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關燈
小
中
大
甯兵在明朝确實是一支精兵,無怪憑着山海孤城而不肯投降,想一戰奪取山海衛很不容易。
李過催促部下趕快清理戰場,點清傷亡人數。
正在這時,紅瓦店戰場突然間鼓聲大震,喊殺連天。
李過趕緊收缰勒馬,引領遠眺,隻見紅瓦店方面的關甯兵沖上了石河西岸,攻進街内。
那地方原來作為主戰場部署兵力,由劉宗敏親自指揮,為什麼劉宗敏竟然後退?李過不禁大吃一驚。
大順軍和關甯兵在山海衛西郊的戰争的一個主戰場是在北端,即李自成禦營駐紮的高崗下邊。
吳三桂出動了一萬二千步騎精兵,三個總兵官,由剛剛晉升的總兵官、足智多謀而又勇敢的楊-統一指揮。
古人說:“擒賊先擒王。
”吳三桂就是依照這一戰略思想部署兵力,希望先打爛李自成的禦營,在混戰中救回他的父親。
原來根據細作禀報,李自成的大軍進入北京以後,如何迅速腐化,大概隻靠虛張聲勢,不堪一擊。
他不明白,在一般腐化之中還有如李過率領的一支人馬保持原來的紀律,羅虎被費宮人刺殺後,羅虎駐通州的幾千人馬也歸李過統率。
楊-偏偏碰上李過這顆釘子,不僅不能登上石河西岸,沖擊李自成的禦營,他的關甯精兵反而兩次在李過的反攻中被分成幾股,又被分别包圍,損失慘重。
奇怪的是,這天上午,石河灘大戰開始時候,本來天朗氣清,陽光明媚;到了快近中午時候,變成了多雲天氣,大地昏暗,太陽顯得蒼白,周圍還有“風圈”。
楊-率領的關甯兵恃勇猛進,志在殺入李自成的禦營,建立大功,同時在混戰中救出吳襄,所以死傷特别慘重。
李過因紅瓦店方面鼓聲與喊殺聲大起,顧不得再看戰場,立即策馬上崗,到了李自成的面前停住。
他看見有三個陌生人牽着汗濕的戰馬,站在十丈以外,不知從何處來。
他本來要向他的叔父、大順皇上禀報殺敗關甯兵的戰果,但到了“禦前”,見李自成正在關注紅瓦店的情況,一邊向南遙望一邊向軍師問道: “獻策,要派兵支援麼?” 宋獻策沉着回答:“請陛下放心,捷軒那裡馬上就有捷報了。
” 李自成卻不能放心,命雙喜派人飛馬前去紅瓦店探明情況。
宋獻策趕快阻止,說道: “不用派人前去。
關甯兵馬上就會逃出紅瓦店,混戰又要回到石河灘上。
” 李自成将信将疑,問道:“真的?” 宋獻策很有把握地說:“陛下放心。
捷軒不僅是統帥之才,也是勇猛将才,而且頗有智謀。
今天要使關甯兵領教了。
”宋獻策的眼光轉往東北方向,忽然對雙喜說:“雙喜,那是什麼?” 雙喜問:“軍師指什麼地方?” “長城外邊,是不是有幾股灰色煙氣?” 雙喜望了望後回答:“有煙氣。
許是在歡喜嶺上住的老百姓做午飯,從竈中冒出的煙氣。
” “不是,不是!歡喜嶺又名凄惶嶺,西近長城,東接大海,是一個風口,沒有村莊。
況且隻有零星居民,炊煙很小,絕看不見。
現在有如此大的灰煙,可知威遠堡與歡喜嶺一帶必有異常之事!” 宋獻策的幾句話使在場的人都大吃一驚,李自成和大家都舉頭向東北方向望去。
就在這時,距山海關不足兩裡的北翼城上出現了兩面白旗、三面白旗,正在用力揮動…… 李強向禦駕大聲禀報:“北翼城中有部隊嘩變,向我豎起白旗!” 李自成馬上向李過吩咐:“立刻派兵接應!” 李過回答:“遵旨!臣立刻派三千人前去接應!” 宋獻策說道:“補之将軍!不要派步兵。
