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關燈
小
中
大
文武大臣們在禦前行了叩頭禮後,李自成吩咐一聲坐下。
等到大家剛剛坐穩,李自成先向劉宗敏問道: “捷軒,吳三桂的家書你看了麼?” 劉宗敏回答說:“看了。
書子中使用了一些典故,我們衆武将莫名其妙,經德齊将軍講解之後,我們全明白了。
吳襄也是老粗,籮筐大字兒認識不到幾馬車。
吳三桂這混蛋小子,他的這封家書,分明是送來給咱大順朝廷看的,哪是給他老子寫的家書!” 李自成點頭說:“你說得很對。
吳三桂表面上是給他老子修的家書,實在的意思是寫這封書子給孤看的,表明他決不投降。
可是他害怕孤立刻發兵征讨,所以他不直接給孤寫書子,留下一點回旋餘地。
”他忽然轉向丞相,問道:“啟東,你如何看的?” 牛金星趕快站起,說道:“陛下睿智天縱,燭照一切,洞見三桂肺腑。
臣看了吳三桂的家書之後,也甚憤怒。
然反複思忖,竊以為既然吳三桂的事尚有回旋餘地,不妨暫緩讨伐,一面準備用兵,一面按期舉行登極大典,以正天下視聽,慰萬民亂久思治之心。
到北京後如陛下不早日登極,将失四海喁喁之望!” 李自成的心中一動,覺得牛金星的話也有道理,又向宋獻策問道: “軍師府中商議如何?” 宋獻策站起來說:“奉旨在軍師府議事諸臣,除臣與林泉之外,牛丞相、喻尚書、顧學士都到了。
正會議間,接到吳三桂差人送來的這封家書。
大家傳閱之後,莫不義憤填膺。
然而因為是軍國大事,所關非淺,尚未迅速就有定議。
” 李自成神色嚴厲地問:“主要的是,你們對出兵讨伐有何再法?” 宋獻策心中一驚,回答說:“顧君恩學士力主讨伐,喻上猷尚書,也是主張讨伐。
然茲事體大,臣不免心存疑慮,希望斷自宸衷。
牛丞相認為皇上舉行登極大典極為重要,倘再改期,将失天下臣民之望,亦暴露我大順兵力不足,自身軟弱,反助長吳三桂嚣張之氣與遠近各地不臣之心。
” 李自成憤怒地問道:“難道不敢對吳三桂興兵讨伐,就能壓下去吳三桂嚣張之氣,消滅遠近各地不臣之心麼?” 宋獻策明白皇上對讨伐吳三桂的事已有成見,且“聖心”十分惱火,不宜在此時犯顔直谏。
他不再說話,跟着牛金星坐下。
李自成知道顧君恩主張讨伐吳三桂,将目光轉向顧君恩說道: “在襄京時,關于下一步用兵方略,文武們議論不一,是卿建議孤先破西安,再接着進兵幽燕,直破北京。
到西安後,要不要緊接着北伐幽燕,衆文武們議論不同,又是卿主張趁熱打鐵,趕快渡河北伐。
孤兩次都采納了卿的建議,才有今日的成功。
關于對吳三桂的事如何處置,是眼下十分火急的軍國大計,不能夠當斷不斷,猶豫誤事。
孤意已決,卿有何高明之見?” 顧君恩明白皇.上對吳三桂用兵讨伐的事已經決定,此刻又受了皇上的褒獎,認為這又是立功的絕好機會,立即站起來說: “陛下,近日因風聞吳三桂擁有數萬之衆,負隅山海,頗有不降之心,臣對和戰大計,已私心代陛下籌之熟矣。
以臣愚見,吳三桂已決意與我為敵,不日必公然倡言舉義,号召遠近,誓為明朝複國,并為崇祯帝缟素發喪。
如待那時派兵征剿,彼之戰守準備已立于不敗之地,而各地又紛紛響應,勝負之數非可逆料。
故臣反複思維,大膽陳奏,請陛下毅然決定,于登極大典之後,即日東征。
