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關燈
小
中
大
吳三桂沒有笑容,在心中歎了口氣,停住腳步,向美貌的愛妾和陳太太囑咐:
“吩咐小廚房,預備幾樣精緻菜肴,晚飯我要在書房中宴請三位文武官員。
”說畢,他就大踏步出去了。
陳圓圓和她的媽媽雖然聽說大戰必将勝利的話,心中蓦然欣慰,但又互相望一眼,生出來莫名其妙的憂慮。
唉,伯爺的神情顯然是心思沉重! 吳三桂走進書房,在一個蒙着虎皮的躺椅上躺下去休息。
局勢的變化使他震驚,也使他不知所措。
他本想閉目休息一陣,但是心亂如麻,忍不住重新掏出多爾衮的書信仔細觀看。
他心中罵道:“媽的,說什麼代我報君父之仇,明明是乘人之危,趁火打劫,逼我投降,滅我中國!”他從躺椅上一躍而起,在書房中來回走了片刻,在八仙桌旁的椅子上頹然坐下,深深地歎口長氣。
恰在此時,陳夫人的一個心腹丫環,雙手捧着一個朱漆長方茶盤,上邊放着細瓷工筆花鳥蓋碗,送到平西伯老爺的面前。
這個丫環也是江南人,剛滿十六歲,也頗有幾分姿色。
往日,她給主人送茶,倘若書房中沒有别人,年輕的伯爺總是定睛向她的臉上端詳片刻,看得她滿臉通紅,心中狂跳,低下頭去。
有時,吳三桂趁着無人看見,在她的臉蛋上輕輕地擰一下。
她又害怕又害羞,退後一步,腰身一扭,回眸一笑,趕快走出書房。
但是今天是陳夫人命她借送茶之名看看伯爺為何心情不快。
她一進來就看見主人一臉懊惱神氣,駭了一跳。
她膽戰心驚地将茶盤捧到主人面前,主人漫不經心地自己揭開碗蓋,又漫不經心地将碗蓋放在茶盤上,端起茶碗喝了一口,突然将茶碗向磚地上用力一摔,摔得粉碎。
丫環大吃一驚,雙手猛一搖晃,碗蓋落到地上,碎成幾塊。
丫環顧不得收拾地上瓷片,撲通跪下,渾身戰栗,哽咽說: “奴婢倒的是一碗溫茶,沒想燙了老爺的嘴。
” 住在隔壁小房間中随時等候呼喚的仆人王進财慌忙進來二話不說,彎身搶着揀拾地上的瓷片。
吳三桂的一時忿怒,迅速冷靜下來,他對丫環說: “我不是生你的氣,同你毫不相幹,不要害怕。
翠蓮,你走吧。
見陳夫人不要說我在書房中生氣。
” 丫環磕了個頭,從地上站了起來。
雖然是眼淚未幹,但剛才吓得煞白的臉孔又恢複了紅潤。
中年仆人王進财将地上的碎瓷片收拾幹淨,站在主人的面前說道: “翠蓮這姑娘已經十六歲,連奉茶也不懂。
送來熱茶,燙了老爺的嘴,惹老爺生氣。
我再給老爺倒一碗溫茶?” 吳三桂吩咐說:“進财,你快去将甯參議請來,我有要事同他商量。
你順便告訴行轅二門和大門口的值勤官員,伯爺我下午有緊要公事,凡不是我特意召見的,一概不傳。
” 不過片刻,吳府的家生奴仆王進财将參議官甯緻遠帶了進來。
他獻茶以後,趕快退出,不妨礙伯爺與心腹參議官密商大事。
83 吳三桂先呼着甯緻遠的表字問道:“子靜,楊副将與郭遊擊已經回來啦,你見到了麼?” 甯緻遠回答說:“我聽說他們在前後地方遇到了清朝的奉命大将軍、攝政睿親王多爾衮。
他們拿着伯爺的書信前去借兵,結果如何?” 吳三桂臉色沉重,沒有回答,将多爾衮的回書交給甯緻遠,讓他自己去看。
甯緻遠看了多爾衮的書信以後,臉色大變,一時說不出話來。
他是吳三桂身邊的心腹謀士,參與了向滿洲借兵的秘密決策。
當時已經探知清兵決定由中、西協進入長城,他和吳三桂希望清朝的八旗兵與大明平西伯的關甯兵同心合力,東西夾擊,殺敗李自成,收複京城,并且在戰場上救出太子,恢複明朝社稷。
