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關燈
小
中
大
自從東征以來,李自成就沒有睡過一夜安穩覺。
今日宿營在山海衛的西郊,石河的西岸,想着明日在石河灘和西岸上将有決定勝負的大戰,他的心情更加不能安甯。
他回想從崇祯十三年秋冬之間他率領潛伏于陝鄂兩省交界處的一千餘小股部隊,突然奔入河南,沿伏牛山脈北進,提出“剿兵安民”和“開倉放赈”的口号,所到之處,百姓夾道歡迎,許多城鎮,都是老百姓開門迎降,稱他的人馬為仁義之師,稱他為百姓的救星,他的人馬迅速擴大,由一千左右迅速增加到七八萬人,那情況多麼動人!到了十四年春天,攻破洛陽,奪得福王的财富,一面赈濟饑民,一面擴充人馬。
兵力迅速增加到二十多萬,号稱五十萬。
中原各地百姓心向闖王,所以崇祯十五年的朱仙鎮之戰,能夠利用百姓幫助,擊潰明軍。
從那以後,破襄陽,破西安,直到不戰而進居庸關,順利攻破北京,真是民心歸順,勢如破竹,旗開得勝,馬到成功!萬沒料到,吳三桂竟敢據守孤城,不肯投降;更沒料到,過了永平以後,沿途百姓紛紛逃避;近山海衛十裡左右,更是連一個人影也看不到,想問一點消息也不可能。
他忽然在心中問道:“多爾衮率領的滿洲兵如今到了什麼地方?離密雲境内的長城還有多麼遠?” 這時多爾衮率領南下大軍,正向山海關迅速前進。
他率領着威武雄壯的巴牙喇兵,保護着中央政府各部院随征的大小巨僚和奴仆,以及朝鮮世子李(氵(山王))及其随侍臣仆,走在大軍的中間,俨然是中央政府的心髒。
保護這政治和軍事心髒的是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總稱為上三旗,是皇帝的親軍,如今歸攝政王直接掌握。
鑲黃旗和正白旗是全部随征,正黃旗一半随征,一半留守盛京,保護盛京、皇宮和中央政府各衙門。
這上三旗本來有正藍旗,而沒有正白旗。
今年年初,多爾衮決心專制國政,毅然下令,将莽古爾泰的正藍旗降入下五旗,将他自己的正白旗升入上三旗。
在這次大軍南征中,雖然滿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十幾萬全部人馬都是他的倚靠力量,而滿洲上三旗更是他的核心力量。
為着不耽誤時間,不使山海方面有意外變化,多爾衮不許南征大軍從甯遠城中經過,而是走甯遠城外大道,在離開甯遠十幾裡遠的曠野中稍作休息,匆匆打尖,為牲口飲水,喂點草料,立刻繼續前進。
由于從這裡到山海關沒有高山,都是燕山山脈東盡處的丘陵和曠野,大道寬闊,多爾衮不再騎馬,改乘黃色大轎,前有黃傘、黃綢龍旗,以及行軍中的簡單儀仗。
自從吳三桂投降以後,對目前的軍情軍機,多爾衮不斷得到禀報,真是了若指掌。
現在他正在馳赴山海關的路上,知道李自成今日到山海衛的西郊,駐軍石河西岸,明日要與吳三桂的關甯兵進行大戰。
而他率領的南征大軍,明日下午就會抵達山海關外。
隻要吳三桂能頂住李自成的進攻,一天之後,他的八旗兵就會突然在戰場殺出,萬馬奔騰,殺聲震天,勢不可擋,殺敗李自成,然後不日即可進入北京。
多爾衮從十幾歲就帶兵作戰,不斷立功,權力和威望一日比一日高升,但是他最得意的時候莫過于今天。
