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關燈
小
中
大
之後,關甯将士與地方忠義士民群情浮動,暗中議論打算殺死兩位欽差。
職将得到禀報,為了提防萬一,職将立刻下令,對欽差大人居住的客館加意戒備,裡邊的人不許出來,外邊任何人不許進去,也不許走近大門。
” 吳三桂說道:“你這樣謹慎小心,自然很好,可是你為何不在下令前向我請示,下令後也不向我禀報?” “鈞座那樣忙碌,像這樣例行公事,何必打擾鈞座?” 吳三桂點頭,表示理解。
“啊”了兩聲,随即向兩位欽差笑着說道: “楊副總兵雖然是為防萬一,出于好意,作此戒備安排,理應受嘉獎。
但他不該忙中粗心,連我也毫不知道,也沒有告訴二位大人,緻引起二位誤會。
”說畢,他哈哈大笑,又向楊-問道:“今日還要嚴加戒備麼?” “謹禀伯爺和二位欽差大人,今日還得嚴加戒備,直到明日兩位欽差啟程回京。
” 唐通對楊-說道:“子玉,我現在才知道你是好意,昨夜我可是錯怪你啦。
張大人,昨夜你也有點生氣是麼?” 張若麒畢竟是進士出身,在兵部做了多年文官,慮事較細。
今日黎明時從惡夢中一乍醒來,又思慮他與唐通以及随來官兵遭到軟禁的事,想來想去,恍然醒悟。
他猜想,近日來,必是吳三桂與滿洲方面有了勾結,山海衛兵民中人盡皆知。
吳三桂為不使走漏消息,所以才借口為欽差安全加強警衛,使他們誤認為受到軟禁。
他常常想着,自家身處亂世,值國運日趨崩解之秋,可謂對世事閱曆多矣。
他認為天下世事,頭緒紛雜,真與假,是與非,吉與兇,友與敵,往往在二者間隻隔着一層薄紙。
不戳破這張薄紙,對雙方都有利,可以說好處很多。
何況心中已經清楚,李自成并非創業之主,說不定自己以後還有用上吳三桂之時。
這樣在心中暗暗劃算,所以對後通與吳三桂的談話,他隻是含笑旁聽,不插一言。
直到唐通最後問他,他才說道: “我昨天太疲倦,一覺睡到天明。
”他轉向吳三桂說:“今日關甯将領們會商大計,十分重要。
深望怕爵拿出主張,我們好回京去向李王複命。
” 吳三桂笑而不言。
上午,吳三桂召開秘密的軍事會議,隻有副将以上的将領和文官中的少數幕僚參加。
大家都知道清兵不日就要南下,對反對李自成更加有恃無恐。
所以會議時有許多人慷慨激昂,揮舞拳頭。
中午,仍然在行轅中設酒宴款待欽差。
吳三桂在宴前請二位欽差到二門内小書房密談,說明他同麾下文武大員密商結果,誓忠大明,決不投降。
倘若流賊前來進犯,他決意率關甯将土在山海衛決一死戰,甯為玉碎,不為瓦全。
他請求兩位欽差在酒宴上不要再提起勸降的事,免得惹出不快。
雖然唐通和張若麒也做了最壞打算,但這樣的結果仍然使他們感到大為失望和吃驚。
唐通問道: “平西伯,你是不是得到了滿洲兵即将南下的确實消息?” “滿洲方面,我一點消息沒有。
自從我從甯遠撤兵入關之後,隻派細作刺探北京消息,不再關心沈陽消息,所以滿洲的動靜,毫無所知。
” “你是否給李王寫封回書?” “既不向他稱臣,又不對他讨伐,這書子就不寫了。
” “給牛丞相寫封書子如何?” “他是你順朝的丞相,我是大明朝的平西伯,邪正不同流,官賊無私交,這書子也不好寫。
” 張若麒感到無可奈何,要求說:“我們二人奉李王之命,也是牛丞相的囑咐,攜帶重金和許多綢緞之物,前來犒軍,你總得讓我們帶回去一紙收條吧?” “好,我已命手下人準備好了,你們臨動身時交給你們。
” 唐通說:“既然你拒絕投降,我們今日下午就啟程,星夜趕回北京,向李王複命。
” 吳三桂說:“二位大人既有王命在身,弟不敢強留。
因怕路上有人說你們是流賊的使者,把你們傷害,我已吩咐楊副将派一妥當小将,率領一百騎兵,拿着我的令旗,護送你們過永平以西。
怕路上百姓饑荒,缺少食物,也給你們準備了足夠的酒肉糧食和草料。
” 唐通說:“你想得如此周到,可見雖然勸降不成,我們舊日的交情仍在。
” 吳三桂又說:“本來今日應該為你們設盛宴餞行,不過一則為避免傳到北京城對你們不利,二則為着還有些私話要談,就在這書房中設便宴送行。