吳三桂是一個不讀書的武人,遇事常依靠甯緻遠出謀劃策。
甯緻遠原是拔貢出身,鄉試未中舉人,自認為走科舉這條路不能夠緻身青雲,轉而欲以軍功圖成。
前幾年由朋友推薦他入吳三桂幕中。
吳三桂幕中十分缺乏人才,很快便得到重用,倚為心腹。
吳三桂見甯緻遠長久低頭不語,問道:“子靜,你怎麼不說話呀?” 甯緻遠擡起頭來,恐懼地說道:“鄙意以為,本地舉人餘一元平日留心滿洲情形,頗有見解。
可以請他前來,共商對策。
” 吳三桂沉吟說:“會不會洩露消息過早,使山海百姓驚擾?” 甯緻遠說:“一二日内,李自成率領的十萬流賊與多爾衮率領的數萬清兵,将同時到達山海,局勢可以說萬分緊迫。
流賊從西邊來,人盡皆知。
清兵正從北邊來,尚無人知。
但是至遲明日上午,必須使士民知道,以免臨時驚慌擾攘,影響對流賊作戰。
” 吳三桂認為這話也有道理,問道:“你知道餘舉人對滿洲情況熟悉?” “他是本地舉人,在本地士紳中聲望最高,所以緻遠就同他交了朋友。
有時談及時事,才知道他對滿洲情況,頗為留意,識見遠出緻遠十倍。
目前遇此突然變故,出我們意料之外,如何應付為宜,不妨請他來商量一下。
” 看吳三桂沉吟不語,甯緻遠又說:“他是崇祯舉人,雖未入仕,卻是忠于明朝。
他又世居山海,家在城中。
滿洲人來占領山海關,為國為家,他都會為鈞座盡心一籌。
” “好,叫仆人請他速來!” 佘一元的住家離吳三桂的行轅不遠,很快就請到了。
佘一元不知為何事請他前來,頗有驚懼之色。
行禮坐下之後,仆人獻茶退出,吳三桂将多爾衮率大軍直奔山海關的消息告訴了他,并将多爾衮的書子交給他親自一看。
佘一元看了多爾衮的書信,半天沒有說話,頭腦完全懵了。
他知道滿洲人多年來勢力強大,不甘心割據遼東,随時圖謀南下,占領北京,所以昨天在南郊誓師以後,聽吳三桂說将向清朝借兵,扶太子登極,恢複明朝社稷,他雖然口頭上說這是申包胥哭秦庭,但心中卻不由得想到石敬瑭,隻是不敢對任何人說出來他的擔心。
現在看了多爾衮的書信,恍然明白,向北朝借兵的事,已經在暗中進行數日。
如今多爾衮要趁機滅亡中國,收降吳三桂,絕不許扶太子登極,也絕不許再有一個石敬瑭!眼看清兵就要來到,三百年漢族江山,就要亡于一旦!佘一元既十分恐慌,又十分痛心。
面色蒼白,渾身打顫,落下眼淚,半天說不出話來。
吳三桂出身于明朝的武将世家,其舅父祖大壽也是名将,自己又受封為平西伯,所以他不甘心背叛漢族,留下千古漢奸罪名。
看見佘一元的悲憤表情,他自然更為痛心,不禁也落下熱淚。
他與佘一元本來是素昧平生,駐軍山海以後,因為軍務在身,十分忙碌,與地方士紳沒有多的來往。
此刻沒料到佘一元同樣有亡國之痛,頓時産生朋友感情。
他呼着佘一元的表字說道: “占一仁兄,你雖然中了舉人,但畢竟尚未入仕(注釋:入仕--明代嚴格實行科舉制,中進士才取得正式入仕資格。
),沒有吃朝廷俸祿,雖有亡國之痛,應比我輕。
我今日請你前來,不是談亡國之痛,是想請教你如何應付當前這種局面。
大約再有兩天,多爾衮就率領清兵來到,我如何應付好這個局面?” 佘一元心中仍很悲痛,回答說:“我雖未入仕,但是兩天後清兵進關,我就要遵令剃發,不能不為之痛哭。
一元五歲入學讀書,十歲前背完‘四書’,接着就背誦《孝經》。
《孝經-開宗明義》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所以漢人不剃發,不刮臉,以别于胡人。
