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關燈
小
中
大
刻,确實看見那座小崗頭上站立着一群人,又隐約看見其中有一人立在一柄黃傘下邊,衆人衛護,面向石河灘和西羅城這邊觀望,崗下分明有許多旗幟。
吳三桂向楊-問道: “李賊就站在那裡?” “是的,那個頭上有一柄黃傘的就是李賊。
他的腳下,沿着崗坡,有一片茅庵草舍,還有很多大小軍帳,就是他的禦營。
請趕快下令,隻用兩尊紅衣大炮,向李賊站立的地方猛打幾炮,可以打死李賊;縱然不能打死李賊本人,也可以使他的禦營死傷慘重,銳氣大挫,動搖他的全軍士氣。
王爺,請下令開炮!” 一群站在吳三桂面前的将領紛紛提出同樣要求。
吳三桂順着左右人遙指的地方凝望,估計距離。
一般說,紅衣大炮可以打到十幾裡遠,開花彈片可以飛散一畝方圓,而安放紅衣大炮的西城牆離李自成所站立的高崗不足五裡。
倘若三尊紅衣大炮同時開炮,縱然不一定能将李自成打死,也可以将他的禦營打得稀爛。
單純從今日的戰事着想,下令城頭上同時開炮,在兩軍決戰尚未開始的時候先将李自成的禦營打爛,對決戰的勝負關系極大。
吳三桂對這一簡單道理當然心中清楚。
然而他很遲疑,不肯下令。
他知道,他的父親吳襄被李自成帶來了,崇祯皇帝的三個兒子,即太子和永、定二王也被李自成帶來了,都被看管在李自成的禦營,昨晚賊兵還将太子挾持到石河西岸呼喚他前去見面。
他雖然拒絕回答,絕不同太子見面,但是他的内心深處很為凄然。
現在倘若開了紅衣大炮,不管是他的父親中彈死傷,或是崇祯的太子中彈死傷,他都會永世悔恨。
他确知多爾衮率領的大清兵今日中午前後可以來到,明日他可以聯合清兵,一戰将李自成殺得大敗,到那時,他可以在陣上奪回他的父親,也奪回太子和永、定二王。
或者,李自成為想求和,于兵敗逃跑時将他的父親和太子送還給他,都有可能。
此時已交辰時。
站在吳三桂左右的文武官員,都看出河西岸的樹林背後,人馬活動頻繁,旗幟走動,知道大順軍即将開始進攻。
他們紛紛催促平西伯趕快下令向李自成的老營打炮。
吳三桂沒有理會左右文武官員,隻對一個旗鼓官說:“傳令擂鼓!”之後才對左右文武官員們說: “這山海衛的西城與東城不同,是後來修築的,城牆較薄,根基也不好,經不起大炮震動。
城上的紅衣大炮暫不放吧。
” 突然,石河西岸,幾個地方,同時戰鼓如雷,大順軍的步騎兵部伍整齊,分從幾個地方,呐喊着從稀疏的林木中沖出來,下了河岸,向東殺來。
當大順軍的戰鼓響時,站立在西羅城外樹木叢中的關甯精兵也突然鼓聲震天,分從幾個地方出動,陣容整齊,高喊“殺!殺!”向石河灘奔去,迎戰大順軍。
劉宗敏立馬在紅瓦店的石河西岸,怒目圓睜,一動不動。
李過率領幾千人馬在紅瓦店的北邊,距紅瓦店不到二裡之遙。
在紅瓦店的南邊也有一支人馬,擂鼓呐喊,人數不到五千。
大順軍雖然有一部分人馬在戰鼓聲和呐喊聲中進到石河灘,但是不到河灘的中間便停止前進,嚴陣以待,看來要在寬闊的石河灘與關甯兵進行決戰。
吳三桂看見大順軍停止前進,三處陣地上合起來不到兩萬人馬,騎兵較少。
他害怕關甯兵會中計,率領身邊衆多的文武官員和一千餘扈從親兵騎馬出小樹林,站在石河岸上,一則可以鼓舞士氣二則便于他親自指揮。
