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關燈
小
中
大
。
吳三桂拜收陛下谕旨與犒軍巨款,頗為感激,确有願降之意。
但關甯将士,人數衆多,也有人不願投降,誓為明朝帝後複仇,不惜一戰。
遇到這種情況,吳三桂十分猶豫,希望陛下諒其苦衷,寬限數日,使他能與關甯将領從容商議。
“ 李自成一聽,明白吳三桂想用緩兵之計,等候”東虜“大軍南下,在心中暗說:”二虎的探報果然确實!“ 他沒有馬上再問,而是想到了對山海關用兵的大事。
就在他沉默無言的片刻之間,從皇極門前隐約傳來了音樂聲和鴻胪寺官的贊禮聲,這更增加了他對吳三桂的惱恨。
想了一想,他接着問道:”吳三桂可知道孤将于四月初六日舉行登極大典?“ 唐通趕緊回答:”臣一到山海關即将皇上登極大典的日子告訴了他,希望他能親率一部分文武官員來京,參預盛典。
“”他不肯前來?“”是的,陛下。
“”也不肯派遣官員送來賀表?“”是的。
請陛下息怒。
“ 李自成又問道:”聽說吳三桂加緊備戰,督催軍民日夜不停,将西羅城繼續修築,尚未完工,是不是決意對孤的義師負隅頑抗?“ 張若麒與唐通被逼問得背上出汗,隻好回答說是。
此刻使他們唯一放心的是,他們同吳三桂談的一些不利于李自成的私話,連吳三桂的左右将領都不知道,李自成縱然英明出衆,也決無猜到之理。
李自成繼續問道:”兩位愛卿在山海衛,可聽說滿鞑子的動靜麼?“ 張若麒答道:”臣在吳三桂軍中,風聞沈陽多爾表正在調集滿蒙八旗人馬,将有南犯舉動。
但東虜何時南犯,毫無所知。
“”吳三桂會不會投降滿洲?“ 唐通說:”臣與吳三桂都是前朝防備滿洲大将,蒙受先帝特恩,同時封伯。
隻是臣知天命已改,大順應運龍興,故于千鈞一發之際,決計棄暗投明,出居庸關迎接義師,拜伏陛下馬前。
吳三桂世居遼東,對内地情況不明,所以至今對歸誠陛下一事尚在舉棋不定,這也情有可原。
但說他投降滿洲,實無此意。
半年以前,因關外各地盡失,甯遠孤懸海邊,北京城中曾有謠言,說他投降滿洲。
他為着免去朝中疑心,請求将父母和一家人遷居北京。
如今他父母和一家三十餘口都在陛下手中,成為人質,怎能會投降滿洲?以臣看來,他目前隻是因為世為明臣,深受明朝國恩,不忘故主,加上将士們議論未決,所以他尚在猶豫。
請陛下稍緩數日,俟他與關甯文武要員商議定了,縱然不能親自來京,也必會差一二可靠官員恭捧降表前來。
“”他自己不能來麼?“”東虜久欲奪取山海關,打通進入中原大道。
如今滿洲人已經占據甯遠及周圍城堡,與山海關十分逼近。
吳三桂聞知滿洲人調集兵馬,又将入犯。
他是關甯總兵,身負防邊重任,自不敢輕離防地。
“”你們帶去他父親吳襄的家書,勸他投降大順,情辭懇切。
他沒有給他父親回一封書子?“”臣離開山海關時候,吳三桂因關外風聲緊急,忙于部署防虜軍事,來不及寫好家書。
他對臣與唐将軍說:二三日内将差遣專人将他的家書送來北京。
“ 李自成對張若麒與唐通的忠心原來就不相信,欽差他們去山海關犒軍和勸降也隻是為着他們與吳三桂曾經共過患難,想着他們可以同吳三桂深談,而他們也願意受此使命,為大順立功。
經過此刻一陣談話,李自成不但知道他們沒有完成使命,而且對他們更加疑心。
李自成看見宋獻策的眼色是希望停止詢問,卻忍不住又問一句:”唐将軍,吳三桂負隅頑抗的心已經顯明,但孤仍不想對他用兵。
你不妨直言,他可曾說出什麼不肯投降的道理?“”陛下英明,請恕臣未能完成欽命之罪。
吳三桂不忘明朝,自然會有些非非之想。
