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關燈
小
中
大
佘一元聽到清兵暫不進城的話,面露喜色,不覺在心中說道:
“謝天謝地!”
吳三桂見郭雲龍與孫文煥十分疲憊,說道:“你們快回去休息吧。
明日與流賊作戰,你們不必出戰。
趕快休息去吧!” 郭雲龍與孫文煥轉身退出以後,吳三桂正要同佘一元談話,忽然又聽見一陣馬蹄聲到轅門外停下。
吳三桂想着必是西羅城外發生了意外情況,某一位将領前來禀報。
然而較門外在片刻間寂無人聲,隻有馬蹄在青石闆鋪的地上不安定地踏響。
吳三桂注視院中,心中問道: “莫非是流賊打算在夜間攻城?” 少頃,一個将官戎裝整齊,不需門官帶引,大踏步走進二門。
吳三桂一看,大聲問道: “是子玉麼?” 楊-快步進來,向吳三桂抱拳行禮,恭敬地說道: “伯爺大人,西羅城外有緊急情況,職将特來禀報!” “你遇見郭雲龍了麼?” “職将在轅門外遇見了郭、孫二人,知道大清兵星夜趕來,明日中午前後可以來到。
李自成如今坐在鼓中,真是作惡多端,天意該亡!” “西羅城外有何緊急情況?” “回伯爺,剛才有二三百賊營騎兵,來到石河灘上,向西羅城守将喊話……” “喊叫什麼?” “是陝西口音,十分洪亮。
他們喊叫說,明朝的東宮太子坐在石河西岸,召平西伯吳将軍前去一見,他有重要面谕,可避免兩軍屠殺。
” “你們怎麼回答?” “我們衆将商量一陣,有人說可以派出四百騎兵,沖到西岸将東宮奪回。
有人說怕中了李自成和宋矮子的詭計。
大家商量一陣,不敢決定,推職将回行轅請示。
” 吳三桂的心中一動,問道:“倘若去四百騎兵,救不回東宮,李自成用大軍将我兵包圍,豈不要吃大虧,弄巧反成拙?” 楊-說:“我軍派出這四百騎兵,隻聲稱是護送平西伯去面谒東宮。
走到近處,分兩路突然奔去,勢如閃電,将太子奪回,不要戀戰,立即返回。
另有三百步兵,身穿白衣,埋伏河灘中間。
敵兵倘若追來,一躍而起,火器與弓弩齊發,片刻間太子就到西羅城了。
” 吳三桂聽了以後,沉默不語。
作為武将,他認為這一計雖說未必成功,但不妨一試。
河灘中有伏兵接應,穿白衣服可以同月色混在一起,使敵營的追兵到了附近才能發覺,到那時已經在炮火和弓弩中死傷一片,而太子已經到了西羅城中。
他畢竟為明朝守邊大将,所以很願意救出太子。
但是一想到多爾衮率領的滿洲大軍正在向山海關趕來,不禁出了一身冷汗,随即向楊-命令: “你速去西羅城,命火器營向河灘放幾炮,将亂呼叫的小股賊兵趕走!” “伯爺,有東宮口谕……” “速去,不要中計!” 楊-恍然醒悟,二話沒說,匆匆退出,在轅門外同親兵們上了戰馬,疾馳而去。
佘一元本來想向吳三桂請示如何保護滿城士民不受清兵蹂躏之禍,見吳帥心情很亂,隻好起身告辭。
吳三桂明天還要請他邀集本城士紳去威遠堡迎接大清攝政王,還要依靠他這樣的本地士紳出來安定人心,所以吳三桂握着佘舉人的手,一面談話一面走,送出轅門,表示尊重,也表示親近。
佘一元害怕清兵進入山海城以後,奸淫燒殺,擄掠人口,如同往年入塞情形。
