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關燈
三月三十日拂曉,多爾衮得到的第一封探報是說李自成于三月十九日天明的時候攻破了北京城,崇祯帝不知下落。

    接到從北京來的這封探報以後,多爾衮不是高興,而是既感到有點奇怪,也關心李自成進入北京以後的各種行為。

    他一面下令兵部衙門,不惜重賞,加速打探李自成進北京以後的各種消息,另一方面不待天明就傳喚範文程速來睿王府商議大事。

     大清國在當時好像是中國的東北大地上一輪初升的太陽,充滿朝氣,充滿活力。

    拿收集關内的情報工作說,它有一套可行而又嚴格的制度,随時能洞悉關内的重大軍事和政治情況。

    在北京城内和近郊經常潛伏着各種細作,一有重要消息便送到滿洲境内,再用專門備用的驿馬一站一站地送到盛京。

    凡是緊急探報,到了兵部的主管部門,都得趕快抄出數份,分送睿親王、鄭親王、兵部尚書、内三院大學士,所以凡是特别重大的軍情消息,清國的主要執政的王、公、大臣們很快就會知道。

     範文程來到了多爾衮面前,叩頭以後,随即坐下。

    多爾滾問道: “你同洪承疇見面了麼?” 範文程欠身回答:“臣是剛才知道李自成攻破北京,皇後在宮中自缢,崇祯不知下落的消息,随後奉召前來,尚未同洪承疇見面。

    據臣猜想,洪承疇熟悉南朝朝野情況,非我大清朝衆人所及,對我八旗兵進軍中原,掃蕩流賊,必會有重要建議。

    臣在早飯後,即去找他一談。

    ” “你怎麼知道他會有重要建議?” “當流賊尚在宣府一帶向居庸關行軍的路上時,臣推想流賊進長城和居庸關必有一戰,洪承疇搖搖頭說不會有多大抵抗,後來果然不出他的所料。

    我原來想着崇祯下旨舍棄甯遠,調吳三桂赴北京勤王,守衛北京,北京必不會失于流賊之手。

    然而洪承疇卻對臣頻頻搖頭,認為崇祯不應該命吳三桂攜帶甯遠百姓進關,歎口氣說:‘北京完了!不待吳三桂趕到,北京就會落入流賊之手!’現在看來,洪承疇料事如神!” 多爾衮點點頭,說道:“是呀,崇祯也真是糊塗,既要調吳三桂去救北京,又命令他護送甯遠百姓入關,實際上使吳三桂失去了到北京作戰的機會!不知洪承疇知道李自成攻破北京以後……” 多爾衮一句話沒有說完,兵部衙門又送來一件緊急探報。

    他趕快拆開一看,臉色不覺一寒,立刻交給範文程,說道: “明朝已經亡了。

    沒想到崇祯會如此結局!” 盡管明清是兩個敵對國家,但是範文程看了崇祯在煤山自缢的消息,也不能不心中一動,脫口說道: “其實,他不是個昏庸之主!” 多爾衮很想知道洪承疇對于北京失守和崇祯殉國有什麼看法,囑範文程快到洪承疇的公館去一趟,并且吩咐說: “我叫你去看看洪承疇,因為隻有你最能了解他的心情,他也肯對你吐露心思。

    你去看了他以後再回你的公館用早餐,去吧。

    ” “要不要同他談一談進兵中原之計?” “那是幾天以後的事,現在用不着談。

    還有,明天,明天是四月初一,文武百官要在大政殿舉行朝會,十分重要!” 範文程感到詫異,但也不敢多問,随即出了睿親王府,帶着仆人,騎馬往洪公館馳去。

     這時,天色已經大明,洪公館的大門開了。

     範文程因為是大清國的一位重臣,又同洪承疇來往甚密,所以隻問一聲洪大人是否已經起身,不需通報,将随身的仆人留在大門口,便匆匆向裡走去。

     洪承疇在四更時候接到兵部衙門第一次送來的緊急探報,便起了床,為北京的失陷心中震驚,再也沒有睡意。

    由貼身姣仆兼娈童的白如玉服侍着梳洗以後,坐在書案旁邊發呆,猜測着崇祯皇帝的生死下落。

    過了半個更次,兵部又一封探報來了。

    他心中害怕,拿着密封的探報倚着桌子,驚疑間望着信封,不敢拆看,心在跳,手在打顫,向如玉吩咐:“将燈草撥大!”燈草撥大以後,他拆開信封,将密報匆匆看了一遍,又看一遍,跌坐在椅子上,深深地歎息一聲。

