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關燈
小
中
大
,請求允許他留在盛京。
他的心腹們害怕多爾衮對他疑心,勸他不要去見多爾衮和濟爾哈朗,認為兩位輔政王不但不會答應,反而會引起多爾衮的疑心。
知道明日上午将在大政殿舉行文武百官會議,商量大軍南征大計,他的心中十分煩悶,晚膳時随便喝了幾杯悶酒,罵了在身邊服侍的仆人。
睡到炕上以後,久久不能入睡。
他的福晉同多爾衮的福晉是姊妹,長得也相當美。
因為他心中很恨多爾衮,今晚連自己的年輕美貌的福晉也不肯摟到懷中,将她推離開自己身子。
因為多爾表身上有病,他在心裡咒罵多爾衮早日病死。
他的福晉隻聽見他憤憤自語,卻聽不清他說的是什麼,也不敢問。
在盛京城中,另外有一位上層官吏今晚的心情也很不安,他就是從前深受皇太極重用,倚為心腹,而如今又受多爾衮信任的漢人範文程。
他雖然年紀不到五十歲,卻是大清國的三朝元老,在滿漢文臣中的威望很高。
他官居秘書院大學士的高位,一向對國事負有重責,當然對明日的會議十分關心。
他身經朝廷中許多次風雲變幻,種種複雜鬥争,養成三種基本态度:一是不介入愛新覺羅的皇室鬥争;二是在滿漢關系問題上力求保持客觀、公正的立場;三是他看準了多爾衮在努爾哈赤子侄中是一位難得的傑出英才,必能為清國的未來做出一番大事,所以他願意看到多爾衮牢牢地專掌大清朝政,使大清國運興旺,進占北京,成為中國的主人。
可是他預感到将有什麼大事發生,明天上午要在大政殿舉行的滿漢文武百官會議不像是專為大軍南征的事,可能牽涉到别的大事。
他生長在遼東,從青年時代就投效努爾哈赤,雖然他對愛新覺羅家族的權位紛争從不介入,但内幕情況他是清楚的。
目前,關于多爾衮率師南征的許多重大事情(有些事情需要他經手辦理)都沒有商讨,更無準備,忽然睿親王決定明日在大政殿舉行滿漢文武百官會議,宣布南征大計,豈不突然?難道是為着,為着……? 他忽覺心中一亮,臉色一沉,在喉嚨中吃驚地說:“又是一件大事,是睿親王為出師準備的一着棋!”他從太師椅上忽地站起,在屋中踱了一陣,對明天将會發生的事情作了各種猜測,心中無法安靜。
明天将發生的大事非同一般朝政,它關乎大清國朝政前途,也關乎向中原進兵大計,他身為大清國的内院大學士,不能不十分關心,要在事件發生之前,自己的心中有個譜兒。
想來想去,他決定帶着戈什哈和親 9信仆人,步行前往鄭親王府,借故有重要請示,也許會探聽出明天将要發生的事。
範文程同鄭王府的官員一向很熟,大家對他都很尊敬。
他一到鄭王府的大門前,一位官員向他迎來,小聲說道: “兩位輔政王正在密商大事,範大人是不是奉谕前來?” 範文程含笑回答:“我是有兩件事要向鄭王爺當面請示。
既然兩位輔政王在密商大事,我今晚就不請示了。
”他向左右望一眼,小聲問道:“睿親王來了很久麼?” “睿王爺剛打一更就來,現在過了二更,已經密商了一個多更次了。
” 範文程不再說話,帶着戈什哈和仆人們走了。
他邊走邊在心裡說: “明天準定有驚人大事!” 陰曆四月初一日,盛京天色黎明,北風習習,頗有寒意。
肅親王豪格盡管自己的心中很不高興,但是因為睿親王治國令嚴,他隻好在不斷的雞啼聲中起床,在燈光下吃了早膳,穿戴整齊,腰間挂了心愛的腰刀。
