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關燈
小
中
大
吳三桂為上策。
但是他沒有說出來他的決心,又以溫和态度向李岩問道: “你說孔子解釋‘亢龍有悔’一卦的一段話,下邊一句是什麼?” 李岩說:“下邊一句話是‘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
” 李自成搖搖頭,說道:“這句話與我大順朝的情況不合。
孤于崇祯十三年入河南,得牛金星與你們二位,到襄京後得喻上猷、顧君恩與楊永裕等,都是人才。
到了長安以後,又有許多明朝的文臣都是人才,他們知道天命已改,降順我朝,受到重用。
路過平陽,破了太原,又來了一批文臣。
如今滿朝濟濟,都是孤的輔弼之臣。
隻要是人才,孤就錄用,予以高官厚祿,俾其各盡其才,贊襄大業,不能說‘賢人在下位而無輔’啊!你們都是賢人,并沒有身居下僚!” “陛下聖明,延攬人才,才有我大順朝于短期中六部鹹備,濟濟多士。
然而應該有衆多的地方大變,府州縣官,為陛下安定封疆,治理國土,恢複農桑,嚴懲奸宄,使百姓得享複蘇之樂,四民鹹有葵傾之心。
必須如此,三年之後,方能足食足兵,國家根基稍固,立于不敗之地。
目前情況,尚非如此。
陛下大概也知,我朝處處尚在戎馬倥偬之中,賢人避居山林,豪強伺機為亂,而派往河南、山東各地的州縣官多系市井無賴之徒,仰賴陛下聲威,徒手赴任,隻知要糧要錢,要騾馬,甚至要女人。
百姓常聞‘随闖王不納糧’之言,始而延頸以待,繼而大失所望。
所以《系辭》上說‘賢人在下位而無輔’,與目前賢人避世,不肯為陛下效力的情況,大緻相合。
也因此‘動而有悔也’。
臣愚,直陳所見,懇乞恕罪!” 李自成雖然明白李岩說的多是實情,無奈自從他到了西安以來,天天聽慣了歌功頌德的話,聽不見談論大順朝政事缺點的話,倘若偶聞直言,總不順耳。
他沉默片刻,看看李岩,又看看宋獻策,同時又想着今日午後的禦前會議,劉宗敏、李過、李友等等心腹大将都主張對吳三桂用兵,他自己已經同意,并且向朝臣們宣布暫緩舉行登極大典,而劉宗敏也已經召集重要将領,下達東征命令……他想到這些,對李岩說道: “東征之計已定,拖延時日,決非上策。
如坐等吳三桂準備就緒,為崇祯複仇,以恢複明朝為号召,傳檄各地起兵,滿洲人也興師南犯,對我更加不利。
況且我軍到了北京後,士氣已不如前,這是你們都清楚的。
所以就各種形勢看,遲戰不如速戰,坐等不如東征。
你們不要再谏阻東征大計,徒亂孤心!” 宋獻策一反平日的謹慎态度,慷慨說道:“臣碌碌江湖布衣,蒙恩側身于帷幄之中,言聽計從,待如腹心,故臣願以赤忠報陛下,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臣縱觀全局,衡之形勢,證之卦理,竊意認為,陛下東征則于陛下頗為不利,吳三桂如敢南犯,則于吳三桂不利。
東虜必然趁機南犯,隻是不知其何時南犯,從何處南犯耳。
為今之計,與其征吳,不如備虜。
吳三桂雖有數萬之衆,但關外土地全失,明之朝廷已亡,勢如無根之木,從長遠看,不足為患,且可以奇計破之。
東虜則不然,自努爾哈赤背叛明朝,經營遼東,逐步統一滿洲,北至白山黑水,以及所謂使鹿使狗之地,勢力漸強,至今已曆三世。
皇太極繼位以後,繼承努爾哈赤遺志,更加悉力經營,改僞國号為大清,不僅占領遼東全境,且統一蒙古,征服朝鮮,利用所掠漢人種植五谷,振興百工,制作大炮。
