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關燈
聲介紹說:“這個千總武藝很好,弓馬娴熟,善于帶兵,作戰時能得部下死力。

    ”吳三桂正想在原屬于山海守軍中培養自己的力量,所以對吳國忠多看一眼,記在心中。

    從那時起,吳三桂對吳國忠就有了提拔之意。

    昨天命令他率領自己的一營士兵防守北翼城,也是為着打算在戰争後将他提升。

     現在吳三桂看見他已經負傷,但不是緻命重傷,也沒缺胳膊斷腿,虎虎英雄氣仍在,念起同宗之情,很想赦他不死,于是用溫和的口氣對他說道: “吳國忠,你我雖非同鄉,卻是同姓同宗。

    俗話說得好:一個姓字掰不開,五百年前是一家。

    你不講同宗之情,我可是很講同宗之誼。

    誰叫我們都姓吳呢?” “平西伯,你錯了。

    我們并非同宗。

    我是姓武聖人的武字,你是姓口天吳的吳宇。

    ” 吳三桂一時茫然,又問道:“你在石河灘作戰十分緊急時刻忽然嘩變,是不是受部下脅持,并非你的本心?” 吳國忠慷慨回答:“不,你又錯了!今日之事并非嘩變,實為起義。

    不幸起義失敗,别的不必多問,一切責任由我一人承擔,與别人無幹。

    砍頭不過碗大疤痢,何必再問!” “我知道你雖然官職不高,但确實是一員将才,我實在不想殺你。

    你實說,你手下有人受了李自成的細作勾引,逼你造反,是不是?” 吳國忠對吳三桂冷笑一聲,大聲說道:“我的部下全是聽我的命令起義,既沒有人敢逼迫我,也沒有人受大順軍的細作勾引。

    你趕快殺我,不要多言。

    大丈夫敢作敢當,既然起義不成,我就含笑歸陰,請不要妄殺無辜!” 吳三桂還想放過他,又說道:“你隻有四百多人,縱然能夠奪占關門,也不能支持多久,豈不是自尋死亡?” “倘若我能夠奪得關門,憑恃城頭炮火,就不能讓滿洲兵順順當當開過關來。

    你手下數萬關甯将士全是漢人,願意跟随你作漢奸的畢竟不多。

    我如果能夠堅守一天,西郊有大順軍進攻,城内有關甯兩軍中的漢人将士起義,結局就未必屬你說了算了。

    你自以為投降滿洲,受封王爵,頗為得意,我看你是高興得太早了!你不忠,不義,不孝,必留千古罵名。

    ……現在我再索性對你直說,花名冊上對我的姓名并沒寫錯。

    隻是幾天來我聽說你投降了滿洲,恥于和你同姓一個吳字!……快殺吧,快殺吧,我要為漢人留下來千秋正氣!” 吳三桂害怕吳國忠的慷慨言詞會影響軍心,将腳一跺,命令立即将吳國忠亂刀砍死,抛屍西羅城外。

     侍立左右的幕僚和将領們看見平西王的臉色發白,咬牙切齒,一齊勸他回行轅休息。

    吳三桂沒有聽大家勸說,向躺着很多受傷将士的小樹林中走去。

     地位較高的負傷軍官都放在臨時搭起的帳篷中,首先洗淨血污,進行包紮。

    一般士兵就在樹林中包紮。

    吳三桂先看望帳篷中的傷員,再看樹林中的傷員。

    他的心情十分複雜:吳國忠在死前對他的當面責罵,大義凜然,一字字擲地有聲,使他心中慚愧,無話可說。

    再想到今天隻是同李自成初次交戰,就死傷了一千多關甯精兵,全是“袍澤之親”,其中有一半人抛屍河灘和紅瓦店街上。

    他一邊說着慰勞的話,一面忍不住心中悲痛,雙眼流淚。

    離開時候,他向跟在他背後的總兵官楊-小聲吩咐幾句話,楊-随即用帶着感情的語調大聲宣布: “平西王傳令,今日受傷将士,一律記功,分别獎賞白銀。

    陣亡将士,另行清查造冊,對家屬從優撫恤!” 吳三桂知道滿洲兵已經有一部分來到了山海關外,後邊的人馬正在陸續到達。

    他慰問了躺在西羅城中的負傷将士以後,為着午膳後,要率領一批文武官員去關外迎接新主子大清攝政王,他在西羅城不再停留,率領随侍文武官員和親兵奴仆,立刻上馬,馳人洞開的山海城的西門,奔回行轅。

