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關燈
小
中
大
即可。
大家不知,正因為我朝兵力不足,孤非去親征不可。
孤今日叫你們來,想在此安危所系的時候,再聽聽你們的意見。
隻要有好意見,隻管直言!” 李自成有一個内向型的性格,平日與部下會議大事,他總是不多說話,讓大家各抒所見,他用心細聽,最後揀合他心意的意見采納。
像今日他自己說這麼多的話,實不多見,被召對的幾位大臣都不能不心中感動。
但是既然東征的大計已定,不許再有谏阻的話,宋獻策和李岩縱然還有谏阻之心,也因為事已無可挽回,隻得沉默,隻想着倘若在皇上東征受挫時有什麼補救辦法。
牛金星高居宰相之位,與别人不同,見皇上用眼神示意要先聽他的建言,他欠身問道: “剛才在文華門恭候召對時候,臣聽宋軍師言道,昨夜接到探報,吳三桂已經差人去沈陽向滿洲借兵,不知是否确實?” “劉二虎幾次探報都很實,這次又送來探報,料已證實。
孤認為,既然吳三桂已經往沈陽借兵,我大軍更應該星夜東征,搶在東虜南犯之前一舉将吳三桂打敗。
隻要在山海衛打個勝仗,就可鎮住東虜氣焰,使東虜不敢南犯,這叫做敲山震虎。
”李自成又掃一眼宋獻策,加了一句:“要是前幾天出兵東征,那就好了!啟東,你是宰相,有何好的應變方略?” 牛金星、喻上猷和顧君恩聽說劉體純在夜間來的探報,一個個心中大驚。
但他們在吃驚之餘,各人的想法不同。
顧君恩原是主張讨伐吳三桂,也贊成禦駕親征,所以他在心中暗想:悔不早作建議;此時出兵,可能已經遲了!喻上猷原在明朝做過兵科給事中,了解邊情,對戰事頗為憂慮,隻想着未必能穩操勝券,後果難料。
但是李自成最重視的是宰相牛金星,他見牛金星沉吟不語,便催問道: “啟東,你有何高明之見?” 牛金星欠身回答:“時局突變,為臣始料不及,深愧輔弼之職。
臣竊思,目前陛下将親率大軍東征,行在重地,兵力空虛,十分可憂。
目前應一面出兵東征,一面安定行在人心,收拾天下輿情。
” “這話說得很好。
要緊的是如何去做,你可想好了麼?” “臣竊思,雖然皇上東征在即,兵事倥偬,然臣為皇上收攬天下人心,使北京士民鹹知陛下雖然出身草莽,龍興西北,卻是個尊聖右文之主。
陛下初到長安,即舉行科舉考試,選拔人才,頗收關中士子之心。
目前在行在舉行科舉考試,事前沒有準備,出征前已經來不及了。
臣謹作兩項建議,第一,陛下在出征之前,不妨親臨孔廟,舉行祭孔之禮。
臣的第二個建議是大赦天下,廢除‘三饷’,以示與民更始。
原拟在陛下登極诏書中宣布大赦天下,廢除‘三饷’,不妨目前就此宣布,以收天下人心。
” 大家都覺詫異,沒想到牛丞相在此戎馬紛亂之際,竟會建議此不急之務。
李自成雖然神情如常,心中卻也納罕。
他向别的幾位大臣掃了一眼,都不說話,知道牛金星事前沒有同他們任何人商量過。
他從在商洛山中同牛金星見面開始,對金星就有特殊尊重,禮遇優渥,超過旁人,所以他沒有說牛金墾的建議是不急之務,而是口氣平靜地含笑問道: “祭孔當然是一件好事。
可是此時祭孔,有何題目?” “題目是現成的。
皇上祭孔是行的釋菜之禮,又稱丁祭,名正言順。
” 李自成說道:“可是每年丁祭是在二月和八月,如今已到四月了。
” “這是特殊情況,從天啟到崇祯年間,因為朝政紛亂,皇帝很少舉行了祭。
目前我皇上初到北京,二月已經早過,在百忙中初行丁祭,更可見陛下是右文之主,立國聖慮深遠,天下臣民必将刮目相看。
” 李自成不願意人們因襲成見,對他仍然以流賊相看,聽了牛金星的建議不覺心動,問道: “已決定十二日出師東征,還有祭孔的時間麼?” “有,有。
今年四月上旬的丁卯日是在初十,可以于初十日上午聖駕去文廟行釋菜禮①,不會誤了十二日出師東征。
” ①釋菜禮:古代讀書人人學時以蘋蘩之屬祭祀先聖先師的一種典禮。
“如今準備還來得及麼?” “在勝朝每逢皇上行釋菜禮,必須全部鹵簿,黃沙鋪路,百官陪祭。
如今兵馬倥偬,可以用一半向簿,也不必黃沙鋪路,百官不必全去。
隻要皇上親臨,行在土民就會額手稱慶。
” 李自成略一思忖,說道:“你同禮政府大臣們商量着辦吧。
