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關燈
小
中
大
其唯聖人乎!’今日你我身居子房與陳平之位,不能谏阻皇上懸軍東征之議,一旦受挫于堅城之下,東虜乘機由中協或西協進犯,截斷我皇上回京之路,豈但‘亢龍有悔’!倘若我大順不能在北京立腳,影響所及,将見河北、河南、山東各地,變亂蜂起,舉國騷亂,大局崩解之禍,不知‘伊于胡底!’”
宋獻策輕輕點頭,小聲問道:“事急勢迫,皇上東征之意已決,今晚召對,我們用何言進谏?”
李岩回答說:“皇上親率六萬将士,孤軍東征……”
“不是孤軍,是懸軍。
” “是的,是懸軍東征,也等于是孤注一擲。
此事乃國家安危存亡所系,你我既為順朝大臣,受皇上知遇之恩,必當盡職盡忠,對軍國大事的利弊知無不言,方不負事君之道。
” “如何能克盡厥職,知無不言?”宋獻策問道,剪去燭花,注目望着李岩。
李岩低頭沉吟片刻,重新擡起頭來,口氣堅定地說道:“依弟愚見,事至如今,隻好将今晚之卦,不作隐瞞,面奏皇上。
平時陛下十分重視仁兄占蔔,倘若今晚聽到卦爻辭之後,果然動心,你我即可乘機反複剖析,冒死苦谏,想來陛下可能采納苦谏,回心轉意,懸崖勒馬。
” 宋獻策說:“難!難!據我看,此時谏阻東征,十分困難,反而可能惹皇上震怒,埋下你我日後之禍。
” “我兄往日對皇上知無不言,今晚何以如此憂懼?” “往日,”宋獻策感慨地說,“當皇上在艱難困苦之中,依賴衆文武輔佐,虛懷若谷,從谏如流,集思廣益,知人善任,方能克敵制勝,避免挫折,奪取江山。
自從破了西安之後,皇上與陝西将領成以為大業将成,志得意滿,驕氣已露,而新降衆多文臣又歌功頌德。
才到西安不久,山西、山東未定,河南未穩,更莫說天下已定,皇上急于還鄉祭祖,大宴鄉黨父老,封侯封伯,比漢高祖功成還鄉,還要心急。
自西安至米脂,沿途八百裡,修路建橋,于米脂縣北門外改建行宮。
李補之率領戎馬萬匹護駕,沿途官紳百姓接駕。
如此耗費财力民力,當時不僅你我都不敢有一言谏阻,連啟東也是心有非議而口中稱頌盛德。
君臣之間為何有此隔閡?就是皇上與左右的文臣武将都認為大業已成,而陝西将領們紛紛封侯封伯,他們的意見皇上不能不聽。
所以勢移時遷,皇上對我與啟東的進言,有時就不像往日那樣言聽計從了。
皇上如今進了北京,身居紫禁城中,與在西安時更為不同。
弟今晚縱然不避皇上怪罪,披肝瀝膽,谏阻東征,恐已無濟于事。
倘若皇上定要禦駕親征,弟無力谏阻,也要盡力獻出補救之策,或能以奇計制勝強敵。
縱然不能取勝,也不使局勢變得不可收拾。
” 李岩不覺驚喜,趕快問道:“仁兄有何奇計破敵?” 宋獻策正要說出他的奇計,忽然中軍進來,請正副軍師大人速去前院接旨。
宋、李二人迅速站起,略整衣冠,匆匆走到前院,向北跪下。
從宮中來的傳宣官昂然走上台階,面南站立,帶着濃厚的關中口音和嚴重的口氣,琅琅說道: “聖上有旨!正軍師宋獻策,副軍師李岩,火速進宮。
聖上在文華殿等候召對!” 中軍将傳宣官送走以後,宋獻策和李岩因為皇上在文華殿等候,不敢怠慢,不能再談别的話,随即帶着文武随從、親兵、奴仆等二十多人,走出轅門上馬,向東華門疾馳而去。
他們在護城河橋内下馬,将一群随從留在東華門外,進人紫禁城中。
當走到文華殿的宮院門前時,他們的心情都很緊張。
宋獻策拉一下李岩的袍袖,小聲囑咐: “今日召對,不同平日,犯顔直谏的話由我來說,兄隻須幫襯一二句即可。
” 李岩心中感激獻策的關照,小聲說:“請兄盡力苦谏,再獻上破敵奇計!” 李岩随在宋獻策的背後,由一宮女帶領,腳步很輕,恭敬地走進文華殿的東暖閣。
宮女退出。
他們向李自成叩頭,望見皇上的嚴峻神色,不覺心情緊張。
僅僅在三年半以前,在伏牛山得勝寨屯兵時候,他們同李自成每日見面,無話不談,親如朋友,那樣毫無隔閡的情況一去不複返了。
