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關燈
小
中
大
四月二十日下午,多爾衮到了連山,因為一直在馬上奔波,故而十分疲倦。
他估計李自成的大軍也會到了山海衛的西城外紮營,正在一面準備攻城,一面用明朝太子和吳襄的名義招降吳三桂。
想到這裡,他登時忘了疲倦,下令大軍繼續趕路,到甯遠城也不停留。
大約西時左右,他忽然接到禀報:吳三桂有兩位使者來了。
他立馬等候,吩咐說: “快叫吳三桂的使者來見!也快傳範、洪兩位學士來我這裡!”他随即從馬上下來,心中暗問:“會不會是吳三桂不願意開關投降,來書阻止我軍前進?” 範文程和洪承疇先來到攝政王站立的地方,恭立在他的背後,随即吳三桂的使者也被帶來了。
兩個使者一個是郭雲龍,另一個多爾衮不認識。
他們一齊在多爾衮的面前跪下叩頭,說道: “給攝政王爺請安!” “你們來有什麼事兒?” 郭雲龍回答:“我家伯爺有書子一封,差末将來恭呈王爺。
” 郭雲龍立刻從懷中取出密封的書子,雙手呈上。
一個随侍滿人官員将裝在大封筒中的書信接住,呈到攝政王面前。
多爾衮示意叫他先呈給範學士,向郭雲龍問道: “楊副将怎麼沒來?” 郭雲龍回答:“因為李自成昨天已經率大軍到達永平,今日可到山海城下,所以我家伯爺将楊-留在身邊,協助他部署作戰之事。
今日同我來的這一位也是遊擊将軍,姓孫名文煥。
” “你們先退下休息,稍等片刻,本攝政王有話面谕。
” 郭雲龍和孫文煥退走以後,多爾衮回頭看見他背後的兩位内院學士已經将吳三桂的密書拆開,正在共同閱讀。
片刻之前,多爾衮的心中尚有疑慮:吳三桂肯讓出山海關麼?他看見範文程的神情同他一樣,隻有洪承疇十分坦然。
随即看見範文程的臉上露出笑容,多爾衮忽然放心了,問道: “書子上說些什麼?” 書子拿在洪承疇的手裡,他趕快對攝政王小聲讀道: “大明敕封平西伯兼關甯總兵官吳三桂緻書于大清攝政王殿下……” 多爾衰略有不悅之色,說道:“念重要的話,念重要的話。
到底他來書為了何事?” 洪承疇在心中一震,知道攝政王對吳三桂在書信中仍舊稱自己的明朝官銜不高興,趕快說道: “這下邊的話十分重要。
他已投降我朝,決定将山海關讓出來,請我大軍進關,剿滅流賊。
臣的福建鄉音太重,請範學士讀給王爺聽。
” 多爾衮望着範文程說:“好。
範學士世居遼東,你接着讀吧。
” 範文程接過吳三桂的書信,清一下喉嚨,字字清楚地低聲讀道: 接王來書,知大軍已至甯遠。
救民代暴,扶弱除強,義聲震天地,其所以相助者,實為我先帝,而三桂之感戴,尤其小也。
三桂承王谕,即發精銳于山海以西要處,誘賊速來。
今賊親率黨羽,蟻聚永平一帶,此乃自投陷阱,而天意從可知矣。
今三桂已悉簡精銳,以圖相機剿滅。
幸王速整虎旅,直入山海,首尾夾攻,京東西可傳檄而定也。
又,仁義之師,首重安民。
所發檄文,最為嚴切。
更祈令大軍秋毫無犯,軍民心服而财土亦得,何事不成哉! 下邊還有幾句不關緊要的話,範文程都不念了。
攝政王十分高興,同範文程、洪承疇略作商量,立即将郭雲龍和孫文煥二人叫來,命他們立即返回山海,向平西伯禀報:攝政王率大軍過甯遠不停,今晚到沙河略事休息,明日午後到達山海關外。
大軍駐紮歡喜嶺下,他本人駐在威遠堡,在威遠堡等候吳三桂來見。
郭雲龍和孫文煥聽了攝政王口谕,不顧疲勞,立即返回山海,而多爾衮統率的進關大軍也向前進發了。