以陛下百戰百勝之聲威,攜我軍雷霆萬鈞之勢,一舉掃蕩山海腹心之患,則各地意欲倡亂之人不敢蠢動,欲乘機南下之虜騎,亦必觀望而止步。
兵貴神速,不可猶豫誤事,敢請陛下聖斷!” 顧君恩的意見很投合李自成的心思。
他未進北京時候,在路上每天接到許多軍情文書;進了北京之後,每天批閱的軍情文書更多。
這些重要文書,多數是留守長安的權将軍澤侯田見秀轉來的,也有由六百裡塘馬直接從湖廣來的,還有從河南來的,從駐守太原的文水伯陳永福處送來的,以及從駐守保定的權将軍劉芳亮處送來的。
這些紛紛從遠近各地送來的文書,有許多使李自成感到心煩和擔憂。
湖廣方面,據襄陽府尹牛-的十萬火急禀報:雖然左良玉駐軍武昌,每日練兵,尚無西進舉動,但兩年前投降了明朝鄖陽巡撫的王光恩和光興兄弟,近來十分嚣張,從均州東犯,已經圍攻谷城,聲言要攻襄陽。
襄陽已改為襄京,是控制湖廣各地的軍事重鎮,是自古兵家必争之地,倘若失守,不但湖廣之德安、荊州、夷陵各地不保,而且南陽也失去屏障。
南陽危險,由商洛入關中之路必将草木頻驚,武關與商州不得安枕…… 李自成點頭說:“目前河南各地也很不穩。
” 顧君恩接着說:“河南位居中原,自古為争戰之地。
目前各府、州、縣駐軍空虛,無力彈壓,可以說危機四伏,十分可慮。
況且割據西平和遂平一帶的土豪劉洪起,被左良玉委為副總兵,招兵買馬,擴充地盤,完全與我大順為敵。
割據登封的李際遇,乘我大順軍在河南駐軍空虛,派土寨兵丁四處剿掠,威脅洛陽與鄭州,成為中原的一大隐患。
臣所言者,隻是我朝的明顯大患。
臣以為北京一帶形勢關乎四海視聽,該用兵讨伐的必須火速讨伐,使局面早日澄清,以震懾各地反側之心,使之不敢公然叛亂,亦使東虜不敢南犯。
” 李自成的神色更加嚴峻,但沒有即刻說話。
他的眼光在劉宗敏等武将和牛、宋等文臣們的臉上掃了一遍,而腦海裡卻閃電般地同時想起了許多足以使他心煩的情況。
近來從各地來的軍情塘報和密奏,他知道河南汝南這個重要地方,已經被劣紳地痞占據,最早被他派兵攻破的并委派了地方官的郊縣城,新近又落入明朝的地方官紳之手。
另外,從去年十月起,依靠他的聲威,不靠兵力,差人傳牌到豫東和山東各地,處處百姓驅走了原有官吏,打開城門迎降。
可是近來情況已經在變,各地因無兵彈壓,紳民不服,謠言蜂起,派去的州、縣官無力理事,朝不保夕。
他不能不想到,倘若吳三桂準備就緒,與江南明臣聯絡,為崇祯缟素發喪,倡言複國,号召天下,從湖廣到河南,到山東,到徐砀一帶,北連畿輔各府、州縣,必将處處騷動,與我為敵,如何是好?……想到這裡,他忽然下了決心,在心中說: “必須趕快東征,一戰打敗吳三桂,奪取山海衛,不要養癰成患!” 李自成在片刻間所想到的各地局勢,禦前的文武大臣們因為都是參預帷幄的人,能見到各處軍情塘報,所以同樣清楚。
但是因為各懷隐憂,一時間竟無人說話。
李自成也不等待,望着劉宗敏問道: “捷軒,武将們有何主張?” 劉宗敏知道李侔主張持重,但是不予重視,坐着回答說: “武将們都主張讨伐。
兵貴神速,越快越好。
” 李自成又望着李過問道:“補之,你的意下如何?” 李過恭敬地站起來說:“吳三桂在家書中稱我為賊,決意與我為敵,必将一戰。