下午在武英殿禦前會議之後,李自成沒有休息,首先叫來吳汝義,命他趕快準備初十日為羅虎與費珍娥成親的事,務要事事風光。
他又叫禮政府尚書和侍郎進宮,告訴他們,他要立刻敕封羅虎為潼關伯,羅母為浩命夫人,命禮政府大臣遵照《大順禮制》,火速備辦敕書和潼關伯銅印。
他又召威武将軍、羅虎的叔父羅戴恩進宮,命他聽從宮内大臣吳汝義指揮,督率工匠,連夜将金銀熔化,都鑄成五百兩的整塊,分裝木箱,釘牢,加上封條;所得珠寶首飾,也要裝箱釘牢,内襯棉花,外加封條。
羅戴恩率領五百騎兵,五百匹騾子,二百匹駱駝,初十日動身,将數千萬兩白銀,還有黃金、珠寶等物,走娘子關一路,押運長安。
他又命李雙喜馳往首總将軍府,詢問劉宗敏是否已經召集了各營果毅以上将領,面授讨伐吳三桂的決策,會商如何出兵的事。
雙喜回宮禀報,劉宗敏先召見了制将軍以上将領會議,傳達皇上聖旨,如今正在分批召見果毅以上将軍訓話,鼓舞士氣,誓為陛下效忠作戰。
至于詳細出兵的事,等待正副軍師前去,商量之後,方好一一下令。
李自成聽了沒有做聲,等候兩位軍師進宮。
兩位軍師在文華殿東暖閣叩頭,賜座之後,李自成向他們問道: “你們回到軍師府,為東征蔔卦之事如何?” 宋獻策和李岩恭敬起立,依照獻策囑咐,李岩低頭不語。
直到此刻,宋獻策還在心中嘀咕:“要直言不諱麼?”李自成又問道: “獻策,你到底蔔了個什麼卦?” 宋獻策躬身答道:“陛下,請恕臣死罪!臣于晚飯後沐手焚香,請出蓍草,敬謹蔔卦,竟得一個不甚吉利(他不肯直說兇卦)的卦,不敢冒渎聖聽。
” 李自成暗暗吃驚,又問道:“到底得的是什麼卦?” 宋獻策:“在乾卦中……” “在乾卦中……什麼卦?” “上九,亢龍有悔。
” “《易經》……孤不曾讀過。
什麼叫‘上九’?‘亢龍有悔’是什麼意思?” 宋獻策心中害怕,仍不敢直言這是兇卦,繞着彎子說道: “相傳伏羲畫八卦,文王演為六十四卦,成為《周易》。
一部《周易》,卦理深奧,變化無窮。
總而言之,不外陰陽搭配,相生相克,天地間萬事萬物,莫能逃易理之外。
因為易理如此重要,所以孔聖人活到四十多歲時對弟于們感慨說道:‘假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易經》中講的是天地間陰陽變化之理,陰陽二氣化為圖像便是乾坤二卦,化為數字,便是單數為陽,偶數為陰。
一、三、五、七、九是陽數,二、四、六、八是陰數。
因為以數字代表陰陽變化,故蔔筮亦稱數術之學。
微臣……” 李自成心急地說:“此刻不是講書,孤要你說明白這一卦主何吉兇。
既是兇卦,也須将兇卦的道理說個明白。
快說!” 宋獻策跪下說道:“請恕臣死罪!卦名‘上九’在乾卦中陽盛已到極限,正所謂到了‘物極則反’,是極運,不能再前進了。
倘若再往前進,就要受挫,必将有悔。
所以這一卦的交辭是‘亢龍有悔’。
《系辭》是孔子作的,解釋此卦說:‘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
今日陛下已得北京,仍要懸軍東征,不顧困難,與此卦正合。
臣心所憂,不敢不冒死直谏!” 李自成心中震驚,一時拿不定主意,随即向李岩問道: “林泉,你是舉人,讀過《易經》,深明《易》理。
你對此卦有何解釋?” 李岩已經跪在地上,回答說:“獻策晚膳後,沐手焚香,用蓍草占蔔,得出此卦。
當時臣在一旁觀看,心中也為之一驚。
《易經》中别的卦中也有‘亢龍有悔’的卦,但不若乾卦中的‘上九,亢龍有悔’最為不吉。
剛才獻策所言,敬請陛下采納,對東征事三思而行,以免有悔。
” 李自成忽然疑心正副軍師商量好假托占蔔來谏阻東征,登時産生了一股反感。
他沉默片刻,又神色嚴峻地向李岩問道: “這卦就沒有别的解釋了?” 李岩說道:“伏羲畫八卦,文王演為六十四卦,變化無窮。