吳三桂雖然也有此擔心,但想着清朝既然封他為平西王,又是被迎進關内,其志在占領北京,必不會同往年一樣。
他大膽地向佘一元表示,他将保護山海衛一城士民的身家平安,請佘舉人代他傳谕百姓放心。
佘一元是山海衛當時惟一有舉人功名的紳士,聽了吳三桂的話,開始有點放心。
出了轅門,他們又站住小聲交談幾句。
已經三更了,皓月當空,人影在地,溫和的西南風徐徐吹來。
吳三桂想到明日大戰,不覺歎道: “佘先生,今晚如此好的月色,明日一定是晴空萬裡,陽光明媚。
可惜百姓不能享太平之福,關甯兵将與賊兵拼死鏖戰,血流成河!” 佘一元說:“此系劫數,非山海士民意料所及。
山海城原是對外敵設防,三百年來,第一次從内面遇此大敵。
但願大帥明日大振虎威,旗開得勝,一戰殺潰流賊,不但是山海士民之幸,也是國家之幸。
”說到這裡,佘舉人想到明朝已亡,滿洲兵即将進入關門,不禁心頭一酸,深深地歎一口氣:“咳!” 吳三桂擔心李自成派人在石河灘上以太子的名義向西羅城中喊話會影響軍心,正要派人去催促楊-速對喊話的敵兵放炮,忽然西羅城上連着發了三聲大炮,聲震大地。
石河西岸,也有大順軍向西羅城放了幾炮。
兩軍陣地上的幾處戰馬以為大戰已經開始,興奮起來,相互應和着蕭蕭長鳴。
石河灘上,無邊皎潔的月色下,是無邊的點點篝火。
靜夜,炮聲傳送百裡。
正從甯遠向山海關急速趕路的滿洲大軍将士憑借着西南風,隐約地聽到了大炮的轟鳴聲,立刻飛馬禀報走在大軍中間的多爾衮。
多爾衮心情興奮,對跟随在左右的傳令官小聲吩咐一句。
不過片刻,就有洪亮的聲音向大軍前後傳呼: “攝政王爺令旨:李自成的賊兵已經從西邊進攻山海城。
全軍将士務必加速趕路,不到歡喜嶺不許休息!” 今天是甲申年四月二十一日,是決定李自成命運的第一天,也是決定中國三百年曆史命運的第一天。
昨夜從三更以後,直到五更,大順軍和關甯兵隔着石河灘互相打炮。
憑着經驗,李自成聽出來從山海衛西羅城中發出的炮聲威力很猛,強于大順軍中的大炮。
敵人的每一聲大炮都能使大地震動,像雷聲向天邊滾去,并且在北邊的燕山上發出回聲,使威勢大增。
李自成率大順軍來讨伐吳三桂時,一則因多年來習慣于流動作戰,不重視炮火在戰争中的巨大作用,二則由于是匆忙東征,較大的火器不便攜帶,所以大順軍的火器比山海衛敵軍小得多了。
更使李自成擔心的是,事前他已經聽說,吳三桂已将甯遠城上的兩尊紅衣大炮運到山海關内,作為守關之用。
他想,今天吳三桂必會将這兩尊紅衣大炮安置在山海衛西城,對準寬闊而無遮掩的石河灘,使他的大順軍無法越過石河灘進攻西羅城。
黎明時,他立馬崗上,-望石河灘一帶地形,心中說道: “沒想到,山海衛這個地方,隻要有火器和足夠的士兵守西羅城,從西邊也不易攻破!” 大順軍全體将士在黎明時候飽餐一頓,戰馬已經喂好。
紅瓦店開始響起鼓聲,駐紮在遠處的将士迅速向石河西岸靠攏,集中在紅瓦店周圍。
随後,西羅城中也鼓聲大作,混雜着角聲、人喊、馬嘶。
石河兩岸頓時聲音沸騰,空氣緊張。
黎明時候,徹夜驚慌的老百姓看見通往吳平西伯行轅的各個路口在後半夜都用石頭和磚頭修了街壘,部署了守兵,守衛部隊不但全副盔甲整齊,除短兵器外,還有火器和弓箭齊全。
