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關燈
小
中
大
虛報為“五十萬衆”。
這十萬多人的内遷百姓,分散安插在關内附近各縣,生活尚未安定,與本地百姓也存有種種矛盾,需要留下青壯年人照料入關的老弱婦女,照料生産,照料安全。
在匆忙中能夠抽調幾千人補充軍伍就不易了。
所以吳三桂準備保衛山海城的将士,總數隻有三萬多人,虛稱五萬。
他聽說李自成的東征大軍号稱二十萬,縱然減去一半,隻有十萬,也比他的關甯兵多出一倍還多,不可輕視。
他連夜派人,将駐在永平的人馬全部調回山海衛。
又召集一部分親信将領和幕僚,還約了本地的幾位士紳,連夜開會,商議向清朝借兵的事。
在商議時,大家幾乎都是恭聽平西伯的慷慨口谕,不敢随便說話。
吳三桂說道: “事到如今,不管有多大困難,我們都誓做大明忠臣,為先皇帝複仇,為大明恢複江山。
向清朝借兵,幫助我朝剿滅流賊,是一時權宜之計。
自古一國有難,向鄰國求援,恢複社稷,例子不少。
今日在座的各位文官和地方紳耆,都是飽讀詩書,博古通今;武将雖然讀書不多,可也聽過戲文。
春秋戰國時候有一個申包前……”他怕自己記不清,望一眼正襟危坐,肅然恭聽的本地最有名望的士紳,也是唯一的舉人餘一元,問道:“那個為恢複楚國社稷,跑到秦國求救的,是叫申包胥麼?” 餘舉人恭敬回答:“是叫申包胥,這個有名的故事叫做‘申包胥哭秦庭’。
還有……” 吳三桂問:“還有什麼人?” 餘一元自己也不知為什麼,也許是出于敏感,也許是聽到了什麼傳聞,忽然想到石敬瑭這個人物,但是他蓦然一驚,想到在目前的險惡局勢中,偶一不小心,說出來一句錯話就會遭殺身之禍,趕快改口說; “方才恭聞伯爺深合大義之言,知關甯五萬将士在伯爺忠義感召之下,興師讨賊。
山海衛與附近各州縣土民,不論智愚,莫不人同此心,竭誠擁戴。
後人書之史冊,将稱為‘關門舉義’,傳之久遠。
伯爺提到申包胥向秦國乞師,一元竊以為申包胥不能專美于前,伯爺向清朝借兵複國,亦今日之申包胥也。
” 吳三桂點點頭:“餘舉人到底是有學問的人,說的極是。
本爵決計向滿洲借兵,也是效申包胥向秦國乞師。
”他略停一停,為着消釋本地士紳疑慮,接着說道:“我是向滿洲借兵,決不是投降滿洲。
滿洲決不會來山海衛,我也決不會讓滿洲人往山海衛來。
這一點,請各位士紳務必放心。
” 一位士紳膽怯地問道:“請問鈞座,滿洲人将從何處進入長城,與我關甯大軍合兵一處,并肩戮力,殺敗流賊?” 吳三桂說道:“崇祯年間滿洲人幾次向内地進犯,都是從中協或西協選定一個地方,進入長城,威脅北京,深入内地,飽掠而歸。
這些事情,餘舉人都是知道的,是吧?” 餘一元回答:“謹回鈞座,一元因近幾年留心時事,大緻還能記得。
滿洲兵第一次入犯是在崇祯二年十一月間,滿洲兵三路南犯,一路入大安口,一路人尤井口,又一路入馬蘭谷。
這三個長城日子都在遵化縣境。
滿洲兵第二次入犯是在崇祯十一年九月,一路從青山口進入長城,一路從牆子嶺進入長城,都在密雲縣境。
滿洲第三次入犯是在崇祯十五年十一月,仍然是從密雲縣北邊的牆子嶺進入長城。
以上三次大舉南犯,都是從遵化和密雲境内進入長城。
” 吳三桂頻頻點頭,望着大家說道:“好,好。
餘舉人不愧是山海衛的飽學之士,留心時事。
據我們接到的确實探報,清兵已經從沈陽出動,人馬衆多,大大超過往年。
這次統兵南下的是睿親王多爾衮,他由輔政王改稱攝政王,代幼主統攝軍政大權。
我們還探聽到一個十分确實、十分重要的消息,對我軍在山海城讨伐流賊這件事……餘舉人,你剛才說了四個字,怎麼說的?” “我說載之史冊,将稱為‘關門舉義’,傳之久遠。
” “對,對。
這一确實消息,已經是鐵闆釘釘,不再有變。
滿洲攝政王的進兵方略還同往年一樣,對我山海軍民的‘關門舉義’十分有利。
”吳三桂看見士紳們的臉上還有不很明白的神氣,又向大家說道:“攝政王已決定從中協、西協尋找一個口子進人中原①,先占據一座城池,作為屯兵之處,然後進剿流賊,攻破京師。
