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關燈
小
中
大
吳三桂在玉田隻停留三四天,就退回永平,将總督的兩千多督标人馬收為己有,自己又退回山海關。
總督王永吉不願做他的食客,率領數十親信幕僚和家丁奴仆逃往天津。
吳三桂在山海關按兵不動,一面采取觀望政策,與李自成“虛與委蛇”,一面探聽北京與沈陽的動靜。
李自成知道吳三桂的重要性。
為着争取他的投降,将舉行登極大典的日期一再推遲,并且派遣唐通①和張若麒攜帶四萬兩白銀,一千兩黃金,還帶了吳襄的一封書信,來向吳三桂勸降。
①唐通--現代史學界有一種說法,認為吳三桂本來同意投降李自成,由唐通到山海關接防。
吳三桂率人馬前往北京,行到中途,聞陳圓圓被劉宗敏搶去,怒而返回,消滅了唐通人馬,重新占領山海關,誓與大順為敵。
唐通和張若麒都是吳三桂的熟人,可以與吳三桂談些私話。
唐通是兩年前援救錦州的八總兵之一,而張若麒是當時崇祯派到洪承疇身邊的監軍,一味催戰,應負松山兵潰的主要責任。
他們雖然投降了李自成,但對新建的大順朝卻深懷二心。
還有,他們表面上是奉永昌皇帝欽差前來犒軍和勸降,但暗中也是感到李自成一班人不是真正在開國創業,到北京後已經表現出種種弱點,他們想趁此機會探明吳三桂的真實思想,也好為自身預作打算。
唐通和張若股來到之前一天,先派遣官員來向吳三桂通知消息,要吳三桂事先知道大順皇帝欽差使者前來犒軍的到達時間。
吳三桂此時已經決定不投降李自成,并探明清兵快要南下。
他派了楊神等數名文武官員馳赴數裡外石河西岸的紅瓦店恭候迎接,但是他自己隻在轅門外迎接,規模不大,也無鼓樂。
唐通和張若映一到,立刻明白吳三桂有意降低犒軍欽使的規格。
他們的心中一涼,互相交換一個眼色,決定談話時留有餘地。
吳三桂愉快地收下了犒軍的金銀和大批綢緞及其他什物,并設盛宴款待。
兩位犒軍欽差帶來的官員和士兵不過一百人,也分别設宴款待,平西伯另有賞賜。
席上唐通和張若膨幾次談到大順皇上和牛丞相等期望吳三桂投降的殷切心清,吳三桂總是“王顧左右而言他”,不肯作明确回答。
提到李自成時也隻是尊稱“李王”,不稱皇上。
楊砷在向兩位犒軍欽差敬酒時候,小聲說道: “我家伯爺今晚另外在内宅設私宴恭候,與兩位大人密談。
” 唐通和張若湖心中明白,就不再談勸降的話了。
宴會散席之後,兩位大順朝的犒軍欽差,連日鞍馬奔波,又加上到山海衛以後的應酬活動,十分疲勞。
平西伯行轅為他們安排了舒适的下榻地方,讓他們痛快休息。
二更過後,吳三桂差人來請他們進他的平西伯臨時公館的内宅吃酒,進行密談。
夜宴關防很嚴,吳三桂的親信文武也隻有楊-等三個人參加。
開始不久,按照吳三桂事前吩咐,陳圓圓帶着一個丫環出來,為兩位客人斟酒。
吳三桂決不是對朋友誇耀他有一位美妾,而是按中國的傳統習慣,表示他同唐通和張若麒是老友交情,不将他們作外人看待。
陳圓圓進來後,楊-等盡皆起立。
她體态輕盈,含笑斟酒之後,趕快退出,不妨礙男人們商談大事。
吳三桂先向張若麒說道:“張大人是進土出身,非我等碌碌武人可比。