過了一陣,他帶着幾個護衛和仆人,騎馬往大清門(注釋:大清門是大政殿宮院的正南門,好比北京紫禁城的午門,為百官入朝的必由之路。
)走去。
路上遇到一些滿漢官員也向大清門方向走去,因為他是和碩親王,爵位很高,所以官員們都向他讓路,還向他施禮請安。
他還看見,重要街口都增派了上三旗的官兵戒嚴。
看見這不尋常的戒嚴情況,起初他的心中一動,但随後想着今天是兩位輔政王與文武大臣會商南征大事,理應防備敵人的細作刺探消息,臨時戒嚴是應該的。
他贊成睿親王要趁李自成在北京立腳未穩,率領數萬精兵南征,這是先皇帝多年的心願,也是大清國上下臣民的心願。
但是他心中所惱恨的是,多爾衮明明知道他沒有出過痘,為什麼非叫他随大軍南征不可?倘若是先皇帝在世,能夠是這樣麼?他一邊向大清門走,一邊在馬上胡思亂想,越想越感到惱恨。
他又想到,去年八月間,先皇帝突然病故,他作為先皇帝長子,又是一旗之主,立過多次戰功,本該他繼承皇位,可是多爾衮為了專制朝政,故意擁立幼主,凡是不同意的人都被他殺掉。
他肅親王也幾乎遭了大禍。
此刻在馬上想到此事,他不由得在心中恨恨地說: “哼,反正你的身上有病,久治不愈,不是個長壽之人!” 豪格來到大清門前邊,滿漢文武官員來到的已經不少了。
多數人已經進去,分别在十王亭等候,還有少數人因為不常見面,站在大清門外互相寒暄,交換從北京來的消息。
豪格在大清門外下馬以後,也同幾個官員招呼,但是使他吃驚的不是今日來的人多,而是今日大清門外戒備森嚴,連附近的幾處街口都有正黃旗和正白旗的兵将把守,大清門内外則是專職守衛宮廷的巴牙喇兵警戒。
他的心中奇怪:南邊的細作決不敢來到此地,何必這樣戒備?随從的護衛和奴仆都留在大清門外,他大踏步走上台階。
守衛大清門的正三品巴牙喇章京(入關後改漢文名稱為護軍參領)迎着他打個千兒問好。
他問道: “王公大臣們已經來了多少?” “禮親王來得最早,還有幾位王爺也到了。
滿漢大臣中六部尚書、都察院正副堂上官、内三院大學士、各旗固山額真已經到了不少。
” “兩位輔政王爺到了麼?” “兩位輔政王爺還不曾駕到,想着也快了。
” 豪格知道多爾衮尚未來到,自己不曾遲誤,頓覺放心。
他正要擡腳前進,忽被守門的巴牙喇章京官員攔住,恭敬地告訴他說: “請王爺将腰刀留下。
” “啊?!” “王爺,都是一樣。
四更時從睿王府傳來口谕:今日不管親王郡王、大小官員,進大清門一律不許攜帶兵器。
兵器存放在大清門内,散朝以後交還。
剛才禮親王進來的時候,一聽說輔政睿親王有谕,他二話沒說,就把帶在身上二十多年的短劍解下來了。
” 豪格聽了這話,隻好交出腰刀,但心中感到驚異,猜想今天不是商議大軍南征的事,但究竟有什麼特别事故,他猜不出來,也沒有料到大禍會落在他的頭上。
大政殿又名笃恭殿、崇政殿,俗稱金銮殿,距大清門約有百步之遠。
寬闊的禦道兩旁是十王亭。
大政殿是在高台基上的一座八角亭形式的建築,上邊覆蓋黃色琉璃瓦,下用綠琉璃瓦鑲邊。
正北設有禦座,但因為順治尚在幼年,這圍着黃漆欄杆的禦座并不常用。
禦座前另設一張案子,為兩位輔政王上朝時坐的地方。
此刻因兩位輔政王尚未來到,所有的王公大臣和滿漢文武百官多數在大清門左右的朝房中休息等候。