此一強敵,萬不可等閑視之。
在今日之前,十餘年來陛下是與明朝作戰,而明朝早已如大廈之将傾,崇祯隻是苦苦支撐危局耳。
陛下既來北京,從今日起,必将以滿洲為勁敵,戰争之勢與昔迥異。
故臣以為陛下目前急務在備虜,不在讨吳,東征山海,如同舍本而逐末。
一旦虜騎南下,或擾我之後,或奔襲北京,則我腹背受敵,進退失據,何以應付?處此國家安危決于廟算之日,臣吞居軍師之位,焦心如焚,不能不冒死進言,懇乞俯聽一二,免緻‘亢龍有悔’。
” 李自成不能不思想動搖,低頭沉吟片刻,随即問道:“孤不能一戰而擊破吳三桂麼?” “兵法雲:‘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方是取勝之道。
今吳三桂據守雄關,頗有準備,無懈可擊。
又加以逸待勞。
倘若東征不利,豈不折我兵馬,挫我軍威?倘若東虜乘機南犯,我軍遠離北京,又無援兵,必敗無疑。
所以臣說陛下東征則陛下不利,三桂西來則于三挂不利。
” “孤隻打算以速取勝,然後迅速回師,在北京郊外與東虜作戰如何?” “虜兵何時南犯,自何處進兵,是否與三桂已有勾結,凡此種種,我皆不知。
兵法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
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這三句話都是對廟算說的。
今日臣等禦前議論東征,議論虜情,就是古之所謂‘廟算’。
目前形勢,虜情為重,三桂次之。
我對虜情知之甚少,虜對我則知之較多……” “為什麼東虜對我的情況知之較多?” “往年曾聞東虜不僅派遣細作來北京探刺朝廷情況。
還聽說東虜出重賞收買消息。
我軍從長安以二十萬人馬東征,虛稱五十萬,又稱尚有百萬大軍在後。
這二十萬人馬,過黃河分作兩路,一路由劉芳亮率領,越過太行,占領豫北三府,然後由彰德北上,直到保定。
陛下親率十萬人馬,由平陽北上,破太原,占領大同與宣府,入居庸關,到北京隻有七萬多人,每到一地,都沒有設官理民,雖有疆土而不守,雖有人民而不附。
凡此種種,東虜豈能不知?倘若虜騎入塞,彼為攻,我為守。
兵法雲:‘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
長城以内,千裡畿輔,平原曠野,地形非利于藏兵設伏,故守軍非‘藏于九地之下’。
而東虜士飽馬騰,可随時來攻,無山川險阻,乘隙蹈瑕,馳騁于曠野之地,正所謂‘動于九天之上’。
故目前戰争之勢,對我極為不利。
我之大患,不在山海一隅之地與三桂之數萬孤軍,而在全遼滿洲八旗之師。
臣今衡量形勢,縱覽天時,地利,人和,心懷殷憂,不能不冒死進言。
請陛下罷東征之議,準備集全力應付滿洲強敵。
倘能一戰挫其銳氣,則吳三桂将可不戰而勝。
” 李自成的心中更加彷惶,又問道:“既然滿洲人尚在調集人馬,趁其來犯之前,為使吳三桂不能與東虜勾結,先将他打敗如何?” 宋獻策說:“倘若……” 忽然,李雙喜匆匆進來,跪下禀道:“啟禀父皇,汝侯率領毫候等幾位大将,還有從通州趕來的制将軍劉體純,有重要軍國大事,來到文華門,請求立即召見。
” 宋獻策和李岩聽說劉體純從通州趕來,随劉宗敏一起進宮,料定必有重大消息,都不覺心中吃驚。