但卦辭十分簡單,常人不易全懂。
幸有孔聖人出,好學深思,勤奮讀《易》,曾經讀《易》韋編三絕。
也就說,穿竹簡的皮條兒斷了三次,足見其閱讀之勤。
他曾經說自己‘四十而不惑’,但過四十歲以後,他又對弟子們感慨地說:‘假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到了晚年,他周遊列國回來,專心為《周易》寫出《十翼》,又稱《易傳》,以教後人。
《系辭》包含在‘十翼’之内,十分重要,為孔子所作,也包含弟子們記孔子的話……” “孤要你解釋‘亢龍有悔’!” “是的,微臣正要解釋。
”李岩又叩了一個頭,接着說道:“剛才獻策所言,正是孔聖人的話。
但《系辭》中另外還有幾句話。
‘上九,亢龍有悔’,何謂也?子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
這幾句《系辭》頗有深意。
” “這幾句話與孤東征之事何幹?” “請陛下效唐太宗從谏如流,俯聽臣愚昧之見。
陛下雖然建國大順,改元永昌,但尚未登九五之位……” 李自成截住說:“倘若不是吳三桂據山海衛不肯投降,孤在數日内即可舉行登極大典!” “微臣願意冒死直言,苟利于國,不避斧铖之誅。
孔子聖人,在‘貴而無位’之後,接着又說,‘高而無民’,更值深思,亦與今日我大順情勢吻合……” “我大順已占有南至長江,北至燕山的半個中國,江南亦不難傳檄而定,怎麼說孤目前的處境是‘高而無民’?孤願有忠貞骨鲠之臣,決不罪你,但你要把話說清楚!” “臣竊思,我朝雖然新占有數省之地,然而各地不暇治理,瘡痍滿目,人民未享複蘇之樂,故雖有土地而未得民心,所以皇上是‘高而無民’。
荀子議兵,首重得民,陛下今日真正之憂不在吳三桂抗拒我朝,不肯投降,而在處處民心未服。
萬一東征受挫,東虜乘之,兵連禍結,将以何策善後?請陛下三思!” 李自成也覺得李岩的擔心并非全無道理,但是他又擔心一旦吳三桂在山海衛城中為崇祯發喪,以興兵為号召,傳檄各地,遠近響應,加上滿洲兵乘機南下,局面會不可收拾。
在眨眼之間,他考慮了各種後果,還是認為先發制人,迅速打敗
” “是的,是懸軍東征,也等于是孤注一擲。
此事乃國家安危存亡所系,你我既為順朝大臣,受皇上知遇之恩,必當盡職盡忠,對軍國大事的利弊知無不言,方不負事君之道。
” “如何能克盡厥職,知無不言?”宋獻策問道,剪去燭花,注目望着李岩。
李岩低頭沉吟片刻,重新擡起頭來,口氣堅定地說道:“依弟愚見,事至如今,隻好将今晚之卦,不作隐瞞,面奏皇上。
平時陛下十分重視仁兄占蔔,倘若今晚聽到卦爻辭之後,果然動心,你我即可乘機反複剖析,冒死苦谏,想來陛下可能采納苦谏,回心轉意,懸崖勒馬。
” 宋獻策說:“難!難!據我看,此時谏阻東征,十分困難,反而可能惹皇上震怒,埋下你我日後之禍。
” “我兄往日對皇上知無不言,今晚何以如此憂懼?” “往日,”宋獻策感慨地說,“當皇上在艱難困苦之中,依賴衆文武輔佐,虛懷若谷,從谏如流,集思廣益,知人善任,方能克敵制勝,避免挫折,奪取江山。
自從破了西安之後,皇上與陝西将領成以為大業将成,志得意滿,驕氣已露,而新降衆多文臣又歌功頌德。
才到西安不久,山西、山東未定,河南未穩,更莫說天下已定,皇上急于還鄉祭祖,大宴鄉黨父老,封侯封伯,比漢高祖功成還鄉,還要心急。
自西安至米脂,沿途八百裡,修路建橋,于米脂縣北門外改建行宮。
李補之率領戎馬萬匹護駕,沿途官紳百姓接駕。
如此耗費财力民力,當時不僅你我都不敢有一言谏阻,連啟東也是心有非議而口中稱頌盛德。
君臣之間為何有此隔閡?就是皇上與左右的文臣武将都認為大業已成,而陝西将領們紛紛封侯封伯,他們的意見皇上不能不聽。
所以勢移時遷,皇上對我與啟東的進言,有時就不像往日那樣言聽計從了。