大清門在盛京俗稱午門,是五開間的巍峨建築,西邊兩間是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公及尚書、大學士等三品以上官員等候上朝的地方,東邊的兩大間是爵位和官職稍次的官員等候上朝的地方。
大清門的地下設有地炕,在嚴冬時也溫暖如春。
今日雖然是四月初一日,但因為遼東天氣較冷,地炕仍未熄火。
豪格一進大清門就向左轉,進入滿洲語所謂“昂邦”一級的朝房。
他首先注意到年高望尊的和碩禮親王代善面帶憂容,肅立等候,并不落座。
因為禮親王是他的伯父,後金建國之初為“四大貝勒”之首,豪格進來向他簡單地行禮請安。
随即他看見别的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還看見恭順王孔有德、懷順王耿仲明、智順王尚可喜--當時俗稱“三順王”都已經來了。
因為禮親王沒有落座,别人也隻好肅立不動。
大家都猜到今天要出大事,但因為睿親王治國令嚴,沒人敢随便打聽,隻是一個個心中忐忑不安,臉色沉重,緊閉嘴唇。
洪承疇原以為今日是滿朝文武們共商南征大計,來到大清門以後才看出來今日的朝會與南征無關,同範文程站立在和親王背後,屏息等待。
範文程明白洪承疇對愛新覺羅皇室中的鬥争知道得很少,擔心他枉自害怕,用靴尖暗暗地将他的靴子碰了一下。
過了一陣,該來的文武官員都到齊了。
所有的人都屏息等候,傾聽大清門外的動靜。
一位内秘書院的章京進來,到禮親王面前打個千兒,小聲說道: “啟禀王爺,兩位輔政王爺已經轉過街口,快到大清門了。
” 所有肅立在禮親王身後和左右的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公及三品以上官員都渾身一震,注意聽大清門外動靜。
就在這刹那之間,站在禮親王近處的肅親王豪格的心中一動,朦胧地意識到可能會有不幸落到他的頭上,會有沒良心的人将他私下說的話向睿親王告密。
他的臉色突然一寒,心頭怦怦地跳了幾下。
範文程因為早就覺察出今天的朝會會出現大的事故,所以總在暗中觀察幾個人的神色,此時忽見肅親王神色略有異常,他原來的猜想證實了,在心裡說道: “啊,又出在皇室内部!” 又過片刻,一陣馬蹄聲來到了大清門外停下。
随即睿親王在前,鄭親王在後,走進大清門,通過十王亭中間的寬闊禦道,進了大政殿。
雖然今天任何王公大臣不準攜帶兵丁,但是,多爾衮和濟爾哈朗因為位居輔政親王,所以左右簇擁着八個佩着刀劍的巴牙喇兵和兩位輔政王的四名王府護軍,這十二個人全是年輕英武,精通武藝。
平時多爾衮和濟爾哈朗前來上朝,頂多帶四個人,既為保護自身,也為表示輔政親王的身份。
今天他們帶了這麼多人,使左右朝房中的人們不能不感到驚異。
豪格因自己心中有鬼,臉色突然大變,在心中說: “不知是哪一個忘恩負義的人出賣了我?” 多爾衮和濟爾哈朗走進大政殿,在禦座前所設的桌案後面落座。
多爾衮坐在正中,濟爾哈朗坐在他的右邊。
多爾衮面帶怒容,雙目炯炯,令人望而生畏。
濟爾哈朗雖然也是輔政王,但為人秉性比較平和,對多爾衮遇事退讓,所以在朝廷上較得人心。
他沒有一點怒容,倒是面帶愁容。
他們坐定之後,跟随進來的兩王府的親信護軍和多爾衮平日挑選的巴牙喇兵,有兩人進入大政殿内,站立在兩位輔政王的背後,其餘的站立大政殿門外的左右兩邊。
另外,專負責拱衛朝廷的巴牙喇兵今日調來的很多,都站在十王亭前邊的禦道兩側,戒備森嚴,使今日