臣不敢面讀聖聽,有些話臣已向宋軍師詳細禀報,請陛下詢問軍師可知。
“ 宋獻策趕快站起身來,含着微笑說:”吳三桂不忘故君,向陛下有所懇求。
雖然是想入非非,但也是事理之常,不足為怪,容臣随後詳奏。
二位欽差大人日夜奔馳,十分鞍馬勞累,請陛下允許他們速回公館休息,倘陛下另有垂詢之事,明日再行召見。
“ 李自成明白軍師的意思,随即改換了溫和的顔色,向張若麒與唐通說道:”二位愛卿連日旅途勞累,趕快休息去吧。
“ 張若麒與唐通都如釋重負,趕快跪下叩頭,恭敬退出。
李自成目送張若麒與唐通從文華殿退出以後,臉上強裝的溫和神色很快消失,望着宋獻策和李岩問道:”對吳三桂的事,你們有何看法?“ 李岩望一望宋獻策,跪下回答:”陛下,以臣愚見……“”卿可平身,不妨坐下議事。
“ 李岩叩頭起身,重新坐下,接着說道:”以臣愚見,吳三桂不肯投降,決意據山海關反抗我朝,事已顯然。
但是他自知人馬有限,勢孤力單,所以他既不肯上表投誠,也不敢公然為崇祯缟素發喪,傳檄遠近,稱兵犯阙。
他已經知道多爾衮在沈陽調集人馬,将要大舉南犯,所以他要拖延時日,等待滿洲動靜,坐收漁人之利。
臣以為目前最可慮的不是吳三桂不投降,而是東虜趁我大順朝在北京立腳未穩,大舉南犯。
滿洲是我朝真正強敵,不可不認真對待。
“”卿言甚是。
“李自成對李岩輕輕點頭,立刻命殿外宮女傳谕李雙喜叫汝候劉宗敏和丞相牛金星速來文華殿議事。
劉宗敏和牛金星坐在左順門上,憑窗觀看演禮。
他們都是平生第一次觀看大朝會禮節,自然是頗感新鮮。
但是因為皇上遲遲未來,設在他們中間稍前的龍椅空着,所以他們一邊觀看演禮,一邊記挂着皇上召見張若麒與唐通的事。
劉宗敏在惦記着欽差去山海關勸降的事,同時又考慮到不得已時同吳三桂作戰的許多問題。
牛金星畢竟是文人出身,對将會發生的戰争雖然也不免擔心,但是更想着不會打仗,吳三桂會投降大順。
由于這兩位文武大臣在觀看演禮時的心态不同,所以牛金星始終是面露微笑,那神情,那風度,俨然是功成得意的太平宰相;而劉宗敏始終是神色嚴峻,心頭上好像有戰馬奔騰。
與左順門隔着皇極門和午門之間的寬大宮院,窦妃率領一群宮女悄悄地站在有順門樓上觀看演禮。
右順門的窗子緊閉,窦妃和宮女們都将窗紙戳破小孔,用一隻眼睛向外觀看。
那從丹陛下邊分兩行排列到内金水橋的皇帝儀仗,首先映人她們的眼簾,随即她們看到文武百官在細樂聲中依照鴻胪鳴贊,禦史糾儀,按部就班,又按品級大小,在丹墀上邊站好。
忽然,有四個文臣,身穿藍色方領①雲朵補子朝服,冠有雉尾,步步倒退而行,自皇極門東山牆外出現,引導一個由四個太監擡着的空步辇,後邊跟随着幾個随侍太監,轉到皇極門前邊,步辇落地。
丹墀和丹墀下兩班樂聲大作。
當步辇出現時,鴻鼐官高聲鳴贊,百官在樂聲中俯伏跪地,不敢擡頭。
随即那倒退而來的四個文臣和八個随侍的太監好像扈送着聖駕,進入殿内。
百官依照鴻胪官的鳴贊,三跪九叩,山呼萬歲。
身邊的一個宮女驚奇地向窦妃小聲問道: ①方領--明代官服定制是圓領,大順朝改為方領。
”娘娘,怎麼那四個文臣步步倒退?“ 窦妃說道:”這叫做禦史導駕。
真正大朝會,聖駕先到中極殿休息,然後有四位禦史前去請駕出朝。
聖駕秉圭①上辇,禦史們走在辇前,步步後退而行,叫做導駕。
“ 演禮繼續進行。
窦妃卻将視線移向正對面的左順門樓上。
使她感到奇怪的是,那禦座始終空着。
她已經命宮女問過在樓下伺候的武英殿大監,知道坐在禦座左邊②的身材魁梧的武将是劉宗敏,右邊的是丞相牛金星。
到此刻,皇上還沒有親自觀看演禮,此是何故? ①秉圭--拿着一種叫做圭的東四,長條形,美玉制成,古代帝王或諸侯行禮時秉在手裡。
