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關燈
小
中
大
重新來到床邊,将筆頭蘸飽鮮血,潦潦草草地在洞房的白牆上寫下七言二句:
本欲屠龍翻刺虎
女兒有志報君王
她将血筆放到桌上,此時從遠處傳來了第一聲雞鳴,而院中也有人走動了。
她必須趕快自盡。
可是她感到渾身癱軟,手臂顫栗,不可能用短劍自盡。
她在迷亂中從茶幾上抓起羅虎束腰的紫色絲縧,搬個矮凳,舉起顫抖的雙手,将絲綜在洞房門上的雕花橫木上綁好繩套,在心中哽咽說道:”魏姐,吳姐,珍娥來了!“ 早膳後沒過片刻,吳汝義來到武英殿的西暖閣,向李自成禀奏了昨夜在潼關伯府所發生的慘事。
李自成震驚異常,剛剛端起來的茶杯不覺落到案上。
他問道:”羅虎的伯府中人員很多,内宅中也有奴仆成群,夜間出了這樣大事,竟沒有人聽見動靜?“ 吳汝義将他已經了解的情況向李自成詳細奏明,然後歎口氣,加上一句:”陛下,真沒想到,羅虎這樣一員虎将會死在費珍娥之手!也令人不敢猜想,費珍娥隻有十七歲的小小年紀,竟能使内宅中三十多口丫環仆女沒有一個人稍有覺察!“”你是什麼時候知道的?“”伯爵府内宅中的仆婢們直到天色大亮,聽不見上房中有一點動靜,覺着奇怪,隔着窗叫了幾聲,洞房中竟無回答,更覺奇怪。
有人用舌尖舔破窗紙,看見羅虎死在床邊。
大家用刀撥開堂屋的兩道門闩,進去一看,先看見費珍娥吊死在洞房的門楣上,後看見羅虎被刺死在床邊,先割斷喉嚨,又在心窩刺了一刀。
臣得到禀報,立刻飛馬前去。
汝侯劉爺和宋軍師都離金魚胡同較近,已經先在那裡了。
羅虎的親兵親将見主将被刺身亡,全體痛哭,要将費珍娥碎屍萬段,祭奠羅虎。
宋軍師不許,說目前北京城人心浮動,對費珍娥應作寬大處置。
因為東征事大,又很緊迫,宋軍師随汝候去首總将軍府,商議羅虎駐紮在通州一營人馬的善後事宜,叫臣進宮來向陛下禀奏。
請陛下決定,羅虎與費珍娥的屍體如何處置?“ 李自成想了片刻,說道:”将羅虎好好裝殓,暫将棺木停在城外僧寺,等孤東征回來,運回陝西安葬。
費珍娥也算是一個烈女,可将她的屍體送到西直門外宮人斜那個地方,焚化之後,将她的骨灰同魏宮人等人的骨灰埋在一起。
“”遵旨!“ 由于發生了費珍娥刺死羅虎的事件,李自成開始明白,攻破北京和奪取崇祯的江山容易,但真正得到天下人心,并不容易。
他攻破北京之後,有許多明朝較有聲望的文臣自盡,不願投降,也是明證。
他知道近日來北京和畿輔各地謠言紛紛,人心浮動,都說吳三桂不日要在山海衛起兵西來,将他趕出北京,擁立崇祯的太子登極,恢複大明。
他也知道,北京和畿輔土民雖然表面上不敢反抗,暗中卻等待着吳三桂西來,稱吳三桂是明朝的大大忠臣。
他在武英殿西暖閣恨恨地說:”不管吳三桂是否已經同東虜勾連,一定得先打敗他,不使他舉起來那個蠱惑人心的……大旗!“他本來很容易想到吳三桂要舉起的大旗上一定是寫着”剿闖複明“四個字,但是他在心中對自己說話也回避了這四個十分可憎的宇。
這一天,他傳谕丞相牛金星,取消了明日去孔廟行”釋菜“之禮,召見了劉宗敏和李過,詢問羅虎一營的善後事宜,知道已經派了别的得力将領接替羅虎,他也沒有更多意見。
又過一天,到了四月十一日,羅虎和費珍娥的屍體都裝殓,按他的口谕作了處置。