至于大赦天下,廢除‘三饷’等事,還是放在登極诏書中宣示天下。
你們把登極沼書準備好,等孤打敗吳三桂回來再說吧。
”他望望喻上猷和顧君恩問道:“你們還有何話說?” 喻上猷說道:“臣忝任聖朝本兵,時間未久,尚無絲毫微績。
陛下東征之後,丞相留守幽州。
臣誓以忠勤,協助丞相,保幽州萬無一失,以待陛下凱旋。
” 李自成轉向顧君恩,用眼神催他說話。
顧君恩說道:“陛下原定于四月初六登極,後改為初八日登極,如今又以禦駕東征之故,必須改期舉行。
” “是啊,隻好再改期了。
” “臣建議,今日由禮政府通谕臣民:陛下登極大典,改為四月十五日舉行。
” 李自成:“啊?那時孤已經啟程三天了。
” “臣當然知道。
請陛下俯納臣的建議,今日由禮政府通告行在臣民,皇上改在十五日舉行登極,此事必有吳三桂的細作,星夜報到山海,迷惑敵人,此系古人所說的‘兵不厭詐’。
” 李自成略一遲疑,随即點頭說道:“你同牛丞相約同禮部大臣們商量着辦吧。
還有何話要奏?” 李岩心中認為這是欺騙全城臣民,正要說話,見宋獻策向他使個眼色,便隐忍不言了。
顧君恩又說道:“陛下親率三軍,先聲奪人,東征必可馬到成功。
至于探報說吳三桂派人去沈陽向滿洲借兵,此事可以不用擔憂。
以臣愚見,東虜決不會很快南犯。
” 李自成趕快問:“何故東虜不會很快入犯?” 顧君恩說:“去年八月,虜酋皇太極突然在夜間無疾而終。
虜酋原未立嗣,為着争奪皇位,努爾哈赤諸子幾乎互動刀兵。
多爾衮也是努爾哈赤之子,皇太極之異母弟,号稱九王。
他本來也想攘奪皇位,因恐皇室中自相殘殺,數敗俱傷,釀成東晉的八王之亂,所以他臨時懸崖勒馬,擁戴皇太極之六歲幼子名叫福臨者登極,而自為攝政王,無篡位之名而有掌握大權之實。
皇太極本有長子,名叫豪格,也是一旗之主。
自古國主死去,有嫡立嫡,無嫡立長。
多爾衮廢嫡廢長,妄立幼君,以遂其專權擅政之私,滿洲皇室中如何能服?八旗各旗主如何能服?所以依臣看來,多爾衮在此時候,必不敢興兵南犯。
請陛下迅速東征,不必有所顧慮。
”
大家不知,正因為我朝兵力不足,孤非去親征不可。
孤今日叫你們來,想在此安危所系的時候,再聽聽你們的意見。
隻要有好意見,隻管直言!” 李自成有一個内向型的性格,平日與部下會議大事,他總是不多說話,讓大家各抒所見,他用心細聽,最後揀合他心意的意見采納。
像今日他自己說這麼多的話,實不多見,被召對的幾位大臣都不能不心中感動。
但是既然東征的大計已定,不許再有谏阻的話,宋獻策和李岩縱然還有谏阻之心,也因為事已無可挽回,隻得沉默,隻想着倘若在皇上東征受挫時有什麼補救辦法。
牛金星高居宰相之位,與别人不同,見皇上用眼神示意要先聽他的建言,他欠身問道: “剛才在文華門恭候召對時候,臣聽宋軍師言道,昨夜接到探報,吳三桂已經差人去沈陽向滿洲借兵,不知是否确實?” “劉二虎幾次探報都很實,這次又送來探報,料已證實。
孤認為,既然吳三桂已經往沈陽借兵,我大軍更應該星夜東征,搶在東虜南犯之前一舉将吳三桂打敗。
隻要在山海衛打個勝仗,就可鎮住東虜氣焰,使東虜不敢南犯,這叫做敲山震虎。
”李自成又掃一眼宋獻策,加了一句:“要是前幾天出兵東征,那就好了!啟東,你是宰相,有何好的應變方略?” 牛金星、喻上猷和顧君恩聽說劉體純在夜間來的探報,一個個心中大驚。
但他們在吃驚之餘,各人的想法不同。
顧君恩原是主張讨伐吳三桂,也贊成禦駕親征,所以他在心中暗想:悔不早作建議;此時出兵,可能已經遲了!喻上猷原在明朝做過兵科給事中,了解邊情,對戰事頗為憂慮,隻想着未必能穩操勝券,後果難料。
但是李自成最重視的是宰相牛金星,他見牛金星沉吟不語,便催問道: “啟東,你有何高明之見?” 牛金星欠身回答:“時局突變,為臣始料不及,深愧輔弼之職。
臣竊思,目前陛下将親率大軍東征,行在重地,兵力空虛,十分可憂。
目前應一面出兵東征,一面安定行在人心,收拾天下輿情。
” “這話說得很好。
要緊的是如何去做,你可想好了麼?” “臣竊思,雖然皇上東征在即,兵事倥偬,然臣為皇上收攬天下人心,使北京士民鹹知陛下雖然出身草莽,龍興西北,卻是個尊聖右文之主。