隻派一支騎兵,飛馳前去。
隻要能得到北翼城,牽制吳三桂,我們就可傾全力攻破西羅城,威脅山海城!” 當李過吩咐一位将領點齊兩千騎兵去接應北翼城時,細心的軍師又大聲囑咐一句: “小心山海城上的紅衣大炮對你的騎兵迎頭轟擊!” 奉命去北翼城的将領立刻率領騎兵出發,風馳電掣般地向東奔去。
李自成和宋獻策、李過、李雙喜以及禦營中衆将領看見吳三桂慌忙離開石河灘,奔回西羅城。
忽然雙喜用驚喜的聲音叫道: “請父皇向南看,看紅瓦店!” 大家看見,半個時辰前登上石河西岸,攻入紅瓦店小街的衆多關甯兵,中了埋伏,紛紛敗退,潰不成軍,隻有一部分人馬還能受将領節制,且戰且退。
多虧原有一半人馬留在河灘,此時趕快上前接應,才救出潰散将士,阻止了大順軍的追殺。
這一支關甯兵抛下許多死屍,退過河灘。
劉宗敏看着他的部下将潰敵追到河灘中間便鳴金收兵,他自己帶着部分親兵,勒轉馬頭,向禦營緩辔馳來。
卻說駐守北翼城的是原來駐紮山海關的守軍,不是吳三桂從甯遠帶來的嫡系部隊。
首領姓吳,名叫國忠,是個千總,手下隻有四百人。
兩三天來他風聞吳三桂投降了滿洲,但因為沒有确實消息,所以他一直心存最後一線希望。
上午滿洲兵前隊已經到達歡喜嶺,風傳的消息得到了證實。
吳千總激于民族義憤,趁着石河灘兩邊大戰正酣,率部起義,揮動白旗,希望别的部隊響應,也希望大順軍趁機全力進攻。
沒有料到駐紮在山海關的參将很快地率兵殺來,吳國忠寡不敵衆,所率部率在長城的城頭上全部戰死,抛屍城下;他本人則身負重傷,被生擒活捉。
他們所插的幾面白旗,被迅速拔掉,扔在城下。
李過手下的兩千騎兵尚未奔到,看見北翼城的舉義已經失敗,而西城牆上的紅衣大炮攔頭打來兩炮,截斷前進道路。
率領這兩千騎兵的果毅将軍較有經驗,當機立斷,立刻退兵,馳回石河西岸。
石河西岸的兩處激烈戰鬥停止了。
雙方的受傷将士大部分被各自搶走了,一小部分受傷小兵躺卧在亂石灘上,痛苦呻吟,沒人去管。
因為戰事激烈,河灘上到處是血,烏紫一片,在圓石間彙流一起,再彙入淺得僅能漫住馬蹄的石河中,繼續南流,流入渤海。
天上暗雲遍布,日色無光。
宋獻策仰望蒼茫白日,自言自語: “啊,太陽怎麼起了風圈?” 李自成一邊擡頭仰視一邊問道:“怎麼回事?” 宋獻策答道:“古人說:‘礎潤而雨,月暈而風。
’其實日暈也是刮風的預兆。
隻是平時陽光較強,能看見太陽有風圈的時候不多。
” “主何吉兇?”李自成驚問。
“并不主何吉兇。
但要防備大風中飛沙走石,旗折馬驚。
” “你速蔔一卦,看明日是什麼風向。
” “不用蔔卦,明日是東南風。
” “何以見得?” “如今已入初夏季節,瀕海一帶,東南風最多,一般從海上刮來。
倘若是挾着雷雨,可以刮一天兩天。
如今是旱天,可能隻是陣風,刮一陣即可停止。
” 李自成不做聲了。
沉思一會兒,他留下劉宗敏、宋獻策和李過到禦帳中同吃午飯,順便商議禦敵之策。
大家一邊談話一邊從崗頭下來,跟随他向設立禦帳的小村莊走去。
