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關燈
小
中
大
豫了!”
劉宗敏又說:“如今滿洲人還沒從沈陽起兵,我軍火速東征,一戰打敗吳三桂,使他來不及與滿洲人勾起手來對我。
此是上策,不可失誤。
從今夜起,即作出師準備,一部分人馬先移城外。
各種辎重軍需,也要連夜準備,兩日内趕往通州,不得稍誤。
皇上禦駕親征,北京哪位大臣留守,哪位大将警衛,留下多少兵馬,都得請皇上趕快決定。
自從來到北京之後,士氣已經不如從前。
皇上既然主意已定,自今夜起,文武群臣凡有向皇上谏阻東征的,便是幹擾東征大計,陛下一概不聽,以示皇上已下決心。
如此才能使三軍同心,鼓舞士氣!” 李自成點點頭,說道:“你說得很是。
”他又向着大家說:“如何調動人馬,如何東征,由提營首總将軍全權處置。
牛丞相和各衙門大臣,自然要留守北京。
今夜,你們出宮以後,孤就宣召牛丞相、六政府尚書侍郎等大臣進宮,面商留守諸事。
” 劉宗敏問:“皇上,北京為陛下行在,又為北方軍事重鎮,必須有一大将率領一萬人在此鎮守,何人為宜?” 李自成遍觀諸将,沉吟片刻,忽然說:“林泉文武雙全,他留下來,率領一萬人馬鎮守北京,李友、李侔與吳汝義為副。
林泉,你以為如何?” 李岩趕快跪下說道:“臣碌碌庸材,荷蒙重任,不敢違命,縱然肝腦塗地,也要盡心努力,以報陛下,待陛下凱旋!” “好,好。
”李自成說:“你平身,坐下。
獻策,谏阻孤東征的話不用說了,要一戰打敗吳逆,你有何計?” 宋獻策雖然谏阻東征之議受挫,明知東征必敗,今後大局難料,正應“亢龍有悔”之卦,心中震驚,手心暗暗出汗,但是他畢竟有非凡之處,仍然思慮周密,神态鎮靜,起身奏道: “山海衛地勢險要,城池堅固,無法包圍,也不能硬攻,必須出奇兵攻其要害,焚其糧草,使其軍心瓦解,不戰自潰。
” “能如此就好,請你快說!如何能攻其要害,使其不戰自潰?” “據我軍小劉營細作探得确實,吳三桂從甯遠覺華島經海上運來的大批糧秣辎重,隻有一小部分運入山海城中,大部分仍在一百餘艘海船上,停泊于姜女廟海邊。
姜女廟在山海關之東,相距十三裡。
如今海面風多,海船都泊于緊靠海岸可以避風之處,容易被我軍出奇兵焚毀,倘若此計能行,吳三桂的數萬關甯兵雖然号稱強悍,必将軍心自亂,人無固志,不需苦戰,自然崩解。
” 李自成眼睛一亮,想起上次召見劉體純時,自己也曾想到過焚吳三桂糧船的事,連連點頭說:“孤也想到過,可是……姜女廟在山海關之東,我軍如何能夠出奇兵奔襲姜女廟,焚毀糧船?” 宋獻策在五六年前曾經漫遊冀東,到過山海衛城,略知這一帶地理形勢。
這次來到北京,因吳三桂屯兵山海,成為大順朝的肘腋之患,他不得不查閱兵部職方司所藏地圖,又詢問了一些熟悉山海衛附近地理的人,使他對此計胸有成竹。
他向李自成奏道: “我軍當然不能越過山海衛城,但并非無路可達。
在山海關之北約三十多裡處,有一地名曰九門口,又名一片石,是燕山山脈最東端的一座雄關。
長城自西婉蜒向東,在九門之北約十裡處随山勢折而向南,故九門口亦面向正東。
平日守九門口明軍隻有四五百人。