劉宗敏和李過都在這一天率大軍離開北京,到了通州,而原在通州的駐軍作為前鋒,也在十一日拔營東征。
當吳汝義向李自成禀奏說羅營中很多将土得知主将被刺身亡後失聲痛哭,紛紛用白布縫在帽子上為主将戴孝。
李自成不覺流出熱淚,深深歎氣,悔不該對羅虎欽賜婚配,落此下場。
十一日整天,李自成忙于準備禦駕東征的事,分批召見了許多大臣和武将,同時還要批閱一些從長安轉來的特别重要的軍情文書。
到了晚上,他對滿洲兵會乘他東征之機越過長城市犯,很是擔憂,又将宋獻策和李岩召進宮中,重新向他們詢問應變之計。
宋獻策說道:”自從進入北京之後,許多文武大臣誤以為大功告成,江南可傳檄而定,獨臣與副軍師深懷殷憂,常懼怕從關中孤軍遠來,變出非常。
臣等杞人之憂,早為陛下所洞察,未加深責,實為萬幸。
最近數日,臣等不避斧铖,苦谏東征非計。
以臣愚見,崇祯亡國之後,我大順朝的真正勁敵并非吳三桂,而是滿洲新興之敵,即崛起于遼東的建虜,又稱東虜。
既然朝廷決定讨伐吳三桂,且大軍已動,忽然改計則動搖軍心。
目前補救之策,惟有一邊大軍東征,一邊用太子與吳襄作誘餌,對吳三桂繼續行招降之策,力求将幹戈化為玉帛。
萬一非戰不可,望陛下以三日為期,不可戀戰。
倘若三日不分勝負,便當托故罷兵,或步步為營退兵,或設伏以挫追兵,總之要趕快回京,不使滿洲兵越長城斷我歸路。
“”你以前說可以差羅虎率五千精兵出一片石,奔赴姜女廟海邊,焚毀吳三桂的糧船。
今日羅虎已死,此計仍可行麼?“”倘若吳三桂的糧船仍泊在姜女廟海邊,此計當然可行。
羅虎死後,陛下仍有智勇兼備、威望素著的青年虎将若雙喜、張鼐數人,均不亞于羅虎。
然而軍情不定,用計不可膠柱鼓瑟。
吳三桂糧船抛錨于距山海關十裡之姜女廟海邊,今日是否移動?十日後是否移動,均系不明實情之事。
故奇計雖好,未必時時可用。
“ 李自成想着宋獻策的話很有道理,點點頭,轉向李岩問道:”林泉,孤明日即啟駕東征,留下你與子宜、益三、德齊共同鎮守北京,你為主将,孤甚放心。
我朝開國伊始,立腳未穩,不可遭遇挫折。
卿博學多才,胸富韬略,今晚有何好的建議?“ 李岩恭敬地欠身回答:”陛下如此垂問,愚臣惶恐無似。
臣願陛下随時采納獻策建言,務必心中時時想着東虜今日是我朝勁敵,不可被吳三桂拖住手腳。
倘不能一戰消滅吳道,必須趕快脫離戰場,速回北京,準備憑恃北京堅城,在近郊與東虜決戰。
隻要東虜在北京近郊一戰受挫,北方大局則不緻糜爛,吳三桂雖在肘腋,也不足為禍。
“ 李自成仍然不相信滿洲兵會來得如此之快,沉吟一下,又問道:”近兩三天孤接到一些軍情塘報,知道河南、山東等地,民情不穩,處處可憂。
你是河南人,有何安民良策?“ 李岩說道:”臣熟讀苟子《議兵篇》,深感于苟子獨重視‘附民’二字。
‘附民’就是士民親附,軍民一心。
目前河南、山東各地,所患者正在于百姓失望,與我離心……“”這是以後的話,今日且不談吧。
“ 宋獻策和李岩叩頭退出,在東華門上馬,馳回軍師府中。
他們都看到東征必将失利,也看到倘若敗出北京,影響所及,前途将不堪設想。
但勢已至此,他們無能為力,不覺相對歎息。
