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關燈
用平靜的口氣向永福宮太後說道:“今天的事情我們都知道了,不用鄭親王再禀奏啦。

    與肅親王有牽連的幾個官員,該殺的殺了,該打該罰的都處分了,至于要不要處死肅親王,兩位輔政王一時不能決定,想聽聽我們兩 29位太後的意見。

    我想,我們兩位老少寡婦,自太宗皇帝去年八月初九日夜間突然歸天以後……” “請皇太後不必難過,慢慢地說。

    ”鄭親王功道,看出來皇太後決不會同意處死肅親王,他的心中有些踏實。

     清甯宮太後接着說:“諸王紛争,使大清國陷于内亂地步。

    我是在太祖創業的時候,也就是後金建國之前,十五歲來到愛新覺羅家的,那時先皇帝還是四大貝勒中的四貝勒,離現在已經三十年了。

    天命十一年秋天,太祖歸天,太宗皇帝繼位,第二年改為天聰元年,我稱為中宮大福晉。

    崇德改元,太宗廢除汗号,南郊拜天,受滿、蒙、漢與朝鮮各族臣民擁戴,焚香盟誓,稱為大清皇帝,我也改稱中宮皇後。

    三十年來,我親眼看着太祖爺和太宗皇帝如何經曆無數血戰,草創江山,建立後金,又改稱大清。

    輔政王呀,鄭親王呀,你也是快到五十歲的人了!當年的四大貝勒,如今隻剩下禮親王一人了!……” 鄭親王勸說道:“這些事我全清楚,太後不要傷心,也不用再說了。

    今日隻說肅親王有罪的事……” 太後用袖頭揩揩眼角,接着說道:“你同睿親王都是輔政王,如何處罰豪格的事,隻同滿朝文武大臣商議,不用問我們兩官太後。

    我們二人遵守太祖遺訓,對朝廷大政,自來不聞不問,隻在宮中撫育幼主,直到他能夠親自執政為止。

    當年的四大貝勒,如今隻有禮親王還在人世,我記得他今年六十歲了。

    關于處死豪格的事,禮親王怎麼說呀?” 聖母皇太後在心中說:“問得好,問得好。

    ” 鄭親王明白清甯宮皇太後不同意處死豪格,于是說道:“兩官太後雖然不問朝政,可是皇上年幼,群臣不敢多言,禮親王在上午的會議上隻是沉吟不決,所以睿親王想知道兩宮太後有什麼主張。

    ” 清甯宮皇太後忽然說道:“豪格雖不是我生的兒子,可是他是先皇帝的長子,我是中宮皇後,他自來都稱我母後。

    關于你們對他如何治罪,何必問我?我死後如何對太宗皇帝說話?” 濟爾哈朗低頭不語。

     清甯宮太後又說:“目前福臨雖在幼年,可是幾年之後,他會執掌朝政。

    豪格是他的同父異母長兄,都是太宗骨血。

    今日殺了豪格,幾年之後,他會有什麼想法?” 濟爾哈朗雖然低頭不語,但在心中點頭。

    因為談到幼主,他把眼光轉向永福宮皇太後,表示他對聖母皇太後的尊重。

     永福宮太後接着說道:“今天在大政殿發生的大事,清甯宮皇太後已經聽鳳凰門的值班章京詳細禀報,隻是小皇上一字不知。

    小皇上是一個聰明孩子,他在三官廟院中聽見大政殿前的呼叫聲,回宮後臉色都白了,噙着兩眼淚水。

    你們想想,殺掉肅親王這樣的大事,再過幾年,他親政以後會怎樣看呢?” 鄭親王濟爾哈朗完全明白了兩宮太後要保全肅親王的意思,這和他自己的心思相合,便起身辭出,趕快向多爾衮複命去了。

