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關燈
小
中
大
他站起來說道:
“對吳三桂這樣竊據雄關,擁兵抗拒,成為我朝肘腋之患,用兵讨伐,義之正也。
但臣仍主持重多思而行。
兵戎大事,有經有權,請不要立即決定……” 劉宗敏冷笑說:“獻策,兵貴神速。
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倘若拖延不決,一旦吳三桂外與滿洲勾連,内有河北、山東官紳響應,公然打出為明朝複國旗号,局勢大變,我們再想讨伐就晚了。
” 李自成又向牛金星問道:“啟東,你平日滿腹經綸,對此事必有遠見卓識,何不說出你的主張?” 牛金星雖然在心中也主張慎重行事,但見皇上和劉宗敏已經下了決心,他就不敢說出不同的主張了。
他恭敬地站起來,向李自成回答說: “用兵打仗的事,臣不如軍師,更不如汝侯。
陛下睿智天縱,思慮淵深,諸臣萬不及一。
如此大事,請陛下不必問臣,斷自聖衷可矣。
” 李自成轉向宋獻策問道:“軍師,你看,這一仗應該如何打法?” 宋獻策回答:“陛下不是詢問臣此仗是否應該打,而是詢問臣此仗如何打,足見陛下東征之計已定,其他的話都不是微臣所宜言了。
但臣忝備軍師之職,理應盡心建言,請陛下另行召對,使愚臣千慮之後,再作一次陳奏。
” “也好,今晚孤将在文華殿單獨召見你與林泉,諸臣皆不參加。
”李自成又轉向劉宗敏:“捷軒,你還有什麼話說?” “陛下,對待吳三桂抗拒不降,臣與衆武将出于義憤,也為國家安危着想,堅主讨伐,兵貴神速,不要拖延時日。
但也知困難很大,非往日同左良玉打仗的情況可比。
我軍出兵六萬,隻比關甯兵多一萬多人。
吳三桂有堅城可憑,糧草不缺,以逸代勞,先占地利人和兩條。
我軍進入北京後已經有一部分土氣不如以前,出征人馬不多,糧草也少,必須拼死血戰,方能取勝。
臣請陛下禦駕親征,鼓舞士氣,壯我軍威。
隻要将士們看見陛下立馬陣後督戰,定能以一當十,銳不可擋!” 李自成的心情激動,點頭說:“孤要親自督戰,親自督戰!” 劉宗敏又說道:“臣請馬上出宮,馳回将軍府,連夜分批傳呼各營果毅以上将領,秘密下令出兵準備。
我大軍何時離北京出征,請皇上此刻示知,至遲明日決定。
” 李自成想了想,神色更加嚴重,慢慢說道:“軍師原說四月十二日己已是一個大吉大利的日子,倘若萬不得已,再改登極日期,出征就定在四月十二日。
如今既然對山海用兵緊急,登極大典的事暫不提了,就決定在大軍東征凱旋之後登極吧。
軍師,你以為如何?” 宋獻策心中明白,此次皇上禦駕親征,倘若出師不利,東虜又乘機進兵,後果十分可憂。
他身為軍師,實難附和衆議。
但是看來谏阻已不可能。
在片刻間,他的心思十分為難,不覺向坐在右邊的李岩看了一眼。
恰好李岩也在看他,分明期望他大膽苦谏。
他随即恭敬地站起來,心情激動,含着眼淚,不禁聲音微微打顫,向皇上慷慨陳辭: “臣原是草野布衣,寄食江湖,本無飛黃騰達之志。
崇祯十三年冬,陛下攜仁義之師,進入豫西,百姓奔走相迎,視若救星。
獻策平生略明陰陽數術,此時識天命攸歸,河清有日,故攜秘藏《谶記》,匍匐相投。
蒙陛下置之帷幄,待如腹心,命為軍師,凡軍旅大事,無不言聽計從。