倘若派五千騎兵,從撫甯縣境内山間小路于半夜出其不意,襲占九門口,将守軍全部俘獲,不使走漏消息,然後以五百人守九門口,四千五百騎兵出九門口,沿小路前去焚燒糧船。
從九門口到姜女廟是一條弦線,大約有四十裡,沒有山嶺,盡是淺崗、丘陵,也有平地,在渤海與燕山餘脈之間,利于騎兵奔馳。
路過山海關外數裡處的歡喜嶺時,留下三千人馬,面向山海關布陣,火器弓弩在前,以防吳三桂的人馬出關救糧。
隻派一千五百騎兵,攜帶在北京備好的硫磺等引火之物,飛馳姜女廟海邊,使海船拔錨不及,放火燒船。
燒船之後,迅速退回,與歡喜嶺前的人馬彙合,趕快退回九門口,退入長城以内,不可在山海關外戀戰,徒傷兵力。
” 劉宗敏忘記是在皇上面前,用力将大腿一拍,大聲說道: “妙計!妙計!果然是大順皇帝駕下搖羽毛扇子的好軍師,人間奇才!” 李自成滿面含笑點頭,向宗敏問道:“誰可以率領這一支人馬建立奇功?” 宗敏說:“這支人馬要出長城,繞過山海關外邊,奔襲海邊,一旦被吳三桂截斷後路,便要孤軍苦戰,不動如山,方能殺遇強敵,退回長城以内。
依我看,這一支奇兵最好交補之親自率領。
” 李自成微微搖頭,轉望軍師,用眼神詢問意見。
宋獻策已經落座,略一思忖,欠身回答: “補之是大将之才,在山海衛城邊與關甯兵兩陣相對,大軍決戰,非他不行。
羅虎又勇敢,又機警,與士卒同甘共苦,親如兄弟。
命他率領這一支奇兵出九門口奔襲海邊,火焚糧船,必能勝任,用不着補之前去!” 宋獻策提出派羅虎率一支奇兵去姜女廟焚毀糧船,大家一緻同意。
羅虎一營隻有三千人馬,當即商定,由李過營中抽調二千精銳騎兵,臨時歸羅虎指揮,事後歸還建制。
李自成在心中對宋獻策大為稱贊,他出的焚糧妙計,還有他選中的将領,都與自己不謀而合。
他是個有半生戎馬生涯的起義領袖,非張獻忠一類草莽英雄可比,所以雖然他聽從了以劉宗敏為首的陝西将領的意見,決定搶在滿洲兵南下之前東征吳三桂,不再猶豫,但是吳三桂所率領的關甯精兵,人數估計有四萬多人,憑着堅城,又有山海關長城之險,頗得地利,并不容易吃掉。
萬一焚燒糧船之計受挫,隻能靠正面戰場。
他的心中很不輕松,又向軍師問道: “山海衛城池不大,可以圍攻麼?” 宋獻策直截了當地回答:“對山海衛不能圍攻,隻能靠野戰以決勝負。
所謂山海關,指山海衛東門而言。
此城往北數裡處即是燕山東端。
長城自燕山而下,連接山海關,向南行,三四裡處便是老龍頭,緊傍渤海,山海關與燕山腳之間有一小城,名曰北翼城,山海關與老龍頭之間也有一小城,名日南翼城,幾乎與老龍頭的小城相連。
臣細察輿圖,知我軍從山海衛城池左右,均無法越過長城,将吳軍包圍。
此系就地理形勢而言,我無法圍攻山海衛城。
何況以衆寡來看,兵法上說,‘用兵之法,十則圍之’。
此話雖然不能死解,但必須我軍多出敵人數倍,方可将敵人包圍。
今我軍隻比吳軍多出一萬餘人,談何包圍,惟有決勝于野戰耳!” 李自成心情沉重,又問道:“野戰需要幾天取勝?” “野戰隻能打一天兩天,不勝則退,不可戀戰。
在強敵之前,全師而歸,即是勝利。
” 李自成的臉色一寒,心頭猛然沉重。
李岩在心中贊道:“獻策畢竟是忠直之臣,在此緊要關頭,敢說實話!” 劉宗敏說道:“這次出征,皇上親臨陣地,我軍将士望見黃傘,必将勇氣百倍。