街壘旁邊張貼着黃紙告示: 欽奉大清攝政睿親王今旨:我朝敕封平西王行轅附近,為指揮軍事重地,滿蒙漢官兵人等經過,嚴禁滋擾喧嘩,違者重懲! 大清敕封平西王府示 圍觀的百姓十分吃驚,不敢議論,隻是互相遞着眼色。
有些上年紀人因為世居本城,一代代捍衛邊疆,胡漢的敵我觀念極深。
幾天來風聞吳三桂已經暗中降了滿洲,滿洲的攝政王正率領大軍向山海關來,但是許多士民不肯完全相信,還以為吳三桂仍然忠于明朝,忠于故君,所以甯肯不管住在京城的父母與全家人生死,決心憑借山海這一座彈丸孤城,與流賊為敵。
他們既為吳三桂的軍事勝敗擔心,也敬佩吳三桂的忠于故君。
現在看到這行轅附近修築的街壘以及黎明時新張貼的告示,大家才恍然明白:吳三桂不但已經投降了滿洲,而且被滿洲封為王爵。
本城士民原來對吳三桂的尊敬心情突然消失了。
五更時候,吳三桂飽餐一頓,穿好盔甲,大踏步走出轅門,帶着三四百親兵親将飛身上馬,向西羅城飛奔而去。
天色已經大亮。
石河灘東西兩岸開始響起鼓聲、炮聲、喊殺聲,聲震大地。
關甯兵部署在石河東岸的有兩萬多人,步騎全有,掩映在稀疏的林木之中,西羅城中留下了一萬多人,随時可以出戰。
山海衛城中隻留有數千人,以備不虞。
山海關及其左右的長城,往年如有警訊,是最重要的防守地段,今日因沒有外敵,除北翼城有四五百守兵外,别處都無兵防守,等于空城。
山海關城頭上原來有兩尊紅衣大炮,吳三桂由甯遠撤軍時又運回一尊。
這是明清之際威力最強大的火器。
原是葡萄牙人于明中葉傳入澳門,又傳入北京。
本來寫作“紅夷大炮”,後改寫為紅衣大炮。
這三尊紅衣大炮本是安放在山海關的城牆上,對着關外敵人。
前幾天趕快用沙袋在山海西城上修築了炮台,使三尊大炮對着石河西岸。
吳三桂在三百多親兵親将的護衛中出了西羅城,在稀疏林木中下馬。
在緊張的鼓聲中,将以楊-為首的大約上百名重要将領召集到面前,大聲說道: “流賊李自成于上月十九日攻破北京,逼我崇祯皇帝與皇後雙雙自缢,身殉社稷。
李賊本來要在北京舉行登極大典,稱為大順皇帝,隻因我數萬關甯将士,仍然忠于大明,誓不降順,使李賊改了幾次日期,不敢登極。
李賊認為我吳平西與駐守山海的關甯将士忠于大明,不忘舊主,是流賊的眼中釘,心上刺,有不共戴天之仇,所以他親自率領進入北京的全部人馬--哄傳有二十萬人馬,我估計有十萬之衆,前來讨伐,昨日到了石河西岸……” 吳三桂稍停一停,向石河西岸望了一眼,接着說道: “敵人倚仗人馬衆多,妄圖一戰取勝,回救北京。
我軍偏要冷靜沉着,憑借雄關堅城,穩紮穩打,今日隻求挫敗流賊的銳氣,不求全勝。
流賊人馬衆多,如欲一戰全勝,勢不可能。
今日下午,滿洲大軍就要來到歡喜嶺,休息一夜,明日上午與我關甯兵共同出戰,出敵意外,一戰殺敗流賊,窮追不舍,收複京城。
我軍全體将士,務必拼力殺賊,挫敵銳氣,明日好一戰取得全勝!” “謹遵大帥嚴令,拼力殺賊!” 楊-忽然說道:“王爺,據我軍偵察确實,李自成的老營駐紮在那個小崗下邊,距此處不過五裡,距北山口不到二裡。
我軍安置在山海衛西城牆上的兩尊紅衣大炮同時開炮,雖然不一定打死賊首,也必會使賊禦營人馬死傷一大片,銳氣大挫。