微臣幸蒙知遇之恩,誓以死報,凡大事知無不言。
今日遇此東征大計,事關國家安危,臣實不敢不為陛下慎重考慮,以求計出萬全。
讨伐吳三桂之事,可否請陛下暫緩一日決定。
估計今日有新的軍情探報到京。
俟臣與副軍師根據各方探報,通盤籌議,今晚進宮,面陳臣等愚見,然後由陛下聖衷睿斷。
況且此次東征讨伐,我之兵力尚嫌不足,而敵之地利,頗優于我。
皇上縱然必須用兵,也應該廟謀周詳,在出兵前,想出一兩着奇計,以智取勝,不能拼死攻堅。
還有,倘若猛攻無益,下一步棋該怎麼走?……凡此種種,容臣與副軍師回軍師府認真研讨,今夜入宮面奏。
” 李自成覺得宋獻策的話也有道理,心情十分沉重,點點頭說:“孤已說過,今晚在文華殿召對。
這次出兵打仗,實是萬不得已。
倘若吳三挂公然聲稱為恢複明朝舉兵反我,号召遠近,畿輔與山東紛紛響應,我們再讨伐就遲了一步。
或者滿洲人準備就緒,八旗鐵騎南下,與吳三桂聯兵對我,那時我們出兵讨伐已經晚了。
孤東征之計已定,無須再議,再谏便是阻撓大計。
”他瞟見劉宗敏在對他點頭,随即對宗敏說道:“捷軒,你立即回首總将軍府,分别召集各營将領,傳達孤不得已推遲登極,迅速東征之意,命各營趕快準備,于十二日一早随孤東征。
至于行軍次序,如何部署,你與補之商議,代孤定奪。
孤今晚召見正副軍師之後,在運籌帷幄方面,他們會助你一臂之力。
好啦,大家退下去準備去吧。
” 從劉宗敏起,大家依次叩頭,肅然退出。
“獻策。
林泉,”李自成向兩位軍師叫道,“孤還有話囑咐!” 宋獻策和李岩趕快回身恭立,等候上谕。
“你們回到軍師府中,獻策要為孤此次東征蔔上一卦。
” 宋獻策說道:“古人雲:‘蔔以決疑,不疑何蔔’。
既然陛下已決定東征,就不必蔔了。
” 李自成說:“當然,十餘年來,孤身經百戰,往往遇着官軍就打,看見有機可乘就打,打不赢就走,并不由蔔卦決定。
可是這次出師,與往日不同,不妨在出征前一蔔休咎。
你今晚蔔一卦吧。
” “是,臣今晚謹遵聖旨蔔卦。
平日臣為方便起見,總是用三個銅錢蔔卦,今晚将沐手焚香,遵照文王舊制,用蓍草蔔卦。
” 李自成面露微笑:“好,卿平日蔔卦靈驗,孤今晚等待你蔔一吉卦。
” 李岩在西安時曾谏阻李自成急于北伐幽燕,力主用兩年時間傾全力經營河南、湖廣、陝西和山東各地。
李自成不僅拒絕了他的建議,而且心中頗不高興,本來有意任他為新朝的兵部尚書,也就不再提了。
從那次事件以後,他聽了宋獻策的私下勸告,以後在李自成面前該提的意見少提,以免日久招禍。
所以在今天禦前會議時候,李岩與宋獻策的意見完全相同,但是他在心中巴不得宋獻策谏阻東征,他自己卻不說話。
離開禦前出宮,他一直心情沉重,思考着如何挽回皇上和劉宗敏的危險決策。
但是他明白自己無力谏阻,宋獻策的請求皇上在今晚單獨召對也未必能轉移皇上和劉宗敏的已定之策。
從東華門到軍師府的路上,他雖然同宋獻策在馬上交換過眼色,卻因為前後左右有許多護衛的将領和士兵簇擁,他沒有說一句話,隻是在心中暗暗地歎氣。
他們策馬回到軍師府,休息片刻,便同一群常在身邊的文武官員共進晚膳。
大家看見正副軍師大人臉色嚴肅,猜想到在宮中讨論了重大國事,必定與吳三挂在家書中公然拒降有關,但沒人敢詢問一句。