他的心腹們害怕多爾衮對他疑心,勸他不要去見多爾衮和濟爾哈朗,認為兩位輔政王不但不會答應,反而會引起多爾衮的疑心。
知道明日上午将在大政殿舉行文武百官會議,商量大軍南征大計,他的心中十分煩悶,晚膳時随便喝了幾杯悶酒,罵了在身邊服侍的仆人。
睡到炕上以後,久久不能入睡。
他的福晉同多爾衮的福晉是姊妹,長得也相當美。
因為他心中很恨多爾衮,今晚連自己的年輕美貌的福晉也不肯摟到懷中,将她推離開自己身子。
因為多爾表身上有病,他在心裡咒罵多爾衮早日病死。
他的福晉隻聽見他憤憤自語,卻聽不清他說的是什麼,也不敢問。
在盛京城中,另外有一位上層官吏今晚的心情也很不安,他就是從前深受皇太極重用,倚為心腹,而如今又受多爾衮信任的漢人範文程。
他雖然年紀不到五十歲,卻是大清國的三朝元老,在滿漢文臣中的威望很高。
他官居秘書院大學士的高位,一向對國事負有重責,當然對明日的會議十分關心。
他身經朝廷中許多次風雲變幻,種種複雜鬥争,養成三種基本态度:一是不介入愛新覺羅的皇室鬥争;二是在滿漢關系問題上力求保持客觀、公正的立場;三是他看準了多爾衮在努爾哈赤子侄中是一位難得的傑出英才,必能為清國的未來做出一番大事,所以他願意看到多爾衮牢牢地專掌大清朝政,使大清國運興旺,進占北京,成為中國的主人。
可是他預感到将有什麼大事發生,明天上午要在大政殿舉行的滿漢文武百官會議不像是專為大軍南征的事,可能牽涉到别的大事。
他生長在遼東,從青年時代就投效努爾哈赤,雖然他對愛新覺羅家族的權位紛争從不介入,但内幕情況他是清楚的。
目前,關于多爾衮率師南征的許多重大事情(有些事情需要他經手辦理)都沒有商讨,更無準備,忽然睿親王決定明日在大政殿舉行滿漢文武百官會議,宣布南征大計,豈不突然?難道是為着,為着……? 他忽覺心中一亮,臉色一沉,在喉嚨中吃驚地說:“又是一件大事,是睿親王為出師準備的一着棋!”他從太師椅上忽地站起,在屋中踱了一陣,對明天将會發生的事情作了各種猜測,心中無法安靜。
明天将發生的大事非同一般朝政,它關乎大清國朝政前途,也關乎向中原進兵大計,他身為大清國的内院大學士,不能不十分關心,要在事件發生之前,自己的心中有個譜兒。
想來想去,他決定帶着戈什哈和親 9信仆人,步行前往鄭親王府,借故有重要請示,也許會探聽出明天将要發生的事。
範文程同鄭王府的官員一向很熟,大家對他都很尊敬。
他一到鄭王府的大門前,一位官員向他迎來,小聲說道: “兩位輔政王正在密商大事,範大人是不是奉谕前來?” 範文程含笑回答:“我是有兩件事要向鄭王爺當面請示。
既然兩位輔政王在密商大事,我今晚就不請示了。
”他向左右望一眼,小聲問道:“睿親王來了很久麼?” “睿王爺剛打一更就來,現在過了二更,已經密商了一個多更次了。
” 範文程不再說話,帶着戈什哈和仆人們走了。
他邊走邊在心裡說: “明天準定有驚人大事!” 陰曆四月初一日,盛京天色黎明,北風習習,頗有寒意。
肅親王豪格盡管自己的心中很不高興,但是因為睿親王治國令嚴,他隻好在不斷的雞啼聲中起床,在燈光下吃了早膳,穿戴整齊,腰間挂了心愛的腰刀。
過了一陣,他帶着幾個護衛和仆人,騎馬往大清門(注釋:大清門是大政殿宮院的正南門,好比北京紫禁城的午門,為百官入朝的必由之路。
)走去。
