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關燈
小
中
大
盡失,隻憑山海孤城,既無退路,又無後援,目前大順軍威鼎盛,他如何敢不投降?他降則位居侯伯,永保富貴;抗命則孤城難守,全家有被誅滅之禍。
牛金星直到此時,仍然認為吳三桂決不會斷然拒降,不過是讨價還價而已;隻要給他滿意條件,等北京舉行了登極大典,天命已定,吳三桂的事情就會解決。
但是當他看見了李自成的嚴峻神色,他的心裡突然涼了半截。
李自成望着劉宗敏和牛金星說道:”昨日劉二虎在武英殿面奏吳三桂無意投降,在山海衛加緊作打仗準備,又說東虜調動兵馬,勢将乘我在北京立腳未穩,大舉南犯。
孤認為情況險惡,出我們原來預料,所以命獻策和林果兩位軍師連夜将情況告訴你們。
隻是須要今天聽到唐通、張若麒的回奏,孤才好同你們商議個處置辦法。
“ 劉宗敏問道:”張若麒與唐通剛才如何向皇上回奏?“ 李自成說:”同二虎探得的情況一樣,吳三桂不願投降,決定頑抗。
如今他沒有公然為崇祯帝後發喪,也沒有馳檄遠近,公然表明他與我為敵,隻是他擔心實力不足,意在緩兵,等待滿洲動靜。
目前這種局勢,兩位軍師看得很透。
獻策,你說說你的看法。
“ 宋獻策對劉宗敏和牛金墾說道:”張唐二人昨晚住在通州,天明以後趕到北京,不敢回公館,先到軍師府休息打尖,将他奉旨去山海衛犒軍與勸降之事,對我與林泉說了。
随後我們帶他們進宮,來到文華殿,将吳三桂的情況面奏皇上,正如皇上剛才所言。
在軍師府時,我詢問得更為仔細,按道理,吳三桂接到我皇谕降的書信與犒軍錢物,應有一封謝表。
他知道北京将于初六日舉行登極大典,他縱然不親自前來,也應差遣專使,恭捧賀表,随唐通來京,才是道理。
然而這兩件應做的事他都沒做,隻是口頭上囑咐欽使,說他感激李王的盛意,無意同李王為敵。
至于降與不降的事,他推說他手下的文武要員連日會議,意見不一,使他不能夠在頃刻中斷然決定。
他還對他們說道,自從錦州、松山、塔山。
杏山等地失陷以後,他率領遼東将士堅守甯遠孤城,成為山海關外邊的唯一屏障,全靠他手下數萬将士上下齊心,如同一人。
近來原是奉旨入關勤王,不料北京已失,崇祯皇帝殉國,全軍痛心。
他若斷然降順李王,恐怕遼東将士不服,所以他請求稍緩數日,容他與手下的文武們繼續商議投降大事。
“ 劉宗敏罵道:”他媽的,這是緩兵之計,故意拖延時間!“ 牛金星接着向皇上說道:”請陛下恕臣料事不周之罪。
臣以常理度之,吳三桂必降無疑,不意他憑恃山海孤城,竟敢拒降!“他轉向宋獻策和李岩說道:”吳三桂沒有差專使捧送降表來京,已是悖逆;竟然受到我皇犒軍厚賜,也不叫我朝使者帶回一封書子以表感謝,殊為無禮!“ 李岩回答:”此事,我問過二位使臣大人,據他們言,因吳三桂聞知東虜正在調集人馬,準備南犯,他忙于部署軍隊,确保關城重地,所以對皇上犒軍之事來不及修書申謝。
至于投降之事,他自己願意,隻是手下文武要員,意見不一。
至遲不過三五日,倘若關甯文武鹹主投降,而關甯城平安無事,他将親自來京,不敢請求封爵,但求束身待罪阙下,交出兵權,聽候發落。
他還說,在他來北京之前,将先給他父親寫來一封家書,禀明他的心意。
當然,這些話都是遁辭,也是他的緩兵之計。
“ 劉宗敏問:”吳三桂要投降滿洲麼?“ 宋獻策回答:”他另外有如意算盤。
以愚見揣度,他目前還沒有投降滿洲之意。
“ 劉宗敏恨恨地說:”他媽的,他打的什麼鬼算盤?“ 宋獻策說道:”張唐二位在軍師府已經對我與林泉說了。