臣以為遲戰不如速戰;拖延時日,于我不利。
我軍進駐北京以後,軍紀已不如前,雖然汝侯令嚴,已經斬了幾個違犯軍紀的人,但敗壞軍紀的事,仍在不斷發生。
倘若趕快出師東征,全軍同仇敵汽,軍心可立刻振作。
任臣暗中擔憂,如果拖延下去,一月之後,我軍暮氣已深,軍紀将大大不如今日,想打一場惡戰,恐怕晚了,所以汝侯堅決主戰,侄臣十分贊同。
此事迫在眼前,無可回避。
至于登極大典之事,請恕侄臣死罪,不妨推遲一步。
” 李自成聽到李過建議他推遲登極大典,登時臉色一寒,心中一震。
但忽然鎮靜下來,李過是他的親侄兒,對他懷着無限忠心,這建議不可不認真思忖。
然而他一時拿不定主意,想着顧君恩必有妙計解此難題,随即向顧君恩問道: “再推遲登極大典将動搖朝野視聽,也會大失三軍将士之望。
顧學士,你有何更好主張?” 顧君恩站起來說道:“臣以為,一面大軍東征,不可遲誤,一面如期舉行登極大典,以正天下視聽。
此二事并不相傳,可以同時進行。
陛下以為然否?” 雖然在李自成看來,顧君恩的建議不無道理,但是他看見李過和劉宗敏都在搖頭,分明是極不贊成。
他們是大順朝中極其重要的兩位大将。
李自成不能不重視他們的态度,随後向劉宗敏說道: “捷軒,你說出你的主張!” 劉宗敏很不滿文臣們的态度,傲慢地瞟了顧君恩和喻上猷一眼,仍然坐在椅子上,冷然說道: “陛下,可以請文臣們各抒高見!” 李自成說:“不,你說吧。
你在我大順朝位居文武百官之首,一言九鼎。
雖然要大家各抒己見,可是孤等着你一槌定音。
” 劉宗敏從椅子上站起來,魁梧的身子,骨棱棱的眉頭流露出堅定剛毅的神情,突出的顴骨上似乎微微地動了幾下。
他将兩隻大手抱拳胸前,用斬釘截鐵的口氣說道: “皇上,我們初到北京,腳跟沒有站穩,遇到吳三桂與我為敵,這一仗關乎勝敗大局,非打不可。
臣為打仗着想,有意見隻好說出口來,不說出來便是對皇上不忠。
” “你說,你說。
孤正要聽你忠言。
” 劉宗敏繼續說:“我軍來到北京的人馬号稱有二十萬衆,實在說精兵隻有六萬,連沿路投降的明兵,合起來七萬多人。
這六萬精兵,是我們來到北京的看家本錢,其中有部分将士的士氣已經大不如前。
吳三挂有關甯精兵三萬多,加上新近從進關遼民中征調的丁壯,合起來有四萬多人。
假若我們将全部六萬精兵派去讨伐,留下一萬多人馬戍衛北京,比吳三桂的關甯兵隻多了一萬多人。
所以這是一次兵力相差不多的大戰,也是一次苦戰。
可是我們必須趕快取勝,不能夠屯兵于堅城之下,拖延時日。
倘若戰事拖延不決,一旦東虜南下,畿輔各地響應吳三桂,對我軍十分不利。
何況,據劉二虎所得探報,吳三桂在海邊屯積的糧草足可以支持半年以上,我們最多隻能攜帶十日之糧,又不能指望附近各州縣百姓支援,與我們在河南、湖廣各地時情況不同。
所以這次讨伐吳三桂,一則是勢在必行,二則是全力以赴,三則是必須一戰将吳三桂打敗。
打敗了吳三桂,奪占了山海關,然後迅速回師,經營北京近畿,方好立于不敗之地,使滿鞑子不敢南下,也使河北、河南、山東各地官紳士民不敢反叛大順。
獻策,你是軍師,你說是麼?” 宋獻策十分震驚,但在皇上和劉宗敏、李過等都主張對吳三桂用兵讨伐的情況下,他不敢公然反對。