     年輕的聖母皇太後對清甯宮皇太後回答鄭親王的話滿心佩服,她忽然情不自禁地依照娘家的稱呼說道: “姑媽,你不愧做了多年的中宮皇後,受臣民擁戴。

    剛才你對鄭親王說的話合情合理!” 清甯宮皇太後淡淡一笑,看見兩個宮女進來侍候,她揮手使她們退出,悄悄說道: “現在還不能說能保住豪格的命。

    據我看,睿親王這個人,既是我大清再一次開國創業的難得人才,也是一個心狠手辣……” 以下的話她的聲音小得連年輕的聖母皇太後也聽不清楚。

    但是她的侄女還是明白了她的意思,頻頻點頭,随即起身回永福宮了。

     下午,小皇上又照例乘坐四人擡的小黃轎往三官廟上學去了。

    上午沿途那些戒備森嚴的将士沒有了,氣氛又恢複了往日的平靜。

    但是小皇上的心中并不平靜,他不斷想着母後告訴他的,上午曾殺了幾個人,其中有立過戰功的大臣。

    母親還告訴他,他的同父異母長兄,即肅親王豪格,也可能會在今晚或明日被砍掉腦袋。

    要砍掉肅親王的腦袋,太可怕了。

    當母後同他談這件事的時候,他幾乎忍不住大哭起來。

     下午第一課仍是寫仿。

    但是在開始寫仿的時候,他不由得想到他的長兄要給人砍掉腦袋,再也不能夠靜下心來,先滾出熱淚,緊接着忽然撇撇嘴,向桌上抛掉毛筆,伏在仿紙上哭了起來。

     在桌邊照料皇上寫漢字的禦前蒙師和兩個宮女一時慌了,趕快問皇上為何難過。

    小皇上哭着回答。

    雖然由于泣不成聲,但是身邊的人們仍然明白他是因為他的長兄肅親王今天或明天将被斬首,他沒有心思寫仿。

    他最後用力說道: “我要回宮!回宮!” 禦前蒙師們趕快計議一下,隻好在院中跪送小皇帝上轎回宮。

     順治小皇帝的禦前蒙師都是由内秘書院選派的,皇帝的學習情況每日由為首的蒙師報告内秘書院大學士,有重要事還得報告多爾衮知道。

    多爾衮首先知道兩宮皇太後對肅親王事件的态度,接着又知道小皇上為豪格事哭了一場。

    關于處死豪格的事,他本來就在猶豫,這天下午,他不能不改變态度。

    盡管他心狠手辣,大權在握,但是各種條件迫使他改變主意。

    于是肅親王保住了性命。

     第二天上午,多爾衮又在大政殿召集文武百官會商南征大計,在會議開始的時候先宣布對豪格的處分決定。

    他說: “昨日據許多知情大臣讦告,我同和碩鄭親王,以及諸王、貝勒、貝子、公,以及内院大臣等,審問屬實,決定将肅親王幽禁,等待治罪。

    後來因為肅親王所犯罪惡多端,一時算不清楚,暫且不去清算,今日暫且将他釋放,将他管轄的正藍旗剝奪七個牛錄的人,分給上三旗,再罰銀五千兩,廢為庶人,随軍出征,立功贖罪。