在宋獻策和李岩主管的軍師府,不僅辦事效率很高,和六政府的情況大不相同,而且絕對不許詢問軍國大事的重要機密。
每次兩位軍師從禦前議事回來,倘若他們不将所議之事告訴左右僚屬,大家是不許詢問一句的。
用李岩的話說,他同宋獻策這種對國事的嚴肅态度就是古人所稱道的“大臣出宮不言溫室樹”。
今晚由于正副軍師的神色異常嚴峻,閉口不談朝廷将如何對待吳三桂拒降的問題,在正副軍師周圍的氣氛也變得大大不同于平日。
晚膳以後,宋獻策攜着李岩的手走入他單獨辦公的一個大房間,俗稱簽押房。
他吩咐中軍,不許呈送公文的人走進小院,也不許服侍的人站在窗外。
然後他同李岩隔着八仙桌,在兩把太師椅上相對而坐,端起一杯香茶漱漱口,咽下肚去,小聲說道: “你我深蒙皇上知遇,委以正副軍師重任,值此國家根基未固之秋,風雲巨變之日,不作犯顔直谏則不忠,盡力苦谏則懼禍,為臣之難,莫過此時。
室中别無他人,林泉兄何以教我?” 李岩低頭沉默片刻,說道:“據你逆料,東征成敗如何?” “此事我們已經談過,十分令人擔憂。
” “兄平生精于數術,占蔔如神,何不遵旨一蔔” “仁兄學問,弟所敬佩,對蔔卦一道,豈有不知?易理變化玄妙,往往也有偶然。
弟平日遇事,重在以常理判斷,不靠占蔔。
有時占蔔,幸而一中,人們便競相傳說。
有時也不中,不過人們不談罷了。
我從軍事上分析利害,心中了然,所以不必乞靈于蔔筮。
” “雖然如此,老兄仍然必須一蔔,不然今晚用何話回奏皇上?” 宋獻策想了一下,隻好說:“是的,君命不可違,我就占一卦吧。
” 他wWw.tianyashuku.com随即呼喊檐下肅立的中軍,命仆人端來溫水,淨了手,焚了香,然後從錦囊中取出四十九根蓍草稈兒,放在擦得幹幹淨淨的八仙桌上。
這時,他同李岩的心情都很緊張,生怕得到一個不吉之卦。
李岩見宋獻策有點遲疑,向他看了一眼,猜到了他的擔心,小聲說道: “請見不必遲疑,也許會得一吉卦,改變你我思路,不用再谏阻東征,豈不甚佳?” 宋獻策說:“兄言甚是。
易理奧妙無窮,也許會蔔得吉卦。
既然欽谕難違,隻好不管吉兇,且看占蔔結果如何!” 為着表示虔敬,他改變平日占卦習慣,向桌上的蓍草拜了一拜,随即将四十九根蓍草稈兒分為兩部分,再按照從西周以來三千年間的傳統辦法,将蓍草擺布一陣,忽然大驚,小聲叫道: “林泉,你看,得到一個兇卦!” 李岩驚問:“什麼兇卦?” “這是乾卦中的‘上九,亢龍有悔’,豈不是應了今日不該東征之事?” 李岩在少年時也是讀過《周易》的,不覺說道:“果然是個兇卦!” 宋獻策頹然坐下,歎口氣說:“林泉,《周易》雖然變化無窮,但畢竟隻講陰陽二字。
一、三、五、七、九都是陽數,到上九,陽已至極,不可能再向前進,再向前進便要挫折,故卦辭為‘亢龍有悔’。
你記得這一卦的《系辭》麼?” 李岩說:“弟少年時讀《易經》,對孔子所作易傳,反複背誦,至今不忘。
《系辭》雲:‘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
請兄想一想,我大順朝近來行事,何嘗不是亢龍!……” 宋獻策趕快作個手勢,要李岩将聲音盡量放小,免得室外有人聽見。