②左邊--按唐宋以來的一般制度,左為上,文左或右、但劉宗敏已經封候,且李自成欽定劉宗敏位居大順朝文或百官之首,所以同牛金星在一起時,坐在左邊。
又過了一陣,她看見分明是雙喜将軍來到左順門樓上,向劉宗敏和牛金星說了一句什麼話,這兩位文武大臣登時起身,随雙喜下樓而去。
窦美儀的臉色一寒,不覺在心中驚叫:”天哪,一定是出了大事!“ 自從成了新皇帝的妃子以來,她完全将自身和一家人的命運同大順朝的國運拴在一起了。
現在一看見劉宗敏和牛金星匆匆地下了左順門樓向東而去,她無心再觀看演禮,便默默對王瑞芬一點頭,率領宮女們下了右順門樓,回仁智殿的寝宮去了。
路上,她心中暗想:皇極門隆重演禮這樣的大事,文臣們怎可如此思慮不周,竟讓太監們在鼓樂聲中簇擁着空辇上朝,多不吉利! 劉宗敏和牛金星在李自成面前坐下以後,從皇上的臉色上已經明白了唐通和張若麒沒有從山海關帶回好消息,劉二虎曾經探得的消息果然确實。
原來劉體純向李自成密奏的吳三桂和滿洲兩方面的情況,宋獻策和李岩已經在昨夜分頭告訴了劉宗敏和牛金星。
為着不影響大順軍心和北京民心,劉體純所探知的消息還沒有向他們之外的任何人洩露。
直到現在,在李自成身邊的吳汝義和李雙喜都不清楚。
從昨夜聽到宋獻策告訴的探報以後,劉宗敏因為身負着代皇上指揮大軍的重任,所以比牛金星更為操心目前局勢,單等着唐、張今日回京,報告吳三桂的真實态度,然後迅速同皇上決定大計。
盡管還沒有同皇上和牛、宋等人共同商議,但是他心中認為必須一戰,并且已經考慮着如何打仗的事。
牛金星昨夜同李岩談話以後,心中也很吃驚,但是他沒有想到戰争會不可避免。
他總覺得,吳三桂的父母和一家三十餘口已經成為人質,甯遠已經放棄,關外城堡
吳三桂拜收陛下谕旨與犒軍巨款,頗為感激,确有願降之意。
但關甯将士,人數衆多,也有人不願投降,誓為明朝帝後複仇,不惜一戰。
遇到這種情況,吳三桂十分猶豫,希望陛下諒其苦衷,寬限數日,使他能與關甯将領從容商議。
“ 李自成一聽,明白吳三桂想用緩兵之計,等候”東虜“大軍南下,在心中暗說:”二虎的探報果然确實!“ 他沒有馬上再問,而是想到了對山海關用兵的大事。
就在他沉默無言的片刻之間,從皇極門前隐約傳來了音樂聲和鴻胪寺官的贊禮聲,這更增加了他對吳三桂的惱恨。
想了一想,他接着問道:”吳三桂可知道孤将于四月初六日舉行登極大典?“ 唐通趕緊回答:”臣一到山海關即将皇上登極大典的日子告訴了他,希望他能親率一部分文武官員來京,參預盛典。
“”他不肯前來?“”是的,陛下。
“”也不肯派遣官員送來賀表?“”是的。
請陛下息怒。
“ 李自成又問道:”聽說吳三桂加緊備戰,督催軍民日夜不停,将西羅城繼續修築,尚未完工,是不是決意對孤的義師負隅頑抗?“ 張若麒與唐通被逼問得背上出汗,隻好回答說是。
此刻使他們唯一放心的是,他們同吳三桂談的一些不利于李自成的私話,連吳三桂的左右将領都不知道,李自成縱然英明出衆,也決無猜到之理。
李自成繼續問道:”兩位愛卿在山海衛,可聽說滿鞑子的動靜麼?“ 張若麒答道:”臣在吳三桂軍中,風聞沈陽多爾表正在調集滿蒙八旗人馬,将有南犯舉動。
但東虜何時南犯,毫無所知。
“”吳三桂會不會投降滿洲?“ 唐通說:”臣與吳三桂都是前朝防備滿洲大将,蒙受先帝特恩,同時封伯。
隻是臣知天命已改,大順應運龍興,故于千鈞一發之際,決計棄暗投明,出居庸關迎接義師,拜伏陛下馬前。
吳三桂世居遼東,對内地情況不明,所以至今對歸誠陛下一事尚在舉棋不定,這也情有可原。
