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關燈
小
中
大
喇兵立即将以上三人捆綁,推了出去。
多爾衮接着又說:“羅碩,曾因他亂發诏谕,禁止他再與肅親王來往。
後來他又進出肅親王府,私相計議。
斬首!” 兩名巴牙喇兵立刻将羅碩綁了,推出殿外。
另外,有兩個官員被罰各打一百鞭子;将楊善和羅碩的家産沒收,賞給圖賴;将俄莫克圖和伊成格的家産沒收,賞給何洛會。
現在,所有的人都等待睿親王宣布對豪格的處分,整個大政殿内外都屏息了。
多爾衮向大家問道: “肅親王罪惡多端,又是禍首,應當如何處治?” 緊張的屏息。
多爾衮向鄭親王問道:“鄭親王,你說,應該如何處分?” 濟爾哈朗隻要說一句話,豪格的死罪就可以定了。
然而昨夜多爾衮在鄭親王府密商今天如何審案的時候,鄭親王對于多爾衮要處死肅親王的主張雖不明确反對,也不表示同意,總是沉吟不語。
此刻他更加猶豫。
漢臣們不敢做聲,滿臣們也沒有人慷慨陳詞,都不主張将肅親王立即斬首。
在此關鍵時候,竟然連忠于睿親王的何洛會和圖賴二位大臣也有點躊躇了。
大政殿内外屏息無聲。
大家心中明白,輔政睿親王想趁着今天除掉肅親王,使皇族親王中不會再有人妨礙他專擅朝政。
但是大家也看清楚他不是一位寬宏有德的人,許多人是怕他,不是服他,萬一朝局有變,他的下場可能比别人更慘。
何況,不管怎麼說,肅親王是大行皇帝的長子,當今順治皇帝的同父異母長兄,曾立過多次戰功。
如今若将他殺了,日後一旦朝局有變,不但睿親王會被追究殺害肅親王的罪責,凡是附和與慫恿睿親王這樣做的人也一個個難辭其咎。
正在這時,奉命負責将楊善等斬首的巴牙喇章京帶着四個兵丁,将幾顆血淋淋的人頭扔在大政殿前的階下,然後進殿,向兩位輔政王跪下禀道: “啟禀兩位輔政親王,罪臣楊善等均已斬訖。
還要斬什麼人,請吩咐!” 大政殿内外的滿漢朝臣毛骨悚然,更加屏息無聲。
多爾衮看見滿漢百官屏息,鄭親王臉色沉重,沒有擡頭,也不做聲,他自己忽然拿不定主意了。
和碩禮親王代善臉色沉重,似有所思。
多爾衮悄悄向禮親王問道: “對肅親王如何處分?” 滿漢大小文武官員,包括諸王、貝勒、貝子,都知道肅親王的死活隻在年高望重的禮親王代善的一句話。
代善的表情嚴肅,對多爾衮說了一句話,聲音極小,别人不能聽清。
随即多爾衮對滿漢朝臣宣布: “肅親王是亂政禍首,罪惡多端,如何治罪,明日另行詳議。
巴牙喇兵,将肅親王嚴加看管,不許他回到肅親王府,不許他同人來往!” 大家斂聲屏氣地看着肅親王被幾個雄赳赳的巴牙喇兵帶了出去。
“散朝!”多爾衮最後吩咐。
滿漢群臣躬身肅立,連大氣兒也不敢出,等候輔政睿親王多爾衮、鄭親王濟爾哈朗和禮親王代善三人走出以後,才腳步輕輕地退朝。
沒人敢交頭接耳,但大家的心中有一句共同的問話: “明天會斬肅親王麼?” 經過上午在大政殿的一陣血腥的政治風暴,多爾衮對豪格一派人的鬥争獲得了重大勝利。
現在剩下的大問題隻有一個,就是是否趁此時将豪格殺掉。
大清國雖然名義上有兩位輔政王,但實際上朝廷的大權是攥在他多爾衮的手裡,他隻要決定殺豪格,豪格的頭就會落地,從此以後在愛新覺羅家族的親王中再也沒有人敢同他鬧别扭了。