自從他進了長城,以大明平西伯的名義駐節山海城,山海關的守軍也并入他的麾下,雖然兵員不足四萬,但有總兵和副将等高級武将職銜的有一大群。
現在因為大清攝政王多爾衮封他為平西王,他因楊-有功,精明幹練,已經口頭晉封楊-為總兵,隻等不久後呈報大清朝正式任命。
現在楊-受他的命令,率領兩萬步騎兵在石河灘上迎敵,正在戰鼓聲中呐喊前進。
吳三桂确知大清兵很快就到,與李自成的決戰是在明天,所以他今天不投入很多兵力,隻是要挫敗大順的銳氣。
他将一萬人馬埋伏在西羅城内和城外的樹林中,以備随時接應楊-指揮的出戰人馬,另有幾千人保衛山海城。
小崗上李自成騎着烏龍駒,左手執辔,右臂擡起,手搭涼棚,注視着在陽光下出戰的關甯兵,不覺心驚。
他同明朝的官軍打仗多年,尤其近幾年來,打過幾次大仗,從沒有看見過明朝官軍的陣容有如此嚴整的。
左良玉是明朝的名将,隻是人多,在陣前卻沒有如此陣容。
關甯兵在鼓聲中逐漸來近,大順軍隻是稍稍向前迎去,采取等待态勢。
大順軍不是怯敵,而是因為李自成和軍師宋獻策以及幾位主要大将在昨日黃昏前已經察看了地勢,知道寬闊的石河灘如今雖然隻有涓涓細流,但是滿地盡是大大小小的亂石,不适于人馬奔跑,而且河灘上既無一棵樹木,也無一個土丘,極易受西羅城中的炮火殺傷。
他們察看了地勢以後,決定交戰時将關甯兵誘至石河西岸,分割包圍。
李自成并不打算今日就與關甯兵決定勝負;隻是想今日先使吳三桂的實力大受損失,明日一鼓攻破西羅城,再攻破山海衛城,所以大順軍在石河西岸雖也作好大戰準備,但并不急于向關甯兵迎擊。
吳三桂起初感到奇怪,擔心楊-進兵太猛,會在石河西岸中計。
後來恍然明白,想到大順軍進入北京以後,軍紀迅速敗壞,士氣低落,所以今日如此怯戰。
他馬上給楊-下令,向石河西岸進攻。
中路兵馬務要一鼓作氣,攻占紅瓦店,使劉宗敏不能在紅瓦店立腳。
同時又派出五千精兵交給楊-,命他越過河灘,猛攻李自成的禦營,殺敗李自成,乘機奪回吳老将軍和崇祯太子。
傳令官立刻飛馬奔去。
且說北邊的戰場,就在李自成的腳下。
大順軍向東迎來,兩軍在河灘上逐漸接近。
開始時雙方用輕火器對射,接着用弓箭互射,都有傷亡。
因為吳三桂和楊-已經知道李自成立馬在戰場北端的淺崗上邊,禦營就在崗坡上,所以這是關甯兵的主攻方向。
在河灘上迎戰的是李過指揮的人馬。
陣容嚴整,在強大的敵人面前,陣腳紋絲不亂。
一旦前邊有人在炮火中死傷倒地,後邊有人将死傷者背下去,立刻就有人填補上去,恢複嚴整陣容,繼續作戰。
李自成立馬觀戰的淺崗東面,臨着一段兩三丈高的峭壁,峭壁下邊是一泓潭水,水色深藍,所以李過的人馬是接着深潭的南岸布陣,南北有兩三裡範圍,與紅瓦店的陣地相接。
大順軍為防備關甯兵在山海衛西城上施放紅衣大炮,所以隻将一部分人馬布置在石河灘上,一部分留在石河西岸,憑借樹林、房舍和丘陵遮掩,布陣有縱深之勢。
這種布陣并不是昨晚商量好的,是今日在交戰之前,各個主将為避免城上紅衣大炮的殺傷,不将人馬完全暴露在石河灘上。
大家明白,到了兩軍白刃厮殺時候,敵我混在一起,就不怕城頭上的紅衣大炮了。
臨時自然出現的縱深布陣,竟然彌補了一部分将士進北京後士氣低落的弱點,也抵消了關甯兵的進攻銳氣。