不反對吧,又明知用兵不是上策。
等到大家剛剛坐穩,李自成先向劉宗敏問道: “捷軒,吳三桂的家書你看了麼?” 劉宗敏回答說:“看了。
書子中使用了一些典故,我們衆武将莫名其妙,經德齊将軍講解之後,我們全明白了。
吳襄也是老粗,籮筐大字兒認識不到幾馬車。
吳三桂這混蛋小子,他的這封家書,分明是送來給咱大順朝廷看的,哪是給他老子寫的家書!” 李自成點頭說:“你說得很對。
吳三桂表面上是給他老子修的家書,實在的意思是寫這封書子給孤看的,表明他決不投降。
可是他害怕孤立刻發兵征讨,所以他不直接給孤寫書子,留下一點回旋餘地。
”他忽然轉向丞相,問道:“啟東,你如何看的?” 牛金星趕快站起,說道:“陛下睿智天縱,燭照一切,洞見三桂肺腑。
臣看了吳三桂的家書之後,也甚憤怒。
然反複思忖,竊以為既然吳三桂的事尚有回旋餘地,不妨暫緩讨伐,一面準備用兵,一面按期舉行登極大典,以正天下視聽,慰萬民亂久思治之心。
到北京後如陛下不早日登極,将失四海喁喁之望!” 李自成的心中一動,覺得牛金星的話也有道理,又向宋獻策問道: “軍師府中商議如何?” 宋獻策站起來說:“奉旨在軍師府議事諸臣,除臣與林泉之外,牛丞相、喻尚書、顧學士都到了。
正會議間,接到吳三桂差人送來的這封家書。
大家傳閱之後,莫不義憤填膺。
然而因為是軍國大事,所關非淺,尚未迅速就有定議。
” 李自成神色嚴厲地問:“主要的是,你們對出兵讨伐有何再法?” 宋獻策心中一驚,回答說:“顧君恩學士力主讨伐,喻上猷尚書,也是主張讨伐。
然茲事體大,臣不免心存疑慮,希望斷自宸衷。
牛丞相認為皇上舉行登極大典極為重要,倘再改期,将失天下臣民之望,亦暴露我大順兵力不足,自身軟弱,反助長吳三桂嚣張之氣與遠近各地不臣之心。
” 李自成憤怒地問道:“難道不敢對吳三桂興兵讨伐,就能壓下去吳三桂嚣張之氣,消滅遠近各地不臣之心麼?” 宋獻策明白皇上對讨伐吳三桂的事已有成見,且“聖心”十分惱火,不宜在此時犯顔直谏。
他不再說話,跟着牛金星坐下。
李自成知道顧君恩主張讨伐吳三桂,将目光轉向顧君恩說道: “在襄京時,關于下一步用兵方略,文武們議論不一,是卿建議孤先破西安,再接着進兵幽燕,直破北京。
到西安後,要不要緊接着北伐幽燕,衆文武們議論不同,又是卿主張趁熱打鐵,趕快渡河北伐。
孤兩次都采納了卿的建議,才有今日的成功。
關于對吳三桂的事如何處置,是眼下十分火急的軍國大計,不能夠當斷不斷,猶豫誤事。
孤意已決,卿有何高明之見?” 顧君恩明白皇.上對吳三桂用兵讨伐的事已經決定,此刻又受了皇上的褒獎,認為這又是立功的絕好機會,立即站起來說: “陛下,近日因風聞吳三桂擁有數萬之衆,負隅山海,頗有不降之心,臣對和戰大計,已私心代陛下籌之熟矣。
以臣愚見,吳三桂已決意與我為敵,不日必公然倡言舉義,号召遠近,誓為明朝複國,并為崇祯帝缟素發喪。
如待那時派兵征剿,彼之戰守準備已立于不敗之地,而各地又紛紛響應,勝負之數非可逆料。
故臣反複思維,大膽陳奏,請陛下毅然決定,于登極大典之後,即日東征。
以陛下百戰百勝之聲威,攜我軍雷霆萬鈞之勢,一舉掃蕩山海腹心之患,則各地意欲倡亂之人不敢蠢動,欲乘機南下之虜騎,亦必觀望而止步。