但是回到睿王府中,頭腦稍微冷靜以後,他更加拿不定主意了。
他首先想到的是,昨晚他同鄭親王商量今天案子的情景。
對于要處治的幾個人,其中有的處死,有的重罰,鄭親王尊重他的意見,都不阻撓。
惟獨他提到要處死豪格這個禍首,提了兩次,鄭親王都是沉吟不語。
接着他想到,今天上午在大政殿,他幾次問大家應當如何處治豪格的罪,文武官員們沒人做聲,連他自己的心腹何洛會也不說話。
他又忽然想到,當他向禮親王悄聲詢問意見時,禮親王悄聲回答一句話: “他的罪大,不要匆忙斬他……明天再議吧。
” 這些情況,使多爾衮開始明白,殺肅親王不同于殺楊善等人。
豪格雖然可殺,但他是先皇帝的長子,幼主福臨的長兄,曾立過許多戰功,還曾經幫助先皇帝位理朝政,至今還是一旗之主。
多爾衮想到這些情況,他原諒了何洛會等人的沉默,也明白了禮親王為何說出來“明天再議”的話。
然而他是性格倔強的人,既然決心要殺掉豪格,那就要在他率大清兵南征之前殺掉豪格,決不因别人心中顧慮使他手軟。
他想到了一個主意:命鄭親王下午進宮,将今日在大政殿揭發豪格等人互相勾結、陰謀亂政的罪款,向兩宮皇太後詳細禀奏。
還要禀明幾個與肅親王陰謀亂政的黨羽如楊善等人已經斬首,還有幾個人也處了重罰。
按豪格罪款,本該處死,但今日上午暫時從緩,特來請示兩位太後降旨如何發落為好。
他想,由于他擁立福臨繼承皇位,永福宮太後必不會 25反對他處死豪格,而清甯宮太後對擁立福臨繼承皇位的大事也是熱心贊成的。
為了安定大清朝政,兩宮太後不會反對他處死豪格。
隻要兩宮太後不說反對的話,他就可以立刻将豪格處死,不留後患。
他将主意想好以後,便親自到鄭親王府,請鄭親王在午膳之前就進宮一趟,向兩宮皇太後禀奏上午在大政殿發生的朝廷大事,也将如何治豪格的大罪向兩宮太後請旨。
濟爾哈朗已經看出來滿朝文武都無意處死豪格,都認為多爾衮做得太過火了。
他自己也是同樣心思,但是懾于多爾衮的威勢,隻好進宮,晉見兩宮太後。
至于豪格的生死,隻有在兩宮太後前見機行事,聽天由命了。
今天在大政殿發生的流血鬥争,事前皇宮中絲毫不知。
當早膳以後,宮女們送皇上乘小黃轎下了鳳凰門的高台階去三官廟上學,才有一個聖母皇太後的心腹宮女匆匆回宮,禀報說鳳凰門外直到三官廟,沿路增添了許多巴牙喇官兵,戒備森嚴,不知何故。
永福宮皇太後大驚,不覺臉色一變,心中狂跳。
自從她的兒子繼承皇位以來,她被尊為太後,但是對于多爾衮她口中不敢露出一句評論的話,隻稱贊他自己不争皇位,鎮壓了别的觊觎皇位的親王,一心擁戴福臨繼位的大功,然而她不僅認識滿文和蒙古文,對漢文的曆史書也略能讀懂,心中明白多爾衮正是中國書上所說的“權臣”,十分可怕。
她在宮中除用心教福臨讀書寫字外,也叮囑兒子在學中好生聽禦前蒙師的話,用心學習。
她盼望兒子趕快長大,能夠平安地到了親政年紀。
每當她将小皇帝抱在懷中,教他讀書,盼望他趕快長大,同時總不免想到她對多爾衮既要倚靠,又要提防,不由得在心中暗暗歎道: “兒呀,我們是皇上和太後,也是孤兒寡婦!” 一聽回宮來的心腹宮女禀奏皇宮外戒備森嚴的情況,她趕快去向清甯宮太後詢問。