為何不見勝利就趕快退兵?” 宋獻策直率回答:“其一,屯兵于堅城之下,自來為兵家之大忌。
其二,兩軍相交,都将全力以赴,傷亡必重。
我軍是懸軍遠征,别無人馬應援,既不能勝,又不速退,危險殊甚;其三,自北京七百裡遠征,攜帶糧食甚少。
當地人情不熟,百姓逃避,不能‘因糧于敵’,豈能令三軍空腹作戰?其四,遼東情況不明,東虜從沈陽何時發兵,何時南犯,從何處越過長城,我方全然不知。
倘若東虜自中協、西協入塞,斷我歸路,與關甯兵對我前後夾擊,我将無力應付。
因想着以上四端,故愚意認為,倘若一戰不能全勝,千萬不可在山海衛城下逗留,必須以火速退兵為上策。
” 劉宗敏怫然變色,說道:“獻策!你怎麼光愛說洩氣話?哼,咱們還沒有出兵,你就想着從山海衛趕快退兵!” “是的,侯爺!用兵之道,變化無常,為将者一見形勢不利,不宜再戰,便應全師退兵,以保三軍之命,以後再戰。
倘若‘知進而不知退’,便是……取敗之道。
”宋獻策本來想說出《易經》原話‘亢龍有悔’,但看見皇上臉色嚴峻,便改換說法,避開“龍”字。
李過笑着問道:“軍師,你這話關乎大局,可不是說着玩的!” 宋獻策平日與李過交情不錯,也很受李過尊敬,勉強微笑着說:“補之,兵法中《謀攻篇》,不是隻講進攻,也講‘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聖人著《易經》特立遁卦。
遁是逃避之意,此卦就是講究如何趨吉避兇,由逃避變為亨通,所以《易經》中說:‘遁之時義大矣哉!’”宋獻策說到這裡,看見皇上的臉色緩和下來,也就不再說了。
在片刻之中,李自成不說話,禦前諸大将都不說話,似乎都在想着宋獻策所說的這一番意見。
李岩很明白獻策的良苦用心,深為佩服,他站起來向皇上躬身奏道: “陛下率大軍東征之後,北京兵力空虛。
倘若東虜自西協入犯,威逼北京,如之奈何?請陛下速下密诏,命劉芳亮仍然坐鎮保定,控制冀中與冀南三府,但需抽調兩萬精兵,由一大将率領,速來北京增援。
有此增援之師,方能使北京安如磐石。
” 李自成點頭說:“此議很好。
兩位軍師還有什麼建議?” 李岩說道:“河南地處中原,绾毂東西南北,十分重要,目前因駐軍稀少,所派州縣官員無力彈壓,也不能理民,情況殊為可憂。
請陛下火速密饬袁宗第自湖廣抽調五萬大軍,由他親自率領,馳赴河南,鞏固中原。
” “湖廣由誰鎮守?” 宋獻策回答:“目前左良玉雖然有三十萬人馬,号稱五十萬,屯兵武昌,但是他從前年朱仙鎮大敗之後,暮氣日深,他本人也身體多病,看來不會再有多大作為。
白旺駐在德安,足可使左良玉不能向西一步。
” “那好,孤明日即飛敕袁宗第率五萬人馬離開湖廣,駐軍洛陽。
鎮守河南。
”李自成向大家望了望,又說:“你們出宮吧,分頭準備出兵東征。
要立刻召牛丞相與喻上猷進官,連夜商議大臣們如何留守北京的事。
” 以劉宗敏為首的禦前會議諸臣在李自成面前叩頭以後,魚貫退出。
在東華門外紛紛上馬,出了東安門不遠,劉宗敏率領衆武将奔向首總将軍府,繼續連夜會商軍事,臨分手時,劉宗敏在街心勒馬暫停,向兩位軍師說道: “老宋,林泉,我同各位大将細商出征的事,少不了你們二位。
