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關燈
在心中暗想,到了初九下午,一部分重要武将已經出征或者移營通州一帶了,隻有一部分将領尚在幽州城内。

    但是不管怎樣,要使尚未啟程的将領們在羅虎的喜宴上快活快活!但是,這隻是他的心裡話,并未出口,輕輕揮手,使吳汝義和李雙喜叩頭退出了。

     今早,李自成不讓窦妃陪侍,獨自在武英殿暖閣中用膳。

    因為他不斷地思慮着東征的事,他的臉色特别沉重。

    王瑞芬隻在五更時朦胧片刻,掙紮精神起來,趕快梳洗打扮,像往日一樣花枝招展,率領四個宮女,小心翼翼地侍候皇上早膳,同時受窦妃暗中囑咐,在禦前偷偷地察言觀色,隻要能得到一點朝中情況,便向窦妃禀報。

    一則因為她是一個最為細心的人;二則她同窦美儀差不多,一心一意維護大順,把自己的一生命運寄托在大順的皇權永固;三則她站立的地方靠近皇上,所以她與其他宮女不同,獨能看見李自成的右眼皮不住跳動。

    這本來是由于李自成從昨天來缺少睡眠,眼皮的末梢神經過于疲倦,然而當時在民間卻有一種迷信,有一句俗話說:“左眼跳财,右眼跳崖(讀ai)”。

    宮女和太監中間,也有這種迷信。

    王瑞芬認為皇上的右眼皮不住跳動是一個不吉之兆,心中一寒。

    但是她知道窦娘娘如何為國事憂愁,決定不向娘娘禀報。

     早膳以後,李自成命傳宣官傳旨,辰時三刻,在文華殿召見牛金星。

    宋獻策、李岩、喻上猷、顧君恩等幾位帷幕重臣。

    他沒有召見劉宗敏和李過,隻是因為,劉宗敏是他起義後的生死夥伴,遇事果決,他相信此時必已陸續下令諸将,部署出征,而李過是他的親侄,性情有點像他,既不必多詢問李過的意見,也無須再有何叮囑。

    倒是牛金星等幾位被他重用的文臣,今日同他們既是君臣之分,也有朋友之誼,處此重大決策時候,他不能不再聽聽他們到底還有些什麼謀劃,可以采納。

     在他向傳宣官下了口谕以後,他坐在禦案前沉思,首先想到了宋獻策昨日所蔔的“亢龍有悔”的卦,雖然他已經拒絕了兩位軍師的谏阻,同意劉宗敏的意見,在東虜南犯前趕快出兵東征,但是他心裡并不踏實。

    要他完全不相信宋獻策的蔔筮是不可能的,不相信從文王、周公、孔子傳下來的《易經》,也是不可能的。

    但他同劉宗敏都有十分豐富的打仗經驗從為必須在滿洲人南犯之前先動手打敗吳三桂方是上策。

    昨夜接到劉體純的十萬火急的軍情密報,更增加了他先打敗吳三桂的決心。

    然而他也明白自己手中的兵力不足,也顧慮離關中太遠,緩急之時不能得到人馬增援。

    想到這裡,他不覺在心中歎了口氣。

     他讨厭右眼皮不住地跳動,将右眼皮揉了一陣,然後在心中對自己說: “按既定東征方略去行,切不可亂了章法!” 雖然他剛剛在心中告誡說“不可亂了章法”,卻馬上傳旨宣召正在忙碌着的吳汝義重新進宮。

    當吳汝義在他的面前跪下叩頭以後,他揮退在身邊侍候的宮女,低聲問道: “孤聽說正陽門甕城内的關帝廟十分靈驗,香火很盛,你知道麼?” “臣知道。

    北京正陽門關帝廟雖然不是很大,但是天下聞名。

    ” 李自成點頭說:“關帝爺是蒲州人,同陝北僅一道黃河之隔。

    自來秦晉一家,我朝龍興西北,艱難定邦,必有關帝爺暗中護佑。

    你須置備供物,代孤前去上香,默祝我朝……”他稍微停頓一下,不說出心中最關心的是東征勝利這件事,而要吳汝義祝禱: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國泰民安。

