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關燈
小
中
大
吳三桂忽然心中一酸,不禁雙目熱淚盈眶。
說道:“先帝一生日夜辛勤,勵精圖治,決非亡國之君。
然秉性多疑,不善用人,動不動誅戮大臣,缺乏恢宏氣量。
松山兵潰之後,許多駐軍屯堡,無兵堅守,陸續失陷,甯遠仍然堅守,成為關外孤城。
家舅父祖将軍在錦州糧盡援絕,隻好投降清朝。
從此以後,原先投降清朝的、受到重用的鄉親舊誼,都給我來信勸降。
清帝皇太極也給我來過兩次書信,勸我投降。
我都一字不複。
家舅父奉皇太極之命,也給我寫信,勸我投降清朝。
我回了封信,隻談家事,報告平安,對國事隻字不提。
盡管如此,先帝對三桂仍不放心,下诏調家嚴偕全家移居京師,授以京營提督虛銜,實際把我父母與一家人作為人質。
我父母在北京成了人質之後,崇祯帝才放了心,降密旨召我進京述職,面陳防虜①之策。
倘若我的父母與全家沒有住在北京,成為他手中人質,他怕我在甯遠抗命,是不敢召我進京的。
别說當時我不能料到北京會落入李王之手,崇祯會在一年後成為亡國之君,縱然我是神仙,能知後事,我也不敢将父母接回甯遠。
至于陳夫人,情況不同。
她不過是我新買到的一個妾。
我身為邊鎮大帥,順便将愛妾帶回駐地,不要說朝廷不知,縱然知道也不會說話。
定西伯仁兄大人,你我原是患難之交,沒想到你對此情況竟不知道!” ①虜--明朝人蔑視滿洲敵人,稱之為東虜、建虜,亦簡稱為虜。
張若麒趕快笑着說:“唐大人原是邊鎮大帥,不在朝廷做官,所以對令尊老将軍升任京營提督内情并不知道。
他隻是聽别人閑言,胡說平西伯你隻要美人,不要父母。
他一時不察,酒後直言,雖然稍有不恭,也是出于好意。
伯爺目前處境,既要為勝朝忠臣,又要為父母孝子,難矣哉!難矣哉!此刻夜已很深,不必多談。
但請明日伯爺同麾下的文武要員密商和戰大計時候,能夠拿出主張,向李王奉表稱臣,一盤殘棋死棋都走活了。
”他轉望着楊-問道:“楊副将,今晚休息吧,你看怎樣?” 楊-敷衍回答:“這樣很好。
明日在密商大計時,請我家伯爺多作主張。
” 此時已經三更過後,吳三桂帶着楊-和另外兩位陪客的文武親信将大順的兩位欽差送至别院中的客館休息。
前邊有兩個仆人提着官銜紗燈,後邊有兩位仆人捧着兩包共八十錠元寶。
目前已經是春末夏初季節,天氣晴朗,往年春末夏初常有的西北風和西北風挾來的寒潮,都被高聳的燕山山脈擋住,所以山海城中的氣候特别溫和。
不知是由于氣候溫暖,還是因為多喝了幾杯好酒,唐通和張若麒在被送往行館的路上,心情比較舒暢,談笑風生。
款待兩位欽差的地方被稱為欽差行館,是在吳三桂行轅旁邊的一座清靜小院,上房三間,兩頭房間由唐通和張若麒下榻,床帳都很講究。
房間中另有一張小床,供他們各自的貼身仆人睡覺。
院中還有許多房屋,随來的官兵合住同一院中。
吳三桂将客人們送到以後,沒有停留,囑他們好生休息,拱手告别。
唐張二人确實很覺疲倦,但他們趕快将各自的元寶點了點,每人四十錠的數目不錯,随即吩咐仆人分裝進馬褡子裡。
仆人為他們端來熱水,洗了腳,準備上床。
唐通手下一位姓王的千總、管事官員,腳步輕輕地進來禀報,今晚平西伯行轅派人送來了三百兩銀子,賞賜随來的官兵和奴仆,都已經分散完了。
唐通心中很高興,覺得吳三桂還是很講交情的。
王千總還要向他詳細禀報時,他一擺手,不讓王千總繼續說下去,趕快問道: “我原來吩咐你們在關甯明軍中有老熟人、有親戚的,可以找找他們,探聽一點滿洲人的消息,你們去了麼?” 千總回答:“院門口警戒森嚴,誰也不能出去。
” “啊?不能出去?” 王千總低聲說:“不知為什麼這小院的門禁很嚴,我們的官兵不能出去,外邊的官兵也不能進來。
” 唐通吃驚地瞪大眼睛說道:“怪!怪!我同張大人是大順皇上派遣來犒軍和谕降的欽差大臣,我們的随從人員為何不能走出大門!?” 張若麒正從枕上擡起頭來側耳細聽,聽見唐通的聲音提高,且帶有怒意。