李岩搖搖頭,接着說道: “孔子在這幾句《系辭》中,緊接着用十分感慨的口氣說道:‘其唯聖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
但臣仍主持重多思而行。
兵戎大事,有經有權,請不要立即決定……” 劉宗敏冷笑說:“獻策,兵貴神速。
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倘若拖延不決,一旦吳三桂外與滿洲勾連,内有河北、山東官紳響應,公然打出為明朝複國旗号,局勢大變,我們再想讨伐就晚了。
” 李自成又向牛金星問道:“啟東,你平日滿腹經綸,對此事必有遠見卓識,何不說出你的主張?” 牛金星雖然在心中也主張慎重行事,但見皇上和劉宗敏已經下了決心,他就不敢說出不同的主張了。
他恭敬地站起來,向李自成回答說: “用兵打仗的事,臣不如軍師,更不如汝侯。
陛下睿智天縱,思慮淵深,諸臣萬不及一。
如此大事,請陛下不必問臣,斷自聖衷可矣。
” 李自成轉向宋獻策問道:“軍師,你看,這一仗應該如何打法?” 宋獻策回答:“陛下不是詢問臣此仗是否應該打,而是詢問臣此仗如何打,足見陛下東征之計已定,其他的話都不是微臣所宜言了。
但臣忝備軍師之職,理應盡心建言,請陛下另行召對,使愚臣千慮之後,再作一次陳奏。
” “也好,今晚孤将在文華殿單獨召見你與林泉,諸臣皆不參加。
”李自成又轉向劉宗敏:“捷軒,你還有什麼話說?” “陛下,對待吳三桂抗拒不降,臣與衆武将出于義憤,也為國家安危着想,堅主讨伐,兵貴神速,不要拖延時日。
但也知困難很大,非往日同左良玉打仗的情況可比。
我軍出兵六萬,隻比關甯兵多一萬多人。
吳三桂有堅城可憑,糧草不缺,以逸代勞,先占地利人和兩條。
我軍進入北京後已經有一部分土氣不如以前,出征人馬不多,糧草也少,必須拼死血戰,方能取勝。
臣請陛下禦駕親征,鼓舞士氣,壯我軍威。
隻要将士們看見陛下立馬陣後督戰,定能以一當十,銳不可擋!” 李自成的心情激動,點頭說:“孤要親自督戰,親自督戰!” 劉宗敏又說道:“臣請馬上出宮,馳回将軍府,連夜分批傳呼各營果毅以上将領,秘密下令出兵準備。
我大軍何時離北京出征,請皇上此刻示知,至遲明日決定。
” 李自成想了想,神色更加嚴重,慢慢說道:“軍師原說四月十二日己已是一個大吉大利的日子,倘若萬不得已,再改登極日期,出征就定在四月十二日。
如今既然對山海用兵緊急,登極大典的事暫不提了,就決定在大軍東征凱旋之後登極吧。
軍師,你以為如何?” 宋獻策心中明白,此次皇上禦駕親征,倘若出師不利,東虜又乘機進兵,後果十分可憂。
他身為軍師,實難附和衆議。
但是看來谏阻已不可能。
在片刻間,他的心思十分為難,不覺向坐在右邊的李岩看了一眼。
恰好李岩也在看他,分明期望他大膽苦谏。
他随即恭敬地站起來,心情激動,含着眼淚,不禁聲音微微打顫,向皇上慷慨陳辭: “臣原是草野布衣,寄食江湖,本無飛黃騰達之志。
崇祯十三年冬,陛下攜仁義之師,進入豫西,百姓奔走相迎,視若救星。
獻策平生略明陰陽數術,此時識天命攸歸,河清有日,故攜秘藏《谶記》,匍匐相投。
蒙陛下置之帷幄,待如腹心,命為軍師,凡軍旅大事,無不言聽計從。
微臣幸蒙知遇之恩,誓以死報,凡大事知無不言。
今日遇此東征大計,事關國家安危,臣實不敢不為陛下慎重考慮,以求計出萬全。