他剛才對皇上面奏吳三桂的情況時,皇上看出他口中吞吞吐吐,向他追問。
我怕皇上聽了會大為震怒,所以我不待他說明就叫他退下休息去了。
他退出以後,我向陛下奏明,陛下果然生氣。
目前東虜正要乘我朝根基未穩,大舉南犯,而吳三桂不忘故君,既不肯降順我朝,也無意投降滿洲。
吳三桂的如意算盤是,滿兵進長城後,在北京近郊同我大順軍發生大戰,而他吳三桂在山海關按兵不動,養精蓄銳,坐收漁人之利。
此為吳三桂之上策。
退而求其次,他也不投降滿洲人,隻向滿洲求援,借兵複國,為君父複仇。
倘若此計得逞,雖然以後得以土地、歲币報答東虜,将永遠受滿洲挾制,但他仍會得到一個明朝的複國功臣之名。
當然這是中策。
為吳三桂設想,最下策是投降滿洲,不但以後永遠受制東虜,且留下萬世罵名。
以獻策愚見判斷,吳三桂手中有數萬精兵,不缺軍糧,不到無路可走,他不會投降滿洲。
“ 劉宗敏又問:”吳三桂因知道滿洲人即将大舉南犯,必然趁機對我提出要挾。
唐通等可對你說出什麼真情?“ 宋獻策淡淡地一笑,說道:”吳三桂由唐張二位轉來對我們要挾的話,我已奏明皇上。
我以為此時最可慮者不是吳三桂,而是東虜南犯,所以我剛才已經勸谏皇上,對吳三桂暫示寬容,不必逼得過緊。
老子說:‘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目前我國家草創,根基未固,東虜突然乘機南犯,其志決不在小。
今之滿洲即金之苗裔。
已故老憨皇太極繼位以後,繼承努爾哈赤遺志,經營遼東,統一蒙古諸部,臣服朝鮮,又數次派兵進犯明朝,深入畿輔與山東,一心想恢複大金盛世局面。
去年他突然死去,多爾衮扶皇太極的六歲幼子繼位,自為攝政。
以獻策愚見看來,多爾衮必将繼承皇太極遺志,大舉南犯。
倘若他的南犯之計得逞,一則可以為恢複金朝盛世的局面打好根基,二則可以鞏固他的攝政地位,滿洲國事将完全落入他的掌握,沒有人能夠與他抗衡。
所以我反複思考,目前我國家的真正強敵是多爾衮,不是吳三桂。
吳三桂雖然抗命不降,目對我乘機要挾,但我們對吳三桂千萬要冷靜處置,不使他倒向滿洲一邊。
“ 劉宗敏和大順朝的許多将領一樣,由于多年中總在同明軍作戰,沒有考慮過滿洲人的問題,已經形成了一個習慣性的思維軌道,依舊将吳三桂看成大順朝當前的主要大敵,而不能理解在崇祯亡國之後,大順朝的主要對手變成了以多爾衮為代表的滿洲朝廷。
多年來漢族内部的農民戰争忽然間轉變為漢滿之間的民族戰争,這一曆史形勢轉得太猛,宋獻策和李岩新近才有所認識,而李自成還不很明白,劉宗敏就更不明白。
劉宗敏暫不考慮滿洲兵即将南犯的事,又向軍師問道:”軍師,吳三桂如何對我要挾?你簡短直說!“ 宋獻策說:”吳三桂要張若麒與唐通轉達他的兩條要求:第一,速将太子與二王禮送山海衛,不可傷害;第二,速速退出北京,宮殿與太廟不許毀壞。
“ 劉宗敏突然跳起,但又坐下,說道:”我明白了,再沒有轉彎的餘地!“他轉向李自成:”陛下,你如何決定?“ 李自成在初聽到軍師奏明吳三桂的議和條件後,确實十分震怒,将禦案一拍,罵道:”豈有此理!“但是他并非那種性情浮躁的人,在盛怒之下能夠自我控制,迅速地恢複冷靜,思考了東征問題。
此刻他的主意差不多已經定了,向正副軍師問道:”你們的意見如何?“ 宋獻策知道皇上的主意是出兵讨伐,站起來說:”吳三桂因知道東虜不日将大舉南犯,所以不但敢抗拒不降,而且還逼我送去太子、二王,退出北京。
如此悖逆,理當剿滅,不留肘腋之患。
但微臣望陛下對吳三桂用兵之事慎重為上,隻可容忍,施用羁縻之策,不使他投降滿洲,就是我朝之利。
