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關燈
小
中
大
政王敕書、銀印,還要訓話,你都不動,自有禮部大臣和别的官員替你去辦。
你隻别忘了你是皇上,皇上!” 福臨在心中想道:“做皇上真不好玩!”但是看見母親的認真神氣和蒙在眼珠上的模糊淚水,他不敢說出别的話,隻在轎子裡小聲回答: “我記住了!” 在大政殿的皇帝寶座上坐好以後,殿外開始奏樂。
然後有一個文官贊禮,由攝政和碩睿親王多爾衮為首,滿、蒙、漢文武群臣向他行了三跪九叩禮。
樂止,贊禮官大聲贊道:“平身!” 睿親王多爾衮剛剛站起身來,贊禮官又朗聲說道: “攝政和碩睿親王多爾衮跪下,恭受敕印!”随攝政王出征的諸王、貝勒、貝子、公接着多爾衮,按照贊禮官的鳴贊,跪了三次,叩了九次頭。
山呼:“萬歲!萬歲!萬萬歲!”樂止。
禮畢。
文武大臣等,都在攝政王背後跪下。
左邊有一張桌子,上邊蒙着紅氈。
一位官員站在桌子後邊等候。
大政殿内外,莊嚴肅穆。
福臨坐在寶座上,向下看着以攝政王為首的大清國衆多顯要人物跪在地上,他的情緒有點緊張,心中問道:“這是幹什麼呀?”但是不等他想明白,忽然聽見贊禮官大聲贊道: “皇帝陛下欽賜攝政和碩睿親王多爾衮敕印!……先賜敕書!” 一位禮部官員從班中走出,站在寶座前邊,稍微偏離正中。
另一位官員用雙手從桌上端起一個盤子,上有用滿、漢兩種文字謄抄在黃紙上的敕書和一顆銀印,端到讀敕書官員的面前。
贊禮官大聲說道:“恭讀皇帝敕書!”讀敕書官員從盤中雙手捧起漢文敕書,朗朗宣讀。
敕書較長,福臨一句也聽不懂,但是他知道這個文書十分重要,隻好規規矩矩地端坐在寶座上,裝做用心聽的樣子。
偏在此時,他要放屁,隻好竭力忍耐,讓憋的一股氣慢慢地釋放出來。
敕書快讀完了。
讀敕書的官員特别放大聲音,莊嚴地讀出下邊幾句: 其諸王、貝勒、貝子、公、大臣等,事大将軍當如事朕。
同心協力,以圖進取。
庶祖考英靈,為之欣慰矣。
尚其欽哉! 攝政王和随征諸王等人齊聲說道:“謹遵欽谕!” 贊禮官接着贊道:“欽賜攝政和碩睿親王多爾衮‘奉命大将軍’銀印!” 樂聲又作,剛才宣讀敕書的官員從盤子裡拿起銀印,捧在掌中,讓多爾衮看見,随即放回盤中,交給等候身邊的一位睿王府官員,恭捧出大政殿。
贊禮官朗聲贊道:“平身!”多爾衮與諸王等人起立。
忽然殿外樂聲又起,贊禮官又贊:“攝政和碩睿親王多爾衮今蒙欽賜敕印,實為不世榮幸,單獨行三跪九叩頭禮,感謝皇恩!” 多爾衮心中明白,尚未宣布散朝。
他和全體王公大臣仍然肅立不動。
馬上,有一位禮部官員宣布:皇上念攝政王出征在即,為國宣勞,另有隆重賞賜;随征諸王、貝勒、貝子、 45公等大臣也各有不同賞賜。
各種賞賜,另有官員送至各位王府與各家公館,不必入官謝恩。
他宣布完後,轉向皇帝寶座,躬身說道: “請聖駕回官休息!” 福臨在鳳凰門内下轎之後,在幾個宮女的圍繞中向清甯官奔跑。
兩宮皇太後知道他坐在寶座上規規矩矩,沒打瞌睡,也沒貪玩,十分高興。
他母親拉他站在膝邊,對他說道: “就這樣練習上朝,以後你就好親自執掌朝政了。
” 福臨忽然問道:“母後,各位王爺都上朝了,連三順王也都去了,怎麼沒看見肅親王呢?” 聖母皇太後不願回答,望了她的姑母一眼。
清甯宮皇太後歎口氣說: “孩兒,你忘了。
他已經削去王爵,貶為庶人,不能夠上朝了。
” “以後會不會殺他呢?” “要看能不能在戰場立功贖罪。
倘若他能夠在戰場立功贖罪,攝政王就不會殺他了。