皇上如今進了北京,身居紫禁城中,與在西安時更為不同。
弟今晚縱然不避皇上怪罪,披肝瀝膽,谏阻東征,恐已無濟于事。
倘若皇上定要禦駕親征,弟無力谏阻,也要盡力獻出補救之策,或能以奇計制勝強敵。
縱然不能取勝,也不使局勢變得不可收拾。
” 李岩不覺驚喜,趕快問道:“仁兄有何奇計破敵?” 宋獻策正要說出他的奇計,忽然中軍進來,請正副軍師大人速去前院接旨。
宋、李二人迅速站起,略整衣冠,匆匆走到前院,向北跪下。
從宮中來的傳宣官昂然走上台階,面南站立,帶着濃厚的關中口音和嚴重的口氣,琅琅說道: “聖上有旨!正軍師宋獻策,副軍師李岩,火速進宮。
聖上在文華殿等候召對!” 中軍将傳宣官送走以後,宋獻策和李岩因為皇上在文華殿等候,不敢怠慢,不能再談别的話,随即帶着文武随從、親兵、奴仆等二十多人,走出轅門上馬,向東華門疾馳而去。
他們在護城河橋内下馬,将一群随從留在東華門外,進人紫禁城中。
當走到文華殿的宮院門前時,他們的心情都很緊張。
宋獻策拉一下李岩的袍袖,小聲囑咐: “今日召對,不同平日,犯顔直谏的話由我來說,兄隻須幫襯一二句即可。
” 李岩心中感激獻策的關照,小聲說:“請兄盡力苦谏,再獻上破敵奇計!” 李岩随在宋獻策的背後,由一宮女帶領,腳步很輕,恭敬地走進文華殿的東暖閣。
宮女退出。
他們向李自成叩頭,望見皇上的嚴峻神色,不覺心情緊張。
僅僅在三年半以前,在伏牛山得勝寨屯兵時候,他們同李自成每日見面,無話不談,親如朋友,那樣毫無隔閡的情況一去不複返了。
下午在武英殿禦前會議之後,李自成沒有休息,首先叫來吳汝義,命他趕快準備初十日為羅虎與費珍娥成親的事,務要事事風光。
他又叫禮政府尚書和侍郎進宮,告訴他們,他要立刻敕封羅虎為潼關伯,羅母為浩命夫人,命禮政府大臣遵照《大順禮制》,火速備辦敕書和潼關伯銅印。
他又召威武将軍、羅虎的叔父羅戴恩進宮,命他聽從宮内大臣吳汝義指揮,督率工匠,連夜将金銀熔化,都鑄成五百兩的整塊,分裝木箱,釘牢,加上封條;所得珠寶首飾,也要裝箱釘牢,内襯棉花,外加封條。
羅戴恩率領五百騎兵,五百匹騾子,二百匹駱駝,初十日動身,将數千萬兩白銀,還有黃金、珠寶等物,走娘子關一路,押運長安。
他又命李雙喜馳往首總将軍府,詢問劉宗敏是否已經召集了各營果毅以上将領,面授讨伐吳三桂的決策,會商如何出兵的事。
雙喜回宮禀報,劉宗敏先召見了制将軍以上将領會議,傳達皇上聖旨,如今正在分批召見果毅以上将軍訓話,鼓舞士氣,誓為陛下效忠作戰。
至于詳細出兵的事,等待正副軍師前去,商量之後,方好一一下令。
李自成聽了沒有做聲,等候兩位軍師進宮。
兩位軍師在文華殿東暖閣叩頭,賜座之後,李自成向他們問道: “你們回到軍師府,為東征蔔卦之事如何?” 宋獻策和李岩恭敬起立,依照獻策囑咐,李岩低頭不語。
直到此刻,宋獻策還在心中嘀咕:“要直言不諱麼?”李自成又問道: “獻策,你到底蔔了個什麼卦?” 宋獻策躬身答道:“陛下,請恕臣死罪!臣于晚飯後沐手焚香,請出蓍草,敬謹蔔卦,竟得一個不甚吉利(他不肯直說兇卦)的卦,不敢冒渎聖聽。
” 李自成暗暗吃驚,又問道:“到底得的是什麼卦?” 宋獻策:“在乾卦中……” “在乾卦中……什麼卦?” “上九,亢龍有悔。
” “《易經》……孤不曾讀過。
什麼叫‘上九’?‘亢龍有悔’是什麼意思?” 宋獻策心中害怕,仍不敢直言這是兇卦,繞着彎子說道: “相傳伏羲畫八卦,文王演為六十四卦,成為《周易》。
一部《周易》,卦理深奧,變化無窮。
總而言之,不外陰陽搭配,相生相克,天地間萬事萬物,莫能逃易理之外。
因為易理如此重要,所以孔聖人活到四十多歲時對弟于們感慨說道:‘假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易經》中講的是天地間陰陽變化之理,陰陽二氣化為圖像便是乾坤二卦,化為數字,便是單數為陽,偶數為陰。