你們回軍師府稍停就來,到我那裡一起消夜!” 宋獻策回答:“不敢怠慢,馬上就到。
”
此是上策,不可失誤。
從今夜起,即作出師準備,一部分人馬先移城外。
各種辎重軍需,也要連夜準備,兩日内趕往通州,不得稍誤。
皇上禦駕親征,北京哪位大臣留守,哪位大将警衛,留下多少兵馬,都得請皇上趕快決定。
自從來到北京之後,士氣已經不如從前。
皇上既然主意已定,自今夜起,文武群臣凡有向皇上谏阻東征的,便是幹擾東征大計,陛下一概不聽,以示皇上已下決心。
如此才能使三軍同心,鼓舞士氣!” 李自成點點頭,說道:“你說得很是。
”他又向着大家說:“如何調動人馬,如何東征,由提營首總将軍全權處置。
牛丞相和各衙門大臣,自然要留守北京。
今夜,你們出宮以後,孤就宣召牛丞相、六政府尚書侍郎等大臣進宮,面商留守諸事。
” 劉宗敏問:“皇上,北京為陛下行在,又為北方軍事重鎮,必須有一大将率領一萬人在此鎮守,何人為宜?” 李自成遍觀諸将,沉吟片刻,忽然說:“林泉文武雙全,他留下來,率領一萬人馬鎮守北京,李友、李侔與吳汝義為副。
林泉,你以為如何?” 李岩趕快跪下說道:“臣碌碌庸材,荷蒙重任,不敢違命,縱然肝腦塗地,也要盡心努力,以報陛下,待陛下凱旋!” “好,好。
”李自成說:“你平身,坐下。
獻策,谏阻孤東征的話不用說了,要一戰打敗吳逆,你有何計?” 宋獻策雖然谏阻東征之議受挫,明知東征必敗,今後大局難料,正應“亢龍有悔”之卦,心中震驚,手心暗暗出汗,但是他畢竟有非凡之處,仍然思慮周密,神态鎮靜,起身奏道: “山海衛地勢險要,城池堅固,無法包圍,也不能硬攻,必須出奇兵攻其要害,焚其糧草,使其軍心瓦解,不戰自潰。
” “能如此就好,請你快說!如何能攻其要害,使其不戰自潰?” “據我軍小劉營細作探得确實,吳三桂從甯遠覺華島經海上運來的大批糧秣辎重,隻有一小部分運入山海城中,大部分仍在一百餘艘海船上,停泊于姜女廟海邊。
姜女廟在山海關之東,相距十三裡。
如今海面風多,海船都泊于緊靠海岸可以避風之處,容易被我軍出奇兵焚毀,倘若此計能行,吳三桂的數萬關甯兵雖然号稱強悍,必将軍心自亂,人無固志,不需苦戰,自然崩解。
” 李自成眼睛一亮,想起上次召見劉體純時,自己也曾想到過焚吳三桂糧船的事,連連點頭說:“孤也想到過,可是……姜女廟在山海關之東,我軍如何能夠出奇兵奔襲姜女廟,焚毀糧船?” 宋獻策在五六年前曾經漫遊冀東,到過山海衛城,略知這一帶地理形勢。
這次來到北京,因吳三桂屯兵山海,成為大順朝的肘腋之患,他不得不查閱兵部職方司所藏地圖,又詢問了一些熟悉山海衛附近地理的人,使他對此計胸有成竹。
他向李自成奏道: “我軍當然不能越過山海衛城,但并非無路可達。
在山海關之北約三十多裡處,有一地名曰九門口,又名一片石,是燕山山脈最東端的一座雄關。
長城自西婉蜒向東,在九門之北約十裡處随山勢折而向南,故九門口亦面向正東。
平日守九門口明軍隻有四五百人。
倘若派五千騎兵,從撫甯縣境内山間小路于半夜出其不意,襲占九門口,将守軍全部俘獲,不使走漏消息,然後以五百人守九門口,四千五百騎兵出九門口,沿小路前去焚燒糧船。