兵貴神速,不可猶豫誤事,敢請陛下聖斷!” 顧君恩的意見很投合李自成的心思。
他未進北京時候,在路上每天接到許多軍情文書;進了北京之後,每天批閱的軍情文書更多。
這些重要文書,多數是留守長安的權将軍澤侯田見秀轉來的,也有由六百裡塘馬直接從湖廣來的,還有從河南來的,從駐守太原的文水伯陳永福處送來的,以及從駐守保定的權将軍劉芳亮處送來的。
這些紛紛從遠近各地送來的文書,有許多使李自成感到心煩和擔憂。
湖廣方面,據襄陽府尹牛-的十萬火急禀報:雖然左良玉駐軍武昌,每日練兵,尚無西進舉動,但兩年前投降了明朝鄖陽巡撫的王光恩和光興兄弟,近來十分嚣張,從均州東犯,已經圍攻谷城,聲言要攻襄陽。
襄陽已改為襄京,是控制湖廣各地的軍事重鎮,是自古兵家必争之地,倘若失守,不但湖廣之德安、荊州、夷陵各地不保,而且南陽也失去屏障。
南陽危險,由商洛入關中之路必将草木頻驚,武關與商州不得安枕…… 李自成點頭說:“目前河南各地也很不穩。
” 顧君恩接着說:“河南位居中原,自古為争戰之地。
目前各府、州、縣駐軍空虛,無力彈壓,可以說危機四伏,十分可慮。
況且割據西平和遂平一帶的土豪劉洪起,被左良玉委為副總兵,招兵買馬,擴充地盤,完全與我大順為敵。
割據登封的李際遇,乘我大順軍在河南駐軍空虛,派土寨兵丁四處剿掠,威脅洛陽與鄭州,成為中原的一大隐患。
臣所言者,隻是我朝的明顯大患。
臣以為北京一帶形勢關乎四海視聽,該用兵讨伐的必須火速讨伐,使局面早日澄清,以震懾各地反側之心,使之不敢公然叛亂,亦使東虜不敢南犯。
” 李自成的神色更加嚴峻,但沒有即刻說話。
他的眼光在劉宗敏等武将和牛、宋等文臣們的臉上掃了一遍,而腦海裡卻閃電般地同時想起了許多足以使他心煩的情況。
近來從各地來的軍情塘報和密奏,他知道河南汝南這個重要地方,已經被劣紳地痞占據,最早被他派兵攻破的并委派了地方官的郊縣城,新近又落入明朝的地方官紳之手。
另外,從去年十月起,依靠他的聲威,不靠兵力,差人傳牌到豫東和山東各地,處處百姓驅走了原有官吏,打開城門迎降。
可是近來情況已經在變,各地因無兵彈壓,紳民不服,謠言蜂起,派去的州、縣官無力理事,朝不保夕。
他不能不想到,倘若吳三桂準備就緒,與江南明臣聯絡,為崇祯缟素發喪,倡言複國,号召天下,從湖廣到河南,到山東,到徐砀一帶,北連畿輔各府、州縣,必将處處騷動,與我為敵,如何是好?……想到這裡,他忽然下了決心,在心中說: “必須趕快東征,一戰打敗吳三桂,奪取山海衛,不要養癰成患!” 李自成在片刻間所想到的各地局勢,禦前的文武大臣們因為都是參預帷幄的人,能見到各處軍情塘報,所以同樣清楚。
但是因為各懷隐憂,一時間竟無人說話。
李自成也不等待,望着劉宗敏問道: “捷軒,武将們有何主張?” 劉宗敏知道李侔主張持重,但是不予重視,坐着回答說: “武将們都主張讨伐。
兵貴神速,越快越好。
” 李自成又望着李過問道:“補之,你的意下如何?” 李過恭敬地站起來說:“吳三桂在家書中稱我為賊,決意與我為敵,必将一戰。
臣以為遲戰不如速戰;拖延時日,于我不利。
我軍進駐北京以後,軍紀已不如前,雖然汝侯令嚴,已經斬了幾個違犯軍紀的人,但敗壞軍紀的事,仍在不斷發生。