楊-親自率領的八千精兵,向李自成禦營所在的高崗方向施放了一陣火器,又施放了一陣弓箭,之後就開始與李過的大順軍短兵相接。
一陣砍殺之後,才發覺李過手下的将士非常頑強,而且訓練有素,想沖破李過的陣地很不容易。
接戰不久,雙方将士死傷枕藉。
原來靠西岸不遠,石河有一條涓涓細流,很快變成了一條血河。
此時,吳三桂已經進到石河灘的中間,以便更好地掌握戰局,指揮作戰。
觀察一陣,他忽然明白,不要說保護李自成禦營的有數千精兵,想攻到淺崗上絕不可能,就是越過李過防守的西岸陣地也不容易,會徒然損折人馬。
吳三桂恍然想到,傳聞李自成的親信大将中有一位治兵較嚴,士兵戰鬥力強,不聽見鳴鑼收兵決不後退,綽号叫做“一堵牆”,難道楊-遇到的是“一堵牆”麼? 他想着擊潰李自成應該是在明天上午的大戰。
那時有滿洲大軍參戰,會完全出李自成的意料之外,殺他一個措手不及。
今天隻是要挫傷李自成的銳氣,同時也使多爾衮知道他的關甯兵是一支精銳之師。
這麼想着,吳三桂立刻派人飛馬向楊-傳下命令:停止向前猛攻,隻求穩住陣腳,到午時聽到鑼聲退兵休息。
楊-遵令停止猛攻,收斂人馬,準備與李過兩陣相持。
但恰在此時,隻見李過在馬上将令旗連着揮動幾下,河岸上鼓聲大作,一支準備好的人馬猛沖而下,沖開楊-的軍陣,一分為二将之包圍。
楊-見大勢不好,身先士卒,揮劍狂呼,沖破包圍,率手下人馬猛沖猛打一陣,才使被分割的部隊合在一起。
但是沒過多久,李過依靠兵将衆多的優勢,又将關甯兵分别包圍,進行混戰。
吳三桂立刻派出三千人馬奔出,接應楊-,使楊-率領傷殘人員,且戰且退。
李過并不追趕,隻是趕快一面整好陣形,一面将傷員擡送石河西岸。
…… 往年,每逢大戰,李自成總是騎着烏龍駒,手執花馬劍,沖入陣中,與将士并肩殺敵。
他心中清楚,在千軍萬馬的戰争中,有沒有他一個人揮劍殺敵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将士們在情況緊急時看見他的烏龍駒,看見他的帽上紅纓,就會突然勇氣百倍。
但是從去年攻破襄陽,将襄陽改稱襄京,号稱新順王以後,他身系一朝興亡,就不再親臨戰陣。
像去年十月間與孫傳庭在河南汝州一帶決戰,他隻主持“廟算”,操縱指揮,并不親臨戰場。
如今他是隻欠舉行登極大典的大順皇帝,當然隻能立馬高崗觀戰,縱然雄心不喪,願意躬冒炮火矢石,沖入白刃,然而手下忠心的将領和文臣們絕不會讓他親臨危地。
在他眼前不遠處,李過同來犯的關甯兵激烈交戰,難分勝負,殺聲震天,馬蹄動地,雙方死傷枕藉。
當此時候,烏龍駒力掙黃色絲缰,李自成的心都要從胸腔中跳出來了。
尤其當吳三桂派出兩千騎兵前來接應楊-出圍時候,烏龍駒連噴鼻子,突然一聲長嘶,刨動前蹄,愈加掙緊缰繩,而李自成也下意識地唰一聲抽出花馬劍,怒目環顧左右,意思是要親自率禦營将士下崗殺敵。
立馬他旁邊的軍師宋獻策作個手勢,将他阻止,也使全禦營肅立不動。
當楊-率領的關甯兵被接應出圍以後,緩緩退走,陣地上抛下許多死屍和重傷将士。
但關甯兵不同于李自成往日遇到的内地明軍,退走時還大體上陣容不亂。
李過并不追趕,一則他要使将士趕快休息二則他擔心在開闊的河灘上會受到城上的火器轟擊,特别是他不能不小心架設在山海衛西城上的紅衣大炮。