從九門口到姜女廟是一條弦線,大約有四十裡,沒有山嶺,盡是淺崗、丘陵,也有平地,在渤海與燕山餘脈之間,利于騎兵奔馳。
路過山海關外數裡處的歡喜嶺時,留下三千人馬,面向山海關布陣,火器弓弩在前,以防吳三桂的人馬出關救糧。
隻派一千五百騎兵,攜帶在北京備好的硫磺等引火之物,飛馳姜女廟海邊,使海船拔錨不及,放火燒船。
燒船之後,迅速退回,與歡喜嶺前的人馬彙合,趕快退回九門口,退入長城以内,不可在山海關外戀戰,徒傷兵力。
” 劉宗敏忘記是在皇上面前,用力将大腿一拍,大聲說道: “妙計!妙計!果然是大順皇帝駕下搖羽毛扇子的好軍師,人間奇才!” 李自成滿面含笑點頭,向宗敏問道:“誰可以率領這一支人馬建立奇功?” 宗敏說:“這支人馬要出長城,繞過山海關外邊,奔襲海邊,一旦被吳三桂截斷後路,便要孤軍苦戰,不動如山,方能殺遇強敵,退回長城以内。
依我看,這一支奇兵最好交補之親自率領。
” 李自成微微搖頭,轉望軍師,用眼神詢問意見。
宋獻策已經落座,略一思忖,欠身回答: “補之是大将之才,在山海衛城邊與關甯兵兩陣相對,大軍決戰,非他不行。
羅虎又勇敢,又機警,與士卒同甘共苦,親如兄弟。
命他率領這一支奇兵出九門口奔襲海邊,火焚糧船,必能勝任,用不着補之前去!” 宋獻策提出派羅虎率一支奇兵去姜女廟焚毀糧船,大家一緻同意。
羅虎一營隻有三千人馬,當即商定,由李過營中抽調二千精銳騎兵,臨時歸羅虎指揮,事後歸還建制。
李自成在心中對宋獻策大為稱贊,他出的焚糧妙計,還有他選中的将領,都與自己不謀而合。
他是個有半生戎馬生涯的起義領袖,非張獻忠一類草莽英雄可比,所以雖然他聽從了以劉宗敏為首的陝西将領的意見,決定搶在滿洲兵南下之前東征吳三桂,不再猶豫,但是吳三桂所率領的關甯精兵,人數估計有四萬多人,憑着堅城,又有山海關長城之險,頗得地利,并不容易吃掉。
萬一焚燒糧船之計受挫,隻能靠正面戰場。
他的心中很不輕松,又向軍師問道: “山海衛城池不大,可以圍攻麼?” 宋獻策直截了當地回答:“對山海衛不能圍攻,隻能靠野戰以決勝負。
所謂山海關,指山海衛東門而言。
此城往北數裡處即是燕山東端。
長城自燕山而下,連接山海關,向南行,三四裡處便是老龍頭,緊傍渤海,山海關與燕山腳之間有一小城,名曰北翼城,山海關與老龍頭之間也有一小城,名日南翼城,幾乎與老龍頭的小城相連。
臣細察輿圖,知我軍從山海衛城池左右,均無法越過長城,将吳軍包圍。
此系就地理形勢而言,我無法圍攻山海衛城。
何況以衆寡來看,兵法上說,‘用兵之法,十則圍之’。
此話雖然不能死解,但必須我軍多出敵人數倍,方可将敵人包圍。
今我軍隻比吳軍多出一萬餘人,談何包圍,惟有決勝于野戰耳!” 李自成心情沉重,又問道:“野戰需要幾天取勝?” “野戰隻能打一天兩天,不勝則退,不可戀戰。
在強敵之前,全師而歸,即是勝利。
” 李自成的臉色一寒,心頭猛然沉重。
李岩在心中贊道:“獻策畢竟是忠直之臣,在此緊要關頭,敢說實話!” 劉宗敏說道:“這次出征,皇上親臨陣地,我軍将士望見黃傘,必将勇氣百倍。
為何不見勝利就趕快退兵?” 宋獻策直率回答:“其一,屯兵于堅城之下,自來為兵家之大忌。
其二,兩軍相交,都将全力以赴,傷亡必重。