請王爺下令!” 吳三桂朝着楊砷遙指的小崗頭看了片
明日與流賊作戰,你們不必出戰。
趕快休息去吧!” 郭雲龍與孫文煥轉身退出以後,吳三桂正要同佘一元談話,忽然又聽見一陣馬蹄聲到轅門外停下。
吳三桂想着必是西羅城外發生了意外情況,某一位将領前來禀報。
然而較門外在片刻間寂無人聲,隻有馬蹄在青石闆鋪的地上不安定地踏響。
吳三桂注視院中,心中問道: “莫非是流賊打算在夜間攻城?” 少頃,一個将官戎裝整齊,不需門官帶引,大踏步走進二門。
吳三桂一看,大聲問道: “是子玉麼?” 楊-快步進來,向吳三桂抱拳行禮,恭敬地說道: “伯爺大人,西羅城外有緊急情況,職将特來禀報!” “你遇見郭雲龍了麼?” “職将在轅門外遇見了郭、孫二人,知道大清兵星夜趕來,明日中午前後可以來到。
李自成如今坐在鼓中,真是作惡多端,天意該亡!” “西羅城外有何緊急情況?” “回伯爺,剛才有二三百賊營騎兵,來到石河灘上,向西羅城守将喊話……” “喊叫什麼?” “是陝西口音,十分洪亮。
他們喊叫說,明朝的東宮太子坐在石河西岸,召平西伯吳将軍前去一見,他有重要面谕,可避免兩軍屠殺。
” “你們怎麼回答?” “我們衆将商量一陣,有人說可以派出四百騎兵,沖到西岸将東宮奪回。
有人說怕中了李自成和宋矮子的詭計。
大家商量一陣,不敢決定,推職将回行轅請示。
” 吳三桂的心中一動,問道:“倘若去四百騎兵,救不回東宮,李自成用大軍将我兵包圍,豈不要吃大虧,弄巧反成拙?” 楊-說:“我軍派出這四百騎兵,隻聲稱是護送平西伯去面谒東宮。
走到近處,分兩路突然奔去,勢如閃電,将太子奪回,不要戀戰,立即返回。
另有三百步兵,身穿白衣,埋伏河灘中間。
敵兵倘若追來,一躍而起,火器與弓弩齊發,片刻間太子就到西羅城了。
” 吳三桂聽了以後,沉默不語。
作為武将,他認為這一計雖說未必成功,但不妨一試。
河灘中有伏兵接應,穿白衣服可以同月色混在一起,使敵營的追兵到了附近才能發覺,到那時已經在炮火和弓弩中死傷一片,而太子已經到了西羅城中。
他畢竟為明朝守邊大将,所以很願意救出太子。
但是一想到多爾衮率領的滿洲大軍正在向山海關趕來,不禁出了一身冷汗,随即向楊-命令: “你速去西羅城,命火器營向河灘放幾炮,将亂呼叫的小股賊兵趕走!” “伯爺,有東宮口谕……” “速去,不要中計!” 楊-恍然醒悟,二話沒說,匆匆退出,在轅門外同親兵們上了戰馬,疾馳而去。
佘一元本來想向吳三桂請示如何保護滿城士民不受清兵蹂躏之禍,見吳帥心情很亂,隻好起身告辭。
吳三桂明天還要請他邀集本城士紳去威遠堡迎接大清攝政王,還要依靠他這樣的本地士紳出來安定人心,所以吳三桂握着佘舉人的手,一面談話一面走,送出轅門,表示尊重,也表示親近。
佘一元害怕清兵進入山海城以後,奸淫燒殺,擄掠人口,如同往年入塞情形。
吳三桂雖然也有此擔心,但想着清朝既然封他為平西王,又是被迎進關内,其志在占領北京,必不會同往年一樣。
他大膽地向佘一元表示,他将保護山海衛一城士民的身家平安,請佘舉人代他傳谕百姓放心。
