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關燈
小
中
大
改元,成了大順皇帝,他經常在皇上左右,為講究君臣之禮,就不用這根手杖了。
此刻他心事沉重,一踮一踮地向崗坡下走去,忽見李雙喜從禦帳旁邊出現,正在等他,不能不加快腳步。
由于習慣,他又一次擡起頭來,望望太陽,忽然看見,有一條又細、又直、又長的白雲,從東向西,橫過太陽中間。
他大驚失色,不覺在心中連聲驚叫: “白虹貫日,白虹貫日!” 雙喜不知道軍師擡頭向天上看什麼,恭敬地叫道:“軍師,皇上在禦帳等候呢!” 宋獻策聽見呼喚,又忍不住向那一條又細又長、橫貫在太陽中間的白雲望了一眼,再次在心中驚叫:“果然是白虹貫日!”他趕快下崗,踉跄一步,幾乎摔跤。
雙喜叫道:“軍師小心,這路不平!” 激戰停止以後,李自成帶着宋獻策、劉宗敏、李過和雙喜走進禦帳。
禦帳的中間偏北一點,放一把椅子,上邊搭有黃毯,作為臨時禦座。
李自成按照在襄陽稱新順王以來的習慣,在為他特設的椅子上向南坐下。
另外有一些從農家取來的小椅小凳,擺在前面兩邊,為臨時議事使用。
李自成坐下以後,劉宗敏為大順朝文武百官之首,在左前邊第一把小椅上坐下。
宋獻策在右前邊第一把小椅上坐下。
緊挨着劉宗敏坐下的是李過。
盡管有許多空的小椅和小凳子,但雙喜不敢坐,恭敬地站立在李過背後。
劉宗敏和李過正要分别禀報各自戰場上的情況,李自成卻不等他們說話,就讓雙喜趕快把唐通差來禀報緊急軍情的軍官帶來。
軍官進來,跪下叩頭。
李過看出來這正是上午大戰時立在李自成不遠處牽着汗濕戰馬的三個人之一。
李自成沒有叫軍官起來,更沒有命他坐下,神色嚴重地說道: “你來到時候,我軍已經同吳三桂的關甯兵拼殺許久了,戰争十分緊張,所以我沒有工夫聽你禀奏軍情。
現在,敵人已敗退,你說,唐将軍那裡有什麼情況?” “謹向陛下禀奏:唐通将軍奉陛下密谕,離開大軍之後,率本部人馬,走長城内燕山小路,于前日黃昏襲占一片石,又叫做九門口。
不敢耽誤,連夜差人打探滿洲消息。
昨夜到今日黎明之前,幾處打探消息的細作均已回來,情況已經探明:多爾衮率領的滿洲兵今日就要來到,請陛下速作準備,不可大意。
” 李自成的心中一陣猛然狂跳。
滿洲兵竟往山海關方向來,而且來得這樣快,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之外。
他大聲問道: “滿洲兵要進山海關?” “是的。
” “有多少人馬?” “詳細人數沒有探明,隻聽說滿洲八旗、蒙古八旗各出兵三分之二,漢八旗全部出動。
” 李自成望着軍師問道:“獻策,你估計有多少人馬?” 宋獻策略一低頭沉思,擡頭回答說:“據臣所知,滿洲一旗,足員是七千五百人,八旗征調三分之二,那就是說,滿洲八旗出動了四萬人。
蒙古八旗人數不足,據臣估計,頂多出兵兩萬人。
說漢軍旗全部出動,這消息我不相信。
近十餘年來,東虜幾次入犯,擄去人口很多,不再做奴隸,編入漢www.tiaNyashuku.com軍八旗。
東虜原是遊牧部落,近三十年來定居遼河流域,以農耕為主。
皇太極繼位後更是如此。