我軍是懸軍遠征,别無人馬應援,既不能勝,又不速退,危險殊甚;其三,自北京七百裡遠征,攜帶糧食甚少。
當地人情不熟,百姓逃避,不能‘因糧于敵’,豈能令三軍空腹作戰?其四,遼東情況不明,東虜從沈陽何時發兵,何時南犯,從何處越過長城,我方全然不知。
倘若東虜自中協、西協入塞,斷我歸路,與關甯兵對我前後夾擊,我将無力應付。
因想着以上四端,故愚意認為,倘若一戰不能全勝,千萬不可在山海衛城下逗留,必須以火速退兵為上策。
” 劉宗敏怫然變色,說道:“獻策!你怎麼光愛說洩氣話?哼,咱們還沒有出兵,你就想着從山海衛趕快退兵!” “是的,侯爺!用兵之道,變化無常,為将者一見形勢不利,不宜再戰,便應全師退兵,以保三軍之命,以後再戰。
倘若‘知進而不知退’,便是……取敗之道。
”宋獻策本來想說出《易經》原話‘亢龍有悔’,但看見皇上臉色嚴峻,便改換說法,避開“龍”字。
李過笑着問道:“軍師,你這話關乎大局,可不是說着玩的!” 宋獻策平日與李過交情不錯,也很受李過尊敬,勉強微笑着說:“補之,兵法中《謀攻篇》,不是隻講進攻,也講‘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聖人著《易經》特立遁卦。
遁是逃避之意,此卦就是講究如何趨吉避兇,由逃避變為亨通,所以《易經》中說:‘遁之時義大矣哉!’”宋獻策說到這裡,看見皇上的臉色緩和下來,也就不再說了。
在片刻之中,李自成不說話,禦前諸大将都不說話,似乎都在想着宋獻策所說的這一番意見。
李岩很明白獻策的良苦用心,深為佩服,他站起來向皇上躬身奏道: “陛下率大軍東征之後,北京兵力空虛。
倘若東虜自西協入犯,威逼北京,如之奈何?請陛下速下密诏,命劉芳亮仍然坐鎮保定,控制冀中與冀南三府,但需抽調兩萬精兵,由一大将率領,速來北京增援。
有此增援之師,方能使北京安如磐石。
” 李自成點頭說:“此議很好。
兩位軍師還有什麼建議?” 李岩說道:“河南地處中原,绾毂東西南北,十分重要,目前因駐軍稀少,所派州縣官員無力彈壓,也不能理民,情況殊為可憂。
請陛下火速密饬袁宗第自湖廣抽調五萬大軍,由他親自率領,馳赴河南,鞏固中原。
” “湖廣由誰鎮守?” 宋獻策回答:“目前左良玉雖然有三十萬人馬,号稱五十萬,屯兵武昌,但是他從前年朱仙鎮大敗之後,暮氣日深,他本人也身體多病,看來不會再有多大作為。
白旺駐在德安,足可使左良玉不能向西一步。
” “那好,孤明日即飛敕袁宗第率五萬人馬離開湖廣,駐軍洛陽。
鎮守河南。
”李自成向大家望了望,又說:“你們出宮吧,分頭準備出兵東征。
要立刻召牛丞相與喻上猷進官,連夜商議大臣們如何留守北京的事。
” 以劉宗敏為首的禦前會議諸臣在李自成面前叩頭以後,魚貫退出。
在東華門外紛紛上馬,出了東安門不遠,劉宗敏率領衆武将奔向首總将軍府,繼續連夜會商軍事,臨分手時,劉宗敏在街心勒馬暫停,向兩位軍師說道: “老宋,林泉,我同各位大将細商出征的事,少不了你們二位。
你們回軍師府稍停就來,到我那裡一起消夜!” 宋獻策回答:“不敢怠慢,馬上就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