楊-和郭雲龍兩位跟随吳三桂多年的親信将領,懷揣着向多爾衮要求借兵複國的重要書信,出山海關策馬向北奔去,大明敕封平西伯兼關甯總兵吳三桂的心落下一半。
剩下的一半,就是騰出手來,全力以赴加緊部署迎戰李自成的戰事。
接照傳統的用兵道理,吳三桂應該派出一支人馬去迎擊大順軍,而不應讓強敵進至城下。
隻是因為兵力不足,不能分兵防守永平,在遠處迎擊敵人,而隻能在石河西岸拼死野戰。
所以他一面部署在西羅城之外與大順軍作殊死鏖戰,一面将勝敗前途寄托在滿洲兵能夠及時從中協或西協進入長城,抄大順軍的後路,使大順腹背受敵。
部署完畢,吳三桂便下令在南郊演武廳搭起一座台子,召集一部分關甯将士、高級幕僚,以及佘一元等地方士紳,開一次誓師大會,振奮士氣。
台子上邊設有香案,香案後設有一張供神的長形條幾,上邊供着用黃紙書寫的大明皇帝的牌位,牌位前是香煙缭繞的黃銅香爐,香爐兩旁點燃着茶杯粗的白色蠟燭。
吳三桂在莊嚴的軍樂聲中率領關甯軍中的文武要員與地方士紳,向崇祯皇帝的神主行三跪九叩頭禮。
直到此刻,吳三桂雖然知道要恢複大明江山非常困難,但是他依舊相信自己是大明的忠臣,沒有考慮到投降清朝,所以當他率領關甯軍的文武要員和本地士紳向崇祯的神主行禮時候,大家都滿懷凄怆,幾乎下淚。
行禮以後,吳三桂面向南坐在椅子上,向全場官兵和士紳們慷慨陳詞,說明流賊首領李自成親率十萬賊兵東來,今日可到水平,一天後即會來犯山海。
他決計誘敵深入,在山海城外,痛殲流賊,救出太子,重建大明江山。
接着,他講到兵饷奇缺,不能讓将士空腹殺賊,隻好請地方士紳代為籌饷。
他的口氣中帶有威脅意味,也很打動人心。
士紳們雖然隻有佘一元有舉人功名,有的是秀才,有的不曾進學,但他們都是将近三百年大明朝廷的子民,至今不能不懷着亡國之痛,視李自成為逆賊。
當吳三桂向大家講話時候,不僅他自己的感情慷慨激昂,那些文武官員和地方士紳,也無不飽含熱淚。
吳三桂講完話,命人将昨日在清查戶口時抓到的一名細作拉出來祭旗。
這細作被五花大綁,腦後插着亡命旗,一面大呼冤枉,一面被推到旗杆下邊,強迫跪下。
犯人尚在呼冤,一聲未完,行刑者手起刀落,人頭砍掉。
斬了細作之後,被稱為“南郊誓師”的重要儀式結束了。
這時候,吳三桂得到禀報:李自成親自率領的東征大軍,離永平隻有一天的路程了。
楊-和郭雲龍帶着向清朝攝政王多爾衮借兵的書信走後,一直沒有消息,使吳三桂十分放心不下。
到底楊-在路上遇見了多爾衮沒有?多爾衮率領的滿洲大軍何時能從薊州與密雲一帶進入長城?這兩件大事,由于楊-和郭雲龍沒有回來,也沒差人先送一點消息,使他又想到必須避免同李自成馬上交戰。
一個對李自成的緩兵之計,又在他的心中冒頭。
在南郊誓師一畢,吳三桂約請那些參加誓師的地方士紳到他的行轅繼續議事。
在他的軍中,有許多善于出謀劃策的心腹幕僚,在當時這類官員或稱贊畫,或稱參議,或稱參謀,名稱并不統一,但職務都是謀士。
他吩咐一部分謀士幫助武将去西城牆上和西羅城部署防禦,一部分人則被請到行轅中來,經過一陣密商,吳三桂決定派遣七位地方士紳,趕快吃畢午飯,由行轅供給馬匹,并往永平,迎接李自成,請李自成暫停在永平城,不要前進,等候平西伯差人前來議和。
這幾位士紳明知道事到如今,空洞的言辭無補實際,這一份差使不但徒勞,而且有性命危險。
可是他們深知不幸生逢亂世,他們與家人都住在山海城中,吳三桂不再有朝廷管束,成了割據一方的古代藩鎮,生殺予奪,任意施為。