     滿洲官兵先頭部隊一到歡喜嶺,忍不住發出來一片歡呼。

    自從皇太極将後金的國号改為大清,立志入主中原,多年來占領山海關的夢想終于要實現了。

     滿洲兩白旗的官兵最先來到,紮營在歡喜嶺的南坡,直到海邊,但遵照攝政王令旨,滿洲兵不許進東羅城,以表示滿漢一家,決不騷擾百姓。

    随後,滿洲其他各旗的人馬都來到了,挨次紮營在歡喜嶺外。

    漢軍八旗和蒙古八旗都在後邊,大約一二日内可以陸續趕到。

    在多爾衮的計劃中,明日一戰殺敗李自成以後窮追西進,奪取北京,主要靠跟随吳三桂投降清朝的關甯兵和先來到的滿洲八旗。

     滿洲兵十幾年來對于出征作戰,包括出兵朝鮮作戰,已經積累了許多經驗。

    這一次是在大清攝政工多爾衮的親自率領下南征,具有種種必勝的優越條件,而李自成必敗的弱點完全暴露。

    不管有沒有吳三桂向多爾衮借兵和投降清朝的事,清兵都必将南下。

    無非走别的路進入長城,打敗李自成,占領北京,開辟大清朝的統治。

     多爾衮懷着必勝的信心,這信心正如古人有一句詩所說的“大将南征膽氣豪”,這和李自成離北京東征的精神狀态恰好相反。

     多爾衮來到山海關時候,不管是他的禦營,還是八旗的宿營地,一切都準備得井井有條。

    這不僅是由于滿洲部隊組織嚴密,具有較豐富的遠征經驗,還有吳三桂已經投降,受封為平西王,三天來由平西王行轅派出數百名官兵和當地百姓為數萬滿洲兵清掃駐地,運來木柴,挖掘水井。

    這地方離海岸很近,掘井容易,水源充足,水味略鹹。

    好在當時的滿洲人還沒有喝茶習慣,水中稍有鹹味也不要緊。

    當時,山海關以外各城堡全被大清國占領,都設有地方官員和駐軍。

    他們不敢怠慢,沿路為大軍供給宰好的牛、羊、肥豬,交由各旗部隊中的辎重兵運來。

    吳三桂也派人從山海城中送來了宰好的牛羊。

    單就大軍的給養說,多爾衮的南征大軍同李自成的東征大軍在決戰之前,所具備的供給條件完全不同。

     大約在接近中午時候,多爾衮在前呼後擁中登上了歡喜嶺,在威遠堡的城門外下馬。

    先遣人員,包括随待官員,巴牙喇兵和奴仆,早已将巨大的黃色帳殿在威遠堡中搭好,帳殿外擺列着簡單的儀仗,特别令人敬畏的是豎立着一柄代表皇權的黃傘。

    帳殿外有一個小的軍帳,有官員在内值班,門外邊站立着兩對威武的巴牙喇兵。

     随着攝政王多爾衮的禦營來到的有:大清國中央政府所屬六部衙門的大批官員,内三院的大批官員,還有朝鮮國的世子李(氵(山王))及其一批陪臣和奴仆。

    所有這些重要随征大員都駐節威遠堡的周圍,而且所有大小帳幕都由前站清兵搭成。

    這裡雖然接近戰場,但沒有戰争氣氛,與李自成的禦營駐紮石河西岸的情況大不相同。

    這裡的人們都懷着勝利的信心,等待着明日一戰殺敗“流賊”,乘勝占領北京。

     多爾衮進了帳殿以後,随即由親信包衣用銅盆端來溫水,伺候他淨了手臉。

    緊接着又有一名包衣奉上裝好的白銅鍋、瑪瑙嘴、紫檀木長杆的煙袋,等他拿着煙袋杆将瑪瑙嘴放進嘴中之後,立刻有另一名包衣伺候他将煙袋鍋點着。

    此時,正要用膳,恰好一位随駕筆帖式官員進來,恭敬地向他打個千,小聲禀報: “平西王吳三桂差來兩位官員求見,讓他們此刻進殿,還是攝政王爺用過午膳後傳見?” “午膳不忙。