據你看,李王能夠穩坐天下麼?” 張若麒暫不回答這個重要問題,卻笑着說道:“伯爺是當今少年元戎,國家幹城;如夫人是江南名……名……”他本來要說“名妓”二字,忽覺不妥,頓了一頓,接着說道:“江南名媛,國色天香。
值赤眉入燕之前夕,承青眼于蛾眉。
一時豔遇,千古佳話,實為戰場增色。
”張若麒說完以後,自覺他的捧場話措辭适當,雅而不俗,自己先輕聲地笑了起來,然後舉杯向吳三桂和衆人敬酒。
吳三桂畢竟是武将出身,不能欣賞張若麒的高雅辭令,他将杯子端起來抿了一口,繼續問道: “張大人,此刻我們是議論天下大事,在這裡所談的話,一個字也不會傳到外邊。
你是有學問的人,如今為永昌王信任,挂新朝兵政府尚書銜前來犒軍。
據你看,李自成能夠坐穩江山麼?” 張若麒笑笑,說:“我已投順李王,同李王就是君臣關系,臣不能私議其君呀!” 吳三桂并不深問,隻是做出很親密的樣子說道:“目前天下紛擾,局勢變化莫測,大人也需要留個退步才是。
唐大人,你說呢?” “說個雞巴,我是一時糊塗,誤上賊船!且不說别的,就說大順軍中隻看重陝西老鄉,對新降順的将士竟視如奴隸,這一點就不是得天下的氣度。
破了北京,又不願建都北京,念念不忘趕快返回西安。
因為不想建都北京,所以才縱容從陝西來的人馬都駐在北京城内,任意搶劫财物,奸淫婦女,拷掠官紳追贓。
還沒有風吹草動,先把在北京搶掠的金銀運回西安。
坐天下能是這樣?哼,坐我個雞巴!” 唐通的話出自個人憤慨,并無意挑撥,但是吳三桂及其親信們卻心中猛烈震動。
吳三桂轉向張若麒問道: “張大人,是這樣麼?” 張若麒點點頭,回答說:“我也隻是道聽途說,因為李王剛進城我們就動身來軍門這裡了。
若果真如此……隻需把古今稍作對比,便可以預料成敗得失。
當年漢王劉邦……” “就是漢高祖?”吳三桂問。
“是的,當時劉邦尚未稱帝。
他先入鹹陽,聽了樊哙和張良的勸告,不在宮中休息,封存了秦朝的重寶、财物、府庫,還軍灞上,召集父老豪傑,宣布了三條法令,史書上稱為約法三章。
因此,百姓安堵如常,大得民心。
可是如今李王進入北京,情況如何?恰好相反!起初北京的貧民小戶還盼望李王來到後開倉放赈,後來才知道漕運已斷,李王來到後不但沒有開倉放赈,反而大肆騷擾。
北京的貧民小戶,生活更加困難。
至于畿輔紳民,人心不穩,思念舊明,這情形你是知道的,我不用說了。
” 吳三桂說道:“李王差遣你們二位攜重金前來犒軍,希望我能夠投降。
可是我受先帝厚恩,縱不能馬上高舉義旗,卻也不能失節投降。
你們不日即返回北京,我如何回話?” 唐通和張若麒來到山海衛以後,經過白天與吳三桂及其部下閑談,今夜又一次進行密談,完全明白吳三桂決無降意,所以這事情使他們感到确實難辦。
唐通畢竟是武将出身,性格比較直爽,說道: “我同張大人奉命攜重金前來犒軍,盡力勸你投降。
倘若你執意不肯降順,我們也無辦法。
隻是李王因為等不到你去降順或去一封投降表文,幾次改變登極日期,使他的聲威頗受損失,窩了一肚皮火。
倘若我們回北京說你拒絕投降,說不定李王馬上會親率大軍來攻山海關。
這山海關我清楚,從外攻,堅不可摧;從内攻,很難固守。
平西伯,你可做了打仗的萬全準備麼?” 吳三桂自從放棄甯遠以後,甯遠即被清兵占領。