别說叫他們去見李自成,
他估計李自成的大軍也會到了山海衛的西城外紮營,正在一面準備攻城,一面用明朝太子和吳襄的名義招降吳三桂。
想到這裡,他登時忘了疲倦,下令大軍繼續趕路,到甯遠城也不停留。
大約西時左右,他忽然接到禀報:吳三桂有兩位使者來了。
他立馬等候,吩咐說: “快叫吳三桂的使者來見!也快傳範、洪兩位學士來我這裡!”他随即從馬上下來,心中暗問:“會不會是吳三桂不願意開關投降,來書阻止我軍前進?” 範文程和洪承疇先來到攝政王站立的地方,恭立在他的背後,随即吳三桂的使者也被帶來了。
兩個使者一個是郭雲龍,另一個多爾衮不認識。
他們一齊在多爾衮的面前跪下叩頭,說道: “給攝政王爺請安!” “你們來有什麼事兒?” 郭雲龍回答:“我家伯爺有書子一封,差末将來恭呈王爺。
” 郭雲龍立刻從懷中取出密封的書子,雙手呈上。
一個随侍滿人官員将裝在大封筒中的書信接住,呈到攝政王面前。
多爾衮示意叫他先呈給範學士,向郭雲龍問道: “楊副将怎麼沒來?” 郭雲龍回答:“因為李自成昨天已經率大軍到達永平,今日可到山海城下,所以我家伯爺将楊-留在身邊,協助他部署作戰之事。
今日同我來的這一位也是遊擊将軍,姓孫名文煥。
” “你們先退下休息,稍等片刻,本攝政王有話面谕。
” 郭雲龍和孫文煥退走以後,多爾衮回頭看見他背後的兩位内院學士已經将吳三桂的密書拆開,正在共同閱讀。
片刻之前,多爾衮的心中尚有疑慮:吳三桂肯讓出山海關麼?他看見範文程的神情同他一樣,隻有洪承疇十分坦然。
随即看見範文程的臉上露出笑容,多爾衮忽然放心了,問道: “書子上說些什麼?” 書子拿在洪承疇的手裡,他趕快對攝政王小聲讀道: “大明敕封平西伯兼關甯總兵官吳三桂緻書于大清攝政王殿下……” 多爾衰略有不悅之色,說道:“念重要的話,念重要的話。
到底他來書為了何事?” 洪承疇在心中一震,知道攝政王對吳三桂在書信中仍舊稱自己的明朝官銜不高興,趕快說道: “這下邊的話十分重要。
他已投降我朝,決定将山海關讓出來,請我大軍進關,剿滅流賊。
臣的福建鄉音太重,請範學士讀給王爺聽。
” 多爾衮望着範文程說:“好。
範學士世居遼東,你接着讀吧。
” 範文程接過吳三桂的書信,清一下喉嚨,字字清楚地低聲讀道: 接王來書,知大軍已至甯遠。
救民代暴,扶弱除強,義聲震天地,其所以相助者,實為我先帝,而三桂之感戴,尤其小也。
三桂承王谕,即發精銳于山海以西要處,誘賊速來。
今賊親率黨羽,蟻聚永平一帶,此乃自投陷阱,而天意從可知矣。
今三桂已悉簡精銳,以圖相機剿滅。
幸王速整虎旅,直入山海,首尾夾攻,京東西可傳檄而定也。
又,仁義之師,首重安民。
所發檄文,最為嚴切。
更祈令大軍秋毫無犯,軍民心服而财土亦得,何事不成哉! 下邊還有幾句不關緊要的話,範文程都不念了。
攝政王十分高興,同範文程、洪承疇略作商量,立即将郭雲龍和孫文煥二人叫來,命他們立即返回山海,向平西伯禀報:攝政王率大軍過甯遠不停,今晚到沙河略事休息,明日午後到達山海關外。
大軍駐紮歡喜嶺下,他本人駐在威遠堡,在威遠堡等候吳三桂來見。
郭雲龍和孫文煥聽了攝政王口谕,不顧疲勞,立即返回山海,而多爾衮統率的進關大軍也向前進發了。
楊-和郭雲龍兩位跟随吳三桂多年的親信将領,懷揣着向多爾衮要求借兵複國的重要書信,出山海關策馬向北奔去,大明敕封平西伯兼關甯總兵吳三桂的心落下一半。