宋獻策走在最後,他要将整個山海衛西郊外的地理形勢細看一遍,為明日的兵力布置作好準備。
他的心頭異常沉重,暗暗說道: “大順勝敗,決于明日之戰!” 滿天的蒼茫雲霧已經消失,天氣重又清朗,日暈也看不見了。
宋獻策在到李自成軍中之前,雖然是一個江湖術士,但是他在同代的江湖人物中較有抱負,讀書也較多,諸子百家之書,多曾涉獵,對于幾部古典兵書名著,如《孫子十家注》等,特别下過工夫,精心研究。
另外,他也略懂風角、望氣、奇門遁甲等等知識,所以他能與一些負有不羁之才而對朝廷心懷不滿的文人結為朋友,受到敬重。
自從他于崇祯十三年秋冬之間向李自成獻出《谶記》,對李自成本人和他的老八隊将士們精神鼓舞很大,因而被李自成倚為心腹。
同時,他作為封建社會的知識分子,雖然浪迹江湖,隐于蔔筮,非儒家科舉出身,但是他很明白君臣之義,深感李自成對他的知遇之恩,幾年來竭智盡慮,為闖王贊襄鴻業。
如今大順軍處境甚危,他不能不更加倍地小心謹慎。
所以他在去禦帳午膳的路上,停住腳步,再一次縱觀戰場的地理形勢。
就在這時,一個念頭“突”地跳進他的腦海,使他的全身猛然一顫:明天,滿洲兵會不會趁着東南風起,突然萬騎奔出,沖入陣中,使我大順兵無法抵禦,潰不成軍呢? 沿着這個思路繼續考慮,宋獻策越想越責備自己粗心,有愧軍師重任。
早先,劉體純已經派細作探明,吳三桂奉崇祯密旨放棄甯遠向山海關内撤退時,将停泊在覺華島旁邊的許多糧船,加上一些重火器和其他辎重,揚帆南來,泊在山海關附近姜女墳(注釋:姜女墳--海上一塊露出水面的礁石。
)到海神廟一帶。
後來因知滿洲兵将到,才趕快将船上的糧食、辎重和重火器搬進山海城中,如今這些空船,正可以運送滿洲兵從海上到紅瓦店右翼海邊登陸。
而且,紅瓦店的左側也不安全,因為奉命在那裡鎮守九門口的唐通,他根本不相信。
兩年前,洪承疇任明朝薊遼總督,奉旨率八總兵共十三萬人馬解救錦州之圍,在松山附近全軍崩潰。
唐通和吳三桂都在這八總兵之内,二人既有抱澤之誼,也是患難之交。
此時滿洲人氣焰方盛,吳三桂難道不會勾引他投降清朝?何況洪承疇是他的故帥,在将領中威望很高。
松山兵潰,大家都為洪氏抱屈。
如今洪氏在清朝受到重用,難道多爾表不命洪氏對唐通招降?隻要招降成功,唐通自會引路,帶領敵人走九門口山路,出北山南口,從左邊圍攻大順軍,并首先攻占大順皇上立馬觀戰的崗頭。
同時占領禦營所在的小村莊,奪得太子、二王,以及吳老将軍……這樣用兵,數萬懸軍東征的大順軍就完全陷于包圍,必将全軍覆沒! 想到這裡,宋獻策心中猛一恍然:日者君象也,剛才天地陰暗,日有風圈,不僅是明日刮風的預兆,也是敵兵将從各路進兵,圍困大順皇帝之兆啊。
宋獻策的心中又是驚慌,又是慚愧,暗暗說道:“明日萬一皇上有失,我身為軍師,罪不容誅!” 他知道皇上和劉宗敏等人已經進了禦帳,正在等他,他趕快從崗上下來,踏着坎坷不平的小路向禦帳走去。
他一邊匆匆往崗坡下走,一邊考慮着明日有極大風險的兩軍決戰。
他在十年前因騎馬摔傷右腿,所以江湖上或稱他宋矮子,或稱他宋瘸子,叫得親切,并無嘲笑之意。
他平時總是帶着一根短的藤條手杖,下端包一鐵箍,既幫助走路,必要時也可以作為防身武器,騎馬時挂在馬鞍右邊。