如今正是農忙季節,漢軍旗必須多留青壯年男子搞好農耕,還要從事百工,這是滿洲的立國根本,斷不會使漢軍全部南來。
按臣的估計,此次多爾表所率南來之兵,至多大約在十萬左右,加上關甯兵四萬,全部敵兵約在十三四萬之譜。
” 李自成聽了軍師的估計,心中感到可怕。
不管如何估算,敵人在人數上比大順的兵力強大,尤其可怕的是滿洲兵和關甯兵都很精銳。
他開始後侮這一次不聽谏阻,懸軍東征,犯了大錯。
他沒有對來獻策說别的話,望着跪在地上禀奏緊急軍情的軍官說道: “你速回九門口,傳孤的口谕:吳三桂投降滿洲,勾引多爾衮率領滿洲兵來犯,不出孤的所料。
多爾來衮得很好,我大順軍正可以借此機會,将東虜與關甯兵一戰擊潰。
你自己親眼看見,今日上午,吳三桂憑借堅城,傾全力同我作戰,兩路人馬都被我殺敗,逃回城内。
滿洲兵來到以後,自然有一場惡戰。
但孤已有了準備,決不使敵人得逞。
你回去傳孤的口谕,多差偵騎,繼續察探滿洲兵行軍情況,一方面要派兵騷擾,一方面飛騎來報。
”他轉向雙喜:“雙喜,你帶他下去,賞賜他們來的三個騎兵十兩銀子,安排他們趕快飽餐一頓,馬匹喂點草料,送他們走吧。
” 唐通差來的軍官叩了一個頭,随雙喜退出大帳。
李自成在半個時辰前面對着崗坡下、石河邊的兩軍鏖戰,喊聲震天,血流成溪,他沒有絲毫膽怯,很想縱馬奔進戰場。
但此刻聽完後通使者的軍情禀報,竟然震驚失措,一時間不知如何應付。
十天之前,他原是因吳三桂不肯降順,害怕吳三桂會投降滿洲,釀成大禍,所以拒絕正副軍師谏阻,決意親自東征。
頭一天在通州駐下,他就害怕局勢會有意外變化,使他離京第一夜就成了憂慮不眠之夜。
沒有料到,滿洲兵果然來了,而且來得這樣突然,今天就要到山海關了! “獻策,你原來擔心多爾衮率領滿洲兵從薊州和密雲一帶進入長城,截斷我軍退路,使我腹背受敵。
我們都沒料到,多爾衮會從半路上直奔山海關來,使我們措手不及!你有何禦敵良策?” 宋獻策心中明白,按目前形勢說,實無任何良策。
但是他不敢說出這個話。
為了緩和情緒,他輕輕歎口氣,婉轉地說道: “此系天數,臣昨夜已經看見局勢對我不利,不待今日唐通禀報。
” “你怎麼昨日就看見局勢對我不利?” “臣夜間走出軍帳,仰觀天象,看見天狼星犯紫微垣,心中大驚。
今日上午果有唐通差人來禀滿洲兵來犯消息,豈是巧合?” 李自成的心中更加沉重,又問:“今日,兩軍正在鏖戰,勝敗就在眼前。
你好像并不重視,關甯兵十分強勁,忽然攻上西岸,攻入紅瓦店,孤正想派兵馳援,你卻說不必派人,捷軒快勝利了。
果然,沒過多久,關甯兵在紅瓦店小街内中了埋伏,紛紛敗退,捷軒除殺傷和俘虜了許多關甯兵之外,又從紅瓦店殺了出來。
補之這裡,當時也是雙方苦戰,殺得天昏地暗,白日無光。
……” 宋獻策插了一句:“皇上說得很是,當時天昏地暗,白日無光。
” 李自成本來不滿意宋獻策身為軍師,沒有專心注意當時戰場情況,但是話到口邊,忽然看見宋獻策神色憂慮,顯然不同平日,又想到剛才“天狼星犯紫微垣”的話,他本來想說的話不說了,改口問道: “你看天象如何?” “啟奏陛下,臣看見白虹貫日。
” “白虹貫日?” “是的,白虹貫日,對戰争很不吉利。