宋獻策悄悄說道:”林泉,自從進了北京以後,皇上始而隻考慮登極大典與不戰而定江南,繼而隻考慮如何招降吳三桂;等知道吳三桂決不投降,便隻想着東征一事。
你我二人身為正副軍師,在此成敗關鍵時候,竟不能為廟算竭智盡忠,殊感慚愧!你想,如此懸軍東征,如同孤注一擲,萬-……“ 李岩歎息說:”孫子在《計篇》中說:‘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
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
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于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獻策,在西安出兵之前,我就擔心會有今天!“ 聽見有腳步聲音進來,宋獻策一擺下巴,不談這個問題了。
這天晚上,李自成又将吳汝義和李友召進宮中,将如何保衛紫禁城和中央各衙的事,對吳汝義又作了一番囑咐。
對如何保衛北京的事,向李友作了囑咐。
幾天來經宋獻策和李岩反複進言,李自成不能不對滿洲兵的可能南犯,感到擔憂。
特别是羅虎的被刺身亡,給他的精神打擊很大,使他開始明白,奪取崇祯的江山容易,收拾天下的人心很難。
盡管他決計東征,以求僥幸打敗吳三桂,使滿洲不敢南犯,但是他口中不說,内心中不能不想到可能在山海衛城下受挫,影響安危大局。
他特别對李友說道:”益三,你是一員難得的戰将,在戰場上閱曆豐富。
孤不讓你前去東征,将你留在北京,實因北京萬分要緊,防守上不能有一毫差錯。
孤雖然命林泉為鎮守北京主将,你同子宜都是他的副手,但林泉畢竟在戰場上閱曆較淺,雖有滿腹經綸,卻不能沖鋒陷陣。
萬一北京有事,出城殺敵,非你不可。
“ 李友跪在地上說道:”臣謹遵聖谕,不敢有誤!“”子宜,“李自成又向吳汝義說,”你一向辦事細心,孤不必多囑咐了。
有一件事,你記着辦好。
窦妃自七歲入宮,至今十多年未同父母見面。
孤昨日已經答應她,接她父母來京,使她同父母一見。
孤出征之後,窦妃會将她父親姓名,家鄉地名,寫在紙上,命宮女送給你,你務須辦妥!“”遵旨!“ 李自成在心緒不安中又過了一夜。
就在這天夜間,北京城外到處張貼吳三桂的告示,說他不日率領關甯鐵騎來京,”驅逐闖賊,恢複神京,為先帝複仇“。
很快,這消息傳遍了京城。
早膳以後,李自成由李強和雙喜保駕,離京東征。
窦美儀率宮女們将他送到武英門外。
牛金星率領留在北京的文武百官恭候在午門外,将他送出承天門,過了金水橋。
大家跪在地上送行。
王長順也跪在地上,看見皇上向他投了一眼,他趕快說道:”請陛下許小臣随駕東征!“ 李自成說道:”到山海衛必有一場苦戰,你留在北京吧。
“ 王長順想到了羅虎的死,忽然間熱淚奔流。
李自成避開了他的眼睛,輕聲說:”啟駕!“ 三聲炮響,李自成啟駕了。
明朝的太子、永王、定王,還有吳襄,騎馬跟在背後。
太子和二王都用黑綢包着發誓,身穿暗綠綢袍,由将士抱着騎在馬上。
出了齊化門以後,李自成因宋獻策尚未來到,在東嶽廟附近駐馬等候,派人去催。
很多士民擁擠道旁,觀看太子和二王,有不少老年人落下眼淚。
士兵們大聲吆喝群衆,揚鞭驅趕。