” ①中原--明末滿洲人習慣,将進入長城說成是進入中原。
這一錯誤說法也影響到居住長城沿邊的漢人。
他頓了頓,忽而提高聲音道:“本爵誓死效忠明朝,與流賊不共戴天。
” 在座的文武要員和地方土紳,一下都被吳三桂的忠孝之情打動。
“三桂雖然是一介武将,”吳三桂接着說,“碌碌不學,但是人非草木,豈無忠孝之心。
自從流賊攻陷北京之後,三桂深懷亡國之痛,也痛感喪家之悲。
我今日約請各位前來,為的明告各位二事:第一件,我決計率關甯将士與流賊一戰,義無反顧。
第二件……” 吳三桂環顧左右,見舉座皆屏息斂聲,靜待下文,便接着說道:“這是一個極好的機會,我要借多爾衮的刀,砍李自成的脖子。
今日就差遣得力将領,攜帶借兵書子,在路上迎見清朝攝政王,陳述我朝向清朝借兵複國之意。
說明我這裡誘敵深入,使中協與西協沒有流賊防守,以便攝政王率領清朝大軍順利進入長城,使李賊顧首不能顧尾,前後同時苦戰,陷于必敗之勢。
隻要一戰殺敗李賊,收複神州不難。
” 士紳們認為平西伯的謀略合理,大家肅然恭聽,輕輕點頭。
有一位紳士大膽地問道: “請問伯爺,崇祯皇帝已經身殉社稷,萬民飲恨。
與清兵合力收複北京之後,如何恢複大明江山?” 吳三桂回答:“先皇帝雖然殉國,但太子與永、定二王尚在人間,太于理當繼承皇位。
” “聽說太子與二王,連同吳老将軍一起都在李賊手中,山海紳民,對太子與二王,吳老将軍與貴府全家上下,十分關心。
不知鈎座有何善策營救?” “此事……我已另有籌劃。
但因屬于軍事機密,不宜洩露,請諸君不必多問。
” 餘一元等士紳們仍然心存狐疑,但不敢再問了。
吳三桂接着說道: “幾天來山海衛城中謠言很多,士民紛紛外逃。
我今日特煩勞諸位幫助我安撫百姓,請大家不用驚慌,本爵将厲兵秣馬,枕戈待旦。
流賊一旦來犯,定叫他有來無回,死無葬身之地。
” 衆士紳凜凜聽谕,沒人做聲。
會議在嚴肅的氣氛中結束。
會議結束後,吳三桂将副将楊-、遊擊将軍郭雲龍叫到住宅的書房,對他們又作了秘密囑咐,命他們立刻帶着準備好的、給多爾衮的書信出發了。
這十萬多人的内遷百姓,分散安插在關内附近各縣,生活尚未安定,與本地百姓也存有種種矛盾,需要留下青壯年人照料入關的老弱婦女,照料生産,照料安全。
在匆忙中能夠抽調幾千人補充軍伍就不易了。
所以吳三桂準備保衛山海城的将士,總數隻有三萬多人,虛稱五萬。
他聽說李自成的東征大軍号稱二十萬,縱然減去一半,隻有十萬,也比他的關甯兵多出一倍還多,不可輕視。
他連夜派人,将駐在永平的人馬全部調回山海衛。
又召集一部分親信将領和幕僚,還約了本地的幾位士紳,連夜開會,商議向清朝借兵的事。
在商議時,大家幾乎都是恭聽平西伯的慷慨口谕,不敢随便說話。
吳三桂說道: “事到如今,不管有多大困難,我們都誓做大明忠臣,為先皇帝複仇,為大明恢複江山。
向清朝借兵,幫助我朝剿滅流賊,是一時權宜之計。
自古一國有難,向鄰國求援,恢複社稷,例子不少。
今日在座的各位文官和地方紳耆,都是飽讀詩書,博古通今;武将雖然讀書不多,可也聽過戲文。
春秋戰國時候有一個申包前……”他怕自己記不清,望一眼正襟危坐,肅然恭聽的本地最有名望的士紳,也是唯一的舉人餘一元,問道:“那個為恢複楚國社稷,跑到秦國求救的,是叫申包胥麼?” 餘舉人恭敬回答:“是叫申包胥,這個有名的故事叫做‘申包胥哭秦庭’。
還有……” 吳三桂問:“還有什麼人?” 餘一元自己也不知為什麼,也許是出于敏感,也許是聽到了什麼傳聞,忽然想到石敬瑭這個人物,但是他蓦然一驚,想到在目前的險惡局勢中,偶一不小心,說出來一句錯話就會遭殺身之禍,趕快改口說; “方才恭聞伯爺深合大義之言,知關甯五萬将士在伯爺忠義感召之下,興師讨賊。
山海衛與附近各州縣土民,不論智愚,莫不人同此心,竭誠擁戴。
後人書之史冊,将稱為‘關門舉義’,傳之久遠。
伯爺提到申包胥向秦國乞師,一元竊以為申包胥不能專美于前,伯爺向清朝借兵複國,亦今日之申包胥也。
” 吳三桂點點頭:“餘舉人到底是有學問的人,說的極是。
本爵決計向滿洲借兵,也是效申包胥向秦國乞師。