” 劉宗敏和李過雖然讀書很少,但是都聽說過這句古話,同時不覺心頭一沉。
劉宗敏搶先問道: “獻策,什麼叫‘白虹貫日’?” 軍師說:“鏖戰正酣時候,忽然有一陣白日無光,天昏地暗。
我趁此時,仰觀天象,看見了太陽周圍有一風圈,後來又看見了‘白虹貫日’。
” 李過說道;“你們有些人專搞什麼風候望氣、奇門遁甲這些學問,我根本聽不懂。
你直白地說,什麼是‘白虹貫日’?” 宋獻策笑一笑說:“其實就是一道又細又長的白雲從正中間橫穿太陽,久久不散。
此是兇兆,為古人所忌。
今日我就看見了‘白虹貫日’,明日不可不倍加小心。
” 李自成問:“‘白虹貫日’與日帶風圈,這兩種天象為何同時出現?” “這是偶然湊在一起,但也不全是偶然。
如果明日在戰場上刮起一陣怪風,則須要十分注意。
” “何謂怪風?” “突然而來,突然而止,故為怪風。
” 李雙喜已經将唐通差來禀事和請示的軍官安置妥當,回到大帳,仍肅立在李過背後。
李自成又想起來一件事,向軍師說: “一個時辰之前,紅瓦店和我們站立的崗坡下邊,大戰正酣,勝敗決于呼吸之間。
孤看見你都不在意,有時看着天上,有時遙望遠方,望着長城以外。
如今我才明白,你料到明日會有一陣從海上來的怪風。
你不愧是大順朝的開國軍師,與别人所見不同!你關心長城外邊的兩三股煙氣,雙喜說是農村做午飯的炊煙,你堅決說不是,必有異常事故。
現在看來,你說準了。
長城外那兩三股煙氣,定與今日多爾衮來到有關。
獻策,你真是智慮過人!” 宋獻策謙遜地欠身說道:“臣實庸才,緻使……”他幾乎說“緻使禦駕率師東來,陷于進退兩難之境”。
然而他忽然醒悟,随即改口說道: “凡是大軍行動,必露出各種迹象可以判斷。
《孫子-行軍篇》舉出許多例子,言之甚明。
但世上各種行軍迹象,變化複雜,不勝列舉,臣不過是時時事事都細心捕捉,不敢稍有粗心就是了。
” 雙喜忍不住問道:“軍師,你怎麼判斷出長城外邊那幾處煙氣不是炊煙?” 宋獻策因為多爾衮率領滿洲大軍今日就要來到之事,心中震驚,也看出來李自成、劉宗敏和李過的神情都很沉重,便匆忙回答: “歡喜嶺西連燕山山脈,連通大海,是一個天然風口,又是關内外軍事要道,故炊煙稀少。
縱有小小炊煙,旋即在風中吹散。
所以我猜到必是有人在清除雜草、榛莽,幹枯的和濕的混在一起,點火燃燒,故有幾堆黑煙騰起,久久地風吹不散,非是炊煙。
” 劉宗敏問道:“情況緊急,你有何應敵之策?” 李自成也向宋獻策問道:“多爾衮是今日下午率大軍來到山海關外,我估計敵我大戰是在明日上午。
你有何應敵良策?” 宋獻策說道:“陛下,我的意思是,多爾衮率滿洲大軍來到的消息,暫時不要洩露,以免影響軍心。
等我們下午商量好應敵良策之後,再使衆将知道。
” “也好,也好,暫時不要洩露。
” 李自成吩咐雙喜,趕快準備開飯。
他本來已經震驚無計,又想到宋獻策說的昨夜觀察到天狼星犯紫微垣,今日又看見“白虹貫日”這些可怕的天象,簡直失去了戰勝敵人的信心。
他在心中向自己問道: “是不是馬上就退回北京?” 這意見他不敢說出口來,目視軍師。
宋獻策仍在想着“白虹貫日”的大兇天象,很害怕李自成明日會死于大戰之中。