李自成馬上對雙喜說道: “叫他們馬上進來!”他又對宋獻策和李岩說道:“你們平身,坐下!” 片刻工夫,李自成便聽見劉宗敏率領重要大将們登上文華殿的丹墀了。
一般武将,進入宮中都是輕輕走路,深怕驚駕;惟有劉宗敏與别人不同,平時腳步就重,到宮中也不放輕,加之此時他為國事心思沉重,一腔怒氣,腳步很自然地比平時更加沉重。
因為凡是在禦前談論機密時候,太監和宮女都回避,連傳宣官也不許站在丹墀上邊,所以由雙喜引着大家進殿,并揭起暖閣的黃緞軟簾。
宋獻策和李岩看見劉宗敏進來,都趕快站立起來。
劉宗敏為要做武将表率,先在李自成面前叩頭,然後平身就座。
李過等大将們一齊叩頭,肅然就座,等待提營首總将軍向皇上啟奏作戰大計。
宋獻策和李岩看見劉宗敏的骨棱棱的方臉上的嚴峻神色,已知事情有變,同時在心中想道: “完了!剛才的一番苦谏将付諸東流!” 李自成向衆位親信大将的臉上掃了一眼,先向劉宗敏問道: “捷軒,你們如何商議?” 劉宗敏說:“大家都主張迅速出兵,消滅吳三桂,不可遲誤。
剛才聽了劉二虎的禀報,大家出兵之意更加堅決,所以臣等立刻進宮,面奏皇上。
” 李自成轉向劉體純,問道:“德潔,你在通州,又有何緊急探報?” 劉體純重新跪下,奏道:“臣黃昏時在通州得到了才從山海衛回來的細作禀報,認為這消息十分重大,趕快用了晚膳,親自飛馬進京。
臣先到軍師府,知兩位軍師已經奉诏進宮,适逢首總将軍府的中軍來請兩位軍師議事,臣就到了首總将軍府,将這一重大探報先禀知汝侯了……” “到底是什麼重大探報?” “連日來吳三桂與部下文武商議,又招集山海衛地方紳士商議,決定興兵複明,為崇祯複仇。
又擔心兵力不足,決定差人去沈陽向滿洲借兵。
” “他要投降滿洲麼?” “聽說不是投降,是借兵。
等到吳三桂進了北京,收複了明朝江山之後,割給滿洲一些土地,每年給滿洲人大批金銀綢緞,像南宋對金朝那樣。
” “他媽的,該死!”李自成不覺罵出一句粗話,又問道:“你的探報可靠麼?” “回陛下,十分可靠。
臣差往山海衛城中的幾個細作,有的認識了平西伯行轅中的人員,有的認識了當地著名紳士、舉人佘一元的家人,所以得到的消息很真确。
據細作禀報,吳三桂差往沈陽借兵的是兩位親信将領,已經動身了。
” 李自成惱怒地對宋獻策和李岩說:“吳三桂向滿洲借兵,戰争來到眼前,你們剛才還苦苦谏阻孤讨伐吳三桂,幾乎誤了大事!” 宋獻策和李岩本來有許多話可以争辯,但是李自成已是皇帝,此時頂撞将有不測之禍。
他們在心中十分委屈,震驚失色,隻好低下頭去。
劉宗敏向李自成說道: “聖上不必生氣!宋、李兩軍師都是忠臣,谏阻陛下東征也是出于一片忠心,隻是他們的兵書讀得太多了,越讀越顧慮多端,膽子越讀越小了。
咱們從在陝北起義以後,随時說打仗就打仗,碰上官軍,你不打也不行,那就打呗。
一不蔔卦,二不查看兵書,三不看皇曆選擇吉日,四不慢慢商議。
陛下常常一聽禀報,立刻跳上烏龍駒,揮動花馬劍,身先士卒,沖向敵人,不是常常打了勝仗?陛下常說:兩軍相遇,勇者取勝。
又說,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
咱們起義後那麼多年,是在刀刃上走過來的。
那許多年呀,咱們不靠陰陽八卦,不講金木水火土,嘗盡艱難困苦,一步一步走向勝利,全靠陛下對敵人敢打敢拚。
陛下先稱‘闖将’,後稱‘闖王’,全靠一股闖勁!難道不是這樣麼?” 李自成頻頻點頭,在心中說道:“東征之事,孤不再猶