因為賤内陳夫人也要出來為你們斟酒,就算是家宴吧。
” 這時楊砷進來了,在一把椅子上坐下。
吳三桂問道:“子玉,都安排好了麼?” “都準備妥啦,開始吃酒麼?” “上菜吧,下午他們還要啟程呢。
” 楊-向門外侍立的仆人一聲吩咐,馬上進來兩個奴仆,将外間的八仙桌和椅子擺好。
又過片刻,菜肴和熱酒也端上來了。
今日中午的小規模家宴,主要的用意是便于清靜話别,不在吃酒。
菜肴不多,但很精美。
唐通喝了一大杯熱酒以後,直爽地問道:“平西伯,不管我們來勸降的結果如何,那是公事;論私情,我們仍然是患難朋友。
常言道,日久見人心。
我是粗人,說話喜歡直言無隐。
你雖然号稱有精兵,可是據我估計,你頂多不過三萬精兵,對不對?” 吳三桂笑而不答。
唐通又問:“你既隻有三萬人馬,敢憑着山海衛彈丸孤城,内缺糧草,外無援兵,必是确知滿洲人快要南下,你才敢與李王對抗,你說我猜的對麼?” 吳三桂心中一驚,暗說:“唐通也不簡單!”他正要拿話敷衍,忽聽院于裡環佩叮咚,知道是陳夫人斟酒來了。
先進來的是一個十六七歲的、從北京帶來的、稍有姿色的丫頭,後邊進來的是容光照人的陳圓圓。
在刹那之間,不但滿室生輝,而且帶進一陣芳香。
除吳三桂面帶笑容,坐着不動之外,兩位貴賓和楊-都趕快起身。
唐通趁此時機,認真地觀看陳圓圓,不期與陳圓圓的目光相遇,竟然心中一動,不敢多看,也不知說什麼好,隻是帶着羨慕的心情暗暗驚歎: “乖乖,吳平西真有豔福!” 陳圓圓從丫環手中接過酒壺,先給唐通斟酒,同時含着溫柔甜蜜的微笑,用所謂吳侬軟語說道: “願唐大人官運亨通,步步高升。
” 唐通的眼光落在陳圓圓的又白又嫩又小巧的手上,心中不覺歎道:“乖乖,這手是怎麼長的!”也許是因為酒杯大滿,也許是因為一時間心不在焉,唐通端在手中的酒杯晃動一下,一部分好酒灑在桌上,餘下的他一飲而盡,無端地哈哈大笑。
陳圓圓接着給張若麒斟酒,說出同樣祝願的話。
然後給楊-斟酒,說出一個“請”字
職将得到禀報,為了提防萬一,職将立刻下令,對欽差大人居住的客館加意戒備,裡邊的人不許出來,外邊任何人不許進去,也不許走近大門。
” 吳三桂說道:“你這樣謹慎小心,自然很好,可是你為何不在下令前向我請示,下令後也不向我禀報?” “鈞座那樣忙碌,像這樣例行公事,何必打擾鈞座?” 吳三桂點頭,表示理解。
“啊”了兩聲,随即向兩位欽差笑着說道: “楊副總兵雖然是為防萬一,出于好意,作此戒備安排,理應受嘉獎。
但他不該忙中粗心,連我也毫不知道,也沒有告訴二位大人,緻引起二位誤會。
”說畢,他哈哈大笑,又向楊-問道:“今日還要嚴加戒備麼?” “謹禀伯爺和二位欽差大人,今日還得嚴加戒備,直到明日兩位欽差啟程回京。
” 唐通對楊-說道:“子玉,我現在才知道你是好意,昨夜我可是錯怪你啦。
張大人,昨夜你也有點生氣是麼?” 張若麒畢竟是進士出身,在兵部做了多年文官,慮事較細。
今日黎明時從惡夢中一乍醒來,又思慮他與唐通以及随來官兵遭到軟禁的事,想來想去,恍然醒悟。
他猜想,近日來,必是吳三桂與滿洲方面有了勾結,山海衛兵民中人盡皆知。
吳三桂為不使走漏消息,所以才借口為欽差安全加強警衛,使他們誤認為受到軟禁。
他常常想着,自家身處亂世,值國運日趨崩解之秋,可謂對世事閱曆多矣。
他認為天下世事,頭緒紛雜,真與假,是與非,吉與兇,友與敵,往往在二者間隻隔着一層薄紙。
不戳破這張薄紙,對雙方都有利,可以說好處很多。
何況心中已經清楚,李自成并非創業之主,說不定自己以後還有用上吳三桂之時。
這樣在心中暗暗劃算,所以對後通與吳三桂的談話,他隻是含笑旁聽,不插一言。
直到唐通最後問他,他才說道: “我昨天太疲倦,一覺睡到天明。
”他轉向吳三桂說:“今日關甯将領們會商大計,十分重要。
深望怕爵拿出主張,我們好回京去向李王複命。
” 吳三桂笑而不言。
上午,吳三桂召開秘密的軍事會議,隻有副将以上的将領和文官中的少數幕僚參加。