自從今年李自成在長安建号
李過催促部下趕快清理戰場,點清傷亡人數。
正在這時,紅瓦店戰場突然間鼓聲大震,喊殺連天。
李過趕緊收缰勒馬,引領遠眺,隻見紅瓦店方面的關甯兵沖上了石河西岸,攻進街内。
那地方原來作為主戰場部署兵力,由劉宗敏親自指揮,為什麼劉宗敏竟然後退?李過不禁大吃一驚。
大順軍和關甯兵在山海衛西郊的戰争的一個主戰場是在北端,即李自成禦營駐紮的高崗下邊。
吳三桂出動了一萬二千步騎精兵,三個總兵官,由剛剛晉升的總兵官、足智多謀而又勇敢的楊-統一指揮。
古人說:“擒賊先擒王。
”吳三桂就是依照這一戰略思想部署兵力,希望先打爛李自成的禦營,在混戰中救回他的父親。
原來根據細作禀報,李自成的大軍進入北京以後,如何迅速腐化,大概隻靠虛張聲勢,不堪一擊。
他不明白,在一般腐化之中還有如李過率領的一支人馬保持原來的紀律,羅虎被費宮人刺殺後,羅虎駐通州的幾千人馬也歸李過統率。
楊-偏偏碰上李過這顆釘子,不僅不能登上石河西岸,沖擊李自成的禦營,他的關甯精兵反而兩次在李過的反攻中被分成幾股,又被分别包圍,損失慘重。
奇怪的是,這天上午,石河灘大戰開始時候,本來天朗氣清,陽光明媚;到了快近中午時候,變成了多雲天氣,大地昏暗,太陽顯得蒼白,周圍還有“風圈”。
楊-率領的關甯兵恃勇猛進,志在殺入李自成的禦營,建立大功,同時在混戰中救出吳襄,所以死傷特别慘重。
李過因紅瓦店方面鼓聲與喊殺聲大起,顧不得再看戰場,立即策馬上崗,到了李自成的面前停住。
他看見有三個陌生人牽着汗濕的戰馬,站在十丈以外,不知從何處來。
他本來要向他的叔父、大順皇上禀報殺敗關甯兵的戰果,但到了“禦前”,見李自成正在關注紅瓦店的情況,一邊向南遙望一邊向軍師問道: “獻策,要派兵支援麼?” 宋獻策沉着回答:“請陛下放心,捷軒那裡馬上就有捷報了。
” 李自成卻不能放心,命雙喜派人飛馬前去紅瓦店探明情況。
宋獻策趕快阻止,說道: “不用派人前去。
關甯兵馬上就會逃出紅瓦店,混戰又要回到石河灘上。
” 李自成将信将疑,問道:“真的?” 宋獻策很有把握地說:“陛下放心。
捷軒不僅是統帥之才,也是勇猛将才,而且頗有智謀。
今天要使關甯兵領教了。
”宋獻策的眼光轉往東北方向,忽然對雙喜說:“雙喜,那是什麼?” 雙喜問:“軍師指什麼地方?” “長城外邊,是不是有幾股灰色煙氣?” 雙喜望了望後回答:“有煙氣。
許是在歡喜嶺上住的老百姓做午飯,從竈中冒出的煙氣。
” “不是,不是!歡喜嶺又名凄惶嶺,西近長城,東接大海,是一個風口,沒有村莊。
況且隻有零星居民,炊煙很小,絕看不見。
現在有如此大的灰煙,可知威遠堡與歡喜嶺一帶必有異常之事!” 宋獻策的幾句話使在場的人都大吃一驚,李自成和大家都舉頭向東北方向望去。
就在這時,距山海關不足兩裡的北翼城上出現了兩面白旗、三面白旗,正在用力揮動…… 李強向禦駕大聲禀報:“北翼城中有部隊嘩變,向我豎起白旗!” 李自成馬上向李過吩咐:“立刻派兵接應!” 李過回答:“遵旨!臣立刻派三千人前去接應!” 宋獻策說道:“補之将軍!不要派步兵。
隻派一支騎兵,飛馳前去。