但甯遠畢竟是他的故土,已經居住兩代,他家的莊田
總督王永吉不願做他的食客,率領數十親信幕僚和家丁奴仆逃往天津。
吳三桂在山海關按兵不動,一面采取觀望政策,與李自成“虛與委蛇”,一面探聽北京與沈陽的動靜。
李自成知道吳三桂的重要性。
為着争取他的投降,将舉行登極大典的日期一再推遲,并且派遣唐通①和張若麒攜帶四萬兩白銀,一千兩黃金,還帶了吳襄的一封書信,來向吳三桂勸降。
①唐通--現代史學界有一種說法,認為吳三桂本來同意投降李自成,由唐通到山海關接防。
吳三桂率人馬前往北京,行到中途,聞陳圓圓被劉宗敏搶去,怒而返回,消滅了唐通人馬,重新占領山海關,誓與大順為敵。
唐通和張若麒都是吳三桂的熟人,可以與吳三桂談些私話。
唐通是兩年前援救錦州的八總兵之一,而張若麒是當時崇祯派到洪承疇身邊的監軍,一味催戰,應負松山兵潰的主要責任。
他們雖然投降了李自成,但對新建的大順朝卻深懷二心。
還有,他們表面上是奉永昌皇帝欽差前來犒軍和勸降,但暗中也是感到李自成一班人不是真正在開國創業,到北京後已經表現出種種弱點,他們想趁此機會探明吳三桂的真實思想,也好為自身預作打算。
唐通和張若股來到之前一天,先派遣官員來向吳三桂通知消息,要吳三桂事先知道大順皇帝欽差使者前來犒軍的到達時間。
吳三桂此時已經決定不投降李自成,并探明清兵快要南下。
他派了楊神等數名文武官員馳赴數裡外石河西岸的紅瓦店恭候迎接,但是他自己隻在轅門外迎接,規模不大,也無鼓樂。
唐通和張若映一到,立刻明白吳三桂有意降低犒軍欽使的規格。
他們的心中一涼,互相交換一個眼色,決定談話時留有餘地。
吳三桂愉快地收下了犒軍的金銀和大批綢緞及其他什物,并設盛宴款待。
兩位犒軍欽差帶來的官員和士兵不過一百人,也分别設宴款待,平西伯另有賞賜。
席上唐通和張若膨幾次談到大順皇上和牛丞相等期望吳三桂投降的殷切心清,吳三桂總是“王顧左右而言他”,不肯作明确回答。
提到李自成時也隻是尊稱“李王”,不稱皇上。
楊砷在向兩位犒軍欽差敬酒時候,小聲說道: “我家伯爺今晚另外在内宅設私宴恭候,與兩位大人密談。
” 唐通和張若湖心中明白,就不再談勸降的話了。
宴會散席之後,兩位大順朝的犒軍欽差,連日鞍馬奔波,又加上到山海衛以後的應酬活動,十分疲勞。
平西伯行轅為他們安排了舒适的下榻地方,讓他們痛快休息。
二更過後,吳三桂差人來請他們進他的平西伯臨時公館的内宅吃酒,進行密談。
夜宴關防很嚴,吳三桂的親信文武也隻有楊-等三個人參加。
開始不久,按照吳三桂事前吩咐,陳圓圓帶着一個丫環出來,為兩位客人斟酒。
吳三桂決不是對朋友誇耀他有一位美妾,而是按中國的傳統習慣,表示他同唐通和張若麒是老友交情,不将他們作外人看待。
陳圓圓進來後,楊-等盡皆起立。
她體态輕盈,含笑斟酒之後,趕快退出,不妨礙男人們商談大事。
吳三桂先向張若麒說道:“張大人是進土出身,非我等碌碌武人可比。
據你看,李王能夠穩坐天下麼?” 張若麒暫不回答這個重要問題,卻笑着說道:“伯爺是當今少年元戎,國家幹城;如夫人是江南名……名……”他本來要說“名妓”二字,忽覺不妥,頓了一頓,接着說道:“江南名媛,國色天香。
