三旗也在三更之前進關,大部分駐紮西羅城外,明日投入決戰,少部分駐在西羅城内,拱衛帳殿及朝臣居住禁地。
吳王殿下,西羅城中可有這麼合适地方?” 吳三桂不假思索,馬上回答:“有,有!西羅城原是訓練山海衛騎兵跑馬射箭地方,土城較大,非東羅城瀕海邊可比。
城中靠近西門有這麼個高敞地方,為将領們檢閱騎射的地方。
今日上午,我就是立馬這個高處,指揮戰争,平定北翼城的鼓噪嘩變。
以我看來,攝政王的帳殿設在此處,最為适宜。
” “這地方有沒有百姓居住?” “這一個高敞地方原是駐山海衛武将們檢閱騎射的地方,不許百姓居住,下邊倒有幾家貧民居住,有些破舊草房。
” “所有貧民住房,一律拆除幹淨。
如今這一處地方是大清攝政工駐跸禁地,不能留一個……” 說到這裡,範文程突然停頓,思索另外一個字眼兒表達他的意思。
機警的吳三桂馬上猜到他要說的是“漢人”這個詞兒,但因為不僅範文程原是漢人,如今新投降滿洲的平西王和麾下數萬将士也都是漢人,所以範文程在話到口邊時不由得打個纥頓,尋找别的詞兒。
吳三桂心領神會,馬上接着說道: “我明白,在攝政王駐跸地方,不能有一個閑(漢)人。
” 範文程點點頭,立刻起身告辭,并囑吳三桂即率領山海城中文武官員和士紳們去威遠堡晉谒攝政王,面聆訓谕。
吳三桂恭送範文程在鼓樂聲中離開轅門,又命原來在甕城門外迎接範文程的四名文武官員恭送到甕城門外。
吳三桂原以為範文程會在他的行轅中停留很久,向他詳細傳達攝政王多爾衮的作戰方略,所以在範文程來到之前,命仆人們将東花廳打掃得幹幹淨淨,準備範文程臨時休息之用。
不意範學士來去匆匆,不肯逗留,這做派不但與往日的大明朝廷使者不同,與不久前李自成派來的犒軍使者唐通、張若麒二人也截然不同。
他不由得在心中歎道: “大清朝雖然建國不久,卻是氣象一新!” 吳三桂将範文程送走以後,立刻下令,在西羅城外,石河東岸的寬廣地方,為大清的步騎大軍準備駐紮之處,同時在西羅城中那個高曠地方,火速為攝政王準備搭設帳殿和駐跸的禦營禁地,另一方面,傳谕在山海城中的部分武将。
幕僚,以及地方官紳,齊集轅門,随他去威遠堡晉谒大清攝政王。
趁着跟随他赴威遠堡晉谒多爾衮的文武官員和地方重要士紳來轅門集中的時間,吳三桂回到内宅,在一個女仆的伺候下梳了頭,将又黑又多的長發按照漢人自古相傳的舊習,在頭頂挽成一個大髻,以便戴上帽子。
當女仆替吳三桂梳頭時候,陳圓圓站在旁邊觀看。
她知道大清朝的攝政王要召見吳王,為明日的大戰作出重要訓示。
在她的思想中,吳三桂的寵愛就是她的幸福,吳三桂的官運亨通、飛黃騰達,就是她的夢想。
至于什麼忠君愛國啦,民族氣節啦,在她的思想中從來不沾邊兒。
她也明白,凡是良家婦女,應該講究貞操,丈夫死後要為亡夫守節,這是天經地義的道理,但是這個世代相傳的死道理與她陳圓圓無緣,與一切做妾的女人無緣。
當女仆為吳王梳好發髻時候,陳圓圓在一旁禁不住贊歎說: “王爺的頭發真好!” 吳三桂似乎沒有聽見愛妾的話,臉上一絲笑容也沒有。
管梳頭的女仆從桌上打開鏡奁,取出大的銅鏡,雙手抱着,請王爺看一看挽在頭頂的發髻。
趁這時候,陳圓圓趕快站到吳三桂的身邊,也從鏡子中觀看吳王新梳好的發髻和漂亮的三絡短須,同時觀看她自己的像花朵一般的妩媚笑容。
她自己很愛吳王,也深知吳王對她真心寵愛,此時趁身邊隻有一個貼身服侍的女仆,她将頭部盡量向丈夫的鬓邊貼近,有意使丈夫聞到她臉上的脂粉香。
她想吳王會在鏡子裡看到她的笑臉,會像往日那樣将她的纖腰輕輕摟一摟,接着再狠摟一下,笑着将她輕輕推開。
然而今天卻很奇怪,盡管梳頭的女仆連着稱贊他的頭發又黑又濃,鏡中的吳三桂依然毫無笑容,臉色沉重,幾乎要流出眼淚來。
陳圓圓莫名其妙,不禁吓了一跳。
她想,今日大清攝政王差大學士範文程來傳令旨,要吳王趕快率領山海城中的文武官員和士紳前去晉谒,顯然對吳王很是看重。
她想,滿漢合兵,力量大增,準定明日一戰獲勝,大清朝建都關内,吳王就是大清朝開國的一大功臣。
這麼好的官運,吳王為什麼忽然傷心了呢? 吳三桂雖然粗通文墨,但他是武将世家,對待陳圓圓隻滿足他生活需要,自來不對她談論一句軍國大事。
當女仆為他梳頭,陳圓圓稱贊他的頭發時候,他在暗想,多爾衮已經來到山海關外,滿洲的大軍就要進關。
如今這一頭好發很快就要從前邊剃去一部分或将近一半,留下後邊的打成辮子,披在後邊或盤在頭頂。
童蒙時候他就讀了儒家的一本經書,那上邊有“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的話,他背得爛熟。
千百年來,漢人一代代傳下來的風俗習慣,怎麼能一降滿洲就非要改變不可?他想不通,但看來想不通也沒有别的辦法。
這是他照鏡子時候忽然傷心的一個原因。
另一個原因是已經知道他的父親被李自成帶來,住在李自成的老營。
明日作戰,隻要李自成一句話,他的父親就可以立即被斬。
至于他的母親以及全家三十餘口,都在北京,成了李自成手中的人質,随時都可以被李自成斬盡殺絕。
由于吳三桂降了滿洲,勾引清兵進關,在漢人眼中成了民族罪人。
吳三桂在母親面前是一個難得的孝子。
他是母親的頭生孩子,母親生他的時候由于胎體較大,相當難産,幾乎死去。
雖然他的父親當時已是稍有地位的邊将,但是母親特别愛他,不讓乳母喂養,自己喂他奶直到三歲以後。
吳三桂在童年時候知道了這種情況,對母親特别孝順。
如今想到父親即将死在眼前,而母親和全家在北京的三十餘口幾天後将被李自成全部殺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