隻要能得到北翼城,牽制吳三桂,我們就可傾全力攻破西羅城,威脅山海城!” 當李過吩咐一位将領點齊兩千騎兵去接應北翼城時,細心的軍師又大聲囑咐一句: “小心山海城上的紅衣大炮對你的騎兵迎頭轟擊!” 奉命去北翼城的将領立刻率領騎兵出發,風馳電掣般地向東奔去。
李自成和宋獻策、李過、李雙喜以及禦營中衆将領看見吳三桂慌忙離開石河灘,奔回西羅城。
忽然雙喜用驚喜的聲音叫道: “請父皇向南看,看紅瓦店!” 大家看見,半個時辰前登上石河西岸,攻入紅瓦店小街的衆多關甯兵,中了埋伏,紛紛敗退,潰不成軍,隻有一部分人馬還能受将領節制,且戰且退。
多虧原有一半人馬留在河灘,此時趕快上前接應,才救出潰散将士,阻止了大順軍的追殺。
這一支關甯兵抛下許多死屍,退過河灘。
劉宗敏看着他的部下将潰敵追到河灘中間便鳴金收兵,他自己帶着部分親兵,勒轉馬頭,向禦營緩辔馳來。
卻說駐守北翼城的是原來駐紮山海關的守軍,不是吳三桂從甯遠帶來的嫡系部隊。
首領姓吳,名叫國忠,是個千總,手下隻有四百人。
兩三天來他風聞吳三桂投降了滿洲,但因為沒有确實消息,所以他一直心存最後一線希望。
上午滿洲兵前隊已經到達歡喜嶺,風傳的消息得到了證實。
吳千總激于民族義憤,趁着石河灘兩邊大戰正酣,率部起義,揮動白旗,希望别的部隊響應,也希望大順軍趁機全力進攻。
沒有料到駐紮在山海關的參将很快地率兵殺來,吳國忠寡不敵衆,所率部率在長城的城頭上全部戰死,抛屍城下;他本人則身負重傷,被生擒活捉。
他們所插的幾面白旗,被迅速拔掉,扔在城下。
李過手下的兩千騎兵尚未奔到,看見北翼城的舉義已經失敗,而西城牆上的紅衣大炮攔頭打來兩炮,截斷前進道路。
率領這兩千騎兵的果毅将軍較有經驗,當機立斷,立刻退兵,馳回石河西岸。
石河西岸的兩處激烈戰鬥停止了。
雙方的受傷将士大部分被各自搶走了,一小部分受傷小兵躺卧在亂石灘上,痛苦呻吟,沒人去管。
因為戰事激烈,河灘上到處是血,烏紫一片,在圓石間彙流一起,再彙入淺得僅能漫住馬蹄的石河中,繼續南流,流入渤海。
天上暗雲遍布,日色無光。
宋獻策仰望蒼茫白日,自言自語: “啊,太陽怎麼起了風圈?” 李自成一邊擡頭仰視一邊問道:“怎麼回事?” 宋獻策答道:“古人說:‘礎潤而雨,月暈而風。
’其實日暈也是刮風的預兆。
隻是平時陽光較強,能看見太陽有風圈的時候不多。
” “主何吉兇?”李自成驚問。
“并不主何吉兇。
但要防備大風中飛沙走石,旗折馬驚。
” “你速蔔一卦,看明日是什麼風向。
” “不用蔔卦,明日是東南風。
” “何以見得?” “如今已入初夏季節,瀕海一帶,東南風最多,一般從海上刮來。
倘若是挾着雷雨,可以刮一天兩天。
如今是旱天,可能隻是陣風,刮一陣即可停止。
” 李自成不做聲了。
沉思一會兒,他留下劉宗敏、宋獻策和李過到禦帳中同吃午飯,順便商議禦敵之策。
大家一邊談話一邊從崗頭下來,跟随他向設立禦帳的小村莊走去。
宋獻策走在最後,他要将整個山海衛西郊外的地理形勢細看一遍,為明日的兵力布置作好準備。
他的心頭異常沉重,暗暗說道: “大順勝敗,決于明日之戰!” 滿天的蒼茫雲霧已經消失,天氣重又清朗,日暈也看不見了。