路上遇到一些滿漢官員也向大清門方向走去,因為他是和碩親王,爵位很高,所以官員們都向他讓路,還向他施禮請安。
他還看見,重要街口都增派了上三旗的官兵戒嚴。
看見這不尋常的戒嚴情況,起初他的心中一動,但随後想着今天是兩位輔政王與文武大臣會商南征大事,理應防備敵人的細作刺探消息,臨時戒嚴是應該的。
他贊成睿親王要趁李自成在北京立腳未穩,率領數萬精兵南征,這是先皇帝多年的心願,也是大清國上下臣民的心願。
但是他心中所惱恨的是,多爾衮明明知道他沒有出過痘,為什麼非叫他随大軍南征不可?倘若是先皇帝在世,能夠是這樣麼?他一邊向大清門走,一邊在馬上胡思亂想,越想越感到惱恨。
他又想到,去年八月間,先皇帝突然病故,他作為先皇帝長子,又是一旗之主,立過多次戰功,本該他繼承皇位,可是多爾衮為了專制朝政,故意擁立幼主,凡是不同意的人都被他殺掉。
他肅親王也幾乎遭了大禍。
此刻在馬上想到此事,他不由得在心中恨恨地說: “哼,反正你的身上有病,久治不愈,不是個長壽之人!” 豪格來到大清門前邊,滿漢文武官員來到的已經不少了。
多數人已經進去,分别在十王亭等候,還有少數人因為不常見面,站在大清門外互相寒暄,交換從北京來的消息。
豪格在大清門外下馬以後,也同幾個官員招呼,但是使他吃驚的不是今日來的人多,而是今日大清門外戒備森嚴,連附近的幾處街口都有正黃旗和正白旗的兵将把守,大清門内外則是專職守衛宮廷的巴牙喇兵警戒。
他的心中奇怪:南邊的細作決不敢來到此地,何必這樣戒備?随從的護衛和奴仆都留在大清門外,他大踏步走上台階。
守衛大清門的正三品巴牙喇章京(入關後改漢文名稱為護軍參領)迎着他打個千兒問好。
他問道: “王公大臣們已經來了多少?” “禮親王來得最早,還有幾位王爺也到了。
滿漢大臣中六部尚書、都察院正副堂上官、内三院大學士、各旗固山額真已經到了不少。
” “兩位輔政王爺到了麼?” “兩位輔政王爺還不曾駕到,想着也快了。
” 豪格知道多爾衮尚未來到,自己不曾遲誤,頓覺放心。
他正要擡腳前進,忽被守門的巴牙喇章京官員攔住,恭敬地告訴他說: “請王爺将腰刀留下。
” “啊?!” “王爺,都是一樣。
四更時從睿王府傳來口谕:今日不管親王郡王、大小官員,進大清門一律不許攜帶兵器。
兵器存放在大清門内,散朝以後交還。
剛才禮親王進來的時候,一聽說輔政睿親王有谕,他二話沒說,就把帶在身上二十多年的短劍解下來了。
” 豪格聽了這話,隻好交出腰刀,但心中感到驚異,猜想今天不是商議大軍南征的事,但究竟有什麼特别事故,他猜不出來,也沒有料到大禍會落在他的頭上。
大政殿又名笃恭殿、崇政殿,俗稱金銮殿,距大清門約有百步之遠。
寬闊的禦道兩旁是十王亭。
大政殿是在高台基上的一座八角亭形式的建築,上邊覆蓋黃色琉璃瓦,下用綠琉璃瓦鑲邊。
正北設有禦座,但因為順治尚在幼年,這圍着黃漆欄杆的禦座并不常用。
禦座前另設一張案子,為兩位輔政王上朝時坐的地方。
此刻因兩位輔政王尚未來到,所有的王公大臣和滿漢文武百官多數在大清門左右的朝房中休息等候。
大清門在盛京俗稱午門,是五開間的巍峨建築,西邊兩間是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公及尚書、大學士等三品以上官員等候上朝的地方,東邊的兩大間是爵位和官職稍次的官員等候上朝的地方。