剩下的一半,就是騰出手來,全力以赴加緊部署迎戰李自成的戰事。
接照傳統的用兵道理,吳三桂應該派出一支人馬去迎擊大順軍,而不應讓強敵進至城下。
隻是因為兵力不足,不能分兵防守永平,在遠處迎擊敵人,而隻能在石河西岸拼死野戰。
所以他一面部署在西羅城之外與大順軍作殊死鏖戰,一面将勝敗前途寄托在滿洲兵能夠及時從中協或西協進入長城,抄大順軍的後路,使大順腹背受敵。
部署完畢,吳三桂便下令在南郊演武廳搭起一座台子,召集一部分關甯将士、高級幕僚,以及佘一元等地方士紳,開一次誓師大會,振奮士氣。
台子上邊設有香案,香案後設有一張供神的長形條幾,上邊供着用黃紙書寫的大明皇帝的牌位,牌位前是香煙缭繞的黃銅香爐,香爐兩旁點燃着茶杯粗的白色蠟燭。
吳三桂在莊嚴的軍樂聲中率領關甯軍中的文武要員與地方士紳,向崇祯皇帝的神主行三跪九叩頭禮。
直到此刻,吳三桂雖然知道要恢複大明江山非常困難,但是他依舊相信自己是大明的忠臣,沒有考慮到投降清朝,所以當他率領關甯軍的文武要員和本地士紳向崇祯的神主行禮時候,大家都滿懷凄怆,幾乎下淚。
行禮以後,吳三桂面向南坐在椅子上,向全場官兵和士紳們慷慨陳詞,說明流賊首領李自成親率十萬賊兵東來,今日可到水平,一天後即會來犯山海。
他決計誘敵深入,在山海城外,痛殲流賊,救出太子,重建大明江山。
接着,他講到兵饷奇缺,不能讓将士空腹殺賊,隻好請地方士紳代為籌饷。
他的口氣中帶有威脅意味,也很打動人心。
士紳們雖然隻有佘一元有舉人功名,有的是秀才,有的不曾進學,但他們都是将近三百年大明朝廷的子民,至今不能不懷着亡國之痛,視李自成為逆賊。
當吳三桂向大家講話時候,不僅他自己的感情慷慨激昂,那些文武官員和地方士紳,也無不飽含熱淚。
吳三桂講完話,命人将昨日在清查戶口時抓到的一名細作拉出來祭旗。
這細作被五花大綁,腦後插着亡命旗,一面大呼冤枉,一面被推到旗杆下邊,強迫跪下。
犯人尚在呼冤,一聲未完,行刑者手起刀落,人頭砍掉。
斬了細作之後,被稱為“南郊誓師”的重要儀式結束了。
這時候,吳三桂得到禀報:李自成親自率領的東征大軍,離永平隻有一天的路程了。
楊-和郭雲龍帶着向清朝攝政王多爾衮借兵的書信走後,一直沒有消息,使吳三桂十分放心不下。
到底楊-在路上遇見了多爾衮沒有?多爾衮率領的滿洲大軍何時能從薊州與密雲一帶進入長城?這兩件大事,由于楊-和郭雲龍沒有回來,也沒差人先送一點消息,使他又想到必須避免同李自成馬上交戰。
一個對李自成的緩兵之計,又在他的心中冒頭。
在南郊誓師一畢,吳三桂約請那些參加誓師的地方士紳到他的行轅繼續議事。
在他的軍中,有許多善于出謀劃策的心腹幕僚,在當時這類官員或稱贊畫,或稱參議,或稱參謀,名稱并不統一,但職務都是謀士。
他吩咐一部分謀士幫助武将去西城牆上和西羅城部署防禦,一部分人則被請到行轅中來,經過一陣密商,吳三桂決定派遣七位地方士紳,趕快吃畢午飯,由行轅供給馬匹,并往永平,迎接李自成,請李自成暫停在永平城,不要前進,等候平西伯差人前來議和。
這幾位士紳明知道事到如今,空洞的言辭無補實際,這一份差使不但徒勞,而且有性命危險。
可是他們深知不幸生逢亂世,他們與家人都住在山海城中,吳三桂不再有朝廷管束,成了割據一方的古代藩鎮,生殺予奪,任意施為。
别說叫他們去見李自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