     吳汝義明白皇上的真正用心,趕快說道:“臣要祝禱,請關帝爺在天默佑,此次皇上禦駕東征,旗開得勝,馬到成功。

    ” “好,你快去www.tianyashuku.cOm吧。

    ” 吳汝義退出以後,李自成在武英殿的西暖閣中又悶悶地想了一陣,又揉了揉右眼皮,打個哈欠,便啟駕往文華殿去了。

     往日,如果崇祯皇帝從乾清宮往文華殿去,一定要乘步辇,有大批太監跟随。

    然而李自成在紫禁城中不管去什麼地方,一動身也稱為“啟駕”,實際卻全是步行,由李雙喜率領二十名護駕将校跟随,另外有四名從西安帶來的傳宣官,還有挑選到武英殿宮院中侍候的四名宮女。

    明朝皇帝的所謂“啟駕”的許多陳規和排場,全不用了。

     李自成到文華殿東暖閣坐下片刻,被召見的幾位重臣,都來到文華門了。

    這樣的召見,不是開禦前會議,而是沿用明朝的舊稱,叫做“召對”,所以禮儀比較簡單。

    護駕的将校送皇上進入文華殿以後先退往文華門侍候,不奉呼喚不許再走上丹墀。

    宮女們向禦案上獻茶以後,即退到丹墀上,同宣傳官都站在遠處。

     李自成的右眼皮已經不再跳了,隻是他的心思沉重,臉色陰暗,與他進北京以來的神态大不相同。

    他剛坐下,端起茶杯潤一潤發幹的喉嚨,李雙喜進來了。

    聽雙喜禀奏牛丞相等幾位大臣已經到了文華門候旨,他輕輕說道: “叫他們進來!” 随即,雙喜退出。

    過了片刻,傳宣官引着大臣們走進文華殿,來到禦前,向李自成叩頭。

    賜座以後,李自成由于心中焦急,一反往日習慣,首先說道: “孤今日召對諸位先生,是為了東征大計。

    我大順朝經過十餘年的苦戰,獲得天下,國基未固,人心未服。

    孤本想早日舉行登極大典之後,一面招降江南,一面治理百姓,使黎民早享太平之福。

    不斷打仗,使百姓繼續受戰亂之苦,實非孤的本心。

    可是吳三桂不識天命,竟敢據山海衛彈丸之地,不肯投降,還要稱兵犯順,妄圖為崇祯複仇,恢複明朝江山。

    如不将吳三桂趕快剿滅,勢必影響各地,互相效尤,國無甯日。

    再說,滿洲鞑子野心勃勃,與我中國為敵。

    從前因明朝國勢衰弱,東虜幾次南犯,深入畿輔、山東。

    今趁我朝在幽燕立腳未穩,又要來犯。

    如其等待吳三桂與東虜勾結,聯兵對我,何如我先将吳三桂一舉擊敗,騰出手再擊東虜。

    孤思慮再三,決定采納捷軒等大将意見,克日東征。

    大計已定,不可更改。

    如今我軍一部分士氣和軍紀已經不如從前,又加上謠言紛紛,禁止不住。

    所以東征大計,不能猶豫。

    稍有猶豫,便會動搖軍心。

    可是,從目前情況看來,我軍自長安來此,立腳未穩,兵将不多,精兵号稱二十萬,實際來到幽州的隻有六萬之衆,所以東征吳三桂是一件極大的事,也是不得已之舉。

    昨日獻策和林泉都苦口谏阻,孤不聽從。

    孤明知是一着險棋,可是這着棋不能不走。

    舉棋不定,反招後患。

    好在這六萬精兵多是延安府人,也是孤帶出來的,到艱難時能夠得其死力。

    孤親自臨陣,與将士們同冒矢石,将士們必會以一當十,拼死殺敵。

    聽說有的大臣在暗中議論,想建議孤坐鎮北京,控馭萬方,由捷軒率兵去山海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