但是他沒有說出來他的決心,又以溫和态度向李岩問道: “你說孔子解釋‘亢龍有悔’一卦的一段話,下邊一句是什麼?” 李岩說:“下邊一句話是‘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
” 李自成搖搖頭,說道:“這句話與我大順朝的情況不合。
孤于崇祯十三年入河南,得牛金星與你們二位,到襄京後得喻上猷、顧君恩與楊永裕等,都是人才。
到了長安以後,又有許多明朝的文臣都是人才,他們知道天命已改,降順我朝,受到重用。
路過平陽,破了太原,又來了一批文臣。
如今滿朝濟濟,都是孤的輔弼之臣。
隻要是人才,孤就錄用,予以高官厚祿,俾其各盡其才,贊襄大業,不能說‘賢人在下位而無輔’啊!你們都是賢人,并沒有身居下僚!” “陛下聖明,延攬人才,才有我大順朝于短期中六部鹹備,濟濟多士。
然而應該有衆多的地方大變,府州縣官,為陛下安定封疆,治理國土,恢複農桑,嚴懲奸宄,使百姓得享複蘇之樂,四民鹹有葵傾之心。
必須如此,三年之後,方能足食足兵,國家根基稍固,立于不敗之地。
目前情況,尚非如此。
陛下大概也知,我朝處處尚在戎馬倥偬之中,賢人避居山林,豪強伺機為亂,而派往河南、山東各地的州縣官多系市井無賴之徒,仰賴陛下聲威,徒手赴任,隻知要糧要錢,要騾馬,甚至要女人。
百姓常聞‘随闖王不納糧’之言,始而延頸以待,繼而大失所望。
所以《系辭》上說‘賢人在下位而無輔’,與目前賢人避世,不肯為陛下效力的情況,大緻相合。
也因此‘動而有悔也’。
臣愚,直陳所見,懇乞恕罪!” 李自成雖然明白李岩說的多是實情,無奈自從他到了西安以來,天天聽慣了歌功頌德的話,聽不見談論大順朝政事缺點的話,倘若偶聞直言,總不順耳。
他沉默片刻,看看李岩,又看看宋獻策,同時又想着今日午後的禦前會議,劉宗敏、李過、李友等等心腹大将都主張對吳三桂用兵,他自己已經同意,并且向朝臣們宣布暫緩舉行登極大典,而劉宗敏也已經召集重要将領,下達東征命令……他想到這些,對李岩說道: “東征之計已定,拖延時日,決非上策。
如坐等吳三桂準備就緒,為崇祯複仇,以恢複明朝為号召,傳檄各地起兵,滿洲人也興師南犯,對我更加不利。
況且我軍到了北京後,士氣已不如前,這是你們都清楚的。
所以就各種形勢看,遲戰不如速戰,坐等不如東征。
你們不要再谏阻東征大計,徒亂孤心!” 宋獻策一反平日的謹慎态度,慷慨說道:“臣碌碌江湖布衣,蒙恩側身于帷幄之中,言聽計從,待如腹心,故臣願以赤忠報陛下,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臣縱觀全局,衡之形勢,證之卦理,竊意認為,陛下東征則于陛下頗為不利,吳三桂如敢南犯,則于吳三桂不利。
東虜必然趁機南犯,隻是不知其何時南犯,從何處南犯耳。
為今之計,與其征吳,不如備虜。
吳三桂雖有數萬之衆,但關外土地全失,明之朝廷已亡,勢如無根之木,從長遠看,不足為患,且可以奇計破之。
東虜則不然,自努爾哈赤背叛明朝,經營遼東,逐步統一滿洲,北至白山黑水,以及所謂使鹿使狗之地,勢力漸強,至今已曆三世。
皇太極繼位以後,繼承努爾哈赤遺志,更加悉力經營,改僞國号為大清,不僅占領遼東全境,且統一蒙古,征服朝鮮,利用所掠漢人種植五谷,振興百工,制作大炮。
此一強敵,萬不可等閑視之。