隻要我們打敗滿洲來犯之兵,吳三桂定會來降。
“”林泉有何意見?“李自成又向李岩問道。
李岩回答說:”臣也望陛下慎重。
“ 李自成又問劉宗敏:”捷軒有何主張?“ 劉宗敏望着宋獻策問:”據你看來,目前吳三桂同滿洲人有了勾結沒有?“ 宋獻策說:”據目前探報,吳三桂同滿洲人尚無勾結。
“”既然這樣,“劉宗敏說道,”我認為滿洲人尚在沈陽,距我較遠,也尚在調集兵馬;可是吳三桂手中有數萬精兵,占據山海衛,離我隻有數百裡路,可以說近在身邊,實是我大順朝心腹之患。
據我判斷,不出數日,吳三桂在山海衛準備就緒,必将傳檄各地,聲言為崇祯帝後複仇,以恢複明朝江山為号召。
到那時,畿輔州縣響應,到處紛紛起兵,與我為敵,南方各省也會跟着響應。
一旦吳三挂在北方帶了一個頭兒,樹了一個在北方的榜樣,成了明朝的大忠臣,明朝在南方的衆多将領和封疆大吏,誰肯投降?誰不與我為敵?我的意見是,乘滿洲兵尚未南犯,先将吳三桂一戰擊潰。
消滅了吳三桂,奪取了山海關,可以使滿洲人不敢南犯,明朝的南方各将領聞之喪膽,畿輔各州縣都不敢輕舉妄動。
此事不可拖延,謹防夜長夢多。
對吳三桂用兵之事務要火速,要趕在滿洲人來犯之前将他打敗。
“ 李自成頻頻點頭,又向牛金星問道:”牛先生有何主張?“ 牛金星慌忙站起來說:”陛下,今日之事,所系非輕,難于倉猝決定。
請容臣與兩位軍師在下邊反複讨論,務求斟酌得當,然後奏聞。
捷軒身經百戰,胸富韬略,在軍中威望崇隆,無出其右。
他剛才所言,堪稱宏論卓識,非臣所及。
隻是如必要用兵,也請侯爺回去與幾位心腹大将一起密議,熟籌方略,務求一擊必中,而且隻可速戰速勝,不可屯兵于堅城之下,拖延戰局,使東虜得收漁人之利。
俟今日下午文武重臣們分别讨論之後,今晚或明日上午進宮,舉行禦前會議。
陛下天縱英明,遠非群臣所及,如此安危大計,總要斷自聖衷。
“
牛金星直到此時,仍然認為吳三桂決不會斷然拒降,不過是讨價還價而已;隻要給他滿意條件,等北京舉行了登極大典,天命已定,吳三桂的事情就會解決。
但是當他看見了李自成的嚴峻神色,他的心裡突然涼了半截。
李自成望着劉宗敏和牛金星說道:”昨日劉二虎在武英殿面奏吳三桂無意投降,在山海衛加緊作打仗準備,又說東虜調動兵馬,勢将乘我在北京立腳未穩,大舉南犯。
孤認為情況險惡,出我們原來預料,所以命獻策和林果兩位軍師連夜将情況告訴你們。
隻是須要今天聽到唐通、張若麒的回奏,孤才好同你們商議個處置辦法。
“ 劉宗敏問道:”張若麒與唐通剛才如何向皇上回奏?“ 李自成說:”同二虎探得的情況一樣,吳三桂不願投降,決定頑抗。
如今他沒有公然為崇祯帝後發喪,也沒有馳檄遠近,公然表明他與我為敵,隻是他擔心實力不足,意在緩兵,等待滿洲動靜。
目前這種局勢,兩位軍師看得很透。
獻策,你說說你的看法。
“ 宋獻策對劉宗敏和牛金墾說道:”張唐二人昨晚住在通州,天明以後趕到北京,不敢回公館,先到軍師府休息打尖,将他奉旨去山海衛犒軍與勸降之事,對我與林泉說了。
随後我們帶他們進宮,來到文華殿,将吳三桂的情況面奏皇上,正如皇上剛才所言。
在軍師府時,我詢問得更為仔細,按道理,吳三桂接到我皇谕降的書信與犒軍錢物,應有一封謝表。
他知道北京将于初六日舉行登極大典,他縱然不親自前來,也應差遣專使,恭捧賀表,随唐通來京,才是道理。
然而這兩件應做的事他都沒做,隻是口頭上囑咐欽使,說他感激李王的盛意,無意同李王為敵。
至于降與不降的事,他推說他手下的文武要員連日會議,意見不一,使他不能夠在頃刻中斷然決定。