宋獻策在到李自成軍中之前,雖然是一個江湖術士,但是他在同代的江湖人物中較有抱負,讀書也較多,諸子百家之書,多曾涉獵,對于幾部古典兵書名著,如《孫子十家注》等,特别下過工夫,精心研究。
另外,他也略懂風角、望氣、奇門遁甲等等知識,所以他能與一些負有不羁之才而對朝廷心懷不滿的文人結為朋友,受到敬重。
自從他于崇祯十三年秋冬之間向李自成獻出《谶記》,對李自成本人和他的老八隊将士們精神鼓舞很大,因而被李自成倚為心腹。
同時,他作為封建社會的知識分子,雖然浪迹江湖,隐于蔔筮,非儒家科舉出身,但是他很明白君臣之義,深感李自成對他的知遇之恩,幾年來竭智盡慮,為闖王贊襄鴻業。
如今大順軍處境甚危,他不能不更加倍地小心謹慎。
所以他在去禦帳午膳的路上,停住腳步,再一次縱觀戰場的地理形勢。
就在這時,一個念頭“突”地跳進他的腦海,使他的全身猛然一顫:明天,滿洲兵會不會趁着東南風起,突然萬騎奔出,沖入陣中,使我大順兵無法抵禦,潰不成軍呢? 沿着這個思路繼續考慮,宋獻策越想越責備自己粗心,有愧軍師重任。
早先,劉體純已經派細作探明,吳三桂奉崇祯密旨放棄甯遠向山海關内撤退時,将停泊在覺華島旁邊的許多糧船,加上一些重火器和其他辎重,揚帆南來,泊在山海關附近姜女墳(注釋:姜女墳--海上一塊露出水面的礁石。
)到海神廟一帶。
後來因知滿洲兵将到,才趕快将船上的糧食、辎重和重火器搬進山海城中,如今這些空船,正可以運送滿洲兵從海上到紅瓦店右翼海邊登陸。
而且,紅瓦店的左側也不安全,因為奉命在那裡鎮守九門口的唐通,他根本不相信。
兩年前,洪承疇任明朝薊遼總督,奉旨率八總兵共十三萬人馬解救錦州之圍,在松山附近全軍崩潰。
唐通和吳三桂都在這八總兵之内,二人既有抱澤之誼,也是患難之交。
此時滿洲人氣焰方盛,吳三桂難道不會勾引他投降清朝?何況洪承疇是他的故帥,在将領中威望很高。
松山兵潰,大家都為洪氏抱屈。
如今洪氏在清朝受到重用,難道多爾表不命洪氏對唐通招降?隻要招降成功,唐通自會引路,帶領敵人走九門口山路,出北山南口,從左邊圍攻大順軍,并首先攻占大順皇上立馬觀戰的崗頭。
同時占領禦營所在的小村莊,奪得太子、二王,以及吳老将軍……這樣用兵,數萬懸軍東征的大順軍就完全陷于包圍,必将全軍覆沒! 想到這裡,宋獻策心中猛一恍然:日者君象也,剛才天地陰暗,日有風圈,不僅是明日刮風的預兆,也是敵兵将從各路進兵,圍困大順皇帝之兆啊。
宋獻策的心中又是驚慌,又是慚愧,暗暗說道:“明日萬一皇上有失,我身為軍師,罪不容誅!” 他知道皇上和劉宗敏等人已經進了禦帳,正在等他,他趕快從崗上下來,踏着坎坷不平的小路向禦帳走去。
他一邊匆匆往崗坡下走,一邊考慮着明日有極大風險的兩軍決戰。
他在十年前因騎馬摔傷右腿,所以江湖上或稱他宋矮子,或稱他宋瘸子,叫得親切,并無嘲笑之意。
他平時總是帶着一根短的藤條手杖,下端包一鐵箍,既幫助走路,必要時也可以作為防身武器,騎馬時挂在馬鞍右邊。
自從今年李自成在長安建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