在今日之前,十餘年來陛下是與明朝作戰,而明朝早已如大廈之将傾,崇祯隻是苦苦支撐危局耳。
陛下既來北京,從今日起,必将以滿洲為勁敵,戰争之勢與昔迥異。
故臣以為陛下目前急務在備虜,不在讨吳,東征山海,如同舍本而逐末。
一旦虜騎南下,或擾我之後,或奔襲北京,則我腹背受敵,進退失據,何以應付?處此國家安危決于廟算之日,臣吞居軍師之位,焦心如焚,不能不冒死進言,懇乞俯聽一二,免緻‘亢龍有悔’。
” 李自成不能不思想動搖,低頭沉吟片刻,随即問道:“孤不能一戰而擊破吳三桂麼?” “兵法雲:‘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方是取勝之道。
今吳三桂據守雄關,頗有準備,無懈可擊。
又加以逸待勞。
倘若東征不利,豈不折我兵馬,挫我軍威?倘若東虜乘機南犯,我軍遠離北京,又無援兵,必敗無疑。
所以臣說陛下東征則陛下不利,三桂西來則于三挂不利。
” “孤隻打算以速取勝,然後迅速回師,在北京郊外與東虜作戰如何?” “虜兵何時南犯,自何處進兵,是否與三桂已有勾結,凡此種種,我皆不知。
兵法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
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這三句話都是對廟算說的。
今日臣等禦前議論東征,議論虜情,就是古之所謂‘廟算’。
目前形勢,虜情為重,三桂次之。
我對虜情知之甚少,虜對我則知之較多……” “為什麼東虜對我的情況知之較多?” “往年曾聞東虜不僅派遣細作來北京探刺朝廷情況。
還聽說東虜出重賞收買消息。
我軍從長安以二十萬人馬東征,虛稱五十萬,又稱尚有百萬大軍在後。
這二十萬人馬,過黃河分作兩路,一路由劉芳亮率領,越過太行,占領豫北三府,然後由彰德北上,直到保定。
陛下親率十萬人馬,由平陽北上,破太原,占領大同與宣府,入居庸關,到北京隻有七萬多人,每到一地,都沒有設官理民,雖有疆土而不守,雖有人民而不附。
凡此種種,東虜豈能不知?倘若虜騎入塞,彼為攻,我為守。
兵法雲:‘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
長城以内,千裡畿輔,平原曠野,地形非利于藏兵設伏,故守軍非‘藏于九地之下’。
而東虜士飽馬騰,可随時來攻,無山川險阻,乘隙蹈瑕,馳騁于曠野之地,正所謂‘動于九天之上’。
故目前戰争之勢,對我極為不利。
我之大患,不在山海一隅之地與三桂之數萬孤軍,而在全遼滿洲八旗之師。
臣今衡量形勢,縱覽天時,地利,人和,心懷殷憂,不能不冒死進言。
請陛下罷東征之議,準備集全力應付滿洲強敵。
倘能一戰挫其銳氣,則吳三桂将可不戰而勝。
” 李自成的心中更加彷惶,又問道:“既然滿洲人尚在調集人馬,趁其來犯之前,為使吳三桂不能與東虜勾結,先将他打敗如何?” 宋獻策說:“倘若……” 忽然,李雙喜匆匆進來,跪下禀道:“啟禀父皇,汝侯率領毫候等幾位大将,還有從通州趕來的制将軍劉體純,有重要軍國大事,來到文華門,請求立即召見。
” 宋獻策和李岩聽說劉體純從通州趕來,随劉宗敏一起進宮,料定必有重大消息,都不覺心中吃驚。
李自成馬上對雙喜說道: “叫他們馬上進來!”他又對宋獻策和李岩說道:“你們平身,坐下!” 片刻工夫,李自成便聽見劉宗敏率領重要大将們登上文華殿的丹墀了。