他還對他們說道,自從錦州、松山、塔山。
杏山等地失陷以後,他率領遼東将士堅守甯遠孤城,成為山海關外邊的唯一屏障,全靠他手下數萬将士上下齊心,如同一人。
近來原是奉旨入關勤王,不料北京已失,崇祯皇帝殉國,全軍痛心。
他若斷然降順李王,恐怕遼東将士不服,所以他請求稍緩數日,容他與手下的文武們繼續商議投降大事。
“ 劉宗敏罵道:”他媽的,這是緩兵之計,故意拖延時間!“ 牛金星接着向皇上說道:”請陛下恕臣料事不周之罪。
臣以常理度之,吳三桂必降無疑,不意他憑恃山海孤城,竟敢拒降!“他轉向宋獻策和李岩說道:”吳三桂沒有差專使捧送降表來京,已是悖逆;竟然受到我皇犒軍厚賜,也不叫我朝使者帶回一封書子以表感謝,殊為無禮!“ 李岩回答:”此事,我問過二位使臣大人,據他們言,因吳三桂聞知東虜正在調集人馬,準備南犯,他忙于部署軍隊,确保關城重地,所以對皇上犒軍之事來不及修書申謝。
至于投降之事,他自己願意,隻是手下文武要員,意見不一。
至遲不過三五日,倘若關甯文武鹹主投降,而關甯城平安無事,他将親自來京,不敢請求封爵,但求束身待罪阙下,交出兵權,聽候發落。
他還說,在他來北京之前,将先給他父親寫來一封家書,禀明他的心意。
當然,這些話都是遁辭,也是他的緩兵之計。
“ 劉宗敏問:”吳三桂要投降滿洲麼?“ 宋獻策回答:”他另外有如意算盤。
以愚見揣度,他目前還沒有投降滿洲之意。
“ 劉宗敏恨恨地說:”他媽的,他打的什麼鬼算盤?“ 宋獻策說道:”張唐二位在軍師府已經對我與林泉說了。
他剛才對皇上面奏吳三桂的情況時,皇上看出他口中吞吞吐吐,向他追問。
我怕皇上聽了會大為震怒,所以我不待他說明就叫他退下休息去了。
他退出以後,我向陛下奏明,陛下果然生氣。
目前東虜正要乘我朝根基未穩,大舉南犯,而吳三桂不忘故君,既不肯降順我朝,也無意投降滿洲。
吳三桂的如意算盤是,滿兵進長城後,在北京近郊同我大順軍發生大戰,而他吳三桂在山海關按兵不動,養精蓄銳,坐收漁人之利。
此為吳三桂之上策。
退而求其次,他也不投降滿洲人,隻向滿洲求援,借兵複國,為君父複仇。
倘若此計得逞,雖然以後得以土地、歲币報答東虜,将永遠受滿洲挾制,但他仍會得到一個明朝的複國功臣之名。
當然這是中策。
為吳三桂設想,最下策是投降滿洲,不但以後永遠受制東虜,且留下萬世罵名。
以獻策愚見判斷,吳三桂手中有數萬精兵,不缺軍糧,不到無路可走,他不會投降滿洲。
“ 劉宗敏又問:”吳三桂因知道滿洲人即将大舉南犯,必然趁機對我提出要挾。
唐通等可對你說出什麼真情?“ 宋獻策淡淡地一笑,說道:”吳三桂由唐張二位轉來對我們要挾的話,我已奏明皇上。
我以為此時最可慮者不是吳三桂,而是東虜南犯,所以我剛才已經勸谏皇上,對吳三桂暫示寬容,不必逼得過緊。
老子說:‘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目前我國家草創,根基未固,東虜突然乘機南犯,其志決不在小。
今之滿洲即金之苗裔。
已故老憨皇太極繼位以後,繼承努爾哈赤遺志,經營遼東,統一蒙古諸部,臣服朝鮮,又數次派兵進犯明朝,深入畿輔與山東,一心想恢複大金盛世局面。
去年他突然死去,多爾衮扶皇太極的六歲幼子繼位,自為攝政。
以獻策愚見看來,多爾衮必将繼承皇太極遺志,大舉南犯。
倘若他的南犯之計得逞,一則可以為恢複金朝盛世的局面打好根基,二則可以鞏固他的攝政地位,滿洲國事将完全落入他的掌握,沒有人能夠與他抗衡。
所以我反複思考,目前我國家的真正強敵是多爾衮,不是吳三桂。
