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關燈
營逃走!” 郭雲龍和甯緻遠叩頭退出,小心翼翼、屏息無聲,走出警衛森嚴的威遠堡小城,與随來的幾名護衛相會,一齊上馬,奔回山海城内。

     多爾衮不待用午膳,也無意休息,立刻走出帳殿,向南邊走了幾步,站立在一塊露出地面的盤石上,渾身沐浴在明媚的陽光之下。

    一陣溫暖的南風徐徐吹來,使帳殿外的黃旗飄飄翻卷。

    他向山海關的巍峨城樓望了一陣,随即又向周圍觀看雄偉的山海關地理形勢,一邊輕輕點頭,一邊發出贊歎的“啊啊”聲音,不僅是贊賞這一帶地勢雄偉,也滿意他在翁後地方遇到吳三桂借兵使者後能夠當機立斷,迫使吳三桂投降,轉道南下,日夜趕路,直奔山海關來。

    這一座限制關内與滿洲交通的天下雄關,今日竟不費一刀一矢拿到手了! 他畢竟是一位三十歲剛剛出頭的年輕人,所以他在考慮軍政大事時思維敏銳,計慮深刻,但是另一方面,又為眼前占領山海關的勝利喜形于色,心情再也不能平靜。

    他想到幾天前留在盛京的滿朝文武大臣和兩宮太後已經得到消息,知道他在路上招降了吳三桂,正在轉程南下,直奔山海關,可以想到,留在盛京的半個朝廷的文武大臣和兩宮太後得到消息後會多麼高興。

    最使他關心的是順治的母親,年輕貌美的聖母皇太後,他的眼前仿佛又出現了她的明眸皓齒,她的莊重而富有感情的溫柔笑容。

    他不由得在心中對她說道: “請皇嫂放心,我一定忠心輔佐你的兒子不日移居北京,成為大清朝進入中國的第一代開國之主!” 多爾衮從前帶兵打仗,曾經從密雲境内乘明朝守将疏忽,不作防備,突然進入長城,深入北京附近,飽掠河北、山東,然後退回遼東。

    因此,他對關内外的地勢地理有所了解,知道從居庸關北邊的八達嶺開始,長城順着燕山山脈蜿蜒向東,約有八百多裡,直到燕山盡頭處,突然下山,在一道崗嶺頭上向南修築,修到海邊。

    這崗嶺的地勢好像一條龍向東海飲水,所以那盡頭地方就叫做老龍頭。

    在燕山與渤海之間為長城修築了一道東門,控制内地與遼東來往之路,明初大将徐達修築這座雄關時取名為山海關,十分恰切。

    徐達還在山海關裡修築了一座堅固的屯兵小城,按照當時制度,稱做山海衛,簡稱山海。

    到了明朝中葉,滿洲勢力興起之前,蒙古的軍事力量仍構成邊境威脅,所以在山海關外修築了東羅城,在西邊修築了西羅城,在北邊約一裡處修築了北翼城,在南邊約一裡處修築了南翼城,老龍頭上也修築了土城,可以屯兵。

    北翼城和南翼城都修築在長城裡邊,均有小城門可以由長城内接濟兵源、食物和用水。

    總之,從燕山腳下到海邊,不僅有一道又高又厚的長城抵禦從外邊來攻的敵人,而且有幾座修築在長城内邊的小城,形成一串要塞,加強了長城的防禦能力;不僅從外邊攻破長城絕不可能,而且縱然滿洲兵橫掃冀南和山東之後,來到冀東,占領了永平府,想從内邊攻擊長城,奪取山海關,也不可能。

    這麼一想,多爾衮更感到吳三桂的降順大清極其重要,封他藩王十分應該。

     具有雄才大略、英氣勃發的大清攝政王多爾衮此時站立在禦帳前邊的一塊磐石上,觀看山海關一帶的雄偉地勢,忽然心中明白,他腳下站立的這一道自西向東,直到海邊的土崗原是長城下邊的崗嶺的一個分支,隻是在威遠堡與長城之間被挖斷,成了一道深溝,使敵軍不可能利用威遠堡進攻長城。