    立刻傳見!” 先進來四員扈駕武士,站在多爾衮的身後。

    随即郭雲龍和甯緻遠立刻被引了進來,在多爾衮的面前跪下。

    多爾衮的氣派很大,慢慢将瑪瑙煙袋嘴拿離開,向郭雲龍含笑問道: “你前天在路上叩見過我,名叫郭雲龍?” 郭雲龍受寵若驚,回答說:“攝政王爺真是睿智過人,軍前匆匆一見,竟能記得小将姓名!” “他是何人?” “叩禀攝政王爺,他是平西王身邊幕僚,官職參議,文官六品,名叫甯緻遠。

    ” “平西王差你們來有何啟奏?” “吳平西知道攝政王爺已經駕到,特差遣臣等二人前來請示:他要率領文武官員和地方士紳前來叩頭問安并恭聽訓話,不知何時方便?” 多爾衮暫不忙于作答,他将瑪瑙煙袋嘴兒放在口中吧哒一下,向旁望了一眼,立即有個睿王府随侍包衣走來,将白鋼煙鍋中熄滅的煙末點着。

    多爾衮再次噙着瑪瑙煙袋嘴兒吧哒兩聲,吐出灰煙,然後問道: “平西王的關甯人馬今日與流賊初次交戰,情況如何?” 郭雲龍回答:“微臣本來應該投身此次大戰,義無反顧。

    隻因平西王見臣連日鞍馬奔波,十分疲累,不宜出戰,叫臣在今日上午留在城中,休息體力。

    甯緻遠參議一直侍立平西王身邊,所以上午的戰争實況看得最為清楚。

    他會向王爺詳細禀奏。

    ” 多爾衮慢悠悠地吸着煙袋,轉望甯緻遠,輕聲問道: “你是文官,可曾親自觀戰?” 甯緻遠恭敬回答:“因李賊攻破北京,逼得大明帝後自缢,身殉社稷,我關甯将士與流賊不共戴天,義憤填膺。

    尤其得知攝政王親率八旗勁旅,今日可抵關門,誓将剿滅流賊,奠安宇内,解民倒懸。

    我關甯将士十分振奮,深感攝政王不計明清兩國宿怨,不待申包胥作秦廷之哭,已經在盛京仗義興師,決計除暴平叛。

    關甯将士莫不深深感戴,甘願肝腦塗地,為大清八旗兵作為前驅……” 多爾衮略有不耐,輕聲說道:“簡短直說吧。

    上午是兩軍初戰,你是不是親自觀戰?” “臣一直立馬吳平西身旁觀戰,直到大戰停止,各自收兵。

    ” “雙方傷亡如何?賊兵士氣如何?” 甯緻遠如實禀報了上午戰況,也禀報了北翼城小股部隊在千總吳國忠煽惑率領下嘩變的事。

    多爾衮聽了之後,輕輕點頭,對郭雲龍和甯緻遠吩咐說: “你們回去禀報吳平西王,上午關内的作戰情況,我已經知道了。

    關甯将士用力殺賊,不負我的厚望。

    明日如何一戰殺敗流賊,我已經有通盤打算,在路上同範文程、洪承疇兩學士談過。

    我現在擔心的是李自成知我親率大軍來到,趁夜間逃回北京。

    你們回去,告訴吳平西王,我們剛到山海關前休息,他們暫不必前來晉谒,隻在城中恭候。

    我們這裡用過午膳以後,範文程學士即去城内與平西王見面,傳谕我的作戰方略。

    你們去吧,要謹防李自成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