清甯宮太後說道: “我剛才也聽到宮女禀報了,也覺得奇怪。
睿親王就要率大軍出征,朝廷上不應該再出事情。
我已經将鳳凰門值班的章京叫來,問他出了什麼大事,他也說不清楚,隻說皇宮周圍和盛京城内都有上三旗人馬巡邏。
既然是上三旗的人馬巡邏,我就放心了。
我已經命他去大政殿看一看,朝廷上到底出了什麼大事,趕快回來禀報。
” 永福宮太後最關心的是她的兒子,說道:“太後,三官廟離大政殿很近,我想将小皇上接回官來,免得他受了驚吓,你看可以麼?” “也好,你就差一個宮女去吧。
” “我差宮女去就說是兩宮太後的口谕?” “可以。
不過,先要叫那四位禦前蒙師知道,要尊重他們。
” 過了一陣,小皇上回官來了。
在鳳凰門内一下了四人擡的小黃轎,他就急急地向清甯宮奔跑。
随駕侍候的乳母和幾個宮女怕他跌跤,緊緊在後跟着。
他的生母、永福宮皇太後聽見聲音,趕快從東暖閣中出來迎他。
他按照習慣,先 27向親生母親行半跪禮,用稚聲說道:“向母後請安!”随即進到暖閣,向正宮太後請安。
聖母皇太後忽然看見小皇上神色異常,噙着眼淚,趕快向跪在地上請安的乳母和宮女們問道: “三官廟出了什麼事情?” 乳母回答說:“接到兩宮太後傳谕,皇上正要回宮,剛剛在三官廟的院子裡準備坐進轎中,四位蒙師跪在地上送駕的時候,忽然從大政殿院中傳來用鞭子打人聲和慘痛的呼叫聲。
皇上從來沒有聽見過這種聲音,站在轎門口一聽,臉色就變了……” 一個宮女接着啟奏:“奴才等趕快說,請上轎回宮吧,不要怕,你是皇上,這事與你無幹,快進轎吧,不用怕!” 聖母皇太後将福臨攬在膝前,替他揩去兩隻眼角的餘淚,然後說: “玩去吧,下午再送你去學裡寫字讀書。
” 福臨被宮女們帶出清甯宮玩耍去了。
不過片刻,奉清甯宮皇太後口谕去大政殿詢問消息的、在鳳凰門值班的巴牙喇章京進來,向兩位皇太後跪禀了今日在大政殿發生的朝政大事,使兩位皇太後大為震驚。
清甯宮皇太後盡管心中震驚,但是她嫁給大行皇帝皇太極已經三十年,既在大清國擁有中宮皇後的崇高地位,也經曆過幾次驚天動地的大事,所以這時能夠處變不驚。
聽完以後,她揮手使值班的章京退出,然後轉向福臨的母親低聲問道: “睿親王在出兵前殺了楊善等幾位大臣,還要處死肅親王,隻是群臣沒人附和,他才把處死肅親王的事緩了一步。
我看,不殺掉肅親王他決不甘心。
肅親王會不會被殺,隻是明天的事。
你我是兩官太後……” 忽然一位女官進來啟奏:“啟禀兩位太後,和碩鄭親王在鳳凰門請求接見,說他有要事面奏兩位太後。
” 清甯宮太後輕聲說:“果然不出所料!……帶他進來!” 女官在清甯宮階上傳呼:“引鄭親王進來!” 兩宮太後已經來不及進行商量,隻是互相交換了一個眼色。
永福宮皇太後已經在心中拿定了主意,但還沒有對清甯宮太後說出,濟爾哈朗已經走上台階了。
濟爾哈朗進來後向兩位太後簡單地行禮問安,神情有點緊張。
清甯宮皇太後命他在一把椅子上坐下,裝做什麼也不知道,用平常的口氣問道: “鄭親王今日進宮,有什麼大事禀奏?” 濟爾哈朗欠身說道:“今日上午,在大政殿出了一件大事,兩宮太後可都知道?睿親王正是為了此事,囑咐臣進宮來向兩位太後禀奏明白。
應該對肅親王如何治罪,請兩位太後吩咐。
