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關燈
” 範文程回答說:“山海衛的地理形勢,洪學士比我清楚。

    請他向攝政王爺詳奏。

    ” 多爾衮将目光轉向洪承疇。

     洪承疇趕快說道:“李自成攻破北京,并不想以北京作為京城,隻想在北京舉行登極大典之後即返回西安。

    因為吳三桂在山海衛堅不肯降,所以他的登極大典屢次改期,不能舉行。

    在北京傳說吳三桂起初答應投降,李自成派唐通 57前來山海衛接防,後來吳三桂不肯降了,回兵山海,将唐通的人馬消滅大半,唐通幾乎是隻身逃回,其實全是謠傳。

    吳三桂一直不肯投降,後來知道李自成進北京後的種種情況,更下定決心不降。

    他決定不降,李自成就非打他不可。

    不将吳三桂打敗,李自成一則不能放心大膽地在北京熱熱鬧鬧地舉行登極大典,二則害怕吳三桂會投降我朝,勾引我朝進兵。

    所以李自成下定決心,親自率兵東征。

    ” 多爾衮問道:“你說,吳三桂會投降我朝麼?” 洪承疇回答說:“隻要攝政王抓住時機,運用得當,吳三桂可望降順我朝。

    ” “可是兩年前松山大戰之後,錦州祖大壽也投降了,我朝對吳三桂百計勸降,連先皇帝也兩次下書勸其歸順,他都置之不理,無動于衷。

    現下他手中尚有數萬精兵,肯降我朝?” 洪承疇說:“俗話說,此一時也,彼一時也。

    那時,明朝未亡,崇祯未死。

    吳三桂父子均為明朝守邊大将,明朝也竭力供應糧饷,所以吳三桂尚有忠于明朝之心,不肯降順我朝。

    如今明朝已亡,崇饷亦自缢殉國。

    吳三桂困守孤城,既無援兵,又無糧饷接濟,而兵力又不如流賊強大,故而求救我朝。

    臣以為我朝十餘年來總想進兵中原,重建大金朝盛世局面,都因山海關不在我手,隔斷我大軍進出之路。

    應趁此時機,迫使吳三桂降順我朝,獻出山海關。

    此是千載難逢良機,萬萬不可遲疑。

    ” 多爾衮也抱同樣想法,但是他暫不表明自己已經考慮成熟的決定,而是環顧衆臣,按捺住心頭興奮,向大家問道: “吳三桂借兵的信,你們都傳閱了。

    你們大家有何意見?” 王公大臣們紛紛發言,各抒己見。

    多數意見是吳三桂隻是借兵,幫助他打敗流賊,恢複明朝江山,并沒有向清朝投降之意。

    而且吳三桂在書子中寫得明白,請我大清兵自中協、西協進入長城,他自己率兵從山海關向西,與我合兵,共同攻破北京,擊敗流賊。

    可見他仍然忠于明朝,不願投降我朝,也不願讓出山海關。

    倘若吳三桂一面與流賊相持山海關城西,一面拒我于山海關城東,豈不誤了大事?在讨論中,多數人主張按照吳三桂的請求,大清精兵出李自成的不意,從中協或西協進入長城,與清方原來的謀略相合。

    倘若李自成已經東征吳三桂,大清兵就可以從薊州和密雲一帶截斷李自成的後路,對李自成形成東西夾擊之勢,同時分兵進攻北京。

    等一舉擊潰了李自成,占據了北京之後,再迫使吳三桂獻出山海關投降…… 多爾衮覺得大家都是按照原來在盛京時的決策說話,沒有看出來戰争局勢的突然變化。

    他想足智多謀的學士範文程剛才與吳三桂的使者談過話,此刻定有什麼新的主張,于是向範文程問道: “你有什麼想法?” 範文程回答說:“吳三桂派遣來的兩個使者,一個是副将楊砷,一個是遊擊郭雲龍,都是甯遠一帶人,是吳三桂手下的心腹将領。

    臣與洪學士向他們詳細詢問了吳三桂方面 59的情況以後,叫他們先去休息,等攝政王明日一早召見。

    他們出去以後,臣與洪學士談了片刻,我們都主張應該急速進兵山海關,不必從中協和西協進入長城。

    ” “啊?!”多爾衮趕快問,“你們怎麼想的?” 範文程說:“洪學士比我的想法高明,請他說出他的新主張。

    ” 攝政王望着洪承疇問道:“我大清兵不再走薊州、密雲一帶進入長城?” 洪承疇回答:“現在李自成進犯山海,我大軍應該從此轉道向南,輕裝前進,直趨山海。

    原來我們不知吳三桂有向我朝借兵之事,臣隻想到第一步是如何進入長城;第二步是在山海與北京之間占據一堅固城池屯兵;第三步是擊潰流賊,占領北京;第四步是招降吳三桂,迫使他獻出山海關,打通關内關外的大道。

    如今軍情變化,以臣愚見,請攝政王将原謀劃的幾步棋并為一步走。

    也就是說,将招降吳三桂,打通山海關,擊潰李自成,并成一步棋走。

    王爺睿智過人,遇此意外良機,何必再像往年一樣,走薊州、密雲一帶的艱險小路,替吳三枝獨戰強敵,留着他坐山觀虎鬥?” 多爾衮不覺将兩掌一拍,脫口說道:“好,你說到了我的心上!”但馬上又問了一句:“倘若吳三桂仍然忠于明朝,不肯投降,我軍豈不被擋在山海關外?” 洪承疇已經胸中有數,立即回答說;“依臣看來,吳三桂并非明朝的忠臣,隻是借忠于明朝之名對我朝讨價還價耳。