” 福臨的心頭一沉,不再問了。
剛才他坐在大政殿的寶座上,向下望着多爾衮向他下跪,磕了許多頭,他想着多爾衮是一個大大的忠臣。
現在他忽然厭惡這個人,覺得這個攝政王太可怕了。
多爾衮回到睿王府,命仆人們準備香案,護衛們在大門外列隊恭候。
果然,沒過多久,一群官員和巴牙喇兵将皇帝賞賜的東西送來了。
賞賜的東西有許多樣,而最為重要的是一柄作為儀仗用的黃傘。
我國從秦朝以後的兩千年間的封建社會,黃色成為皇帝衣服和器物的專用顔色。
多爾衮從今天開始正式稱為攝政王,轎子前邊的儀仗中可以有一柄黃傘,這表明他雖非皇帝,卻有近似皇帝的身份。
自從去年八月間他拉着胸無大志的鄭親王濟爾哈朗,結為同盟,經過血腥鬥争,擁戴六歲的福臨繼承皇位,到今日才實現了他的初步野心。
從今天起,他的名号不再是輔政王,改稱為攝政王。
轎子前有半套天子儀仗,有一柄黃傘,還賞賜兩柄大扇,一頂黑狐帽,另有名貴的貂袍、貂褂、貂坐褥、涼帽、蟒袍、蟒褂、蟒坐褥等物。
在睿王府的前院中擺一香案,上蒙紅氈、黃流蘇,氈上擺一巨大香爐,香氣滿院,香爐後邊供着黃紙牌位,上邊用恭楷寫着:“大清順治皇帝萬歲。
”睿王府的護衛們服飾整齊,外穿十三排扣的巴圖魯羊皮坎肩,顯得特别英武。
他們每人拿一件禦賜之物,肅立兩行。
從禮部衙門來的官員站立在這兩排巴圖魯(護衛)的後邊。
在樂聲中,多爾衮向上行了三叩頭禮,謝恩。
然後由王府一名章京将禮部官員恭送出大門上馬。
随即有一批大臣來給和碩睿親王賀喜,有的人還為出征送行。
在大廳中稍談一陣,因知攝政王十分忙碌,趕快辭出,但是範文程和洪承疇被留下了。
47 攝政王帶他們來到平日密商國事的地方。
因多爾衮馬上要分批召見随他出征的王、公、大臣,沒有時間同範、洪兩位内院學士坐下談話,他站着對他們說: “我曾經說過,洪學士在松山被俘,來到盛京不久,大概不到一個月的光景,我國潛伏在北京的細作,專門刺探明朝中央衙門的消息,抄來一個極其重要的文書。
太宗皇帝看過之後,為不擾亂洪學士你的心思,隻讓範學士看過,不許在朝中傳揚,立刻存入密檔。
如今情況已變,可以讓你看一看了。
範學士,你說是麼?” 範文程趕快回答:“攝政王睿謀過人,隻此一事,何時交洪學士閱讀為宜,也考慮極佳,非常人所及。
請王爺寫個手谕,臣與洪學士去國史院将此秘密文書取出。
” “不必了。
前些日子,我已經派人去國史院取出來了。
” 多爾衮從腰間取出鑰匙,打開存放重要文書的朱漆描金立櫃,取出已經拆過的封筒,上有“絕密”二字。
他不直接交給洪承疇,而是交給範文程,對範文程說道: “這在兩年前是極其重要密件,過早洩露,一則會擾亂洪學士的心思,二則會在朝臣中引起一些無謂的議論。
此時明朝已亡,這一文書也用不着作為秘密看待了。
” 他鎖好朱漆描金立櫃,匆匆傳谕接見已在等候着的王、公、大臣。
範文程将文書裝進懷中,辭出睿親王府。
他知道攝政王将文書交給他的用意,出大門外上馬的時候,他對洪承疇說: “九老,這一封重要文書,請你帶回尊寓一閱。
弟此刻先回舍下一趟,吩咐家人們為弟準備出征行裝。
等一會兒再來尊寓,将文書收回,退回攝政王府存檔。
” “範大人,這文書中到底寫的什麼,如此重要?” “你回到尊寓一看便知。
其實,如今已經不重要了。
”範文程拱手相别,回自己公館去了。
洪承疇糊塗了,策馬向自己的住處走去。
前幾天,攝政王在談話時提到兩年前細作從北京城抄回來的這一封重要密件,太宗皇帝十分重視,隻讓範文程看過一次,立刻下谕存入密檔,不許别人見到,不許談論。