” 清甯宮太後
多爾衮接着又說:“羅碩,曾因他亂發诏谕,禁止他再與肅親王來往。
後來他又進出肅親王府,私相計議。
斬首!” 兩名巴牙喇兵立刻将羅碩綁了,推出殿外。
另外,有兩個官員被罰各打一百鞭子;将楊善和羅碩的家産沒收,賞給圖賴;将俄莫克圖和伊成格的家産沒收,賞給何洛會。
現在,所有的人都等待睿親王宣布對豪格的處分,整個大政殿内外都屏息了。
多爾衮向大家問道: “肅親王罪惡多端,又是禍首,應當如何處治?” 緊張的屏息。
多爾衮向鄭親王問道:“鄭親王,你說,應該如何處分?” 濟爾哈朗隻要說一句話,豪格的死罪就可以定了。
然而昨夜多爾衮在鄭親王府密商今天如何審案的時候,鄭親王對于多爾衮要處死肅親王的主張雖不明确反對,也不表示同意,總是沉吟不語。
此刻他更加猶豫。
漢臣們不敢做聲,滿臣們也沒有人慷慨陳詞,都不主張将肅親王立即斬首。
在此關鍵時候,竟然連忠于睿親王的何洛會和圖賴二位大臣也有點躊躇了。
大政殿内外屏息無聲。
大家心中明白,輔政睿親王想趁着今天除掉肅親王,使皇族親王中不會再有人妨礙他專擅朝政。
但是大家也看清楚他不是一位寬宏有德的人,許多人是怕他,不是服他,萬一朝局有變,他的下場可能比别人更慘。
何況,不管怎麼說,肅親王是大行皇帝的長子,當今順治皇帝的同父異母長兄,曾立過多次戰功。
如今若将他殺了,日後一旦朝局有變,不但睿親王會被追究殺害肅親王的罪責,凡是附和與慫恿睿親王這樣做的人也一個個難辭其咎。
正在這時,奉命負責将楊善等斬首的巴牙喇章京帶着四個兵丁,将幾顆血淋淋的人頭扔在大政殿前的階下,然後進殿,向兩位輔政王跪下禀道: “啟禀兩位輔政親王,罪臣楊善等均已斬訖。
還要斬什麼人,請吩咐!” 大政殿内外的滿漢朝臣毛骨悚然,更加屏息無聲。
多爾衮看見滿漢百官屏息,鄭親王臉色沉重,沒有擡頭,也不做聲,他自己忽然拿不定主意了。
和碩禮親王代善臉色沉重,似有所思。
多爾衮悄悄向禮親王問道: “對肅親王如何處分?” 滿漢大小文武官員,包括諸王、貝勒、貝子,都知道肅親王的死活隻在年高望重的禮親王代善的一句話。
代善的表情嚴肅,對多爾衮說了一句話,聲音極小,别人不能聽清。
随即多爾衮對滿漢朝臣宣布: “肅親王是亂政禍首,罪惡多端,如何治罪,明日另行詳議。
巴牙喇兵,将肅親王嚴加看管,不許他回到肅親王府,不許他同人來往!” 大家斂聲屏氣地看着肅親王被幾個雄赳赳的巴牙喇兵帶了出去。
“散朝!”多爾衮最後吩咐。
滿漢群臣躬身肅立,連大氣兒也不敢出,等候輔政睿親王多爾衮、鄭親王濟爾哈朗和禮親王代善三人走出以後,才腳步輕輕地退朝。
沒人敢交頭接耳,但大家的心中有一句共同的問話: “明天會斬肅親王麼?” 經過上午在大政殿的一陣血腥的政治風暴,多爾衮對豪格一派人的鬥争獲得了重大勝利。
現在剩下的大問題隻有一個,就是是否趁此時将豪格殺掉。
大清國雖然名義上有兩位輔政王,但實際上朝廷的大權是攥在他多爾衮的手裡,他隻要決定殺豪格,豪格的頭就會落地,從此以後在愛新覺羅家族的親王中再也沒有人敢同他鬧别扭了。
但是回到睿王府中,頭腦稍微冷靜以後,他更加拿不定主意了。
他首先想到的是,昨晚他同鄭親王商量今天案子的情景。