    ” 清朝将王爵以下,包括貝勒、貝子、公和三品以上的文武大員,習慣上稱為“王公大臣”,是清朝的最高層統治集團,王爵一級有的是親王,有的不是。

    還有郡王一級,相當于原來的貝勒。

    今天因為要商議大軍南征的重大國事,所以大清政權的核心人物全出席了。

     輔政睿親王多爾衮為着減輕處理肅親王問題的分量,他故意在商議出兵的大事時附帶宣布他與鄭親王對于處理此事的決定。

    另一方面,對于兩官太後的态度和幼主在三官廟學中為此事哭泣的事一字不提,避免國史院的史臣們寫入實錄。

     王公大臣們聽了多爾衮關于對豪格暫不處死的決定以後,大家心上的石頭落地了。

    于是大清朝最高統治集團今日的朝廷氣氛與昨日恰恰相反,變得十分活躍和振奮。

    八年以前的丙子年,先皇帝皇太極接受滿、漢、蒙古以及朝鮮等各族臣民的擁戴,仿效中國傳統制度,也仿效中國禮儀,祭告天地祖宗,廢除汗号,改稱皇帝,改元崇德。

    從那時起,清太宗和他的大臣們朝思暮想的就是進入“中原”(實際是進入長城),攻占北京。

    如今由于崇祯亡國,李自成進北京後暴露了必将失敗的種種弱點,盛京方面的王公大臣們完全清楚:目前正是實現太宗皇帝生前宿願的難得機會。

    因為有這種共同認識,所以多爾衮不需要向王公大臣們說明他決定趕快率領大軍南下的各種理由,隻是告訴大家大軍從盛京出發的日子以及應該準備的若幹事項。

    說完之後,立刻散朝,各衙門的大小官員以及各旗的大小将領,立刻行動起來。

     因為擇定出師的吉利日子是四月初九日,出征前有許許多多大事須要以幼主的名義處理,所以午膳以後,多爾衮就派官員進宮,禀明睿親王為即将統兵南征的事求見兩宮太後。

    很快得到永福宮太後回話: “兩宮皇太後已知兩位和碩輔政親王赦免豪格死罪,暫時隻削去王爵,降為庶人,罰銀五千兩,奪去七個牛錄,責其随軍出征,立功贖罪。

    兩宮太後知豪格保住性命,心中十分欣慰,皇上也不哭了。

    隻是清甯宮太後昨日偶感風寒,加上為豪格事操心,今日身體不适,正在服藥。

    和碩輔政睿親王關于出征之事,可向永福宮皇太後詳細回禀,不必晉見清甯宮皇太後了。

    ” 一聽說是從永福官中傳回來的口谕,輔政睿親王趕快起身,肅然恭聽。

    他的眼前出現了聖母皇太後的面影,同時仿佛聽見了莊重裡含有溫柔的說話聲音。

     下午一過未時,多爾衮脫了便服,換了朝服,帶着幾名護衛,騎馬前往皇宮wWw.tianyashuku.com。

    護衛們停在鳳凰門外的台階下,多爾衮一個人走了上去。

    奉聖母皇太後之命等候在鳳凰門内的女官随即帶引他走進永福官,在聖母皇太後的面前簡單地行了禮。

    皇太後含着微笑,用眼睛示意他在對面的椅子上坐下。

    因為要商議軍國大事,所以皇太後揮手使身邊的宮女們都回避了。

     大概是因為睿親王即将率師出征,為大清建立大業,所以年輕的皇太後顯得特别高興。

    她今年隻有三十一歲,頭發又多又黑,左右發髻上插着較大的翡翠簪子,露在外邊的一端有珍珠流蘇。

    聖母皇太後隻是因為頭發特别多,宮女們為她梳成這樣發式。

    大約兩百年後,到了清朝晚年,“兩把頭”的發式興起,兩個分開的發簪就變成一根“扁方”了。

     聖母皇太後本來就皮膚白嫩,明眸皓齒,配着這樣的發式,加上一朵為丈夫帶孝的絹制白花,穿着一身華貴而素雅的便服,繡花黃緞長裙下邊的花盆底鞋,使她在端莊裡兼有青春之美。

    多爾衮隻比她大幾個月,不知為什麼很願意單獨一個人向她奏事,可是此刻卻不敢正眼看她,平時令滿漢大臣望而生畏的英雄氣概,竟然消失大半。

     聖母皇太後首先問道:“睿親王,你率兵出征之後,盛京是我大清的根本重地,也是朝廷所在,你作什麼妥善安排?” 多爾衮回答:“臣等已經議定,盛京為皇上與朝廷所在地,輔政鄭親王率領一部分官員留守,照舊處理日常朝政。

    滿洲八旗兵與蒙古八旗兵各三分之二,漢軍三順王等全部人馬,随臣南征。

    上三旗留下的人馬守衛盛京,巴牙喇兵駐防皇宮周圍,日夜巡邏。

    請兩宮太後放心,在臣南征期間,鄭親王及留守諸臣忠心輔弼幼主,一如往日。

    ” “噢,這就好了!”聖母皇太後含笑說,不期與多爾衮的炯炯目光碰到一起,心中一動,趕快回避。

     多爾衮說道:“我為了大清的創業,也為了皇太後,誓忠輔幼主進北京為中國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