這到底是什麼密件?什麼密件對他的關系如此重大?為什麼到現在攝政王認為可讓他一看? 洪承疇在馬上似乎猜到了一點情況,又似乎仍然是個謎。
他在心中說: “不管它,反正馬上就清楚了。
” 為了這次南征,多爾衮一直就在加緊準備,十天以前就抽調滿洲與蒙兵各三分之二,漢軍旗的三順王、續順公等步騎兵的幾乎全部,集中在盛京及其附近地方,糧秣辎重齊備,随時可以啟程。
四月初九日上午,攝政和碩睿親王多爾衮,率領多羅豫郡王多铎、多羅武英郡王阿濟格,還有漢軍三順王、續順公,滿洲貴族的貝勒、貝子,以及八旗的幾位固山額真、梅勒章京等帶兵将領,在堂子裡奏樂,行禮,十分隆重,隻是因為大軍已整裝待發,省去了薩滿跳神。
出征隊伍裡,還有一個特殊人物,朝鮮世子李(氵(山王))。
他的随軍南下,說明多爾衮對這次出兵的勝利很有把握。
在堂子行禮之後,又在堂子外的廣場上向天行禮。
之後,多爾衮一聲令下,放炮三響,聲震大地,城内城外以及遠郊近郊的列隊等候的大清步騎兵一齊啟程。
此後将近三百年間,不僅滿族的命運,實際是整個中國的命運,從這震天動地的炮聲中開始了。
此時代表明朝的崇祯皇帝已死,明朝已亡國,李自成的主力軍在十幾天後就要全師覆滅,他本人将走上無可挽救的大悲劇道路。
在中國曆史上滿族的青年英雄愛新覺羅-多爾衮的時代在炮聲中開始了。
這是十幾年來滿洲軍隊向長城以内進兵人數最多的一次,行軍序列和進入長城的路線都是計劃好了的。
攝政王帶着一群朝廷大小文臣和朝鮮世子以及世子身邊的陪臣,走在大軍的中間略後,攜帶的辎重最多。
這是南征清軍的“大本營”,不但部隊的行動由這裡發出命令,每天由盛京中央政府(朝廷)送來的禀報,也由攝政王批示。
走在“大本營”前後的是上三旗(注釋:上三旗--即正黃旗、鑲黃旗和正白旗。
)的人馬,不僅是因為
你隻别忘了你是皇上,皇上!” 福臨在心中想道:“做皇上真不好玩!”但是看見母親的認真神氣和蒙在眼珠上的模糊淚水,他不敢說出别的話,隻在轎子裡小聲回答: “我記住了!” 在大政殿的皇帝寶座上坐好以後,殿外開始奏樂。
然後有一個文官贊禮,由攝政和碩睿親王多爾衮為首,滿、蒙、漢文武群臣向他行了三跪九叩禮。
樂止,贊禮官大聲贊道:“平身!” 睿親王多爾衮剛剛站起身來,贊禮官又朗聲說道: “攝政和碩睿親王多爾衮跪下,恭受敕印!”随攝政王出征的諸王、貝勒、貝子、公接着多爾衮,按照贊禮官的鳴贊,跪了三次,叩了九次頭。
山呼:“萬歲!萬歲!萬萬歲!”樂止。
禮畢。
文武大臣等,都在攝政王背後跪下。
左邊有一張桌子,上邊蒙着紅氈。
一位官員站在桌子後邊等候。
大政殿内外,莊嚴肅穆。
福臨坐在寶座上,向下看着以攝政王為首的大清國衆多顯要人物跪在地上,他的情緒有點緊張,心中問道:“這是幹什麼呀?”但是不等他想明白,忽然聽見贊禮官大聲贊道: “皇帝陛下欽賜攝政和碩睿親王多爾衮敕印!……先賜敕書!” 一位禮部官員從班中走出,站在寶座前邊,稍微偏離正中。
另一位官員用雙手從桌上端起一個盤子,上有用滿、漢兩種文字謄抄在黃紙上的敕書和一顆銀印,端到讀敕書官員的面前。
贊禮官大聲說道:“恭讀皇帝敕書!”讀敕書官員從盤中雙手捧起漢文敕書,朗朗宣讀。
敕書較長,福臨一句也聽不懂,但是他知道這個文書十分重要,隻好規規矩矩地端坐在寶座上,裝做用心聽的樣子。
偏在此時,他要放屁,隻好竭力忍耐,讓憋的一股氣慢慢地釋放出來。
敕書快讀完了。
讀敕書的官員特别放大聲音,莊嚴地讀出下邊幾句: 其諸王、貝勒、貝子、公、大臣等,事大将軍當如事朕。