大清門的地下設有地炕,在嚴冬時也溫暖如春。
今日雖然是四月初一日,但因為遼東天氣較冷,地炕仍未熄火。
豪格一進大清門就向左轉,進入滿洲語所謂“昂邦”一級的朝房。
他首先注意到年高望尊的和碩禮親王代善面帶憂容,肅立等候,并不落座。
因為禮親王是他的伯父,後金建國之初為“四大貝勒”之首,豪格進來向他簡單地行禮請安。
随即他看見别的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還看見恭順王孔有德、懷順王耿仲明、智順王尚可喜--當時俗稱“三順王”都已經來了。
因為禮親王沒有落座,别人也隻好肅立不動。
大家都猜到今天要出大事,但因為睿親王治國令嚴,沒人敢随便打聽,隻是一個個心中忐忑不安,臉色沉重,緊閉嘴唇。
洪承疇原以為今日是滿朝文武們共商南征大計,來到大清門以後才看出來今日的朝會與南征無關,同範文程站立在和親王背後,屏息等待。
範文程明白洪承疇對愛新覺羅皇室中的鬥争知道得很少,擔心他枉自害怕,用靴尖暗暗地将他的靴子碰了一下。
過了一陣,該來的文武官員都到齊了。
所有的人都屏息等候,傾聽大清門外的動靜。
一位内秘書院的章京進來,到禮親王面前打個千兒,小聲說道: “啟禀王爺,兩位輔政王爺已經轉過街口,快到大清門了。
” 所有肅立在禮親王身後和左右的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公及三品以上官員都渾身一震,注意聽大清門外動靜。
就在這刹那之間,站在禮親王近處的肅親王豪格的心中一動,朦胧地意識到可能會有不幸落到他的頭上,會有沒良心的人将他私下說的話向睿親王告密。
他的臉色突然一寒,心頭怦怦地跳了幾下。
範文程因為早就覺察出今天的朝會會出現大的事故,所以總在暗中觀察幾個人的神色,此時忽見肅親王神色略有異常,他原來的猜想證實了,在心裡說道: “啊,又出在皇室内部!” 又過片刻,一陣馬蹄聲來到了大清門外停下。
随即睿親王在前,鄭親王在後,走進大清門,通過十王亭中間的寬闊禦道,進了大政殿。
雖然今天任何王公大臣不準攜帶兵丁,但是,多爾衮和濟爾哈朗因為位居輔政親王,所以左右簇擁着八個佩着刀劍的巴牙喇兵和兩位輔政王的四名王府護軍,這十二個人全是年輕英武,精通武藝。
平時多爾衮和濟爾哈朗前來上朝,頂多帶四個人,既為保護自身,也為表示輔政親王的身份。
今天他們帶了這麼多人,使左右朝房中的人們不能不感到驚異。
豪格因自己心中有鬼,臉色突然大變,在心中說: “不知是哪一個忘恩負義的人出賣了我?” 多爾衮和濟爾哈朗走進大政殿,在禦座前所設的桌案後面落座。
多爾衮坐在正中,濟爾哈朗坐在他的右邊。
多爾衮面帶怒容,雙目炯炯,令人望而生畏。
濟爾哈朗雖然也是輔政王,但為人秉性比較平和,對多爾衮遇事退讓,所以在朝廷上較得人心。
他沒有一點怒容,倒是面帶愁容。
他們坐定之後,跟随進來的兩王府的親信護軍和多爾衮平日挑選的巴牙喇兵,有兩人進入大政殿内,站立在兩位輔政王的背後,其餘的站立大政殿門外的左右兩邊。
另外,專負責拱衛朝廷的巴牙喇兵今日調來的很多,都站在十王亭前邊的禦道兩側,戒備森嚴,使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