他不敢說出他的擔心,但是他一時茫然無計,無言可答。
此刻他心事沉重,一踮一踮地向崗坡下走去,忽見李雙喜從禦帳旁邊出現,正在等他,不能不加快腳步。
由于習慣,他又一次擡起頭來,望望太陽,忽然看見,有一條又細、又直、又長的白雲,從東向西,橫過太陽中間。
他大驚失色,不覺在心中連聲驚叫: “白虹貫日,白虹貫日!” 雙喜不知道軍師擡頭向天上看什麼,恭敬地叫道:“軍師,皇上在禦帳等候呢!” 宋獻策聽見呼喚,又忍不住向那一條又細又長、橫貫在太陽中間的白雲望了一眼,再次在心中驚叫:“果然是白虹貫日!”他趕快下崗,踉跄一步,幾乎摔跤。
雙喜叫道:“軍師小心,這路不平!” 激戰停止以後,李自成帶着宋獻策、劉宗敏、李過和雙喜走進禦帳。
禦帳的中間偏北一點,放一把椅子,上邊搭有黃毯,作為臨時禦座。
李自成按照在襄陽稱新順王以來的習慣,在為他特設的椅子上向南坐下。
另外有一些從農家取來的小椅小凳,擺在前面兩邊,為臨時議事使用。
李自成坐下以後,劉宗敏為大順朝文武百官之首,在左前邊第一把小椅上坐下。
宋獻策在右前邊第一把小椅上坐下。
緊挨着劉宗敏坐下的是李過。
盡管有許多空的小椅和小凳子,但雙喜不敢坐,恭敬地站立在李過背後。
劉宗敏和李過正要分别禀報各自戰場上的情況,李自成卻不等他們說話,就讓雙喜趕快把唐通差來禀報緊急軍情的軍官帶來。
軍官進來,跪下叩頭。
李過看出來這正是上午大戰時立在李自成不遠處牽着汗濕戰馬的三個人之一。
李自成沒有叫軍官起來,更沒有命他坐下,神色嚴重地說道: “你來到時候,我軍已經同吳三桂的關甯兵拼殺許久了,戰争十分緊張,所以我沒有工夫聽你禀奏軍情。
現在,敵人已敗退,你說,唐将軍那裡有什麼情況?” “謹向陛下禀奏:唐通将軍奉陛下密谕,離開大軍之後,率本部人馬,走長城内燕山小路,于前日黃昏襲占一片石,又叫做九門口。
不敢耽誤,連夜差人打探滿洲消息。
昨夜到今日黎明之前,幾處打探消息的細作均已回來,情況已經探明:多爾衮率領的滿洲兵今日就要來到,請陛下速作準備,不可大意。
” 李自成的心中一陣猛然狂跳。
滿洲兵竟往山海關方向來,而且來得這樣快,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之外。
他大聲問道: “滿洲兵要進山海關?” “是的。
” “有多少人馬?” “詳細人數沒有探明,隻聽說滿洲八旗、蒙古八旗各出兵三分之二,漢八旗全部出動。
” 李自成望着軍師問道:“獻策,你估計有多少人馬?” 宋獻策略一低頭沉思,擡頭回答說:“據臣所知,滿洲一旗,足員是七千五百人,八旗征調三分之二,那就是說,滿洲八旗出動了四萬人。
蒙古八旗人數不足,據臣估計,頂多出兵兩萬人。
說漢軍旗全部出動,這消息我不相信。
近十餘年來,東虜幾次入犯,擄去人口很多,不再做奴隸,編入漢www.tiaNyashuku.com軍八旗。
東虜原是遊牧部落,近三十年來定居遼河流域,以農耕為主。
皇太極繼位後更是如此。
如今正是農忙季節,漢軍旗必須多留青壯年男子搞好農耕,還要從事百工,這是滿洲的立國根本,斷不會使漢軍全部南來。