李自成傳令,可隊讓士民觀看,隻不許擠到身邊。
等宋獻策帶着随從們策馬來到,李自成的禦營才繼續東行。
她必須趕快自盡。
可是她感到渾身癱軟,手臂顫栗,不可能用短劍自盡。
她在迷亂中從茶幾上抓起羅虎束腰的紫色絲縧,搬個矮凳,舉起顫抖的雙手,将絲綜在洞房門上的雕花橫木上綁好繩套,在心中哽咽說道:”魏姐,吳姐,珍娥來了!“ 早膳後沒過片刻,吳汝義來到武英殿的西暖閣,向李自成禀奏了昨夜在潼關伯府所發生的慘事。
李自成震驚異常,剛剛端起來的茶杯不覺落到案上。
他問道:”羅虎的伯府中人員很多,内宅中也有奴仆成群,夜間出了這樣大事,竟沒有人聽見動靜?“ 吳汝義将他已經了解的情況向李自成詳細奏明,然後歎口氣,加上一句:”陛下,真沒想到,羅虎這樣一員虎将會死在費珍娥之手!也令人不敢猜想,費珍娥隻有十七歲的小小年紀,竟能使内宅中三十多口丫環仆女沒有一個人稍有覺察!“”你是什麼時候知道的?“”伯爵府内宅中的仆婢們直到天色大亮,聽不見上房中有一點動靜,覺着奇怪,隔着窗叫了幾聲,洞房中竟無回答,更覺奇怪。
有人用舌尖舔破窗紙,看見羅虎死在床邊。
大家用刀撥開堂屋的兩道門闩,進去一看,先看見費珍娥吊死在洞房的門楣上,後看見羅虎被刺死在床邊,先割斷喉嚨,又在心窩刺了一刀。
臣得到禀報,立刻飛馬前去。
汝侯劉爺和宋軍師都離金魚胡同較近,已經先在那裡了。
羅虎的親兵親将見主将被刺身亡,全體痛哭,要将費珍娥碎屍萬段,祭奠羅虎。
宋軍師不許,說目前北京城人心浮動,對費珍娥應作寬大處置。
因為東征事大,又很緊迫,宋軍師随汝候去首總将軍府,商議羅虎駐紮在通州一營人馬的善後事宜,叫臣進宮來向陛下禀奏。
請陛下決定,羅虎與費珍娥的屍體如何處置?“ 李自成想了片刻,說道:”将羅虎好好裝殓,暫将棺木停在城外僧寺,等孤東征回來,運回陝西安葬。
費珍娥也算是一個烈女,可将她的屍體送到西直門外宮人斜那個地方,焚化之後,将她的骨灰同魏宮人等人的骨灰埋在一起。
“”遵旨!“ 由于發生了費珍娥刺死羅虎的事件,李自成開始明白,攻破北京和奪取崇祯的江山容易,但真正得到天下人心,并不容易。
他攻破北京之後,有許多明朝較有聲望的文臣自盡,不願投降,也是明證。
他知道近日來北京和畿輔各地謠言紛紛,人心浮動,都說吳三桂不日要在山海衛起兵西來,将他趕出北京,擁立崇祯的太子登極,恢複大明。
他也知道,北京和畿輔土民雖然表面上不敢反抗,暗中卻等待着吳三桂西來,稱吳三桂是明朝的大大忠臣。
他在武英殿西暖閣恨恨地說:”不管吳三桂是否已經同東虜勾連,一定得先打敗他,不使他舉起來那個蠱惑人心的……大旗!“他本來很容易想到吳三桂要舉起的大旗上一定是寫着”剿闖複明“四個字,但是他在心中對自己說話也回避了這四個十分可憎的宇。
這一天,他傳谕丞相牛金星,取消了明日去孔廟行”釋菜“之禮,召見了劉宗敏和李過,詢問羅虎一營的善後事宜,知道已經派了别的得力将領接替羅虎,他也沒有更多意見。
又過一天,到了四月十一日,羅虎和費珍娥的屍體都裝殓,按他的口谕作了處置。
劉宗敏和李過都在這一天率大軍離開北京,到了通州,而原在通州的駐軍作為前鋒,也在十一日拔營東征。
當吳汝義向李自成禀奏說羅營中很多将土得知主将被刺身亡後失聲痛哭,紛紛用白布縫在帽子上為主将戴孝。