在沈陽出師時候,他也考慮到他的勝利,但是他預想着從密雲附近進入長城後将要經過一些苦戰,才能打敗流賊,占領北京。
而吳三桂割據山海關,要拔掉這個釘子,也要費一些周折。
沒有料到,他到翁後地方會遇到吳三桂派遊擊将軍來向他請求借兵。
他考慮之後,毅然決定,放棄原定的進兵方略,立刻從翁後向南,直趨山海關,同時給吳三桂回信,封他平西王。
他的左右文武,包括很有學問、胸富韬略的洪承疇和範文程在内,都稱頌他的這一決定是中國曆史上從來沒有過的英明決策。
但是他在興奮和喜悅的情緒中也懷着一點擔心。
兩年來,大清朝太宗皇帝曾經指示幾個與吳三桂父子往日交厚的朝臣,包括吳三桂的親舅父祖大壽,寫信向吳三桂勸降,全無效果。
大清皇帝不得已用自己的名義給吳三桂寫信勸降,也無回音。
這些情況,多爾衮完全清楚,所以直到在連山遇到了吳三桂第二次差來的使者郭雲龍和孫文煥催促他從速進兵,他才完全放心。
他不覺精神百倍,離開了黃轎,騎馬前進。
清軍人馬在甯遠南邊休息打尖以後繼續前進。
春夜天朗氣清,月光明亮。
大軍在曠野上的腳步聲,馬蹄聲,既顯得軍紀肅然,又顯得威武雄壯。
或遠或近,在月色下不時有蕭蕭馬鳴,互相呼應,此起彼落。
每隔一陣,就由跟從攝政王的巴牙喇兵中傳出令來,又迅速向大軍的前後由近及遠傳下去: “攝政王爺令旨,全軍将士凜遵!今日流賊到山海城外,明日将與大清朝新封的平西王吳三桂在山海城下大戰。
我南征大軍,務須不辭勞苦,明日趕到山海,建立大功!” 多爾衮左手攬辔,右手執玉柄馬鞭,自然下垂。
他向前展望他的南征大軍,幾乎望不到盡頭;有時似乎盡了,但過了一道淺崗,很遠處又出現了行軍中的動蕩燈火和馬嘶。
他想着明天的第一仗是趕不上了,但是後天,至遲是後天上午,他的一部分八旗精兵,就可以與吳三桂的關甯兵合兵出戰,一戰殺潰流賊,乘勝猛追,占領北京。
他沒有進過北京,但是常聽人說,北京的皇宮比天上的宮阙還好。
想到大清國不久就能擺脫偏後遼東的割據局面,定都北京;想到再過幾個月,他就将幼主福臨和兩宮皇太後迎來北京,住在明朝留下的紫禁城中;想到他為大清朝建立的不世功業;又想到年輕美貌的聖母皇太後;多爾衮感到像有一股得意的春風吹滿心頭。
他無意識地擡頭望望天上的明月,又無意識地揚起玉柄馬鞭向前一揮,但跟随左右的官員誤會了多爾衮的意思,馬上向大軍前後傳谕: “向前後傳,攝政王爺令旨:大軍加速前進,明日趕到山海城下,一戰殺敗流賊!” 隊伍中有衆兵将齊聲回應:“謹遵令旨!”明月,原野,稀疏的村落寂靜無聲,這種齊聲回應,更顯得氣勢雄壯,地動山搖。
多爾衮的思緒又回到即将與李自成展開的大戰上。
他擡頭望望天上的皎潔明月,在心中問道: “吳三桂此刻可在部署明天的戰事麼?” 自從李自成的東征大軍于今日下午西時在石河西岸安營紮寨之後,這裡一下子熱鬧起來了:一眼望不到邊的大順旗幟,新搭起的帳篷,新點起的篝火,燒水煮飯的炊煙,此起彼伏戰馬的嘶鳴……這一切,似乎是提醒人們,大戰不再是哄傳的警訊,而是确确實實地來到了山海城外。
山海衛自古防禦外敵,西邊從沒有來過敵人,無險可守,城也單薄,且無城壕。
近幾年哄傳李自成兵強馬壯,所向克捷;近幾天又哄傳李自成親率二十萬大軍前來,尚有後續部隊。
山海城内士民,不管貧富,無不十分驚慌,認為大難臨頭。