    他很佩服兩百多年前修築山海關的明朝大将徐達很有心計,不覺在心中稱贊: “有道理,有道理。

    ”他轉身向洪承疇問道:“洪學士,這一道向東去通向海邊的崗嶺有人叫它歡喜嶺,又有人叫它凄惶嶺,你曾經駐軍山海,到底叫什麼嶺?” 洪承疇趨前半步,恭敬回答:“從前由這裡出關去遼東的,不是出兵打仗的人,便是有罪充軍的人,很少能平安回來,所以大家習慣上将這道土嶺叫做凄惶嶺。

    有人認為不吉利,改稱歡喜嶺,指那些有幸能夠從遼東回到關内的人說的。

    ” 多爾衮哈哈大笑,滿面春風,望着身邊的滿漢群臣說道: “從今往後,滿漢一家,關内外成了坦途,這土嶺便隻稱為歡喜嶺,不許再稱凄惶嶺了!” 滿漢群臣紛紛回答:“是的,從此結束了關内外分裂之局,滿漢臣民共享太平之福,山海關就沒有用了。

    ” 多爾衮對吳三桂的降順清朝和獻出山海關既十分高興,但也存有疑心。

    他認為,第一,吳三桂畢竟是漢人。

    在漢人心中,滿漢的界線很難泯滅。

    第二,目前吳三桂的父母與全家人都在李自成的手中,多爾衮風聞吳三桂自幼受父母鐘愛,是個孝子。

    第三,漢人有一句俗話:“外甥随舅。

    ”吳三桂是明朝守錦州名将祖大壽的外甥,祖大壽長期為明朝固守錦州,孤立遼東,曾經因在錦城外兵敗被俘。

    投降之後,放回錦州,他又率少數殘兵繼續守城,同清兵拼死作戰。

    直到洪承疇的十三萬大軍在松山潰敗之後,祖大壽在錦州糧食已盡,才第二次同意投降。

    多爾衮在心中想道: “吳三桂降清,并非起自初衷,今日就那麼可靠?” 剛想到這裡,在威遠堡東門值班的武官匆匆走來,在多爾衮的面前跪下禀道: “啟奏攝政王爺,吳平西王差一官員來請示攝政王爺:什麼時候他可以率領山海城中的文武官員和士紳前來叩谒攝政王爺?” 多爾衮正需要趕快與吳三桂見面,馬上說道:“你告訴吳王差來的人,我馬上差内院大學士範文程進關,傳達我重要口谕。