李自成不覺流出熱淚,深深歎氣,悔不該對羅虎欽賜婚配,落此下場。
十一日整天,李自成忙于準備禦駕東征的事,分批召見了許多大臣和武将,同時還要批閱一些從長安轉來的特别重要的軍情文書。
到了晚上,他對滿洲兵會乘他東征之機越過長城市犯,很是擔憂,又将宋獻策和李岩召進宮中,重新向他們詢問應變之計。
宋獻策說道:”自從進入北京之後,許多文武大臣誤以為大功告成,江南可傳檄而定,獨臣與副軍師深懷殷憂,常懼怕從關中孤軍遠來,變出非常。
臣等杞人之憂,早為陛下所洞察,未加深責,實為萬幸。
最近數日,臣等不避斧铖,苦谏東征非計。
以臣愚見,崇祯亡國之後,我大順朝的真正勁敵并非吳三桂,而是滿洲新興之敵,即崛起于遼東的建虜,又稱東虜。
既然朝廷決定讨伐吳三桂,且大軍已動,忽然改計則動搖軍心。
目前補救之策,惟有一邊大軍東征,一邊用太子與吳襄作誘餌,對吳三桂繼續行招降之策,力求将幹戈化為玉帛。
萬一非戰不可,望陛下以三日為期,不可戀戰。
倘若三日不分勝負,便當托故罷兵,或步步為營退兵,或設伏以挫追兵,總之要趕快回京,不使滿洲兵越長城斷我歸路。
“”你以前說可以差羅虎率五千精兵出一片石,奔赴姜女廟海邊,焚毀吳三桂的糧船。
今日羅虎已死,此計仍可行麼?“”倘若吳三桂的糧船仍泊在姜女廟海邊,此計當然可行。
羅虎死後,陛下仍有智勇兼備、威望素著的青年虎将若雙喜、張鼐數人,均不亞于羅虎。
然而軍情不定,用計不可膠柱鼓瑟。
吳三桂糧船抛錨于距山海關十裡之姜女廟海邊,今日是否移動?十日後是否移動,均系不明實情之事。
故奇計雖好,未必時時可用。
“ 李自成想着宋獻策的話很有道理,點點頭,轉向李岩問道:”林泉,孤明日即啟駕東征,留下你與子宜、益三、德齊共同鎮守北京,你為主将,孤甚放心。
我朝開國伊始,立腳未穩,不可遭遇挫折。
卿博學多才,胸富韬略,今晚有何好的建議?“ 李岩恭敬地欠身回答:”陛下如此垂問,愚臣惶恐無似。
臣願陛下随時采納獻策建言,務必心中時時想着東虜今日是我朝勁敵,不可被吳三桂拖住手腳。
倘不能一戰消滅吳道,必須趕快脫離戰場,速回北京,準備憑恃北京堅城,在近郊與東虜決戰。
隻要東虜在北京近郊一戰受挫,北方大局則不緻糜爛,吳三桂雖在肘腋,也不足為禍。
“ 李自成仍然不相信滿洲兵會來得如此之快,沉吟一下,又問道:”近兩三天孤接到一些軍情塘報,知道河南、山東等地,民情不穩,處處可憂。
你是河南人,有何安民良策?“ 李岩說道:”臣熟讀苟子《議兵篇》,深感于苟子獨重視‘附民’二字。
‘附民’就是士民親附,軍民一心。
目前河南、山東各地,所患者正在于百姓失望,與我離心……“”這是以後的話,今日且不談吧。
“ 宋獻策和李岩叩頭退出,在東華門上馬,馳回軍師府中。
他們都看到東征必将失利,也看到倘若敗出北京,影響所及,前途将不堪設想。
但勢已至此,他們無能為力,不覺相對歎息。
宋獻策悄悄說道:”林泉,自從進了北京以後,皇上始而隻考慮登極大典與不戰而定江南,繼而隻考慮如何招降吳三桂;等知道吳三桂決不投降,便隻想着東征一事。