不幸生逢末世,竟連父母遺體尚不能保,豈不痛哉!” 吳三桂說:“如今國家尚不能保,何論胡子頭發!據你看,多
”說畢,他就大踏步出去了。
陳圓圓和她的媽媽雖然聽說大戰必将勝利的話,心中蓦然欣慰,但又互相望一眼,生出來莫名其妙的憂慮。
唉,伯爺的神情顯然是心思沉重! 吳三桂走進書房,在一個蒙着虎皮的躺椅上躺下去休息。
局勢的變化使他震驚,也使他不知所措。
他本想閉目休息一陣,但是心亂如麻,忍不住重新掏出多爾衮的書信仔細觀看。
他心中罵道:“媽的,說什麼代我報君父之仇,明明是乘人之危,趁火打劫,逼我投降,滅我中國!”他從躺椅上一躍而起,在書房中來回走了片刻,在八仙桌旁的椅子上頹然坐下,深深地歎口長氣。
恰在此時,陳夫人的一個心腹丫環,雙手捧着一個朱漆長方茶盤,上邊放着細瓷工筆花鳥蓋碗,送到平西伯老爺的面前。
這個丫環也是江南人,剛滿十六歲,也頗有幾分姿色。
往日,她給主人送茶,倘若書房中沒有别人,年輕的伯爺總是定睛向她的臉上端詳片刻,看得她滿臉通紅,心中狂跳,低下頭去。
有時,吳三桂趁着無人看見,在她的臉蛋上輕輕地擰一下。
她又害怕又害羞,退後一步,腰身一扭,回眸一笑,趕快走出書房。
但是今天是陳夫人命她借送茶之名看看伯爺為何心情不快。
她一進來就看見主人一臉懊惱神氣,駭了一跳。
她膽戰心驚地将茶盤捧到主人面前,主人漫不經心地自己揭開碗蓋,又漫不經心地将碗蓋放在茶盤上,端起茶碗喝了一口,突然将茶碗向磚地上用力一摔,摔得粉碎。
丫環大吃一驚,雙手猛一搖晃,碗蓋落到地上,碎成幾塊。
丫環顧不得收拾地上瓷片,撲通跪下,渾身戰栗,哽咽說: “奴婢倒的是一碗溫茶,沒想燙了老爺的嘴。
” 住在隔壁小房間中随時等候呼喚的仆人王進财慌忙進來二話不說,彎身搶着揀拾地上的瓷片。
吳三桂的一時忿怒,迅速冷靜下來,他對丫環說: “我不是生你的氣,同你毫不相幹,不要害怕。
翠蓮,你走吧。
見陳夫人不要說我在書房中生氣。
” 丫環磕了個頭,從地上站了起來。
雖然是眼淚未幹,但剛才吓得煞白的臉孔又恢複了紅潤。
中年仆人王進财将地上的碎瓷片收拾幹淨,站在主人的面前說道: “翠蓮這姑娘已經十六歲,連奉茶也不懂。
送來熱茶,燙了老爺的嘴,惹老爺生氣。
我再給老爺倒一碗溫茶?” 吳三桂吩咐說:“進财,你快去将甯參議請來,我有要事同他商量。
你順便告訴行轅二門和大門口的值勤官員,伯爺我下午有緊要公事,凡不是我特意召見的,一概不傳。
” 不過片刻,吳府的家生奴仆王進财将參議官甯緻遠帶了進來。
他獻茶以後,趕快退出,不妨礙伯爺與心腹參議官密商大事。
83 吳三桂先呼着甯緻遠的表字問道:“子靜,楊副将與郭遊擊已經回來啦,你見到了麼?” 甯緻遠回答說:“我聽說他們在前後地方遇到了清朝的奉命大将軍、攝政睿親王多爾衮。
他們拿着伯爺的書信前去借兵,結果如何?” 吳三桂臉色沉重,沒有回答,将多爾衮的回書交給甯緻遠,讓他自己去看。
甯緻遠看了多爾衮的書信以後,臉色大變,一時說不出話來。
他是吳三桂身邊的心腹謀士,參與了向滿洲借兵的秘密決策。
當時已經探知清兵決定由中、西協進入長城,他和吳三桂希望清朝的八旗兵與大明平西伯的關甯兵同心合力,東西夾擊,殺敗李自成,收複京城,并且在戰場上救出太子,恢複明朝社稷。
吳三桂是一個不讀書的武人,遇事常依靠甯緻遠出謀劃策。
甯緻遠原是拔貢出身,鄉試未中舉人,自認為走科舉這條路不能夠緻身青雲,轉而欲以軍功圖成。
前幾年由朋友推薦他入吳三桂幕中。