經過上午這一惡戰,他雖然殺退了關甯兵的一支部隊,但是他也明白了關
吳三桂向楊-問道: “李賊就站在那裡?” “是的,那個頭上有一柄黃傘的就是李賊。
他的腳下,沿着崗坡,有一片茅庵草舍,還有很多大小軍帳,就是他的禦營。
請趕快下令,隻用兩尊紅衣大炮,向李賊站立的地方猛打幾炮,可以打死李賊;縱然不能打死李賊本人,也可以使他的禦營死傷慘重,銳氣大挫,動搖他的全軍士氣。
王爺,請下令開炮!” 一群站在吳三桂面前的将領紛紛提出同樣要求。
吳三桂順着左右人遙指的地方凝望,估計距離。
一般說,紅衣大炮可以打到十幾裡遠,開花彈片可以飛散一畝方圓,而安放紅衣大炮的西城牆離李自成所站立的高崗不足五裡。
倘若三尊紅衣大炮同時開炮,縱然不一定能将李自成打死,也可以将他的禦營打得稀爛。
單純從今日的戰事着想,下令城頭上同時開炮,在兩軍決戰尚未開始的時候先将李自成的禦營打爛,對決戰的勝負關系極大。
吳三桂對這一簡單道理當然心中清楚。
然而他很遲疑,不肯下令。
他知道,他的父親吳襄被李自成帶來了,崇祯皇帝的三個兒子,即太子和永、定二王也被李自成帶來了,都被看管在李自成的禦營,昨晚賊兵還将太子挾持到石河西岸呼喚他前去見面。
他雖然拒絕回答,絕不同太子見面,但是他的内心深處很為凄然。
現在倘若開了紅衣大炮,不管是他的父親中彈死傷,或是崇祯的太子中彈死傷,他都會永世悔恨。
他确知多爾衮率領的大清兵今日中午前後可以來到,明日他可以聯合清兵,一戰将李自成殺得大敗,到那時,他可以在陣上奪回他的父親,也奪回太子和永、定二王。
或者,李自成為想求和,于兵敗逃跑時将他的父親和太子送還給他,都有可能。
此時已交辰時。
站在吳三桂左右的文武官員,都看出河西岸的樹林背後,人馬活動頻繁,旗幟走動,知道大順軍即将開始進攻。
他們紛紛催促平西伯趕快下令向李自成的老營打炮。
吳三桂沒有理會左右文武官員,隻對一個旗鼓官說:“傳令擂鼓!”之後才對左右文武官員們說: “這山海衛的西城與東城不同,是後來修築的,城牆較薄,根基也不好,經不起大炮震動。
城上的紅衣大炮暫不放吧。
” 突然,石河西岸,幾個地方,同時戰鼓如雷,大順軍的步騎兵部伍整齊,分從幾個地方,呐喊着從稀疏的林木中沖出來,下了河岸,向東殺來。
當大順軍的戰鼓響時,站立在西羅城外樹木叢中的關甯精兵也突然鼓聲震天,分從幾個地方出動,陣容整齊,高喊“殺!殺!”向石河灘奔去,迎戰大順軍。
劉宗敏立馬在紅瓦店的石河西岸,怒目圓睜,一動不動。
李過率領幾千人馬在紅瓦店的北邊,距紅瓦店不到二裡之遙。
在紅瓦店的南邊也有一支人馬,擂鼓呐喊,人數不到五千。
大順軍雖然有一部分人馬在戰鼓聲和呐喊聲中進到石河灘,但是不到河灘的中間便停止前進,嚴陣以待,看來要在寬闊的石河灘與關甯兵進行決戰。
吳三桂看見大順軍停止前進,三處陣地上合起來不到兩萬人馬,騎兵較少。
他害怕關甯兵會中計,率領身邊衆多的文武官員和一千餘扈從親兵騎馬出小樹林,站在石河岸上,一則可以鼓舞士氣二則便于他親自指揮。
自從他進了長城,以大明平西伯的名義駐節山海城,山海關的守軍也并入他的麾下,雖然兵員不足四萬,但有總兵和副将等高級武将職銜的有一大群。