大順軍進北京後的軍紀敗壞,搶劫、奸淫、拷掠追贓之舉,在各地傳得更為嚴重。
盡管吳三桂的關甯兵較能戰鬥,但士民們仍然擔心萬一關甯兵在石河西岸失利,李自成就會攻破山海孤城,城中百姓就會遭到慘禍。
這天晚上,家家焚香許願,求神靈保佑一城平安。
吳三桂雖然面對大敵,對守城事不敢怠慢,但因為确知大清攝政王多爾衮率滿、蒙、漢約十萬精兵正在向山海關急速趕來,明日下午準可到達關外的歡喜嶺,所以心中十分沉着,他的将士們也很沉着,士氣很旺。
隻有極少将士對吳三桂投降滿洲,心懷不滿,但是誰也不敢說出口來。
吳三桂的左右親信對此似乎有所察覺,但沒有明顯的确實憑據。
吳三桂很重視左右心腹将領向他秘密禀報的這一情況,但是為安定軍心,他沒有禁止談論,隻在部署作戰時暗中防範。
吳三桂采取這種穩健态度是有道理的。
他是個很有心計的人,決不是庸碌平凡之輩。
他心中明白,他手下雖有四五萬人馬,但隻有從甯遠帶進關内的不足三萬人,才是他的嫡系部隊。
原來駐守山海衛的幾千人,是他以平西伯地位吞并的非嫡系部隊,另外又吞并了薊遼總督王永吉的督标人馬約有兩千多人。
如今,強敵壓境,在大戰中倘若有一股非嫡系人馬發生叛亂或作戰不力,後果不堪設想。
正如古話所謂“千裡之堤,潰于蟻穴”。
想到這句古話,吳三桂暗暗心驚。
他又想到,近日來山海城内士民驚慌,哄傳李自成的聲威,哄傳往東來的大順軍有二十萬之衆。
他身任主将,雖已有充分準備,但也怕自己思慮不周,萬一李自成的流賊大軍不惜死傷,越過石河灘,先占領西羅城,再拼死搶奪山海城,千鈞一發時候,民心不固,城中有變,如何是好?想到這裡,他顧不得天将三更,立刻吩咐一位行轅中的傳令官員,快去請本城紳士佘一元老爺前來議事。
不過片刻,舉人佘一元匆忙來了。
說來湊巧,佘一元向吳三桂施利落座,尚未說話,一陣馬蹄聲在轅門外停住。
十幾匹戰馬全身汗濕,噴着鼻子,昂起頭蕭蕭長鳴。
吳三桂覺得詫異,正在向外張望,門官帶着郭雲龍和孫文煥大踏步走進來了。
吳三桂猛然一喜,問道:“見到清朝攝政王了麼?” 郭雲龍趕快行禮,恭敬地回答:“職将等在半路上遇到了攝政王,呈上伯爺書信,由範文程大人讀給他聽。
洪大人也在旁邊……” “攝政王怎麼說?” “攝政王面谕職将立刻回山海關,向王爺禀報……” “向什麼人禀報?” “向王爺--就是向你禀報。
他認為你已經是大清朝敕封的平西王了,不再是明朝的平西伯。
” “啊!……你說下去!他要你回關來禀報什麼?” “他面谕職将,他統率的南下大軍,過甯遠時不停留,日夜兼程,準定在二十一日,就是明日上午到達歡喜嶺;他自己中午可到,臨時駐節威遠堡。
後日一戰,殺敗賊兵,乘勝窮追,占領北京,進一步平定中原。
” “還有别的話麼?” “範大人暗中對職将吩咐,攝政王軍令森嚴,明日上午滿、蒙、漢大軍的先頭部隊約有五六萬人,一定會到達歡喜嶺,暫不進關。
攝政王的帳殿将設在威遠堡。
請王爺在收兵以後,一定要趕快率領山海城中官紳到威遠堡叩谒攝政王,一則敬表歡迎之意,二則恭聽攝政王面谕後日的作戰方略。
” “大清兵暫不進關?”吳三桂趕快問道,不覺驚喜。
郭雲龍說:“是的,聽範大人漏出口風,清兵暫駐歡喜嶺一帶休息,并不進城。
後日大清兵在西郊戰場上突然出現,會使流賊驟不及防,一戰潰不成軍。