對于要處治的幾個人,其中有的處死,有的重罰,鄭親王尊重他的意見,都不阻撓。
惟獨他提到要處死豪格這個禍首,提了兩次,鄭親王都是沉吟不語。
接着他想到,今天上午在大政殿,他幾次問大家應當如何處治豪格的罪,文武官員們沒人做聲,連他自己的心腹何洛會也不說話。
他又忽然想到,當他向禮親王悄聲詢問意見時,禮親王悄聲回答一句話: “他的罪大,不要匆忙斬他……明天再議吧。
” 這些情況,使多爾衮開始明白,殺肅親王不同于殺楊善等人。
豪格雖然可殺,但他是先皇帝的長子,幼主福臨的長兄,曾立過許多戰功,還曾經幫助先皇帝位理朝政,至今還是一旗之主。
多爾衮想到這些情況,他原諒了何洛會等人的沉默,也明白了禮親王為何說出來“明天再議”的話。
然而他是性格倔強的人,既然決心要殺掉豪格,那就要在他率大清兵南征之前殺掉豪格,決不因别人心中顧慮使他手軟。
他想到了一個主意:命鄭親王下午進宮,将今日在大政殿揭發豪格等人互相勾結、陰謀亂政的罪款,向兩宮皇太後詳細禀奏。
還要禀明幾個與肅親王陰謀亂政的黨羽如楊善等人已經斬首,還有幾個人也處了重罰。
按豪格罪款,本該處死,但今日上午暫時從緩,特來請示兩位太後降旨如何發落為好。
他想,由于他擁立福臨繼承皇位,永福宮太後必不會 25反對他處死豪格,而清甯宮太後對擁立福臨繼承皇位的大事也是熱心贊成的。
為了安定大清朝政,兩宮太後不會反對他處死豪格。
隻要兩宮太後不說反對的話,他就可以立刻将豪格處死,不留後患。
他将主意想好以後,便親自到鄭親王府,請鄭親王在午膳之前就進宮一趟,向兩宮皇太後禀奏上午在大政殿發生的朝廷大事,也将如何治豪格的大罪向兩宮太後請旨。
濟爾哈朗已經看出來滿朝文武都無意處死豪格,都認為多爾衮做得太過火了。
他自己也是同樣心思,但是懾于多爾衮的威勢,隻好進宮,晉見兩宮太後。
至于豪格的生死,隻有在兩宮太後前見機行事,聽天由命了。
今天在大政殿發生的流血鬥争,事前皇宮中絲毫不知。
當早膳以後,宮女們送皇上乘小黃轎下了鳳凰門的高台階去三官廟上學,才有一個聖母皇太後的心腹宮女匆匆回宮,禀報說鳳凰門外直到三官廟,沿路增添了許多巴牙喇官兵,戒備森嚴,不知何故。
永福宮皇太後大驚,不覺臉色一變,心中狂跳。
自從她的兒子繼承皇位以來,她被尊為太後,但是對于多爾衮她口中不敢露出一句評論的話,隻稱贊他自己不争皇位,鎮壓了别的觊觎皇位的親王,一心擁戴福臨繼位的大功,然而她不僅認識滿文和蒙古文,對漢文的曆史書也略能讀懂,心中明白多爾衮正是中國書上所說的“權臣”,十分可怕。
她在宮中除用心教福臨讀書寫字外,也叮囑兒子在學中好生聽禦前蒙師的話,用心學習。
她盼望兒子趕快長大,能夠平安地到了親政年紀。
每當她将小皇帝抱在懷中,教他讀書,盼望他趕快長大,同時總不免想到她對多爾衮既要倚靠,又要提防,不由得在心中暗暗歎道: “兒呀,我們是皇上和太後,也是孤兒寡婦!” 一聽回宮來的心腹宮女禀奏皇宮外戒備森嚴的情況,她趕快去向清甯宮太後詢問。
清甯宮太後說道: “我剛才也聽到宮女禀報了,也覺得奇怪。
睿親王就要率大軍出征,朝廷上不應該再出事情。