”他略停一停,為着消釋本地士紳疑慮,接着說道:“我是向滿洲借兵,決不是投降滿洲。
滿洲決不會來山海衛,我也決不會讓滿洲人往山海衛來。
這一點,請各位士紳務必放心。
” 一位士紳膽怯地問道:“請問鈞座,滿洲人将從何處進入長城,與我關甯大軍合兵一處,并肩戮力,殺敗流賊?” 吳三桂說道:“崇祯年間滿洲人幾次向内地進犯,都是從中協或西協選定一個地方,進入長城,威脅北京,深入内地,飽掠而歸。
這些事情,餘舉人都是知道的,是吧?” 餘一元回答:“謹回鈞座,一元因近幾年留心時事,大緻還能記得。
滿洲兵第一次入犯是在崇祯二年十一月間,滿洲兵三路南犯,一路入大安口,一路人尤井口,又一路入馬蘭谷。
這三個長城日子都在遵化縣境。
滿洲兵第二次入犯是在崇祯十一年九月,一路從青山口進入長城,一路從牆子嶺進入長城,都在密雲縣境。
滿洲第三次入犯是在崇祯十五年十一月,仍然是從密雲縣北邊的牆子嶺進入長城。
以上三次大舉南犯,都是從遵化和密雲境内進入長城。
” 吳三桂頻頻點頭,望着大家說道:“好,好。
餘舉人不愧是山海衛的飽學之士,留心時事。
據我們接到的确實探報,清兵已經從沈陽出動,人馬衆多,大大超過往年。
這次統兵南下的是睿親王多爾衮,他由輔政王改稱攝政王,代幼主統攝軍政大權。
我們還探聽到一個十分确實、十分重要的消息,對我軍在山海城讨伐流賊這件事……餘舉人,你剛才說了四個字,怎麼說的?” “我說載之史冊,将稱為‘關門舉義’,傳之久遠。
” “對,對。
這一确實消息,已經是鐵闆釘釘,不再有變。
滿洲攝政王的進兵方略還同往年一樣,對我山海軍民的‘關門舉義’十分有利。
”吳三桂看見士紳們的臉上還有不很明白的神氣,又向大家說道:“攝政王已決定從中協、西協尋找一個口子進人中原①,先占據一座城池,作為屯兵之處,然後進剿流賊,攻破京師。
” ①中原--明末滿洲人習慣,将進入長城說成是進入中原。
這一錯誤說法也影響到居住長城沿邊的漢人。
他頓了頓,忽而提高聲音道:“本爵誓死效忠明朝,與流賊不共戴天。
” 在座的文武要員和地方土紳,一下都被吳三桂的忠孝之情打動。
“三桂雖然是一介武将,”吳三桂接着說,“碌碌不學,但是人非草木,豈無忠孝之心。
自從流賊攻陷北京之後,三桂深懷亡國之痛,也痛感喪家之悲。
我今日約請各位前來,為的明告各位二事:第一件,我決計率關甯将士與流賊一戰,義無反顧。
第二件……” 吳三桂環顧左右,見舉座皆屏息斂聲,靜待下文,便接着說道:“這是一個極好的機會,我要借多爾衮的刀,砍李自成的脖子。
今日就差遣得力将領,攜帶借兵書子,在路上迎見清朝攝政王,陳述我朝向清朝借兵複國之意。
說明我這裡誘敵深入,使中協與西協沒有流賊防守,以便攝政王率領清朝大軍順利進入長城,使李賊顧首不能顧尾,前後同時苦戰,陷于必敗之勢。
隻要一戰殺敗李賊,收複神州不難。
” 士紳們認為平西伯的謀略合理,大家肅然恭聽,輕輕點頭。
有一位紳士大膽地問道: “請問伯爺,崇祯皇帝已經身殉社稷,萬民飲恨。
與清兵合力收複北京之後,如何恢複大明江山?” 吳三桂回答:“先皇帝雖然殉國,但太子與永、定二王尚在人間,太于理當繼承皇位。
” “聽說太子與二王,連同吳老将軍一起都在李賊手中,山海紳民,對太子與二王,吳老将軍與貴府全家上下,十分關心。
不知鈎座有何善策營救?” “此事……我已另有籌劃。
但因屬于軍事機密,不宜洩露,請諸君不必多問。
” 餘一元等士紳們仍然心存狐疑,但不敢再問了。
吳三桂接着說道: “幾天來山海衛城中謠言很多,士民紛紛外逃。
我今日特煩勞諸位幫助我安撫百姓,請大家不用驚慌,本爵将厲兵秣馬,枕戈待旦。
流賊一旦來犯,定叫他有來無回,死無葬身之地。
” 衆士紳凜凜聽谕,沒人做聲。
會議在嚴肅的氣氛中結束。
會議結束後,吳三桂将副将楊-、遊擊将軍郭雲龍叫到住宅的書房,對他們又作了秘密囑咐,命他們立刻帶着準備好的、給多爾衮的書信出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