一般武将,進入宮中都是輕輕走路,深怕驚駕;惟有劉宗敏與别人不同,平時腳步就重,到宮中也不放輕,加之此時他為國事心思沉重,一腔怒氣,腳步很自然地比平時更加沉重。
因為凡是在禦前談論機密時候,太監和宮女都回避,連傳宣官也不許站在丹墀上邊,所以由雙喜引着大家進殿,并揭起暖閣的黃緞軟簾。
宋獻策和李岩看見劉宗敏進來,都趕快站立起來。
劉宗敏為要做武将表率,先在李自成面前叩頭,然後平身就座。
李過等大将們一齊叩頭,肅然就座,等待提營首總将軍向皇上啟奏作戰大計。
宋獻策和李岩看見劉宗敏的骨棱棱的方臉上的嚴峻神色,已知事情有變,同時在心中想道: “完了!剛才的一番苦谏将付諸東流!” 李自成向衆位親信大将的臉上掃了一眼,先向劉宗敏問道: “捷軒,你們如何商議?” 劉宗敏說:“大家都主張迅速出兵,消滅吳三桂,不可遲誤。
剛才聽了劉二虎的禀報,大家出兵之意更加堅決,所以臣等立刻進宮,面奏皇上。
” 李自成轉向劉體純,問道:“德潔,你在通州,又有何緊急探報?” 劉體純重新跪下,奏道:“臣黃昏時在通州得到了才從山海衛回來的細作禀報,認為這消息十分重大,趕快用了晚膳,親自飛馬進京。
臣先到軍師府,知兩位軍師已經奉诏進宮,适逢首總将軍府的中軍來請兩位軍師議事,臣就到了首總将軍府,将這一重大探報先禀知汝侯了……” “到底是什麼重大探報?” “連日來吳三桂與部下文武商議,又招集山海衛地方紳士商議,決定興兵複明,為崇祯複仇。
又擔心兵力不足,決定差人去沈陽向滿洲借兵。
” “他要投降滿洲麼?” “聽說不是投降,是借兵。
等到吳三桂進了北京,收複了明朝江山之後,割給滿洲一些土地,每年給滿洲人大批金銀綢緞,像南宋對金朝那樣。
” “他媽的,該死!”李自成不覺罵出一句粗話,又問道:“你的探報可靠麼?” “回陛下,十分可靠。
臣差往山海衛城中的幾個細作,有的認識了平西伯行轅中的人員,有的認識了當地著名紳士、舉人佘一元的家人,所以得到的消息很真确。
據細作禀報,吳三桂差往沈陽借兵的是兩位親信将領,已經動身了。
” 李自成惱怒地對宋獻策和李岩說:“吳三桂向滿洲借兵,戰争來到眼前,你們剛才還苦苦谏阻孤讨伐吳三桂,幾乎誤了大事!” 宋獻策和李岩本來有許多話可以争辯,但是李自成已是皇帝,此時頂撞将有不測之禍。
他們在心中十分委屈,震驚失色,隻好低下頭去。
劉宗敏向李自成說道: “聖上不必生氣!宋、李兩軍師都是忠臣,谏阻陛下東征也是出于一片忠心,隻是他們的兵書讀得太多了,越讀越顧慮多端,膽子越讀越小了。
咱們從在陝北起義以後,随時說打仗就打仗,碰上官軍,你不打也不行,那就打呗。
一不蔔卦,二不查看兵書,三不看皇曆選擇吉日,四不慢慢商議。
陛下常常一聽禀報,立刻跳上烏龍駒,揮動花馬劍,身先士卒,沖向敵人,不是常常打了勝仗?陛下常說:兩軍相遇,勇者取勝。
又說,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
咱們起義後那麼多年,是在刀刃上走過來的。
那許多年呀,咱們不靠陰陽八卦,不講金木水火土,嘗盡艱難困苦,一步一步走向勝利,全靠陛下對敵人敢打敢拚。
陛下先稱‘闖将’,後稱‘闖王’,全靠一股闖勁!難道不是這樣麼?” 李自成頻頻點頭,在心中說道:“東征之事,孤不再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