按臣的估計,此次多爾表所率南來之兵,至多大約在十萬左右,加上關甯兵四萬,全部敵兵約在十三四萬之譜。
” 李自成聽了軍師的估計,心中感到可怕。
不管如何估算,敵人在人數上比大順的兵力強大,尤其可怕的是滿洲兵和關甯兵都很精銳。
他開始後侮這一次不聽谏阻,懸軍東征,犯了大錯。
他沒有對來獻策說别的話,望着跪在地上禀奏緊急軍情的軍官說道: “你速回九門口,傳孤的口谕:吳三桂投降滿洲,勾引多爾衮率領滿洲兵來犯,不出孤的所料。
多爾來衮得很好,我大順軍正可以借此機會,将東虜與關甯兵一戰擊潰。
你自己親眼看見,今日上午,吳三桂憑借堅城,傾全力同我作戰,兩路人馬都被我殺敗,逃回城内。
滿洲兵來到以後,自然有一場惡戰。
但孤已有了準備,決不使敵人得逞。
你回去傳孤的口谕,多差偵騎,繼續察探滿洲兵行軍情況,一方面要派兵騷擾,一方面飛騎來報。
”他轉向雙喜:“雙喜,你帶他下去,賞賜他們來的三個騎兵十兩銀子,安排他們趕快飽餐一頓,馬匹喂點草料,送他們走吧。
” 唐通差來的軍官叩了一個頭,随雙喜退出大帳。
李自成在半個時辰前面對着崗坡下、石河邊的兩軍鏖戰,喊聲震天,血流成溪,他沒有絲毫膽怯,很想縱馬奔進戰場。
但此刻聽完後通使者的軍情禀報,竟然震驚失措,一時間不知如何應付。
十天之前,他原是因吳三桂不肯降順,害怕吳三桂會投降滿洲,釀成大禍,所以拒絕正副軍師谏阻,決意親自東征。
頭一天在通州駐下,他就害怕局勢會有意外變化,使他離京第一夜就成了憂慮不眠之夜。
沒有料到,滿洲兵果然來了,而且來得這樣突然,今天就要到山海關了! “獻策,你原來擔心多爾衮率領滿洲兵從薊州和密雲一帶進入長城,截斷我軍退路,使我腹背受敵。
我們都沒料到,多爾衮會從半路上直奔山海關來,使我們措手不及!你有何禦敵良策?” 宋獻策心中明白,按目前形勢說,實無任何良策。
但是他不敢說出這個話。
為了緩和情緒,他輕輕歎口氣,婉轉地說道: “此系天數,臣昨夜已經看見局勢對我不利,不待今日唐通禀報。
” “你怎麼昨日就看見局勢對我不利?” “臣夜間走出軍帳,仰觀天象,看見天狼星犯紫微垣,心中大驚。
今日上午果有唐通差人來禀滿洲兵來犯消息,豈是巧合?” 李自成的心中更加沉重,又問:“今日,兩軍正在鏖戰,勝敗就在眼前。
你好像并不重視,關甯兵十分強勁,忽然攻上西岸,攻入紅瓦店,孤正想派兵馳援,你卻說不必派人,捷軒快勝利了。
果然,沒過多久,關甯兵在紅瓦店小街内中了埋伏,紛紛敗退,捷軒除殺傷和俘虜了許多關甯兵之外,又從紅瓦店殺了出來。
補之這裡,當時也是雙方苦戰,殺得天昏地暗,白日無光。
……” 宋獻策插了一句:“皇上說得很是,當時天昏地暗,白日無光。
” 李自成本來不滿意宋獻策身為軍師,沒有專心注意當時戰場情況,但是話到口邊,忽然看見宋獻策神色憂慮,顯然不同平日,又想到剛才“天狼星犯紫微垣”的話,他本來想說的話不說了,改口問道: “你看天象如何?” “啟奏陛下,臣看見白虹貫日。
” “白虹貫日?” “是的,白虹貫日,對戰争很不吉利。
” 劉宗敏和李過雖然讀書很少,但是都聽說過這句古話,同時不覺心頭一沉。
劉宗敏搶先問道: “獻策,什麼叫‘白虹貫日’?” 軍師說:“鏖戰正酣時候,忽然有一陣白日無光,天昏地暗。