現在因為大清攝政王多爾衮封他為平西王,他因楊-有功,精明幹練,已經口頭晉封楊-為總兵,隻等不久後呈報大清朝正式任命。
現在楊-受他的命令,率領兩萬步騎兵在石河灘上迎敵,正在戰鼓聲中呐喊前進。
吳三桂确知大清兵很快就到,與李自成的決戰是在明天,所以他今天不投入很多兵力,隻是要挫敗大順的銳氣。
他将一萬人馬埋伏在西羅城内和城外的樹林中,以備随時接應楊-指揮的出戰人馬,另有幾千人保衛山海城。
小崗上李自成騎着烏龍駒,左手執辔,右臂擡起,手搭涼棚,注視着在陽光下出戰的關甯兵,不覺心驚。
他同明朝的官軍打仗多年,尤其近幾年來,打過幾次大仗,從沒有看見過明朝官軍的陣容有如此嚴整的。
左良玉是明朝的名将,隻是人多,在陣前卻沒有如此陣容。
關甯兵在鼓聲中逐漸來近,大順軍隻是稍稍向前迎去,采取等待态勢。
大順軍不是怯敵,而是因為李自成和軍師宋獻策以及幾位主要大将在昨日黃昏前已經察看了地勢,知道寬闊的石河灘如今雖然隻有涓涓細流,但是滿地盡是大大小小的亂石,不适于人馬奔跑,而且河灘上既無一棵樹木,也無一個土丘,極易受西羅城中的炮火殺傷。
他們察看了地勢以後,決定交戰時将關甯兵誘至石河西岸,分割包圍。
李自成并不打算今日就與關甯兵決定勝負;隻是想今日先使吳三桂的實力大受損失,明日一鼓攻破西羅城,再攻破山海衛城,所以大順軍在石河西岸雖也作好大戰準備,但并不急于向關甯兵迎擊。
吳三桂起初感到奇怪,擔心楊-進兵太猛,會在石河西岸中計。
後來恍然明白,想到大順軍進入北京以後,軍紀迅速敗壞,士氣低落,所以今日如此怯戰。
他馬上給楊-下令,向石河西岸進攻。
中路兵馬務要一鼓作氣,攻占紅瓦店,使劉宗敏不能在紅瓦店立腳。
同時又派出五千精兵交給楊-,命他越過河灘,猛攻李自成的禦營,殺敗李自成,乘機奪回吳老将軍和崇祯太子。
傳令官立刻飛馬奔去。
且說北邊的戰場,就在李自成的腳下。
大順軍向東迎來,兩軍在河灘上逐漸接近。
開始時雙方用輕火器對射,接着用弓箭互射,都有傷亡。
因為吳三桂和楊-已經知道李自成立馬在戰場北端的淺崗上邊,禦營就在崗坡上,所以這是關甯兵的主攻方向。
在河灘上迎戰的是李過指揮的人馬。
陣容嚴整,在強大的敵人面前,陣腳紋絲不亂。
一旦前邊有人在炮火中死傷倒地,後邊有人将死傷者背下去,立刻就有人填補上去,恢複嚴整陣容,繼續作戰。
李自成立馬觀戰的淺崗東面,臨着一段兩三丈高的峭壁,峭壁下邊是一泓潭水,水色深藍,所以李過的人馬是接着深潭的南岸布陣,南北有兩三裡範圍,與紅瓦店的陣地相接。
大順軍為防備關甯兵在山海衛西城上施放紅衣大炮,所以隻将一部分人馬布置在石河灘上,一部分留在石河西岸,憑借樹林、房舍和丘陵遮掩,布陣有縱深之勢。
這種布陣并不是昨晚商量好的,是今日在交戰之前,各個主将為避免城上紅衣大炮的殺傷,不将人馬完全暴露在石河灘上。
大家明白,到了兩軍白刃厮殺時候,敵我混在一起,就不怕城頭上的紅衣大炮了。
臨時自然出現的縱深布陣,竟然彌補了一部分将士進北京後士氣低落的弱點,也抵消了關甯兵的進攻銳氣。
楊-親自率領的八千精兵,向李自成禦營所在的高崗方向施放了一陣火器,又施放了一陣弓箭,之後就開始與李過的大順軍短兵相接。
一陣砍殺之後,才發覺李過手下的将士非常頑強,而且訓練有素,想沖破李過的陣地很不容易。
