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關燈
三桂回答說:“我正為此信的措辭作難。

    你想,既然忠孝不能兩全,我決不在信中同意投降。

    可是說我決不投降,我父母的性命就難保。

    因此措辭困難……” 張若麒感歎說:“伯爺如此忠于大明,義無反顧,實在可敬。

    下官自幼讀聖賢之書,進士出身,身居高官,不能為大明矢志盡忠,實在慚愧多矣。

    這封書子的措辭确實難,難!” 楊-說道:“張大人滿腹經綸,智謀出衆,難道想不出好的辦法?” 吳三桂聽楊沖這麼一說,神色凄然,幾乎滾出熱淚,歎口氣說:“實不瞞二位欽使,弟雖不肖,不敢與古代孝子相比,但是人非草木,弟亦同有人心。

    弟遲遲不為先皇帝鎬素發喪,在山海誓師讨賊,就是為着父母都在北京,隻怕出師未捷,父母與全家先遭屠戮。

    唉!到底還是忠孝不能兩全!”忽然,忍耐不住,眼淚奪眶而出。

     楊-見他的主帥落淚,望着張若麒問道:“張大人,有沒有好的主意?” 張若麒低着頭,輕輕搖晃腦袋,想了片刻,忽然将膝蓋一拍,擡起頭來,得意地說: “有了!有了!” 一直坐在椅子上沉默不語的唐通忙問:“張大人,書信中如何措辭?” 張若麒又想了片刻,才決定說出他的主意。

    他首先想着,既然吳三桂堅不投降,必有所恃;所恃者非它,必是滿洲兵即将南下。

    他憑自己兩日來察言觀色判斷:滿洲兵最近将南下無疑。

    他想道,如果一戰殺敗李自成,李自成來不及殺害吳襄,關甯兵或滿洲兵有可能在戰場上将吳襄奪回,也可能迫使李自成将吳襄放還。

    他又想,目前除仿效漢高祖,别無辦法。

    于是,他用了半是背誦半是講解的口氣說到: “昔日楚漢相争,漢王劉邦和項王俱臨廣武而軍,相持數月。

    楚軍缺糧,項王患之。

    在這以前,項王捉到了劉邦的父親和老婆,留在軍中。

    到了這時,項王在陣前放一張大的案子,将劉邦的父親綁在案子上,旁邊放了一口大鍋,使人告訴漢王:‘你今天若不退兵,我就要烹你的父親。

    ’漢王回答說:‘我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約為兄弟。

    我的老子就是你的老子。

    倘若你一定要烹我老子,請分給我一杯肉湯。

    ’項王大怒,想殺劉邦的老子。

    項伯,就是項羽的叔父,對項羽說:‘天下事還說不定準,況且要打天下的人是不顧家的,你殺了劉邦的老子不但無益,反而增加了仇恨。

    ’項羽聽了勸告,不但不殺劉邦的老子,後來都放了,連劉邦的老婆也放了。

    ” 吳三桂不很明白張若麒的真正用意,問道:“張大人,李自成目前還沒說要殺家嚴,我在家書中如何措辭?” 張若麒:“晦,平西伯,你太老實!如今你在家書中愈是毫不留情地痛責令尊老将軍,責備他不能殉國,不能提着寶劍進宮殺死李賊……” “他怎麼能走進皇宮?”唐通問了一句。

     “嗨,這是用計,不是當真!不管吳老将軍能不能做到,隻要平西伯在家書中把他令尊老将軍罵得痛快,罵得無情,罵他令尊該死,就能救老将軍之命。

    你還不明白麼?不知誰替劉邦出的主意,劉邦就是用這個辦法救了他老子的命,也救了他老婆日後的命!”他忽然轉問楊-:“子玉将軍,你明白我的意思麼?” 楊-在心中罵道:“你出的這個歪點子可是要把我家伯爺的一府老幼三十餘口送到死地!”他口中不敢說出二話,但是在刹那之間不能不想到一件往事:差不多就在兩年前,洪承疇率領八位總兵、十五萬大軍援救錦州。

    洪總督本來穩紮穩打,逐步前進,無奈張若麒這個狗頭軍師,号稱懂得軍事。

    來自兵部衙門的職方司郎中,不知怎的被崇祯皇帝賞識,欽派他來松山監軍,連總督洪承疇也不敢不聽他的意見。

    他不斷催戰,遂緻全軍潰敗。

    如今他又來出馊主意,真是夜貓子進宅,沒有壞事不進來①!他的眼光轉到唐通臉上,想聽聽這位身居總兵的将軍的意見,恭敬地問道: ①過去民間不知道貓頭鷹是益鳥,認為貓頭鷹出現很不吉利,故有此俗話。

     “唐大人經多見廣,請你看張大人這主意是否可行?” 唐通心中認為張若麒指點的是一着險棋,很可能枉送了吳三桂在北京的一家性命,但是萬一這着險棋有用呢?他沉吟片刻,回答說: “你們這裡,文的武的,人才衆多,謀士成群。

    還有兩天時間,何不讓大家商量商量?” 楊-對唐通的回答很覺失望。

    在吳三桂的幕僚和将領中,一直集中考慮的是降與不降的問題,而沒料到會有老将軍吳襄的勸降家書。

    他們早已抱定決心,堅守山海關,決不投降,等待清兵南下。

    從昨天唐通和張若麒帶來了老将軍吳襄的勸降家書,才突然引起大家重視了這個問題,卻商量不出一個妥當對策。

    楊-看見唐通也說不出來好的意見,他重新思索張若麒指點的一步險棋。

    他想,俗話說病急亂投醫,張大人開的藥方不妨試試?…… 楊-不敢輕答可否,望望吳三桂,同吳的疑問眼神碰到一起。

    正在這時,吳三桂手下的一位偏裨将官進來,站在門外禀報: “敬禀伯爵老爺,唐總兵大人的人馬已經站好了隊,我們派往護送的一百名騎兵也都站好了隊,要不要馬上啟程?” 吳三桂與兩位前來犒軍勸降的大順欽差互相看了一眼,随即吩咐一句:“馬上啟程”。

     吳三桂送走了李自成差來犒軍與勸降的兩位使者以後,一方面作應戰準備,一方面命兩位文職幕僚代他拟一封家書稿,不但表示他決不向李自成投降,而且痛責他父親不能殺死李自成,為大明盡忠。

    這封信送往北京以後,他就知道必然會激起李自成大怒,戰争将不可避免。

    所以他一面探聽李自成的出兵消息,一面加緊探聽沈陽動靜,準備向清朝借兵。

     同時,他下令日夜趕工,修補了西羅城城牆的缺口,又将守衛甯遠城的大小火器運到山海衛的西羅城中。

    明朝在甯遠存放有兩門紅衣大炮,曾經在一次抵抗滿洲兵圍攻甯遠時發揮了威力,使努爾哈赤受了很大挫折。

    曾經哄傳努爾哈赤在指揮攻城時受了炮傷,死在回沈陽的路上。

    雖然隻是傳說,努爾哈赤實際是患了瘩背而死,但努爾哈赤于1626年指揮攻甯遠城時,由于城上炮火猛烈,滿洲兵死傷慘重,努爾哈亦被迫退兵,确是事實。

    松山戰役之後,清兵很快蠶食了甯遠附近的大小城堡,但一直不進甯遠,就因為甯遠有較多的大炮,清兵曾在城下吃過大虧。

    如今在西羅城上修築炮台,架好了紅衣大炮。

     吳三桂備戰的第二件重要工作是補充人馬。

    随他入關的百姓人數不過十萬左右。

    當初為着誇大功勞,也為事後向朝廷要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