吳三桂幕中十分缺乏人才,很快便得到重用,倚為心腹。
吳三桂見甯緻遠長久低頭不語,問道:“子靜,你怎麼不說話呀?” 甯緻遠擡起頭來,恐懼地說道:“鄙意以為,本地舉人餘一元平日留心滿洲情形,頗有見解。
可以請他前來,共商對策。
” 吳三桂沉吟說:“會不會洩露消息過早,使山海百姓驚擾?” 甯緻遠說:“一二日内,李自成率領的十萬流賊與多爾衮率領的數萬清兵,将同時到達山海,局勢可以說萬分緊迫。
流賊從西邊來,人盡皆知。
清兵正從北邊來,尚無人知。
但是至遲明日上午,必須使士民知道,以免臨時驚慌擾攘,影響對流賊作戰。
” 吳三桂認為這話也有道理,問道:“你知道餘舉人對滿洲情況熟悉?” “他是本地舉人,在本地士紳中聲望最高,所以緻遠就同他交了朋友。
有時談及時事,才知道他對滿洲情況,頗為留意,識見遠出緻遠十倍。
目前遇此突然變故,出我們意料之外,如何應付為宜,不妨請他來商量一下。
” 看吳三桂沉吟不語,甯緻遠又說:“他是崇祯舉人,雖未入仕,卻是忠于明朝。
他又世居山海,家在城中。
滿洲人來占領山海關,為國為家,他都會為鈞座盡心一籌。
” “好,叫仆人請他速來!” 佘一元的住家離吳三桂的行轅不遠,很快就請到了。
佘一元不知為何事請他前來,頗有驚懼之色。
行禮坐下之後,仆人獻茶退出,吳三桂将多爾衮率大軍直奔山海關的消息告訴了他,并将多爾衮的書子交給他親自一看。
佘一元看了多爾衮的書信,半天沒有說話,頭腦完全懵了。
他知道滿洲人多年來勢力強大,不甘心割據遼東,随時圖謀南下,占領北京,所以昨天在南郊誓師以後,聽吳三桂說将向清朝借兵,扶太子登極,恢複明朝社稷,他雖然口頭上說這是申包胥哭秦庭,但心中卻不由得想到石敬瑭,隻是不敢對任何人說出來他的擔心。
現在看了多爾衮的書信,恍然明白,向北朝借兵的事,已經在暗中進行數日。
如今多爾衮要趁機滅亡中國,收降吳三桂,絕不許扶太子登極,也絕不許再有一個石敬瑭!眼看清兵就要來到,三百年漢族江山,就要亡于一旦!佘一元既十分恐慌,又十分痛心。
面色蒼白,渾身打顫,落下眼淚,半天說不出話來。
吳三桂出身于明朝的武将世家,其舅父祖大壽也是名将,自己又受封為平西伯,所以他不甘心背叛漢族,留下千古漢奸罪名。
看見佘一元的悲憤表情,他自然更為痛心,不禁也落下熱淚。
他與佘一元本來是素昧平生,駐軍山海以後,因為軍務在身,十分忙碌,與地方士紳沒有多的來往。
此刻沒料到佘一元同樣有亡國之痛,頓時産生朋友感情。
他呼着佘一元的表字說道: “占一仁兄,你雖然中了舉人,但畢竟尚未入仕(注釋:入仕--明代嚴格實行科舉制,中進士才取得正式入仕資格。
),沒有吃朝廷俸祿,雖有亡國之痛,應比我輕。
我今日請你前來,不是談亡國之痛,是想請教你如何應付當前這種局面。
大約再有兩天,多爾衮就率領清兵來到,我如何應付好這個局面?” 佘一元心中仍很悲痛,回答說:“我雖未入仕,但是兩天後清兵進關,我就要遵令剃發,不能不為之痛哭。
一元五歲入學讀書,十歲前背完‘四書’,接着就背誦《孝經》。
《孝經-開宗明義》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所以漢人不剃發,不刮臉,以别于胡人。
不幸生逢末世,竟連父母遺體尚不能保,豈不痛哉!” 吳三桂說:“如今國家尚不能保,何論胡子頭發!據你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