    善于體貼主人心情的如玉從暖壺中倒了一杯熱茶放在主人面前,輕聲問道: “崇祯皇帝死了?” 洪承疇沒有做聲,揮手使如玉離開身邊。

    範文程進了二門的時候,如玉首先看見,在甬路邊向範大人打千問安,然後走在前邊,一邊向主人禀報“範大人駕到”,一邊打開猩紅細氈鑲邊暖簾。

    範文程一邊拱手一邊說道:“洪大人,我來了!”話未落音,已經走進了暖閣,到了洪承疇的面前,一眼就看見洪剛剛哭過,沒有來得及将淚痕拭幹。

    他回避看洪的眼睛,在客位坐下,說道: “四更以前,睿親王接到兵部衙門的第一封緊急探報,便派人将我叫去。

    我也是剛看了兵部衙門的第一次探報,以為睿王爺要同我商議向中原進兵的事,實際不是,大概他的想法臨時變了。

    随便談了北京的事,兵部的第二封緊急探報送到,睿王爺便命我來你這裡,看看你有何感想。

    ” 洪承疇暗暗吃驚,後悔剛才沒有來得及拭幹眼淚。

    随即凄然一笑,說道: “實不敢欺瞞老兄,剛才突然得悉崇祯帝在煤山自缢殉國,我畢竟同他有君臣舊情,也知他決不是昏庸之主,竟然有此下場,十七年兢兢業業,竟落個身死國亡,禁不住灑了幾點眼淚。

    你我好友,萬懇不要向睿親王說出真情,使愚弟因此受責。

    ” 範文程笑道:“亨九老兄,你對睿王爺知之太淺!倘若他知道你為崇祯殉國酒淚,不但不會見責于你,反而會對你更為尊重。

    你不像慕義來降的武将,也不同于原來在遼東居住的文臣。

    你自幼讀孔孟之書,科舉出身,二十三歲中進士,開始入仕,經曆萬曆、天啟、崇祯三朝,曆任封疆大員,挂兵部尚書銜。

    崇祯雖失天下,但生前待你不薄。

    為着你是大明國三世舊臣,與崇祯帝有十七載君臣之誼,今日忽聞北京被流賊攻破,崇祯自缢殉國,倘若不痛心隕涕,倒不是你洪亨九了。

    你說是麼?” 洪承疇忽然站起,向範文程深深一揖,說道: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範兄!” 範文程握住洪承疇的手,哈哈大笑。

    随即告辭,在院中向洪承疇囑咐說: “今日是三月三十日,明日是四月朔。

    文武百官齊集大政殿前會議,必是決定睿親王率兵南征的大事。

    崇祯已死,我兄為剿滅流賊大展宏猷,既是為大清國的創業建立大功,也是為崇祯帝後報殉國大仇,機不可失!” “正是,正是。

    弟雖碌碌,願意粉身碎骨,為大清效犬馬之勞,也為先帝報身殉社稷之仇。

    ” “好,好。

    兄此心可指天日,弟将告訴睿王爺知道。

    ” 洪承疇在大門外望着客人範文程帶着戈什哈和仆人走後,心中問道:明日在大政殿決定出兵的事麼?不會。

    李自成進北京後的情形尚不明白,滿漢八旗兵也未完全集合,向北京進兵的方略也未商定,如何能過早地宣布南征?……範文程是深知大清朝内情的人,此事他竟不清楚! 如玉走到他的身邊,輕聲說:“老爺,回書房用早餐吧!” 關于李自成攻破北京以及崇祯自缢的消息,日漸清楚。