”
今日宿營在山海衛的西郊,石河的西岸,想着明日在石河灘和西岸上将有決定勝負的大戰,他的心情更加不能安甯。
他回想從崇祯十三年秋冬之間他率領潛伏于陝鄂兩省交界處的一千餘小股部隊,突然奔入河南,沿伏牛山脈北進,提出“剿兵安民”和“開倉放赈”的口号,所到之處,百姓夾道歡迎,許多城鎮,都是老百姓開門迎降,稱他的人馬為仁義之師,稱他為百姓的救星,他的人馬迅速擴大,由一千左右迅速增加到七八萬人,那情況多麼動人!到了十四年春天,攻破洛陽,奪得福王的财富,一面赈濟饑民,一面擴充人馬。
兵力迅速增加到二十多萬,号稱五十萬。
中原各地百姓心向闖王,所以崇祯十五年的朱仙鎮之戰,能夠利用百姓幫助,擊潰明軍。
從那以後,破襄陽,破西安,直到不戰而進居庸關,順利攻破北京,真是民心歸順,勢如破竹,旗開得勝,馬到成功!萬沒料到,吳三桂竟敢據守孤城,不肯投降;更沒料到,過了永平以後,沿途百姓紛紛逃避;近山海衛十裡左右,更是連一個人影也看不到,想問一點消息也不可能。
他忽然在心中問道:“多爾衮率領的滿洲兵如今到了什麼地方?離密雲境内的長城還有多麼遠?” 這時多爾衮率領南下大軍,正向山海關迅速前進。
他率領着威武雄壯的巴牙喇兵,保護着中央政府各部院随征的大小巨僚和奴仆,以及朝鮮世子李(氵(山王))及其随侍臣仆,走在大軍的中間,俨然是中央政府的心髒。
保護這政治和軍事心髒的是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總稱為上三旗,是皇帝的親軍,如今歸攝政王直接掌握。
鑲黃旗和正白旗是全部随征,正黃旗一半随征,一半留守盛京,保護盛京、皇宮和中央政府各衙門。
這上三旗本來有正藍旗,而沒有正白旗。
今年年初,多爾衮決心專制國政,毅然下令,将莽古爾泰的正藍旗降入下五旗,将他自己的正白旗升入上三旗。
在這次大軍南征中,雖然滿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十幾萬全部人馬都是他的倚靠力量,而滿洲上三旗更是他的核心力量。
為着不耽誤時間,不使山海方面有意外變化,多爾衮不許南征大軍從甯遠城中經過,而是走甯遠城外大道,在離開甯遠十幾裡遠的曠野中稍作休息,匆匆打尖,為牲口飲水,喂點草料,立刻繼續前進。
由于從這裡到山海關沒有高山,都是燕山山脈東盡處的丘陵和曠野,大道寬闊,多爾衮不再騎馬,改乘黃色大轎,前有黃傘、黃綢龍旗,以及行軍中的簡單儀仗。
自從吳三桂投降以後,對目前的軍情軍機,多爾衮不斷得到禀報,真是了若指掌。
現在他正在馳赴山海關的路上,知道李自成今日到山海衛的西郊,駐軍石河西岸,明日要與吳三桂的關甯兵進行大戰。
而他率領的南征大軍,明日下午就會抵達山海關外。
隻要吳三桂能頂住李自成的進攻,一天之後,他的八旗兵就會突然在戰場殺出,萬馬奔騰,殺聲震天,勢不可擋,殺敗李自成,然後不日即可進入北京。
多爾衮從十幾歲就帶兵作戰,不斷立功,權力和威望一日比一日高升,但是他最得意的時候莫過于今天。
在沈陽出師時候,他也考慮到他的勝利,但是他預想着從密雲附近進入長城後将要經過一些苦戰,才能打敗流賊,占領北京。
而吳三桂割據山海關,要拔掉這個釘子,也要費一些周折。