同心協力,以圖進取。
庶祖考英靈,為之欣慰矣。
尚其欽哉! 攝政王和随征諸王等人齊聲說道:“謹遵欽谕!” 贊禮官接着贊道:“欽賜攝政和碩睿親王多爾衮‘奉命大将軍’銀印!” 樂聲又作,剛才宣讀敕書的官員從盤子裡拿起銀印,捧在掌中,讓多爾衮看見,随即放回盤中,交給等候身邊的一位睿王府官員,恭捧出大政殿。
贊禮官朗聲贊道:“平身!”多爾衮與諸王等人起立。
忽然殿外樂聲又起,贊禮官又贊:“攝政和碩睿親王多爾衮今蒙欽賜敕印,實為不世榮幸,單獨行三跪九叩頭禮,感謝皇恩!” 多爾衮心中明白,尚未宣布散朝。
他和全體王公大臣仍然肅立不動。
馬上,有一位禮部官員宣布:皇上念攝政王出征在即,為國宣勞,另有隆重賞賜;随征諸王、貝勒、貝子、 45公等大臣也各有不同賞賜。
各種賞賜,另有官員送至各位王府與各家公館,不必入官謝恩。
他宣布完後,轉向皇帝寶座,躬身說道: “請聖駕回官休息!” 福臨在鳳凰門内下轎之後,在幾個宮女的圍繞中向清甯官奔跑。
兩宮皇太後知道他坐在寶座上規規矩矩,沒打瞌睡,也沒貪玩,十分高興。
他母親拉他站在膝邊,對他說道: “就這樣練習上朝,以後你就好親自執掌朝政了。
” 福臨忽然問道:“母後,各位王爺都上朝了,連三順王也都去了,怎麼沒看見肅親王呢?” 聖母皇太後不願回答,望了她的姑母一眼。
清甯宮皇太後歎口氣說: “孩兒,你忘了。
他已經削去王爵,貶為庶人,不能夠上朝了。
” “以後會不會殺他呢?” “要看能不能在戰場立功贖罪。
倘若他能夠在戰場立功贖罪,攝政王就不會殺他了。
” 福臨的心頭一沉,不再問了。
剛才他坐在大政殿的寶座上,向下望着多爾衮向他下跪,磕了許多頭,他想着多爾衮是一個大大的忠臣。
現在他忽然厭惡這個人,覺得這個攝政王太可怕了。
多爾衮回到睿王府,命仆人們準備香案,護衛們在大門外列隊恭候。
果然,沒過多久,一群官員和巴牙喇兵将皇帝賞賜的東西送來了。
賞賜的東西有許多樣,而最為重要的是一柄作為儀仗用的黃傘。
我國從秦朝以後的兩千年間的封建社會,黃色成為皇帝衣服和器物的專用顔色。
多爾衮從今天開始正式稱為攝政王,轎子前邊的儀仗中可以有一柄黃傘,這表明他雖非皇帝,卻有近似皇帝的身份。
自從去年八月間他拉着胸無大志的鄭親王濟爾哈朗,結為同盟,經過血腥鬥争,擁戴六歲的福臨繼承皇位,到今日才實現了他的初步野心。
從今天起,他的名号不再是輔政王,改稱為攝政王。
轎子前有半套天子儀仗,有一柄黃傘,還賞賜兩柄大扇,一頂黑狐帽,另有名貴的貂袍、貂褂、貂坐褥、涼帽、蟒袍、蟒褂、蟒坐褥等物。
在睿王府的前院中擺一香案,上蒙紅氈、黃流蘇,氈上擺一巨大香爐,香氣滿院,香爐後邊供着黃紙牌位,上邊用恭楷寫着:“大清順治皇帝萬歲。
”睿王府的護衛們服飾整齊,外穿十三排扣的巴圖魯羊皮坎肩,顯得特别英武。
他們每人拿一件禦賜之物,肅立兩行。
從禮部衙門來的官員站立在這兩排巴圖魯(護衛)的後邊。
在樂聲中,多爾衮向上行了三叩頭禮,謝恩。
然後由王府一名章京将禮部官員恭送出大門上馬。
随即有一批大臣來給和碩睿親王賀喜,有的人還為出征送行。
在大廳中稍談一陣,因知攝政王十分忙碌,趕快辭出,但是範文程和洪承疇被留下了。
47 攝政王帶他們來到平日密商國事的地方。
因多爾衮馬上要分批召見随他出征的王、公、大臣,沒有時間同範、洪兩位内院學士坐下談話,他站着對他們說: “我曾經說過,洪學士在松山被俘,來到盛京不久,大概不到一個月的光景,我國潛伏在北京的細作,專門刺探明朝中央衙門的消息,抄來一個極其重要的文書。