佘一元是山海衛當時惟一有舉人功名的紳士,聽了吳三桂的話,開始有點放心。
出了轅門,他們又站住小聲交談幾句。
已經三更了,皓月當空,人影在地,溫和的西南風徐徐吹來。
吳三桂想到明日大戰,不覺歎道: “佘先生,今晚如此好的月色,明日一定是晴空萬裡,陽光明媚。
可惜百姓不能享太平之福,關甯兵将與賊兵拼死鏖戰,血流成河!” 佘一元說:“此系劫數,非山海士民意料所及。
山海城原是對外敵設防,三百年來,第一次從内面遇此大敵。
但願大帥明日大振虎威,旗開得勝,一戰殺潰流賊,不但是山海士民之幸,也是國家之幸。
”說到這裡,佘舉人想到明朝已亡,滿洲兵即将進入關門,不禁心頭一酸,深深地歎一口氣:“咳!” 吳三桂擔心李自成派人在石河灘上以太子的名義向西羅城中喊話會影響軍心,正要派人去催促楊-速對喊話的敵兵放炮,忽然西羅城上連着發了三聲大炮,聲震大地。
石河西岸,也有大順軍向西羅城放了幾炮。
兩軍陣地上的幾處戰馬以為大戰已經開始,興奮起來,相互應和着蕭蕭長鳴。
石河灘上,無邊皎潔的月色下,是無邊的點點篝火。
靜夜,炮聲傳送百裡。
正從甯遠向山海關急速趕路的滿洲大軍将士憑借着西南風,隐約地聽到了大炮的轟鳴聲,立刻飛馬禀報走在大軍中間的多爾衮。
多爾衮心情興奮,對跟随在左右的傳令官小聲吩咐一句。
不過片刻,就有洪亮的聲音向大軍前後傳呼: “攝政王爺令旨:李自成的賊兵已經從西邊進攻山海城。
全軍将士務必加速趕路,不到歡喜嶺不許休息!” 今天是甲申年四月二十一日,是決定李自成命運的第一天,也是決定中國三百年曆史命運的第一天。
昨夜從三更以後,直到五更,大順軍和關甯兵隔着石河灘互相打炮。
憑着經驗,李自成聽出來從山海衛西羅城中發出的炮聲威力很猛,強于大順軍中的大炮。
敵人的每一聲大炮都能使大地震動,像雷聲向天邊滾去,并且在北邊的燕山上發出回聲,使威勢大增。
李自成率大順軍來讨伐吳三桂時,一則因多年來習慣于流動作戰,不重視炮火在戰争中的巨大作用,二則由于是匆忙東征,較大的火器不便攜帶,所以大順軍的火器比山海衛敵軍小得多了。
更使李自成擔心的是,事前他已經聽說,吳三桂已将甯遠城上的兩尊紅衣大炮運到山海關内,作為守關之用。
他想,今天吳三桂必會将這兩尊紅衣大炮安置在山海衛西城,對準寬闊而無遮掩的石河灘,使他的大順軍無法越過石河灘進攻西羅城。
黎明時,他立馬崗上,-望石河灘一帶地形,心中說道: “沒想到,山海衛這個地方,隻要有火器和足夠的士兵守西羅城,從西邊也不易攻破!” 大順軍全體将士在黎明時候飽餐一頓,戰馬已經喂好。
紅瓦店開始響起鼓聲,駐紮在遠處的将士迅速向石河西岸靠攏,集中在紅瓦店周圍。
随後,西羅城中也鼓聲大作,混雜着角聲、人喊、馬嘶。
石河兩岸頓時聲音沸騰,空氣緊張。
黎明時候,徹夜驚慌的老百姓看見通往吳平西伯行轅的各個路口在後半夜都用石頭和磚頭修了街壘,部署了守兵,守衛部隊不但全副盔甲整齊,除短兵器外,還有火器和弓箭齊全。
街壘旁邊張貼着黃紙告示: 欽奉大清攝政睿親王今旨:我朝敕封平西王行轅附近,為指揮軍事重地,滿蒙漢官兵人等經過,嚴禁滋擾喧嘩,違者重懲! 大清敕封平西王府示 圍觀的百姓十分吃驚,不敢議論,隻是互相遞着眼色。