陛下初到長安,即舉行科舉考試,選拔人才,頗收關中士子之心。
目前在行在舉行科舉考試,事前沒有準備,出征前已經來不及了。
臣謹作兩項建議,第一,陛下在出征之前,不妨親臨孔廟,舉行祭孔之禮。
臣的第二個建議是大赦天下,廢除‘三饷’,以示與民更始。
原拟在陛下登極诏書中宣布大赦天下,廢除‘三饷’,不妨目前就此宣布,以收天下人心。
” 大家都覺詫異,沒想到牛丞相在此戎馬紛亂之際,竟會建議此不急之務。
李自成雖然神情如常,心中卻也納罕。
他向别的幾位大臣掃了一眼,都不說話,知道牛金星事前沒有同他們任何人商量過。
他從在商洛山中同牛金星見面開始,對金星就有特殊尊重,禮遇優渥,超過旁人,所以他沒有說牛金墾的建議是不急之務,而是口氣平靜地含笑問道: “祭孔當然是一件好事。
可是此時祭孔,有何題目?” “題目是現成的。
皇上祭孔是行的釋菜之禮,又稱丁祭,名正言順。
” 李自成說道:“可是每年丁祭是在二月和八月,如今已到四月了。
” “這是特殊情況,從天啟到崇祯年間,因為朝政紛亂,皇帝很少舉行了祭。
目前我皇上初到北京,二月已經早過,在百忙中初行丁祭,更可見陛下是右文之主,立國聖慮深遠,天下臣民必将刮目相看。
” 李自成不願意人們因襲成見,對他仍然以流賊相看,聽了牛金星的建議不覺心動,問道: “已決定十二日出師東征,還有祭孔的時間麼?” “有,有。
今年四月上旬的丁卯日是在初十,可以于初十日上午聖駕去文廟行釋菜禮①,不會誤了十二日出師東征。
” ①釋菜禮:古代讀書人人學時以蘋蘩之屬祭祀先聖先師的一種典禮。
“如今準備還來得及麼?” “在勝朝每逢皇上行釋菜禮,必須全部鹵簿,黃沙鋪路,百官陪祭。
如今兵馬倥偬,可以用一半向簿,也不必黃沙鋪路,百官不必全去。
隻要皇上親臨,行在土民就會額手稱慶。
” 李自成略一思忖,說道:“你同禮政府大臣們商量着辦吧。
至于大赦天下,廢除‘三饷’等事,還是放在登極诏書中宣示天下。
你們把登極沼書準備好,等孤打敗吳三桂回來再說吧。
”他望望喻上猷和顧君恩問道:“你們還有何話說?” 喻上猷說道:“臣忝任聖朝本兵,時間未久,尚無絲毫微績。
陛下東征之後,丞相留守幽州。
臣誓以忠勤,協助丞相,保幽州萬無一失,以待陛下凱旋。
” 李自成轉向顧君恩,用眼神催他說話。
顧君恩說道:“陛下原定于四月初六登極,後改為初八日登極,如今又以禦駕東征之故,必須改期舉行。
” “是啊,隻好再改期了。
” “臣建議,今日由禮政府通谕臣民:陛下登極大典,改為四月十五日舉行。
” 李自成:“啊?那時孤已經啟程三天了。
” “臣當然知道。
請陛下俯納臣的建議,今日由禮政府通告行在臣民,皇上改在十五日舉行登極,此事必有吳三桂的細作,星夜報到山海,迷惑敵人,此系古人所說的‘兵不厭詐’。
” 李自成略一遲疑,随即點頭說道:“你同牛丞相約同禮部大臣們商量着辦吧。
還有何話要奏?” 李岩心中認為這是欺騙全城臣民,正要說話,見宋獻策向他使個眼色,便隐忍不言了。
顧君恩又說道:“陛下親率三軍,先聲奪人,東征必可馬到成功。
至于探報說吳三桂派人去沈陽向滿洲借兵,此事可以不用擔憂。
以臣愚見,東虜決不會很快南犯。
” 李自成趕快問:“何故東虜不會很快入犯?” 顧君恩說:“去年八月,虜酋皇太極突然在夜間無疾而終。
虜酋原未立嗣,為着争奪皇位,努爾哈赤諸子幾乎互動刀兵。
多爾衮也是努爾哈赤之子,皇太極之異母弟,号稱九王。
他本來也想攘奪皇位,因恐皇室中自相殘殺,數敗俱傷,釀成東晉的八王之亂,所以他臨時懸崖勒馬,擁戴皇太極之六歲幼子名叫福臨者登極,而自為攝政王,無篡位之名而有掌握大權之實。
皇太極本有長子,名叫豪格,也是一旗之主。
自古國主死去,有嫡立嫡,無嫡立長。
多爾衮廢嫡廢長,妄立幼君,以遂其專權擅政之私,滿洲皇室中如何能服?八旗各旗主如何能服?所以依臣看來,多爾衮在此時候,必不敢興兵南犯。
請陛下迅速東征,不必有所顧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