但說他投降滿洲,實無此意。
半年以前,因關外各地盡失,甯遠孤懸海邊,北京城中曾有謠言,說他投降滿洲。
他為着免去朝中疑心,請求将父母和一家人遷居北京。
如今他父母和一家三十餘口都在陛下手中,成為人質,怎能會投降滿洲?以臣看來,他目前隻是因為世為明臣,深受明朝國恩,不忘故主,加上将士們議論未決,所以他尚在猶豫。
請陛下稍緩數日,俟他與關甯文武要員商議定了,縱然不能親自來京,也必會差一二可靠官員恭捧降表前來。
“”他自己不能來麼?“”東虜久欲奪取山海關,打通進入中原大道。
如今滿洲人已經占據甯遠及周圍城堡,與山海關十分逼近。
吳三桂聞知滿洲人調集兵馬,又将入犯。
他是關甯總兵,身負防邊重任,自不敢輕離防地。
“”你們帶去他父親吳襄的家書,勸他投降大順,情辭懇切。
他沒有給他父親回一封書子?“”臣離開山海關時候,吳三桂因關外風聲緊急,忙于部署防虜軍事,來不及寫好家書。
他對臣與唐将軍說:二三日内将差遣專人将他的家書送來北京。
“ 李自成對張若麒與唐通的忠心原來就不相信,欽差他們去山海關犒軍和勸降也隻是為着他們與吳三桂曾經共過患難,想着他們可以同吳三桂深談,而他們也願意受此使命,為大順立功。
經過此刻一陣談話,李自成不但知道他們沒有完成使命,而且對他們更加疑心。
李自成看見宋獻策的眼色是希望停止詢問,卻忍不住又問一句:”唐将軍,吳三桂負隅頑抗的心已經顯明,但孤仍不想對他用兵。
你不妨直言,他可曾說出什麼不肯投降的道理?“”陛下英明,請恕臣未能完成欽命之罪。
吳三桂不忘明朝,自然會有些非非之想。
臣不敢面讀聖聽,有些話臣已向宋軍師詳細禀報,請陛下詢問軍師可知。
“ 宋獻策趕快站起身來,含着微笑說:”吳三桂不忘故君,向陛下有所懇求。
雖然是想入非非,但也是事理之常,不足為怪,容臣随後詳奏。
二位欽差大人日夜奔馳,十分鞍馬勞累,請陛下允許他們速回公館休息,倘陛下另有垂詢之事,明日再行召見。
“ 李自成明白軍師的意思,随即改換了溫和的顔色,向張若麒與唐通說道:”二位愛卿連日旅途勞累,趕快休息去吧。
“ 張若麒與唐通都如釋重負,趕快跪下叩頭,恭敬退出。
李自成目送張若麒與唐通從文華殿退出以後,臉上強裝的溫和神色很快消失,望着宋獻策和李岩問道:”對吳三桂的事,你們有何看法?“ 李岩望一望宋獻策,跪下回答:”陛下,以臣愚見……“”卿可平身,不妨坐下議事。
“ 李岩叩頭起身,重新坐下,接着說道:”以臣愚見,吳三桂不肯投降,決意據山海關反抗我朝,事已顯然。
但是他自知人馬有限,勢孤力單,所以他既不肯上表投誠,也不敢公然為崇祯缟素發喪,傳檄遠近,稱兵犯阙。
他已經知道多爾衮在沈陽調集人馬,将要大舉南犯,所以他要拖延時日,等待滿洲動靜,坐收漁人之利。
臣以為目前最可慮的不是吳三桂不投降,而是東虜趁我大順朝在北京立腳未穩,大舉南犯。
滿洲是我朝真正強敵,不可不認真對待。
“”卿言甚是。
“李自成對李岩輕輕點頭,立刻命殿外宮女傳谕李雙喜叫汝候劉宗敏和丞相牛金星速來文華殿議事。
劉宗敏和牛金星坐在左順門上,憑窗觀看演禮。
他們都是平生第一次觀看大朝會禮節,自然是頗感新鮮。
但是因為皇上遲遲未來,設在他們中間稍前的龍椅空着,所以他們一邊觀看演禮,一邊記挂着皇上召見張若麒與唐通的事。
劉宗敏在惦記着欽差去山海關勸降的事,同時又考慮到不得已時同吳三桂作戰的許多問題。
牛金星畢竟是文人出身,對将會發生的戰争雖然也不免擔心,但是更想着不會打仗,吳三桂會投降大順。