他便起身披衣而出,悄悄問明了情況,随即向唐通和王千總擺擺手,悄聲說道: “不管守大門的武官是何用心,我們眼下身在吳營,隻可處處忍耐,萬不可以大順欽使自居。
明日吳平西與親信文武以及地方士紳等會商之後,肯不肯降順大順,自然明白。
倘若投降,萬事大吉,我們也立了大功;否則,我們隻求速速回京複命,犯不着在此地……”他不願說出很不吉利的話,望一望唐通和王千總,不再說了。
唐通說:“好,我們先隻管休息。
是吉是兇,明天看吧!” 唐通與張若麒本來愉快的心情突然消失,轉變成狐疑、震驚和失望。
盡管他們一時不知道為什麼有此變化,但實際情況卻很可怕:他們和随來的官兵都被軟禁了。
最近幾天,吳三桂最關心的沈陽消息不再是清兵是否南下,而是要确知清兵何時南下,兵力多大,将從何處進入長城,何人統兵南下等等實際問題。
大順欽差的到來,使這些消息變得更加重要了。
昨夜把唐、張兩位欽差送至客館之後,他也很快回到内宅。
本想好好休息,卻被這些事情攪着,輾轉床榻,幾乎徹夜未眠。
所幸天明時分,一名探馬從甯遠馳回,把這些消息全都探聽清楚了。
吳三桂為着對兩位從北京來的犒軍欽差表示特殊禮遇,今日仍将唐張二位請到平西伯行轅早餐。
吳三桂和楊-作陪,态度比昨夜最後的酒宴上更為親切。
昨夜就寝以前唐通的滿腹疑慮和惱恨,忽然冰釋,暗中責備自己不該小心眼兒。
但他畢竟是個武人,飲下一杯熱酒以後,趁着酒興,望着吳三桂說道: “月所仁兄,我們是松山戰場上的患難之交,不管勸降成不成,朋友交情仍在。
昨夜一時不明實情,我誤以為你已經将我與張大人軟禁,錯怪仁兄大人了。
”說畢,他自己哈哈大笑。
吳三桂心中明白,故意問道:“何出此言?” “昨夜聽我的随從說,自從住到客館以後,門口警衛森嚴,一天不許他們出去拜訪朋友,也不許别人進來看他們。
他們說被軟禁啦。
” 吳三桂故作詫異神情,向楊-間道:“這情況你可知道?” 楊-含笑點頭:“我知道。
今日還得如此,以免有意外之事。
” “為什麼?” “我們關甯将士忠于大明,從來為我國關外屏障,矢忠不二。
一提到流賊攻破北京,逼死帝後,痛心切齒。
昨日兩位欽差來到
說道:“先帝一生日夜辛勤,勵精圖治,決非亡國之君。
然秉性多疑,不善用人,動不動誅戮大臣,缺乏恢宏氣量。
松山兵潰之後,許多駐軍屯堡,無兵堅守,陸續失陷,甯遠仍然堅守,成為關外孤城。
家舅父祖将軍在錦州糧盡援絕,隻好投降清朝。
從此以後,原先投降清朝的、受到重用的鄉親舊誼,都給我來信勸降。
清帝皇太極也給我來過兩次書信,勸我投降。
我都一字不複。
家舅父奉皇太極之命,也給我寫信,勸我投降清朝。
我回了封信,隻談家事,報告平安,對國事隻字不提。
盡管如此,先帝對三桂仍不放心,下诏調家嚴偕全家移居京師,授以京營提督虛銜,實際把我父母與一家人作為人質。
我父母在北京成了人質之後,崇祯帝才放了心,降密旨召我進京述職,面陳防虜①之策。
倘若我的父母與全家沒有住在北京,成為他手中人質,他怕我在甯遠抗命,是不敢召我進京的。
别說當時我不能料到北京會落入李王之手,崇祯會在一年後成為亡國之君,縱然我是神仙,能知後事,我也不敢将父母接回甯遠。
至于陳夫人,情況不同。
她不過是我新買到的一個妾。
我身為邊鎮大帥,順便将愛妾帶回駐地,不要說朝廷不知,縱然知道也不會說話。
定西伯仁兄大人,你我原是患難之交,沒想到你對此情況竟不知道!” ①虜--明朝人蔑視滿洲敵人,稱之為東虜、建虜,亦簡稱為虜。
張若麒趕快笑着說:“唐大人原是邊鎮大帥,不在朝廷做官,所以對令尊老将軍升任京營提督内情并不知道。
他隻是聽别人閑言,胡說平西伯你隻要美人,不要父母。
他一時不察,酒後直言,雖然稍有不恭,也是出于好意。
伯爺目前處境,既要為勝朝忠臣,又要為父母孝子,難矣哉!難矣哉!此刻夜已很深,不必多談。
但請明日伯爺同麾下的文武要員密商和戰大計時候,能夠拿出主張,向李王奉表稱臣,一盤殘棋死棋都走活了。
”他轉望着楊-問道:“楊副将,今晚休息吧,你看怎樣?” 楊-敷衍回答:“這樣很好。
明日在密商大計時,請我家伯爺多作主張。