讨伐吳三桂之事,可否請陛下暫緩一日決定。
估計今日有新的軍情探報到京。
俟臣與副軍師根據各方探報,通盤籌議,今晚進宮,面陳臣等愚見,然後由陛下聖衷睿斷。
況且此次東征讨伐,我之兵力尚嫌不足,而敵之地利,頗優于我。
皇上縱然必須用兵,也應該廟謀周詳,在出兵前,想出一兩着奇計,以智取勝,不能拼死攻堅。
還有,倘若猛攻無益,下一步棋該怎麼走?……凡此種種,容臣與副軍師回軍師府認真研讨,今夜入宮面奏。
” 李自成覺得宋獻策的話也有道理,心情十分沉重,點點頭說:“孤已說過,今晚在文華殿召對。
這次出兵打仗,實是萬不得已。
倘若吳三挂公然聲稱為恢複明朝舉兵反我,号召遠近,畿輔與山東紛紛響應,我們再讨伐就遲了一步。
或者滿洲人準備就緒,八旗鐵騎南下,與吳三桂聯兵對我,那時我們出兵讨伐已經晚了。
孤東征之計已定,無須再議,再谏便是阻撓大計。
”他瞟見劉宗敏在對他點頭,随即對宗敏說道:“捷軒,你立即回首總将軍府,分别召集各營将領,傳達孤不得已推遲登極,迅速東征之意,命各營趕快準備,于十二日一早随孤東征。
至于行軍次序,如何部署,你與補之商議,代孤定奪。
孤今晚召見正副軍師之後,在運籌帷幄方面,他們會助你一臂之力。
好啦,大家退下去準備去吧。
” 從劉宗敏起,大家依次叩頭,肅然退出。
“獻策。
林泉,”李自成向兩位軍師叫道,“孤還有話囑咐!” 宋獻策和李岩趕快回身恭立,等候上谕。
“你們回到軍師府中,獻策要為孤此次東征蔔上一卦。
” 宋獻策說道:“古人雲:‘蔔以決疑,不疑何蔔’。
既然陛下已決定東征,就不必蔔了。
” 李自成說:“當然,十餘年來,孤身經百戰,往往遇着官軍就打,看見有機可乘就打,打不赢就走,并不由蔔卦決定。
可是這次出師,與往日不同,不妨在出征前一蔔休咎。
你今晚蔔一卦吧。
” “是,臣今晚謹遵聖旨蔔卦。
平日臣為方便起見,總是用三個銅錢蔔卦,今晚将沐手焚香,遵照文王舊制,用蓍草蔔卦。
” 李自成面露微笑:“好,卿平日蔔卦靈驗,孤今晚等待你蔔一吉卦。
” 李岩在西安時曾谏阻李自成急于北伐幽燕,力主用兩年時間傾全力經營河南、湖廣、陝西和山東各地。
李自成不僅拒絕了他的建議,而且心中頗不高興,本來有意任他為新朝的兵部尚書,也就不再提了。
從那次事件以後,他聽了宋獻策的私下勸告,以後在李自成面前該提的意見少提,以免日久招禍。
所以在今天禦前會議時候,李岩與宋獻策的意見完全相同,但是他在心中巴不得宋獻策谏阻東征,他自己卻不說話。
離開禦前出宮,他一直心情沉重,思考着如何挽回皇上和劉宗敏的危險決策。
但是他明白自己無力谏阻,宋獻策的請求皇上在今晚單獨召對也未必能轉移皇上和劉宗敏的已定之策。
從東華門到軍師府的路上,他雖然同宋獻策在馬上交換過眼色,卻因為前後左右有許多護衛的将領和士兵簇擁,他沒有說一句話,隻是在心中暗暗地歎氣。
他們策馬回到軍師府,休息片刻,便同一群常在身邊的文武官員共進晚膳。
大家看見正副軍師大人臉色嚴肅,猜想到在宮中讨論了重大國事,必定與吳三挂在家書中公然拒降有關,但沒人敢詢問一句。
在宋獻策和李岩主管的軍師府,不僅辦事效率很高,和六政府的情況大不相同,而且絕對不許詢問軍國大事的重要機密。