倘若趕快出師東征,全軍同仇敵汽,軍心可立刻振作。
任臣暗中擔憂,如果拖延下去,一月之後,我軍暮氣已深,軍紀将大大不如今日,想打一場惡戰,恐怕晚了,所以汝侯堅決主戰,侄臣十分贊同。
此事迫在眼前,無可回避。
至于登極大典之事,請恕侄臣死罪,不妨推遲一步。
” 李自成聽到李過建議他推遲登極大典,登時臉色一寒,心中一震。
但忽然鎮靜下來,李過是他的親侄兒,對他懷着無限忠心,這建議不可不認真思忖。
然而他一時拿不定主意,想着顧君恩必有妙計解此難題,随即向顧君恩問道: “再推遲登極大典将動搖朝野視聽,也會大失三軍将士之望。
顧學士,你有何更好主張?” 顧君恩站起來說道:“臣以為,一面大軍東征,不可遲誤,一面如期舉行登極大典,以正天下視聽。
此二事并不相傳,可以同時進行。
陛下以為然否?” 雖然在李自成看來,顧君恩的建議不無道理,但是他看見李過和劉宗敏都在搖頭,分明是極不贊成。
他們是大順朝中極其重要的兩位大将。
李自成不能不重視他們的态度,随後向劉宗敏說道: “捷軒,你說出你的主張!” 劉宗敏很不滿文臣們的态度,傲慢地瞟了顧君恩和喻上猷一眼,仍然坐在椅子上,冷然說道: “陛下,可以請文臣們各抒高見!” 李自成說:“不,你說吧。
你在我大順朝位居文武百官之首,一言九鼎。
雖然要大家各抒己見,可是孤等着你一槌定音。
” 劉宗敏從椅子上站起來,魁梧的身子,骨棱棱的眉頭流露出堅定剛毅的神情,突出的顴骨上似乎微微地動了幾下。
他将兩隻大手抱拳胸前,用斬釘截鐵的口氣說道: “皇上,我們初到北京,腳跟沒有站穩,遇到吳三桂與我為敵,這一仗關乎勝敗大局,非打不可。
臣為打仗着想,有意見隻好說出口來,不說出來便是對皇上不忠。
” “你說,你說。
孤正要聽你忠言。
” 劉宗敏繼續說:“我軍來到北京的人馬号稱有二十萬衆,實在說精兵隻有六萬,連沿路投降的明兵,合起來七萬多人。
這六萬精兵,是我們來到北京的看家本錢,其中有部分将士的士氣已經大不如前。
吳三挂有關甯精兵三萬多,加上新近從進關遼民中征調的丁壯,合起來有四萬多人。
假若我們将全部六萬精兵派去讨伐,留下一萬多人馬戍衛北京,比吳三桂的關甯兵隻多了一萬多人。
所以這是一次兵力相差不多的大戰,也是一次苦戰。
可是我們必須趕快取勝,不能夠屯兵于堅城之下,拖延時日。
倘若戰事拖延不決,一旦東虜南下,畿輔各地響應吳三桂,對我軍十分不利。
何況,據劉二虎所得探報,吳三桂在海邊屯積的糧草足可以支持半年以上,我們最多隻能攜帶十日之糧,又不能指望附近各州縣百姓支援,與我們在河南、湖廣各地時情況不同。
所以這次讨伐吳三桂,一則是勢在必行,二則是全力以赴,三則是必須一戰将吳三桂打敗。
打敗了吳三桂,奪占了山海關,然後迅速回師,經營北京近畿,方好立于不敗之地,使滿鞑子不敢南下,也使河北、河南、山東各地官紳士民不敢反叛大順。
獻策,你是軍師,你說是麼?” 宋獻策十分震驚,但在皇上和劉宗敏、李過等都主張對吳三桂用兵讨伐的情況下,他不敢公然反對。
不反對吧,又明知用兵不是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