沒有料到,他到翁後地方會遇到吳三桂派遊擊将軍來向他請求借兵。
他考慮之後,毅然決定,放棄原定的進兵方略,立刻從翁後向南,直趨山海關,同時給吳三桂回信,封他平西王。
他的左右文武,包括很有學問、胸富韬略的洪承疇和範文程在内,都稱頌他的這一決定是中國曆史上從來沒有過的英明決策。
但是他在興奮和喜悅的情緒中也懷着一點擔心。
兩年來,大清朝太宗皇帝曾經指示幾個與吳三桂父子往日交厚的朝臣,包括吳三桂的親舅父祖大壽,寫信向吳三桂勸降,全無效果。
大清皇帝不得已用自己的名義給吳三桂寫信勸降,也無回音。
這些情況,多爾衮完全清楚,所以直到在連山遇到了吳三桂第二次差來的使者郭雲龍和孫文煥催促他從速進兵,他才完全放心。
他不覺精神百倍,離開了黃轎,騎馬前進。
清軍人馬在甯遠南邊休息打尖以後繼續前進。
春夜天朗氣清,月光明亮。
大軍在曠野上的腳步聲,馬蹄聲,既顯得軍紀肅然,又顯得威武雄壯。
或遠或近,在月色下不時有蕭蕭馬鳴,互相呼應,此起彼落。
每隔一陣,就由跟從攝政王的巴牙喇兵中傳出令來,又迅速向大軍的前後由近及遠傳下去: “攝政王爺令旨,全軍将士凜遵!今日流賊到山海城外,明日将與大清朝新封的平西王吳三桂在山海城下大戰。
我南征大軍,務須不辭勞苦,明日趕到山海,建立大功!” 多爾衮左手攬辔,右手執玉柄馬鞭,自然下垂。
他向前展望他的南征大軍,幾乎望不到盡頭;有時似乎盡了,但過了一道淺崗,很遠處又出現了行軍中的動蕩燈火和馬嘶。
他想着明天的第一仗是趕不上了,但是後天,至遲是後天上午,他的一部分八旗精兵,就可以與吳三桂的關甯兵合兵出戰,一戰殺潰流賊,乘勝猛追,占領北京。
他沒有進過北京,但是常聽人說,北京的皇宮比天上的宮阙還好。
想到大清國不久就能擺脫偏後遼東的割據局面,定都北京;想到再過幾個月,他就将幼主福臨和兩宮皇太後迎來北京,住在明朝留下的紫禁城中;想到他為大清朝建立的不世功業;又想到年輕美貌的聖母皇太後;多爾衮感到像有一股得意的春風吹滿心頭。
他無意識地擡頭望望天上的明月,又無意識地揚起玉柄馬鞭向前一揮,但跟随左右的官員誤會了多爾衮的意思,馬上向大軍前後傳谕: “向前後傳,攝政王爺令旨:大軍加速前進,明日趕到山海城下,一戰殺敗流賊!” 隊伍中有衆兵将齊聲回應:“謹遵令旨!”明月,原野,稀疏的村落寂靜無聲,這種齊聲回應,更顯得氣勢雄壯,地動山搖。
多爾衮的思緒又回到即将與李自成展開的大戰上。
他擡頭望望天上的皎潔明月,在心中問道: “吳三桂此刻可在部署明天的戰事麼?” 自從李自成的東征大軍于今日下午西時在石河西岸安營紮寨之後,這裡一下子熱鬧起來了:一眼望不到邊的大順旗幟,新搭起的帳篷,新點起的篝火,燒水煮飯的炊煙,此起彼伏戰馬的嘶鳴……這一切,似乎是提醒人們,大戰不再是哄傳的警訊,而是确确實實地來到了山海城外。
山海衛自古防禦外敵,西邊從沒有來過敵人,無險可守,城也單薄,且無城壕。
近幾年哄傳李自成兵強馬壯,所向克捷;近幾天又哄傳李自成親率二十萬大軍前來,尚有後續部隊。
山海城内士民,不管貧富,無不十分驚慌,認為大難臨頭。
大順軍進北京後的軍紀敗壞,搶劫、奸淫、拷掠追贓之舉,在各地傳得更為嚴重。