太宗皇帝看過之後,為不擾亂洪學士你的心思,隻讓範學士看過,不許在朝中傳揚,立刻存入密檔。
如今情況已變,可以讓你看一看了。
範學士,你說是麼?” 範文程趕快回答:“攝政王睿謀過人,隻此一事,何時交洪學士閱讀為宜,也考慮極佳,非常人所及。
請王爺寫個手谕,臣與洪學士去國史院将此秘密文書取出。
” “不必了。
前些日子,我已經派人去國史院取出來了。
” 多爾衮從腰間取出鑰匙,打開存放重要文書的朱漆描金立櫃,取出已經拆過的封筒,上有“絕密”二字。
他不直接交給洪承疇,而是交給範文程,對範文程說道: “這在兩年前是極其重要密件,過早洩露,一則會擾亂洪學士的心思,二則會在朝臣中引起一些無謂的議論。
此時明朝已亡,這一文書也用不着作為秘密看待了。
” 他鎖好朱漆描金立櫃,匆匆傳谕接見已在等候着的王、公、大臣。
範文程将文書裝進懷中,辭出睿親王府。
他知道攝政王将文書交給他的用意,出大門外上馬的時候,他對洪承疇說: “九老,這一封重要文書,請你帶回尊寓一閱。
弟此刻先回舍下一趟,吩咐家人們為弟準備出征行裝。
等一會兒再來尊寓,将文書收回,退回攝政王府存檔。
” “範大人,這文書中到底寫的什麼,如此重要?” “你回到尊寓一看便知。
其實,如今已經不重要了。
”範文程拱手相别,回自己公館去了。
洪承疇糊塗了,策馬向自己的住處走去。
前幾天,攝政王在談話時提到兩年前細作從北京城抄回來的這一封重要密件,太宗皇帝十分重視,隻讓範文程看過一次,立刻下谕存入密檔,不許别人見到,不許談論。
這到底是什麼密件?什麼密件對他的關系如此重大?為什麼到現在攝政王認為可讓他一看? 洪承疇在馬上似乎猜到了一點情況,又似乎仍然是個謎。
他在心中說: “不管它,反正馬上就清楚了。
” 為了這次南征,多爾衮一直就在加緊準備,十天以前就抽調滿洲與蒙兵各三分之二,漢軍旗的三順王、續順公等步騎兵的幾乎全部,集中在盛京及其附近地方,糧秣辎重齊備,随時可以啟程。
四月初九日上午,攝政和碩睿親王多爾衮,率領多羅豫郡王多铎、多羅武英郡王阿濟格,還有漢軍三順王、續順公,滿洲貴族的貝勒、貝子,以及八旗的幾位固山額真、梅勒章京等帶兵将領,在堂子裡奏樂,行禮,十分隆重,隻是因為大軍已整裝待發,省去了薩滿跳神。
出征隊伍裡,還有一個特殊人物,朝鮮世子李(氵(山王))。
他的随軍南下,說明多爾衮對這次出兵的勝利很有把握。
在堂子行禮之後,又在堂子外的廣場上向天行禮。
之後,多爾衮一聲令下,放炮三響,聲震大地,城内城外以及遠郊近郊的列隊等候的大清步騎兵一齊啟程。
此後将近三百年間,不僅滿族的命運,實際是整個中國的命運,從這震天動地的炮聲中開始了。
此時代表明朝的崇祯皇帝已死,明朝已亡國,李自成的主力軍在十幾天後就要全師覆滅,他本人将走上無可挽救的大悲劇道路。
在中國曆史上滿族的青年英雄愛新覺羅-多爾衮的時代在炮聲中開始了。
這是十幾年來滿洲軍隊向長城以内進兵人數最多的一次,行軍序列和進入長城的路線都是計劃好了的。
攝政王帶着一群朝廷大小文臣和朝鮮世子以及世子身邊的陪臣,走在大軍的中間略後,攜帶的辎重最多。
這是南征清軍的“大本營”,不但部隊的行動由這裡發出命令,每天由盛京中央政府(朝廷)送來的禀報,也由攝政王批示。
走在“大本營”前後的是上三旗(注釋:上三旗--即正黃旗、鑲黃旗和正白旗。
)的人馬,不僅是因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