    大清國朝野振奮,等待着輔政和碩睿親王率師南征。

    盛京雖然隻有一兩萬人口,商業也不繁華,但是自從新興的大清國将它定為京城以來,它在關外的地位日益重要。

    蒙古各部、新被征服的朝鮮、往北去遠至長白山和黑龍江一帶,以及使犬使鹿的部落,都有人不斷地前來盛京。

    盛京成為東北各民族的政治中心,一切重大消息彙集此地,然後傳送各地。

    近幾天來,李自成攻破北京的消息就是先到盛京,再由盛京傳到各地。

     從前天起,盛京城内,不管是王、公、大臣府中,或是大街小巷人家,到處沸沸揚揚談論和碩睿親王即将率領滿、蒙、漢大軍進入長城,殺敗流賊,占領北京的事情。

    居住在盛京的人們,不管是文武官員或是黎民百姓,也不管是滿人漢人,對于多爾衮将要向中原進兵都同樣心情振奮。

    從整個中國文化發展史看,是衆多少數民族逐步地融合,總的趨勢是少數民族的漢化,但在特定時期,局部地方,則出現過漢人被少數民族融合的情況。

    在皇太極時代,居住在沈陽、遼陽等地的漢人就是被滿族融合,編為漢軍八旗,從表面上說,男人剃發,婦女不纏腳,遵從滿俗;從心理上說,由于中原自古經濟發達,文化先進,他們也希望滿漢大軍進入長城以内,占領北京,統一中原。

    明白這一特殊的曆史情況,就會明白在順治元年三月底到四月初這段時間,盛京城中的人心是如何盼望着多爾衮大舉南征。

     三月三十日下午,内秘書院奉兩位輔政親王口谕,因大軍出師在即,定于明日(四月初一日)上午辰時整,諸王、貝勒、貝子、全體文武臣僚齊集大政殿會議國事,不得有誤。

    這口谕傳出以後,滿朝振奮:大家盼望的出征大舉就在眼前,明日睿親王會有重要面谕。

    雖然出兵打仗,兵将們難免有人傷亡,但是據十幾年來幾次出征經驗,清兵進入明朝境内,如入無人之境,總是勝利而歸,虜掠很多男女人口、耕牛和财物,許多參加出征人員有機會立功受獎,得到升遷,也可以得到一些财物。

    尤其這一次随睿親王出征不同往日,更加令人振奮。

    大家知道,這一次出征是要殺敗流賊,占領北京。

    大家常常聽說,北京城的宮殿和大官府第都是無法想像的壯觀和美麗,隻有天上才有。

    還有北京城中真是金銀珠寶山積,美女如雲。

    雖然大清兵晚了一步,被流賊搶劫過了,但是流賊是搶劫不完的,而且大部分可以再從流賊的手中奪得。

    這樣的事情,對生長在貧苦地方的滿洲人來說,真是太誘惑人了。

    所以對明日在大政殿的會商軍事,許多年輕的滿洲貴族子弟們興奮得不能成寐。

    然而在盛京城中,大清朝的上層人物,對于明日上午将在大政殿舉行百官會議,共商輔政睿親王南征大計,并不是人人心情振奮。

    至少有兩個人的心情與衆不同。

    首先是肅親王豪格,心中憋着一口悶氣,無處發洩。

    對于多爾衮做了領頭的輔政王,專理朝政,他本來心中不服,十分嫉妒。

    他當然會想到,這次多爾衮率師南征,必然大勝,又一次建立大功,不但會名留青史,而且日後權力更大,他的日子也會更不好過。

    還有一個為現代人所忽略的問題,也影響豪格的心情。

    滿洲人對于童年時是否出過痘,十分重視。

    如果童年時不曾出痘,成年以後以及中年,随時可能染上天花,輕則留下麻子,重則喪生。

    豪格在童年時不曾出痘,所以他不願意随大軍南征,曾經打算親自見兩位輔政王,說明他因為沒有出過痘,不宜出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