我趁此時,仰觀天象,看見了太陽周圍有一風圈,後來又看見了‘白虹貫日’。
” 李過說道;“你們有些人專搞什麼風候望氣、奇門遁甲這些學問,我根本聽不懂。
你直白地說,什麼是‘白虹貫日’?” 宋獻策笑一笑說:“其實就是一道又細又長的白雲從正中間橫穿太陽,久久不散。
此是兇兆,為古人所忌。
今日我就看見了‘白虹貫日’,明日不可不倍加小心。
” 李自成問:“‘白虹貫日’與日帶風圈,這兩種天象為何同時出現?” “這是偶然湊在一起,但也不全是偶然。
如果明日在戰場上刮起一陣怪風,則須要十分注意。
” “何謂怪風?” “突然而來,突然而止,故為怪風。
” 李雙喜已經将唐通差來禀事和請示的軍官安置妥當,回到大帳,仍肅立在李過背後。
李自成又想起來一件事,向軍師說: “一個時辰之前,紅瓦店和我們站立的崗坡下邊,大戰正酣,勝敗決于呼吸之間。
孤看見你都不在意,有時看着天上,有時遙望遠方,望着長城以外。
如今我才明白,你料到明日會有一陣從海上來的怪風。
你不愧是大順朝的開國軍師,與别人所見不同!你關心長城外邊的兩三股煙氣,雙喜說是農村做午飯的炊煙,你堅決說不是,必有異常事故。
現在看來,你說準了。
長城外那兩三股煙氣,定與今日多爾衮來到有關。
獻策,你真是智慮過人!” 宋獻策謙遜地欠身說道:“臣實庸才,緻使……”他幾乎說“緻使禦駕率師東來,陷于進退兩難之境”。
然而他忽然醒悟,随即改口說道: “凡是大軍行動,必露出各種迹象可以判斷。
《孫子-行軍篇》舉出許多例子,言之甚明。
但世上各種行軍迹象,變化複雜,不勝列舉,臣不過是時時事事都細心捕捉,不敢稍有粗心就是了。
” 雙喜忍不住問道:“軍師,你怎麼判斷出長城外邊那幾處煙氣不是炊煙?” 宋獻策因為多爾衮率領滿洲大軍今日就要來到之事,心中震驚,也看出來李自成、劉宗敏和李過的神情都很沉重,便匆忙回答: “歡喜嶺西連燕山山脈,連通大海,是一個天然風口,又是關内外軍事要道,故炊煙稀少。
縱有小小炊煙,旋即在風中吹散。
所以我猜到必是有人在清除雜草、榛莽,幹枯的和濕的混在一起,點火燃燒,故有幾堆黑煙騰起,久久地風吹不散,非是炊煙。
” 劉宗敏問道:“情況緊急,你有何應敵之策?” 李自成也向宋獻策問道:“多爾衮是今日下午率大軍來到山海關外,我估計敵我大戰是在明日上午。
你有何應敵良策?” 宋獻策說道:“陛下,我的意思是,多爾衮率滿洲大軍來到的消息,暫時不要洩露,以免影響軍心。
等我們下午商量好應敵良策之後,再使衆将知道。
” “也好,也好,暫時不要洩露。
” 李自成吩咐雙喜,趕快準備開飯。
他本來已經震驚無計,又想到宋獻策說的昨夜觀察到天狼星犯紫微垣,今日又看見“白虹貫日”這些可怕的天象,簡直失去了戰勝敵人的信心。
他在心中向自己問道: “是不是馬上就退回北京?” 這意見他不敢說出口來,目視軍師。
宋獻策仍在想着“白虹貫日”的大兇天象,很害怕李自成明日會死于大戰之中。
他不敢說出他的擔心,但是他一時茫然無計,無言可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