值赤眉入燕之前夕,承青眼于蛾眉。
一時豔遇,千古佳話,實為戰場增色。
”張若麒說完以後,自覺他的捧場話措辭适當,雅而不俗,自己先輕聲地笑了起來,然後舉杯向吳三桂和衆人敬酒。
吳三桂畢竟是武将出身,不能欣賞張若麒的高雅辭令,他将杯子端起來抿了一口,繼續問道: “張大人,此刻我們是議論天下大事,在這裡所談的話,一個字也不會傳到外邊。
你是有學問的人,如今為永昌王信任,挂新朝兵政府尚書銜前來犒軍。
據你看,李自成能夠坐穩江山麼?” 張若麒笑笑,說:“我已投順李王,同李王就是君臣關系,臣不能私議其君呀!” 吳三桂并不深問,隻是做出很親密的樣子說道:“目前天下紛擾,局勢變化莫測,大人也需要留個退步才是。
唐大人,你說呢?” “說個雞巴,我是一時糊塗,誤上賊船!且不說别的,就說大順軍中隻看重陝西老鄉,對新降順的将士竟視如奴隸,這一點就不是得天下的氣度。
破了北京,又不願建都北京,念念不忘趕快返回西安。
因為不想建都北京,所以才縱容從陝西來的人馬都駐在北京城内,任意搶劫财物,奸淫婦女,拷掠官紳追贓。
還沒有風吹草動,先把在北京搶掠的金銀運回西安。
坐天下能是這樣?哼,坐我個雞巴!” 唐通的話出自個人憤慨,并無意挑撥,但是吳三桂及其親信們卻心中猛烈震動。
吳三桂轉向張若麒問道: “張大人,是這樣麼?” 張若麒點點頭,回答說:“我也隻是道聽途說,因為李王剛進城我們就動身來軍門這裡了。
若果真如此……隻需把古今稍作對比,便可以預料成敗得失。
當年漢王劉邦……” “就是漢高祖?”吳三桂問。
“是的,當時劉邦尚未稱帝。
他先入鹹陽,聽了樊哙和張良的勸告,不在宮中休息,封存了秦朝的重寶、财物、府庫,還軍灞上,召集父老豪傑,宣布了三條法令,史書上稱為約法三章。
因此,百姓安堵如常,大得民心。
可是如今李王進入北京,情況如何?恰好相反!起初北京的貧民小戶還盼望李王來到後開倉放赈,後來才知道漕運已斷,李王來到後不但沒有開倉放赈,反而大肆騷擾。
北京的貧民小戶,生活更加困難。
至于畿輔紳民,人心不穩,思念舊明,這情形你是知道的,我不用說了。
” 吳三桂說道:“李王差遣你們二位攜重金前來犒軍,希望我能夠投降。
可是我受先帝厚恩,縱不能馬上高舉義旗,卻也不能失節投降。
你們不日即返回北京,我如何回話?” 唐通和張若麒來到山海衛以後,經過白天與吳三桂及其部下閑談,今夜又一次進行密談,完全明白吳三桂決無降意,所以這事情使他們感到确實難辦。
唐通畢竟是武将出身,性格比較直爽,說道: “我同張大人奉命攜重金前來犒軍,盡力勸你投降。
倘若你執意不肯降順,我們也無辦法。
隻是李王因為等不到你去降順或去一封投降表文,幾次改變登極日期,使他的聲威頗受損失,窩了一肚皮火。
倘若我們回北京說你拒絕投降,說不定李王馬上會親率大軍來攻山海關。
這山海關我清楚,從外攻,堅不可摧;從内攻,很難固守。
平西伯,你可做了打仗的萬全準備麼?” 吳三桂自從放棄甯遠以後,甯遠即被清兵占領。
但甯遠畢竟是他的故土,已經居住兩代,他家的莊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