大家都知道清兵不日就要南下,對反對李自成更加有恃無恐。
所以會議時有許多人慷慨激昂,揮舞拳頭。
中午,仍然在行轅中設酒宴款待欽差。
吳三桂在宴前請二位欽差到二門内小書房密談,說明他同麾下文武大員密商結果,誓忠大明,決不投降。
倘若流賊前來進犯,他決意率關甯将土在山海衛決一死戰,甯為玉碎,不為瓦全。
他請求兩位欽差在酒宴上不要再提起勸降的事,免得惹出不快。
雖然唐通和張若麒也做了最壞打算,但這樣的結果仍然使他們感到大為失望和吃驚。
唐通問道: “平西伯,你是不是得到了滿洲兵即将南下的确實消息?” “滿洲方面,我一點消息沒有。
自從我從甯遠撤兵入關之後,隻派細作刺探北京消息,不再關心沈陽消息,所以滿洲的動靜,毫無所知。
” “你是否給李王寫封回書?” “既不向他稱臣,又不對他讨伐,這書子就不寫了。
” “給牛丞相寫封書子如何?” “他是你順朝的丞相,我是大明朝的平西伯,邪正不同流,官賊無私交,這書子也不好寫。
” 張若麒感到無可奈何,要求說:“我們二人奉李王之命,也是牛丞相的囑咐,攜帶重金和許多綢緞之物,前來犒軍,你總得讓我們帶回去一紙收條吧?” “好,我已命手下人準備好了,你們臨動身時交給你們。
” 唐通說:“既然你拒絕投降,我們今日下午就啟程,星夜趕回北京,向李王複命。
” 吳三桂說:“二位大人既有王命在身,弟不敢強留。
因怕路上有人說你們是流賊的使者,把你們傷害,我已吩咐楊副将派一妥當小将,率領一百騎兵,拿着我的令旗,護送你們過永平以西。
怕路上百姓饑荒,缺少食物,也給你們準備了足夠的酒肉糧食和草料。
” 唐通說:“你想得如此周到,可見雖然勸降不成,我們舊日的交情仍在。
” 吳三桂又說:“本來今日應該為你們設盛宴餞行,不過一則為避免傳到北京城對你們不利,二則為着還有些私話要談,就在這書房中設便宴送行。
因為賤内陳夫人也要出來為你們斟酒,就算是家宴吧。
” 這時楊砷進來了,在一把椅子上坐下。
吳三桂問道:“子玉,都安排好了麼?” “都準備妥啦,開始吃酒麼?” “上菜吧,下午他們還要啟程呢。
” 楊-向門外侍立的仆人一聲吩咐,馬上進來兩個奴仆,将外間的八仙桌和椅子擺好。
又過片刻,菜肴和熱酒也端上來了。
今日中午的小規模家宴,主要的用意是便于清靜話别,不在吃酒。
菜肴不多,但很精美。
唐通喝了一大杯熱酒以後,直爽地問道:“平西伯,不管我們來勸降的結果如何,那是公事;論私情,我們仍然是患難朋友。
常言道,日久見人心。
我是粗人,說話喜歡直言無隐。
你雖然号稱有精兵,可是據我估計,你頂多不過三萬精兵,對不對?” 吳三桂笑而不答。
唐通又問:“你既隻有三萬人馬,敢憑着山海衛彈丸孤城,内缺糧草,外無援兵,必是确知滿洲人快要南下,你才敢與李王對抗,你說我猜的對麼?” 吳三桂心中一驚,暗說:“唐通也不簡單!”他正要拿話敷衍,忽聽院于裡環佩叮咚,知道是陳夫人斟酒來了。
先進來的是一個十六七歲的、從北京帶來的、稍有姿色的丫頭,後邊進來的是容光照人的陳圓圓。
在刹那之間,不但滿室生輝,而且帶進一陣芳香。
除吳三桂面帶笑容,坐着不動之外,兩位貴賓和楊-都趕快起身。
唐通趁此時機,認真地觀看陳圓圓,不期與陳圓圓的目光相遇,竟然心中一動,不敢多看,也不知說什麼好,隻是帶着羨慕的心情暗暗驚歎: “乖乖,吳平西真有豔福!” 陳圓圓從丫環手中接過酒壺,先給唐通斟酒,同時含着溫柔甜蜜的微笑,用所謂吳侬軟語說道: “願唐大人官運亨通,步步高升。
” 唐通的眼光落在陳圓圓的又白又嫩又小巧的手上,心中不覺歎道:“乖乖,這手是怎麼長的!”也許是因為酒杯大滿,也許是因為一時間心不在焉,唐通端在手中的酒杯晃動一下,一部分好酒灑在桌上,餘下的他一飲而盡,無端地哈哈大笑。
陳圓圓接着給張若麒斟酒,說出同樣祝願的話。
然後給楊-斟酒,說出一個“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