” 此時已經三更過後,吳三桂帶着楊-和另外兩位陪客的文武親信将大順的兩位欽差送至别院中的客館休息。
前邊有兩個仆人提着官銜紗燈,後邊有兩位仆人捧着兩包共八十錠元寶。
目前已經是春末夏初季節,天氣晴朗,往年春末夏初常有的西北風和西北風挾來的寒潮,都被高聳的燕山山脈擋住,所以山海城中的氣候特别溫和。
不知是由于氣候溫暖,還是因為多喝了幾杯好酒,唐通和張若麒在被送往行館的路上,心情比較舒暢,談笑風生。
款待兩位欽差的地方被稱為欽差行館,是在吳三桂行轅旁邊的一座清靜小院,上房三間,兩頭房間由唐通和張若麒下榻,床帳都很講究。
房間中另有一張小床,供他們各自的貼身仆人睡覺。
院中還有許多房屋,随來的官兵合住同一院中。
吳三桂将客人們送到以後,沒有停留,囑他們好生休息,拱手告别。
唐張二人确實很覺疲倦,但他們趕快将各自的元寶點了點,每人四十錠的數目不錯,随即吩咐仆人分裝進馬褡子裡。
仆人為他們端來熱水,洗了腳,準備上床。
唐通手下一位姓王的千總、管事官員,腳步輕輕地進來禀報,今晚平西伯行轅派人送來了三百兩銀子,賞賜随來的官兵和奴仆,都已經分散完了。
唐通心中很高興,覺得吳三桂還是很講交情的。
王千總還要向他詳細禀報時,他一擺手,不讓王千總繼續說下去,趕快問道: “我原來吩咐你們在關甯明軍中有老熟人、有親戚的,可以找找他們,探聽一點滿洲人的消息,你們去了麼?” 千總回答:“院門口警戒森嚴,誰也不能出去。
” “啊?不能出去?” 王千總低聲說:“不知為什麼這小院的門禁很嚴,我們的官兵不能出去,外邊的官兵也不能進來。
” 唐通吃驚地瞪大眼睛說道:“怪!怪!我同張大人是大順皇上派遣來犒軍和谕降的欽差大臣,我們的随從人員為何不能走出大門!?” 張若麒正從枕上擡起頭來側耳細聽,聽見唐通的聲音提高,且帶有怒意。
他便起身披衣而出,悄悄問明了情況,随即向唐通和王千總擺擺手,悄聲說道: “不管守大門的武官是何用心,我們眼下身在吳營,隻可處處忍耐,萬不可以大順欽使自居。
明日吳平西與親信文武以及地方士紳等會商之後,肯不肯降順大順,自然明白。
倘若投降,萬事大吉,我們也立了大功;否則,我們隻求速速回京複命,犯不着在此地……”他不願說出很不吉利的話,望一望唐通和王千總,不再說了。
唐通說:“好,我們先隻管休息。
是吉是兇,明天看吧!” 唐通與張若麒本來愉快的心情突然消失,轉變成狐疑、震驚和失望。
盡管他們一時不知道為什麼有此變化,但實際情況卻很可怕:他們和随來的官兵都被軟禁了。
最近幾天,吳三桂最關心的沈陽消息不再是清兵是否南下,而是要确知清兵何時南下,兵力多大,将從何處進入長城,何人統兵南下等等實際問題。
大順欽差的到來,使這些消息變得更加重要了。
昨夜把唐、張兩位欽差送至客館之後,他也很快回到内宅。
本想好好休息,卻被這些事情攪着,輾轉床榻,幾乎徹夜未眠。
所幸天明時分,一名探馬從甯遠馳回,把這些消息全都探聽清楚了。
吳三桂為着對兩位從北京來的犒軍欽差表示特殊禮遇,今日仍将唐張二位請到平西伯行轅早餐。
吳三桂和楊-作陪,态度比昨夜最後的酒宴上更為親切。
昨夜就寝以前唐通的滿腹疑慮和惱恨,忽然冰釋,暗中責備自己不該小心眼兒。
但他畢竟是個武人,飲下一杯熱酒以後,趁着酒興,望着吳三桂說道: “月所仁兄,我們是松山戰場上的患難之交,不管勸降成不成,朋友交情仍在。
昨夜一時不明實情,我誤以為你已經将我與張大人軟禁,錯怪仁兄大人了。
”說畢,他自己哈哈大笑。
吳三桂心中明白,故意問道:“何出此言?” “昨夜聽我的随從說,自從住到客館以後,門口警衛森嚴,一天不許他們出去拜訪朋友,也不許别人進來看他們。
他們說被軟禁啦。
” 吳三桂故作詫異神情,向楊-間道:“這情況你可知道?” 楊-含笑點頭:“我知道。
今日還得如此,以免有意外之事。
” “為什麼?” “我們關甯将士忠于大明,從來為我國關外屏障,矢忠不二。
一提到流賊攻破北京,逼死帝後,痛心切齒。
昨日兩位欽差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