一、三、五、七、九是陽數,二、四、六、八是陰數。
因為以數字代表陰陽變化,故蔔筮亦稱數術之學。
微臣……” 李自成心急地說:“此刻不是講書,孤要你說明白這一卦主何吉兇。
既是兇卦,也須将兇卦的道理說個明白。
快說!” 宋獻策跪下說道:“請恕臣死罪!卦名‘上九’在乾卦中陽盛已到極限,正所謂到了‘物極則反’,是極運,不能再前進了。
倘若再往前進,就要受挫,必将有悔。
所以這一卦的交辭是‘亢龍有悔’。
《系辭》是孔子作的,解釋此卦說:‘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
今日陛下已得北京,仍要懸軍東征,不顧困難,與此卦正合。
臣心所憂,不敢不冒死直谏!” 李自成心中震驚,一時拿不定主意,随即向李岩問道: “林泉,你是舉人,讀過《易經》,深明《易》理。
你對此卦有何解釋?” 李岩已經跪在地上,回答說:“獻策晚膳後,沐手焚香,用蓍草占蔔,得出此卦。
當時臣在一旁觀看,心中也為之一驚。
《易經》中别的卦中也有‘亢龍有悔’的卦,但不若乾卦中的‘上九,亢龍有悔’最為不吉。
剛才獻策所言,敬請陛下采納,對東征事三思而行,以免有悔。
” 李自成忽然疑心正副軍師商量好假托占蔔來谏阻東征,登時産生了一股反感。
他沉默片刻,又神色嚴峻地向李岩問道: “這卦就沒有别的解釋了?” 李岩說道:“伏羲畫八卦,文王演為六十四卦,變化無窮。
但卦辭十分簡單,常人不易全懂。
幸有孔聖人出,好學深思,勤奮讀《易》,曾經讀《易》韋編三絕。
也就說,穿竹簡的皮條兒斷了三次,足見其閱讀之勤。
他曾經說自己‘四十而不惑’,但過四十歲以後,他又對弟子們感慨地說:‘假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到了晚年,他周遊列國回來,專心為《周易》寫出《十翼》,又稱《易傳》,以教後人。
《系辭》包含在‘十翼’之内,十分重要,為孔子所作,也包含弟子們記孔子的話……” “孤要你解釋‘亢龍有悔’!” “是的,微臣正要解釋。
”李岩又叩了一個頭,接着說道:“剛才獻策所言,正是孔聖人的話。
但《系辭》中另外還有幾句話。
‘上九,亢龍有悔’,何謂也?子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
這幾句《系辭》頗有深意。
” “這幾句話與孤東征之事何幹?” “請陛下效唐太宗從谏如流,俯聽臣愚昧之見。
陛下雖然建國大順,改元永昌,但尚未登九五之位……” 李自成截住說:“倘若不是吳三桂據山海衛不肯投降,孤在數日内即可舉行登極大典!” “微臣願意冒死直言,苟利于國,不避斧铖之誅。
孔子聖人,在‘貴而無位’之後,接着又說,‘高而無民’,更值深思,亦與今日我大順情勢吻合……” “我大順已占有南至長江,北至燕山的半個中國,江南亦不難傳檄而定,怎麼說孤目前的處境是‘高而無民’?孤願有忠貞骨鲠之臣,決不罪你,但你要把話說清楚!” “臣竊思,我朝雖然新占有數省之地,然而各地不暇治理,瘡痍滿目,人民未享複蘇之樂,故雖有土地而未得民心,所以皇上是‘高而無民’。
荀子議兵,首重得民,陛下今日真正之憂不在吳三桂抗拒我朝,不肯投降,而在處處民心未服。
萬一東征受挫,東虜乘之,兵連禍結,将以何策善後?請陛下三思!” 李自成也覺得李岩的擔心并非全無道理,但是他又擔心一旦吳三桂在山海衛城中為崇祯發喪,以興兵為号召,傳檄各地,遠近響應,加上滿洲兵乘機南下,局面會不可收拾。
在眨眼之間,他考慮了各種後果,還是認為先發制人,迅速打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