接戰不久,雙方将士死傷枕藉。
原來靠西岸不遠,石河有一條涓涓細流,很快變成了一條血河。
此時,吳三桂已經進到石河灘的中間,以便更好地掌握戰局,指揮作戰。
觀察一陣,他忽然明白,不要說保護李自成禦營的有數千精兵,想攻到淺崗上絕不可能,就是越過李過防守的西岸陣地也不容易,會徒然損折人馬。
吳三桂恍然想到,傳聞李自成的親信大将中有一位治兵較嚴,士兵戰鬥力強,不聽見鳴鑼收兵決不後退,綽号叫做“一堵牆”,難道楊-遇到的是“一堵牆”麼? 他想着擊潰李自成應該是在明天上午的大戰。
那時有滿洲大軍參戰,會完全出李自成的意料之外,殺他一個措手不及。
今天隻是要挫傷李自成的銳氣,同時也使多爾衮知道他的關甯兵是一支精銳之師。
這麼想着,吳三桂立刻派人飛馬向楊-傳下命令:停止向前猛攻,隻求穩住陣腳,到午時聽到鑼聲退兵休息。
楊-遵令停止猛攻,收斂人馬,準備與李過兩陣相持。
但恰在此時,隻見李過在馬上将令旗連着揮動幾下,河岸上鼓聲大作,一支準備好的人馬猛沖而下,沖開楊-的軍陣,一分為二将之包圍。
楊-見大勢不好,身先士卒,揮劍狂呼,沖破包圍,率手下人馬猛沖猛打一陣,才使被分割的部隊合在一起。
但是沒過多久,李過依靠兵将衆多的優勢,又将關甯兵分别包圍,進行混戰。
吳三桂立刻派出三千人馬奔出,接應楊-,使楊-率領傷殘人員,且戰且退。
李過并不追趕,隻是趕快一面整好陣形,一面将傷員擡送石河西岸。
…… 往年,每逢大戰,李自成總是騎着烏龍駒,手執花馬劍,沖入陣中,與将士并肩殺敵。
他心中清楚,在千軍萬馬的戰争中,有沒有他一個人揮劍殺敵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将士們在情況緊急時看見他的烏龍駒,看見他的帽上紅纓,就會突然勇氣百倍。
但是從去年攻破襄陽,将襄陽改稱襄京,号稱新順王以後,他身系一朝興亡,就不再親臨戰陣。
像去年十月間與孫傳庭在河南汝州一帶決戰,他隻主持“廟算”,操縱指揮,并不親臨戰場。
如今他是隻欠舉行登極大典的大順皇帝,當然隻能立馬高崗觀戰,縱然雄心不喪,願意躬冒炮火矢石,沖入白刃,然而手下忠心的将領和文臣們絕不會讓他親臨危地。
在他眼前不遠處,李過同來犯的關甯兵激烈交戰,難分勝負,殺聲震天,馬蹄動地,雙方死傷枕藉。
當此時候,烏龍駒力掙黃色絲缰,李自成的心都要從胸腔中跳出來了。
尤其當吳三桂派出兩千騎兵前來接應楊-出圍時候,烏龍駒連噴鼻子,突然一聲長嘶,刨動前蹄,愈加掙緊缰繩,而李自成也下意識地唰一聲抽出花馬劍,怒目環顧左右,意思是要親自率禦營将士下崗殺敵。
立馬他旁邊的軍師宋獻策作個手勢,将他阻止,也使全禦營肅立不動。
當楊-率領的關甯兵被接應出圍以後,緩緩退走,陣地上抛下許多死屍和重傷将士。
但關甯兵不同于李自成往日遇到的内地明軍,退走時還大體上陣容不亂。
李過并不追趕,一則他要使将士趕快休息二則他擔心在開闊的河灘上會受到城上的火器轟擊,特别是他不能不小心架設在山海衛西城上的紅衣大炮。
經過上午這一惡戰,他雖然殺退了關甯兵的一支部隊,但是他也明白了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