    吳平西王差來的人趕快回去,準備在關門外迎接範大人。

    我的軍務很忙,這個人不必見我了。

    ” 多爾衮随即下了磐石,走回禦帳,同時吩咐駐在禦帳周圍的文武官員和拱衛威遠堡的全體兵丁提前用飯,稍事休息,務要武裝整齊,森嚴戒備,聽候攝政王爺令旨。

     攝政王本來軍令很嚴,處此即将進關時候,更加軍令如山。

    他隻要輕輕咳嗽一聲,就會使地動山搖。

    果然,片刻之間,威遠堡内外,變得鴉雀無聲了。

     多爾衮回到禦帳,稍作休息,便傳旨開膳。

    由于他是攝政王,又是當今大清皇上的親叔父,所以吃飯時沒有人陪。

    這樣也好,他可以一邊吃飯,一邊考慮事情。

    因為是行軍途中,又是大戰的間歇期間,所以多爾衮雖以攝政王之尊,午膳卻十分簡單。

    一吃畢午膳,多爾衮便吩咐人将範文程叫來,單獨對範作了重要吩咐,并要範即刻進關。

     範文程帶領十名随從,騎着駿馬,穿過東羅城向山海關的甕城走去。

    在往年,如果關外有軍事動靜,守關的将領照例要在東羅城派駐一部分人馬,以加強甕城守衛。

    但今天的東羅城卻是空蕩蕩的,不但沒有吳三桂的兵丁,連居民也沒有了。

    範文程心中明白,老百姓是因為害怕清兵騷擾,所以都逃進關了。

    至于吳三桂,因為已經投降了大清,所以将東羅城中的守軍全部撤走。

    範文程對這第二種情況心中滿意,不再懷疑吳三桂仍有二心,在馬上微笑點頭,繼續前進。

     當範文程往山海關走去時候,多爾衮傳谕駐在威遠堡的衆位文武臣僚,來到禦帳,商量明日大戰方略以及使吳三桂永無二心的問題。

    大家向多爾叩衮頭以後,按照官位高低在禦座前分兩行站立。

    說是會議,實際是聽攝政王面谕他明天的作戰方略。

    他的話很簡明扼要,說完之後,詢問群臣意見。

    大家都稱贊攝政王是天縱英明,遠非常人所及。

    多爾衮雖然也滿懷得意,但是表面上一如平日,仍然十分冷靜,把事情想得很深。

    沉默片刻,他用沉吟口氣向群臣問道: “我想與吳三桂對天盟誓,使他永無二心,你們以為如何?” 有一位大臣感到吃驚,趕快問道:“攝政王爺可曾将這話告訴範文程學士?” “範文程走時我已經有此想法,可是還沒有拿定主意。

    眼下我已經拿定主意,要與吳三桂對天盟誓。

    ” “命什麼官員與吳三桂對天盟誓?” “不用别人。

    由我攝政王本人與吳三桂對天盟誓。

    隻有這樣,才能使吳三桂不敢背盟,永遠忠于大清!” 臣僚們雖然還不明白攝政王用心很深,覺得不當降低大清朝叔父攝政王的身份。

    但因攝政王的口氣堅決,主意已定,便不敢再說話了。

     多爾衮随即吩咐一位内院學士和能寫滿漢文字的兩位章京,趕快準備好對天誓文,用黃紙繕寫出來,并準備有關盟誓事項,不可耽誤。

    多爾衮急于見到吳三桂,問道: “範文程進關了麼?” 有人回答:“回攝政王爺,他大概已經進關了。

    ” 此時範文程一面繼續騎馬前行,一面想到一個問題,他是奉大清攝政王的谕旨進關内見吳平西王的,吳王應該派人前來迎接才是,怎麼不見人呢? 他正在想着,不覺來到了山海關的甕城前邊。

    他看見甕城牆的下邊是用大石砌成,用大炮也不能毀壞,尤其巧妙的是甕城門并不向東,過了吊橋,才看見甕城門朝向東南,很近就是海灣,攻城的敵人沒法用大炮轟擊城門。

     範文程率領的一群人來到了翁城門外的較為寬闊的地方,看見平西王派來的兩位武将和兩位文職幕僚站在那裡恭迎。

    範文程趕快跳下馬來,他的随從們也立刻下馬,随他趨前幾步,與來迎接的官員們互相拱手施禮,略作寒暄,一起走進城門。

    範文程看見甕城門包着很厚的鐵皮,門洞很深,可見甕城的城牆很厚。

    城門裡邊豎立一根粗的木棍,俗稱腰扛。

    門洞兩邊,靠着牆根,堆着十來個沙包,以備從裡邊堵塞門洞之用。

     就在通過甕城門洞的片刻之間,範文程回想起近幾天他的思想變化,不能不佩服攝政工多爾衮的謀略過人。

    他很清楚,吳三桂因為害怕李自成的兵勢強大,派人迎至翁後,向清朝借兵,當時無意降清。

    攝政王看準時機,一面敕封吳三桂為平西王,答應戰事平息之後,原來的甯遠将士仍回甯遠駐防,收回各自的土地房産,一面命大軍改變路線,從翁後轉道向南,直奔山海關,壓迫吳三桂不得不獻出這一座天下雄關。

    現在他走進了山海關的甕城門,更加明白,吳三桂如果不投降,這山海關是沒法攻破的。

    現在他被吳三桂派文武官員來恭迎進關,而且從此往後,不僅吳三桂将永遠要為清朝進入中原、建立大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