我已經将鳳凰門值班的章京叫來,問他出了什麼大事,他也說不清楚,隻說皇宮周圍和盛京城内都有上三旗人馬巡邏。
既然是上三旗的人馬巡邏,我就放心了。
我已經命他去大政殿看一看,朝廷上到底出了什麼大事,趕快回來禀報。
” 永福宮太後最關心的是她的兒子,說道:“太後,三官廟離大政殿很近,我想将小皇上接回官來,免得他受了驚吓,你看可以麼?” “也好,你就差一個宮女去吧。
” “我差宮女去就說是兩宮太後的口谕?” “可以。
不過,先要叫那四位禦前蒙師知道,要尊重他們。
” 過了一陣,小皇上回官來了。
在鳳凰門内一下了四人擡的小黃轎,他就急急地向清甯宮奔跑。
随駕侍候的乳母和幾個宮女怕他跌跤,緊緊在後跟着。
他的生母、永福宮皇太後聽見聲音,趕快從東暖閣中出來迎他。
他按照習慣,先 27向親生母親行半跪禮,用稚聲說道:“向母後請安!”随即進到暖閣,向正宮太後請安。
聖母皇太後忽然看見小皇上神色異常,噙着眼淚,趕快向跪在地上請安的乳母和宮女們問道: “三官廟出了什麼事情?” 乳母回答說:“接到兩宮太後傳谕,皇上正要回宮,剛剛在三官廟的院子裡準備坐進轎中,四位蒙師跪在地上送駕的時候,忽然從大政殿院中傳來用鞭子打人聲和慘痛的呼叫聲。
皇上從來沒有聽見過這種聲音,站在轎門口一聽,臉色就變了……” 一個宮女接着啟奏:“奴才等趕快說,請上轎回宮吧,不要怕,你是皇上,這事與你無幹,快進轎吧,不用怕!” 聖母皇太後将福臨攬在膝前,替他揩去兩隻眼角的餘淚,然後說: “玩去吧,下午再送你去學裡寫字讀書。
” 福臨被宮女們帶出清甯宮玩耍去了。
不過片刻,奉清甯宮皇太後口谕去大政殿詢問消息的、在鳳凰門值班的巴牙喇章京進來,向兩位皇太後跪禀了今日在大政殿發生的朝政大事,使兩位皇太後大為震驚。
清甯宮皇太後盡管心中震驚,但是她嫁給大行皇帝皇太極已經三十年,既在大清國擁有中宮皇後的崇高地位,也經曆過幾次驚天動地的大事,所以這時能夠處變不驚。
聽完以後,她揮手使值班的章京退出,然後轉向福臨的母親低聲問道: “睿親王在出兵前殺了楊善等幾位大臣,還要處死肅親王,隻是群臣沒人附和,他才把處死肅親王的事緩了一步。
我看,不殺掉肅親王他決不甘心。
肅親王會不會被殺,隻是明天的事。
你我是兩官太後……” 忽然一位女官進來啟奏:“啟禀兩位太後,和碩鄭親王在鳳凰門請求接見,說他有要事面奏兩位太後。
” 清甯宮太後輕聲說:“果然不出所料!……帶他進來!” 女官在清甯宮階上傳呼:“引鄭親王進來!” 兩宮太後已經來不及進行商量,隻是互相交換了一個眼色。
永福宮皇太後已經在心中拿定了主意,但還沒有對清甯宮太後說出,濟爾哈朗已經走上台階了。
濟爾哈朗進來後向兩位太後簡單地行禮問安,神情有點緊張。
清甯宮皇太後命他在一把椅子上坐下,裝做什麼也不知道,用平常的口氣問道: “鄭親王今日進宮,有什麼大事禀奏?” 濟爾哈朗欠身說道:“今日上午,在大政殿出了一件大事,兩宮太後可都知道?睿親王正是為了此事,囑咐臣進宮來向兩位太後禀奏明白。
應該對肅親王如何治罪,請兩位太後吩咐。
” 清甯宮太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