有些上年紀人因為世居本城,一代代捍衛邊疆,胡漢的敵我觀念極深。
幾天來風聞吳三桂已經暗中降了滿洲,滿洲的攝政王正率領大軍向山海關來,但是許多士民不肯完全相信,還以為吳三桂仍然忠于明朝,忠于故君,所以甯肯不管住在京城的父母與全家人生死,決心憑借山海這一座彈丸孤城,與流賊為敵。
他們既為吳三桂的軍事勝敗擔心,也敬佩吳三桂的忠于故君。
現在看到這行轅附近修築的街壘以及黎明時新張貼的告示,大家才恍然明白:吳三桂不但已經投降了滿洲,而且被滿洲封為王爵。
本城士民原來對吳三桂的尊敬心情突然消失了。
五更時候,吳三桂飽餐一頓,穿好盔甲,大踏步走出轅門,帶着三四百親兵親将飛身上馬,向西羅城飛奔而去。
天色已經大亮。
石河灘東西兩岸開始響起鼓聲、炮聲、喊殺聲,聲震大地。
關甯兵部署在石河東岸的有兩萬多人,步騎全有,掩映在稀疏的林木之中,西羅城中留下了一萬多人,随時可以出戰。
山海衛城中隻留有數千人,以備不虞。
山海關及其左右的長城,往年如有警訊,是最重要的防守地段,今日因沒有外敵,除北翼城有四五百守兵外,别處都無兵防守,等于空城。
山海關城頭上原來有兩尊紅衣大炮,吳三桂由甯遠撤軍時又運回一尊。
這是明清之際威力最強大的火器。
原是葡萄牙人于明中葉傳入澳門,又傳入北京。
本來寫作“紅夷大炮”,後改寫為紅衣大炮。
這三尊紅衣大炮本是安放在山海關的城牆上,對着關外敵人。
前幾天趕快用沙袋在山海西城上修築了炮台,使三尊大炮對着石河西岸。
吳三桂在三百多親兵親将的護衛中出了西羅城,在稀疏林木中下馬。
在緊張的鼓聲中,将以楊-為首的大約上百名重要将領召集到面前,大聲說道: “流賊李自成于上月十九日攻破北京,逼我崇祯皇帝與皇後雙雙自缢,身殉社稷。
李賊本來要在北京舉行登極大典,稱為大順皇帝,隻因我數萬關甯将士,仍然忠于大明,誓不降順,使李賊改了幾次日期,不敢登極。
李賊認為我吳平西與駐守山海的關甯将士忠于大明,不忘舊主,是流賊的眼中釘,心上刺,有不共戴天之仇,所以他親自率領進入北京的全部人馬--哄傳有二十萬人馬,我估計有十萬之衆,前來讨伐,昨日到了石河西岸……” 吳三桂稍停一停,向石河西岸望了一眼,接着說道: “敵人倚仗人馬衆多,妄圖一戰取勝,回救北京。
我軍偏要冷靜沉着,憑借雄關堅城,穩紮穩打,今日隻求挫敗流賊的銳氣,不求全勝。
流賊人馬衆多,如欲一戰全勝,勢不可能。
今日下午,滿洲大軍就要來到歡喜嶺,休息一夜,明日上午與我關甯兵共同出戰,出敵意外,一戰殺敗流賊,窮追不舍,收複京城。
我軍全體将士,務必拼力殺賊,挫敵銳氣,明日好一戰取得全勝!” “謹遵大帥嚴令,拼力殺賊!” 楊-忽然說道:“王爺,據我軍偵察确實,李自成的老營駐紮在那個小崗下邊,距此處不過五裡,距北山口不到二裡。
我軍安置在山海衛西城牆上的兩尊紅衣大炮同時開炮,雖然不一定打死賊首,也必會使賊禦營人馬死傷一大片,銳氣大挫。
請王爺下令!” 吳三桂朝着楊砷遙指的小崗頭看了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