由于這兩位文武大臣在觀看演禮時的心态不同,所以牛金星始終是面露微笑,那神情,那風度,俨然是功成得意的太平宰相;而劉宗敏始終是神色嚴峻,心頭上好像有戰馬奔騰。
與左順門隔着皇極門和午門之間的寬大宮院,窦妃率領一群宮女悄悄地站在有順門樓上觀看演禮。
右順門的窗子緊閉,窦妃和宮女們都将窗紙戳破小孔,用一隻眼睛向外觀看。
那從丹陛下邊分兩行排列到内金水橋的皇帝儀仗,首先映人她們的眼簾,随即她們看到文武百官在細樂聲中依照鴻胪鳴贊,禦史糾儀,按部就班,又按品級大小,在丹墀上邊站好。
忽然,有四個文臣,身穿藍色方領①雲朵補子朝服,冠有雉尾,步步倒退而行,自皇極門東山牆外出現,引導一個由四個太監擡着的空步辇,後邊跟随着幾個随侍太監,轉到皇極門前邊,步辇落地。
丹墀和丹墀下兩班樂聲大作。
當步辇出現時,鴻鼐官高聲鳴贊,百官在樂聲中俯伏跪地,不敢擡頭。
随即那倒退而來的四個文臣和八個随侍的太監好像扈送着聖駕,進入殿内。
百官依照鴻胪官的鳴贊,三跪九叩,山呼萬歲。
身邊的一個宮女驚奇地向窦妃小聲問道: ①方領--明代官服定制是圓領,大順朝改為方領。
”娘娘,怎麼那四個文臣步步倒退?“ 窦妃說道:”這叫做禦史導駕。
真正大朝會,聖駕先到中極殿休息,然後有四位禦史前去請駕出朝。
聖駕秉圭①上辇,禦史們走在辇前,步步後退而行,叫做導駕。
“ 演禮繼續進行。
窦妃卻将視線移向正對面的左順門樓上。
使她感到奇怪的是,那禦座始終空着。
她已經命宮女問過在樓下伺候的武英殿大監,知道坐在禦座左邊②的身材魁梧的武将是劉宗敏,右邊的是丞相牛金星。
到此刻,皇上還沒有親自觀看演禮,此是何故? ①秉圭--拿着一種叫做圭的東四,長條形,美玉制成,古代帝王或諸侯行禮時秉在手裡。
②左邊--按唐宋以來的一般制度,左為上,文左或右、但劉宗敏已經封候,且李自成欽定劉宗敏位居大順朝文或百官之首,所以同牛金星在一起時,坐在左邊。
又過了一陣,她看見分明是雙喜将軍來到左順門樓上,向劉宗敏和牛金星說了一句什麼話,這兩位文武大臣登時起身,随雙喜下樓而去。
窦美儀的臉色一寒,不覺在心中驚叫:”天哪,一定是出了大事!“ 自從成了新皇帝的妃子以來,她完全将自身和一家人的命運同大順朝的國運拴在一起了。
現在一看見劉宗敏和牛金星匆匆地下了左順門樓向東而去,她無心再觀看演禮,便默默對王瑞芬一點頭,率領宮女們下了右順門樓,回仁智殿的寝宮去了。
路上,她心中暗想:皇極門隆重演禮這樣的大事,文臣們怎可如此思慮不周,竟讓太監們在鼓樂聲中簇擁着空辇上朝,多不吉利! 劉宗敏和牛金星在李自成面前坐下以後,從皇上的臉色上已經明白了唐通和張若麒沒有從山海關帶回好消息,劉二虎曾經探得的消息果然确實。
原來劉體純向李自成密奏的吳三桂和滿洲兩方面的情況,宋獻策和李岩已經在昨夜分頭告訴了劉宗敏和牛金星。
為着不影響大順軍心和北京民心,劉體純所探知的消息還沒有向他們之外的任何人洩露。
直到現在,在李自成身邊的吳汝義和李雙喜都不清楚。
從昨夜聽到宋獻策告訴的探報以後,劉宗敏因為身負着代皇上指揮大軍的重任,所以比牛金星更為操心目前局勢,單等着唐、張今日回京,報告吳三桂的真實态度,然後迅速同皇上決定大計。
盡管還沒有同皇上和牛、宋等人共同商議,但是他心中認為必須一戰,并且已經考慮着如何打仗的事。
牛金星昨夜同李岩談話以後,心中也很吃驚,但是他沒有想到戰争會不可避免。
他總覺得,吳三桂的父母和一家三十餘口已經成為人質,甯遠已經放棄,關外城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