    如攝政王在此時處置得當,使吳三桂獻出山海關,投降我朝,可不費過多的唇舌。

    ” “你怎麼知道他不是真有心做明朝忠臣?” “當流賊過大同東進的時候,崇祯下旨調吳三桂去北京勤工,薊遼總督王永吉也親到甯遠催促。

    崇祯既下旨叫吳三桂赴京勤王,又命他不要舍棄甯遠百姓,此系崇祯一大失策。

    但是當時吳三桂手下有四萬精兵,可以分出兩萬人護送百姓,他親率兩萬人疾馳入關,再從山海駐軍中抽出三千精兵,日夜兼程,馳抵北京,代替太監和市民守城。

    倘能如此,一則北京必不能失,二則守居庸關與昌平的明軍士氣為之一振,不會開關迎賊。

    所以單就吳三桂借保護甯遠百姓之名,不肯迅赴危城,以救君父之難來看,能夠算是忠臣麼?” 多爾衮輕輕點頭:“說得好。

    再說下去!” 洪承疇接着說道:“倘若吳三桂真是大明忠臣,當他知道崇祯殉國之後,應該立即三軍缟素,一面為崇祯發喪,誓師讨賊,一面号召各地義師,會師燕京城下,義無反顧。

    然而臣問了楊-,吳三桂一沒有為崇祯痛哭發喪,二沒有号召天下讨賊。

    可見他一直舉棋不定,首鼠兩端,私心要保存實力是真,空談恢複明朝江山是假。

    臣建議王爺趁此良機,迅速向山海關進兵,迫使吳三桂向我投降,獻出山海城。

    倘若我不迅速迫使吳三桂投降,一旦山海城被流賊攻占或吳三桂投降流賊,李自成留下少數人馬據守山海,大軍迅速回守北京,我軍此次的進軍目的就落空了。

    ” 多爾衮驚問:“吳三桂能夠投降李自成麼?” 61 洪承疇回答:“聽楊-說,李自成從北京率兵來山海衛讨伐吳三桂時,将崇祯的太子和另外兩個皇子帶在身邊,将吳襄也帶在身邊,可見他對吳三桂準備了文武兩手。

    所以倘若吳三桂經過一戰,自知兵力不敵,再經太子的诏谕,加上其父吳襄的勸說,投降李自成并非不可能。

    所以我大軍去救吳三桂必須要快,按原計劃從薊州、密雲一帶進入長城就來不及了。

    ” 多爾衮想了片刻,又問道:“流賊李自成率大軍從北京來攻打吳三桂,能夠攻占山海城麼?” 洪承疇略一思索,回答說:“吳三桂可以抵禦李自成三日至五日,以後難說。

    ” 多爾衮又略感吃驚,問道:“為什麼吳三桂隻能抵禦三日至五日?” 洪承疇說:“李自成必是擔心吳三桂會向我朝借兵,所以匆忙間親自率大軍東征。

    北京距山海衛雖然隻有七百餘裡,但因為北京附近各州縣都沒有對流賊真正降附,李自成又無後續部隊,所以不僅是孤軍東征,而且是懸軍遠征……” “你說什麼?” “臣按照古人兵法所雲,稱李自成這一次是懸軍遠征。

    他的人馬好比是懸在空中,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必須一戰取勝,敗則不可收拾。

    因此之故,他必将驅趕将士死鬥,不惜犧牲慘重,使吳三桂無力抵抗。

    ” “李賊從關内攻破山海城容易麼?” “比較容易。

    ” “為什麼?” “臣在出關之前,曾在山海衛駐軍多日,故對山海衛地理形勢較為清楚。

    洪武年間,徐達率領明軍北征,将蒙古兵趕出長城,開始修築山海城。

    曆代以來,靠長城以界南北。

    所謂山海關,是指山海城的東門而言,所以山海城的東門修建得十分堅固雄壯。

    門外又有甕城。

    甕城雖小,然而城牆高厚,與主城一樣難攻。

    關門向東,而甕城門偏向東南,所以攻關之敵縱然用紅衣大炮也不能射中山海關門。

    甕城之外,又修了一座東羅城,可以駐屯人馬。

    明朝行衛所之制,所以将近三百年來,此地并未設縣,稱為山海衛,習慣隻稱山海。

    而山海衛的西城牆在徐達眼中并不重要,隻是匆忙修築,城牆又低又薄,城樓比較簡陋。

    後人增修西羅城,隻想着備而不用,草草從事。

    吳三桂如與流賊決戰,必在石河兩岸和石河灘上。

    一旦戰敗,賊兵乘機猛追,必随關甯敗軍一起進入西羅城。

    李自成大軍進入西羅城,乘關甯兵驚魂未定,攻破衛城不難。

    以臣愚見,請攝政王複書吳三桂,谕其投降我朝,同時我八旗兵從此轉路向南,日夜兼程,直趨山海關,實為上策。

    請王爺斟酌!” 多爾衮将膝蓋用力一拍,高興地說:“好,就照你說的辦!” 在攝政王黃色帳殿中參加會議的諸王、貝勒、貝子、公、文武大臣等,聽了洪承疇的建議和攝政王的決定,都感到情緒振奮,紛紛稱贊。

    但是有人問道: “萬一吳三桂不肯降順我朝,如何是好?” 多爾衮轉向洪承疇和範文程問:“是呀,倘若吳三桂隻是借兵,不肯降順我朝,如何是好?” 範文程回答:“剛才洪學士說得明白,明崇祯封吳三桂為平西伯,下密诏命他去北京勤王,他卻借護送甯遠百姓入關為由,不肯抽出一部分精兵日夜兼程,馳救北京,可見他并非明朝忠臣。

    他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