吳三桂雖然抗命不降,目對我乘機要挾,但我們對吳三桂千萬要冷靜處置,不使他倒向滿洲一邊。
“ 劉宗敏和大順朝的許多将領一樣,由于多年中總在同明軍作戰,沒有考慮過滿洲人的問題,已經形成了一個習慣性的思維軌道,依舊将吳三桂看成大順朝當前的主要大敵,而不能理解在崇祯亡國之後,大順朝的主要對手變成了以多爾衮為代表的滿洲朝廷。
多年來漢族内部的農民戰争忽然間轉變為漢滿之間的民族戰争,這一曆史形勢轉得太猛,宋獻策和李岩新近才有所認識,而李自成還不很明白,劉宗敏就更不明白。
劉宗敏暫不考慮滿洲兵即将南犯的事,又向軍師問道:”軍師,吳三桂如何對我要挾?你簡短直說!“ 宋獻策說:”吳三桂要張若麒與唐通轉達他的兩條要求:第一,速将太子與二王禮送山海衛,不可傷害;第二,速速退出北京,宮殿與太廟不許毀壞。
“ 劉宗敏突然跳起,但又坐下,說道:”我明白了,再沒有轉彎的餘地!“他轉向李自成:”陛下,你如何決定?“ 李自成在初聽到軍師奏明吳三桂的議和條件後,确實十分震怒,将禦案一拍,罵道:”豈有此理!“但是他并非那種性情浮躁的人,在盛怒之下能夠自我控制,迅速地恢複冷靜,思考了東征問題。
此刻他的主意差不多已經定了,向正副軍師問道:”你們的意見如何?“ 宋獻策知道皇上的主意是出兵讨伐,站起來說:”吳三桂因知道東虜不日将大舉南犯,所以不但敢抗拒不降,而且還逼我送去太子、二王,退出北京。
如此悖逆,理當剿滅,不留肘腋之患。
但微臣望陛下對吳三桂用兵之事慎重為上,隻可容忍,施用羁縻之策,不使他投降滿洲,就是我朝之利。
隻要我們打敗滿洲來犯之兵,吳三桂定會來降。
“”林泉有何意見?“李自成又向李岩問道。
李岩回答說:”臣也望陛下慎重。
“ 李自成又問劉宗敏:”捷軒有何主張?“ 劉宗敏望着宋獻策問:”據你看來,目前吳三桂同滿洲人有了勾結沒有?“ 宋獻策說:”據目前探報,吳三桂同滿洲人尚無勾結。
“”既然這樣,“劉宗敏說道,”我認為滿洲人尚在沈陽,距我較遠,也尚在調集兵馬;可是吳三桂手中有數萬精兵,占據山海衛,離我隻有數百裡路,可以說近在身邊,實是我大順朝心腹之患。
據我判斷,不出數日,吳三桂在山海衛準備就緒,必将傳檄各地,聲言為崇祯帝後複仇,以恢複明朝江山為号召。
到那時,畿輔州縣響應,到處紛紛起兵,與我為敵,南方各省也會跟着響應。
一旦吳三挂在北方帶了一個頭兒,樹了一個在北方的榜樣,成了明朝的大忠臣,明朝在南方的衆多将領和封疆大吏,誰肯投降?誰不與我為敵?我的意見是,乘滿洲兵尚未南犯,先将吳三桂一戰擊潰。
消滅了吳三桂,奪取了山海關,可以使滿洲人不敢南犯,明朝的南方各将領聞之喪膽,畿輔各州縣都不敢輕舉妄動。
此事不可拖延,謹防夜長夢多。
對吳三桂用兵之事務要火速,要趕在滿洲人來犯之前将他打敗。
“ 李自成頻頻點頭,又向牛金星問道:”牛先生有何主張?“ 牛金星慌忙站起來說:”陛下,今日之事,所系非輕,難于倉猝決定。
請容臣與兩位軍師在下邊反複讨論,務求斟酌得當,然後奏聞。
捷軒身經百戰,胸富韬略,在軍中威望崇隆,無出其右。
他剛才所言,堪稱宏論卓識,非臣所及。
隻是如必要用兵,也請侯爺回去與幾位心腹大将一起密議,熟籌方略,務求一擊必中,而且隻可速戰速勝,不可屯兵于堅城之下,拖延戰局,使東虜得收漁人之利。
俟今日下午文武重臣們分别讨論之後,今晚或明日上午進宮,舉行禦前會議。
陛下天縱英明,遠非群臣所及,如此安危大計,總要斷自聖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