盡管吳三桂的關甯兵較能戰鬥,但士民們仍然擔心萬一關甯兵在石河西岸失利,李自成就會攻破山海孤城,城中百姓就會遭到慘禍。
這天晚上,家家焚香許願,求神靈保佑一城平安。
吳三桂雖然面對大敵,對守城事不敢怠慢,但因為确知大清攝政王多爾衮率滿、蒙、漢約十萬精兵正在向山海關急速趕來,明日下午準可到達關外的歡喜嶺,所以心中十分沉着,他的将士們也很沉着,士氣很旺。
隻有極少将士對吳三桂投降滿洲,心懷不滿,但是誰也不敢說出口來。
吳三桂的左右親信對此似乎有所察覺,但沒有明顯的确實憑據。
吳三桂很重視左右心腹将領向他秘密禀報的這一情況,但是為安定軍心,他沒有禁止談論,隻在部署作戰時暗中防範。
吳三桂采取這種穩健态度是有道理的。
他是個很有心計的人,決不是庸碌平凡之輩。
他心中明白,他手下雖有四五萬人馬,但隻有從甯遠帶進關内的不足三萬人,才是他的嫡系部隊。
原來駐守山海衛的幾千人,是他以平西伯地位吞并的非嫡系部隊,另外又吞并了薊遼總督王永吉的督标人馬約有兩千多人。
如今,強敵壓境,在大戰中倘若有一股非嫡系人馬發生叛亂或作戰不力,後果不堪設想。
正如古話所謂“千裡之堤,潰于蟻穴”。
想到這句古話,吳三桂暗暗心驚。
他又想到,近日來山海城内士民驚慌,哄傳李自成的聲威,哄傳往東來的大順軍有二十萬之衆。
他身任主将,雖已有充分準備,但也怕自己思慮不周,萬一李自成的流賊大軍不惜死傷,越過石河灘,先占領西羅城,再拼死搶奪山海城,千鈞一發時候,民心不固,城中有變,如何是好?想到這裡,他顧不得天将三更,立刻吩咐一位行轅中的傳令官員,快去請本城紳士佘一元老爺前來議事。
不過片刻,舉人佘一元匆忙來了。
說來湊巧,佘一元向吳三桂施利落座,尚未說話,一陣馬蹄聲在轅門外停住。
十幾匹戰馬全身汗濕,噴着鼻子,昂起頭蕭蕭長鳴。
吳三桂覺得詫異,正在向外張望,門官帶着郭雲龍和孫文煥大踏步走進來了。
吳三桂猛然一喜,問道:“見到清朝攝政王了麼?” 郭雲龍趕快行禮,恭敬地回答:“職将等在半路上遇到了攝政王,呈上伯爺書信,由範文程大人讀給他聽。
洪大人也在旁邊……” “攝政王怎麼說?” “攝政王面谕職将立刻回山海關,向王爺禀報……” “向什麼人禀報?” “向王爺--就是向你禀報。
他認為你已經是大清朝敕封的平西王了,不再是明朝的平西伯。
” “啊!……你說下去!他要你回關來禀報什麼?” “他面谕職将,他統率的南下大軍,過甯遠時不停留,日夜兼程,準定在二十一日,就是明日上午到達歡喜嶺;他自己中午可到,臨時駐節威遠堡。
後日一戰,殺敗賊兵,乘勝窮追,占領北京,進一步平定中原。
” “還有别的話麼?” “範大人暗中對職将吩咐,攝政王軍令森嚴,明日上午滿、蒙、漢大軍的先頭部隊約有五六萬人,一定會到達歡喜嶺,暫不進關。
攝政王的帳殿将設在威遠堡。
請王爺在收兵以後,一定要趕快率領山海城中官紳到威遠堡叩谒攝政王,一則敬表歡迎之意,二則恭聽攝政王面谕後日的作戰方略。
” “大清兵暫不進關?”吳三桂趕快問道,不覺驚喜。
郭雲龍說:“是的,聽範大人漏出口風,清兵暫駐歡喜嶺一帶休息,并不進城。
後日大清兵在西郊戰場上突然出現,會使流賊驟不及防,一戰潰不成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