你我二人身為正副軍師,在此成敗關鍵時候,竟不能為廟算竭智盡忠,殊感慚愧!你想,如此懸軍東征,如同孤注一擲,萬-……“ 李岩歎息說:”孫子在《計篇》中說:‘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
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
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于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獻策,在西安出兵之前,我就擔心會有今天!“ 聽見有腳步聲音進來,宋獻策一擺下巴,不談這個問題了。
這天晚上,李自成又将吳汝義和李友召進宮中,将如何保衛紫禁城和中央各衙的事,對吳汝義又作了一番囑咐。
對如何保衛北京的事,向李友作了囑咐。
幾天來經宋獻策和李岩反複進言,李自成不能不對滿洲兵的可能南犯,感到擔憂。
特别是羅虎的被刺身亡,給他的精神打擊很大,使他開始明白,奪取崇祯的江山容易,收拾天下的人心很難。
盡管他決計東征,以求僥幸打敗吳三桂,使滿洲不敢南犯,但是他口中不說,内心中不能不想到可能在山海衛城下受挫,影響安危大局。
他特别對李友說道:”益三,你是一員難得的戰将,在戰場上閱曆豐富。
孤不讓你前去東征,将你留在北京,實因北京萬分要緊,防守上不能有一毫差錯。
孤雖然命林泉為鎮守北京主将,你同子宜都是他的副手,但林泉畢竟在戰場上閱曆較淺,雖有滿腹經綸,卻不能沖鋒陷陣。
萬一北京有事,出城殺敵,非你不可。
“ 李友跪在地上說道:”臣謹遵聖谕,不敢有誤!“”子宜,“李自成又向吳汝義說,”你一向辦事細心,孤不必多囑咐了。
有一件事,你記着辦好。
窦妃自七歲入宮,至今十多年未同父母見面。
孤昨日已經答應她,接她父母來京,使她同父母一見。
孤出征之後,窦妃會将她父親姓名,家鄉地名,寫在紙上,命宮女送給你,你務須辦妥!“”遵旨!“ 李自成在心緒不安中又過了一夜。
就在這天夜間,北京城外到處張貼吳三桂的告示,說他不日率領關甯鐵騎來京,”驅逐闖賊,恢複神京,為先帝複仇“。
很快,這消息傳遍了京城。
早膳以後,李自成由李強和雙喜保駕,離京東征。
窦美儀率宮女們将他送到武英門外。
牛金星率領留在北京的文武百官恭候在午門外,将他送出承天門,過了金水橋。
大家跪在地上送行。
王長順也跪在地上,看見皇上向他投了一眼,他趕快說道:”請陛下許小臣随駕東征!“ 李自成說道:”到山海衛必有一場苦戰,你留在北京吧。
“ 王長順想到了羅虎的死,忽然間熱淚奔流。
李自成避開了他的眼睛,輕聲說:”啟駕!“ 三聲炮響,李自成啟駕了。
明朝的太子、永王、定王,還有吳襄,騎馬跟在背後。
太子和二王都用黑綢包着發誓,身穿暗綠綢袍,由将士抱着騎在馬上。
出了齊化門以後,李自成因宋獻策尚未來到,在東嶽廟附近駐馬等候,派人去催。
很多士民擁擠道旁,觀看太子和二王,有不少老年人落下眼淚。
士兵們大聲吆喝群衆,揚鞭驅趕。
李自成傳令,可隊讓士民觀看,隻不許擠到身邊。
等宋獻策帶着随從們策馬來到,李自成的禦營才繼續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