每次兩位軍師從禦前議事回來,倘若他們不将所議之事告訴左右僚屬,大家是不許詢問一句的。
用李岩的話說,他同宋獻策這種對國事的嚴肅态度就是古人所稱道的“大臣出宮不言溫室樹”。
今晚由于正副軍師的神色異常嚴峻,閉口不談朝廷将如何對待吳三桂拒降的問題,在正副軍師周圍的氣氛也變得大大不同于平日。
晚膳以後,宋獻策攜着李岩的手走入他單獨辦公的一個大房間,俗稱簽押房。
他吩咐中軍,不許呈送公文的人走進小院,也不許服侍的人站在窗外。
然後他同李岩隔着八仙桌,在兩把太師椅上相對而坐,端起一杯香茶漱漱口,咽下肚去,小聲說道: “你我深蒙皇上知遇,委以正副軍師重任,值此國家根基未固之秋,風雲巨變之日,不作犯顔直谏則不忠,盡力苦谏則懼禍,為臣之難,莫過此時。
室中别無他人,林泉兄何以教我?” 李岩低頭沉默片刻,說道:“據你逆料,東征成敗如何?” “此事我們已經談過,十分令人擔憂。
” “兄平生精于數術,占蔔如神,何不遵旨一蔔” “仁兄學問,弟所敬佩,對蔔卦一道,豈有不知?易理變化玄妙,往往也有偶然。
弟平日遇事,重在以常理判斷,不靠占蔔。
有時占蔔,幸而一中,人們便競相傳說。
有時也不中,不過人們不談罷了。
我從軍事上分析利害,心中了然,所以不必乞靈于蔔筮。
” “雖然如此,老兄仍然必須一蔔,不然今晚用何話回奏皇上?” 宋獻策想了一下,隻好說:“是的,君命不可違,我就占一卦吧。
” 他wWw.tianyashuku.com随即呼喊檐下肅立的中軍,命仆人端來溫水,淨了手,焚了香,然後從錦囊中取出四十九根蓍草稈兒,放在擦得幹幹淨淨的八仙桌上。
這時,他同李岩的心情都很緊張,生怕得到一個不吉之卦。
李岩見宋獻策有點遲疑,向他看了一眼,猜到了他的擔心,小聲說道: “請見不必遲疑,也許會得一吉卦,改變你我思路,不用再谏阻東征,豈不甚佳?” 宋獻策說:“兄言甚是。
易理奧妙無窮,也許會蔔得吉卦。
既然欽谕難違,隻好不管吉兇,且看占蔔結果如何!” 為着表示虔敬,他改變平日占卦習慣,向桌上的蓍草拜了一拜,随即将四十九根蓍草稈兒分為兩部分,再按照從西周以來三千年間的傳統辦法,将蓍草擺布一陣,忽然大驚,小聲叫道: “林泉,你看,得到一個兇卦!” 李岩驚問:“什麼兇卦?” “這是乾卦中的‘上九,亢龍有悔’,豈不是應了今日不該東征之事?” 李岩在少年時也是讀過《周易》的,不覺說道:“果然是個兇卦!” 宋獻策頹然坐下,歎口氣說:“林泉,《周易》雖然變化無窮,但畢竟隻講陰陽二字。
一、三、五、七、九都是陽數,到上九,陽已至極,不可能再向前進,再向前進便要挫折,故卦辭為‘亢龍有悔’。
你記得這一卦的《系辭》麼?” 李岩說:“弟少年時讀《易經》,對孔子所作易傳,反複背誦,至今不忘。
《系辭》雲:‘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
請兄想一想,我大順朝近來行事,何嘗不是亢龍!……” 宋獻策趕快作個手勢,要李岩将聲音盡量放小,免得室外有人聽見。
李岩搖搖頭,接着說道: “孔子在這幾句《系辭》中,緊接着用十分感慨的口氣說道:‘其唯聖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