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關燈
從三月十六日到三月十九日,吳三桂的人馬和從甯遠撤退的百姓陸續進關。

    臨榆縣城,隻是一個軍事要塞,進關的百姓不能在彈丸小城停留,必須穿城而過,在山海關内一二個縣境中暫時安頓。

    這些進關的百姓有些是将領的家屬,比較能夠得到好的照顧;有些是一般的窮人百姓,無衣無食,加上天氣凜冽,苦不堪言。

    他們個個愁眉不展,想着自己抛别家園,抛别祖宗墳地,抛别許多财産,來到這無親無故的地方,一切困難都不好解決,不免口出怨言。

    表面上是抱怨朝廷,心裡邊是抱怨他吳三桂。

     這一切情況,吳三桂都看在眼裡,聽在耳中,壓在心頭。

    他也感到前途茫茫。

    當人馬經過歡喜嶺時,有幕僚告訴他:從甯遠來的百姓都站在嶺上回頭張望,許多人都哭了,說這不該叫歡喜嶺,應該叫作傷心嶺。

     吳三桂是十六日到的山海關,十九日到了永平府。

    因為有皇上的手诏,催他火速赴京勤王,所以他在山海關隻停了半個白天和一個夜晚,将一些事情部署就緒,十七日一早就率領三萬步兵和騎兵,向北京前去。

    雖然他一再命令手下的文武官員對進關百姓要好生安頓,可是由于他自己不能在山海關多停,所以實際上也不可能很好地安頓百姓。

     從山海關到www.tianyashUku.com永平,本來急行軍一天就可到達,但是他按照平日行軍的速度,走了兩天。

    為的是北京的情況他不很清楚,害怕同李自成的人馬突然在北京接戰;同時也不願一下子離山海關太遠,萬一戰鬥失敗,會進退兩難。

    所以他一面向永平進發,一面不斷地派出探馬,探聽北京消息。

     他這次離開甯遠,來到關内勤王,井不是真想同李自成決一死戰。

    對于自己人馬的實力,吳三桂和周圍的官員都很清楚。

    憑這些人馬,能否擋住李自成的大軍,他心中毫無把握。

    可是他不能違背皇上的聖旨,隻有入關勤王。

    另外,他也想到,即使不進關,他在甯遠也遲早會站不住腳。

    自從去年多爾衮扶立皇太極的幼子登極,滿洲朝廷曾經互相争權,多爾衮殺了幾個有力量的人,将大權操在自己手中。

    去年秋天,多爾衮已派兵攻占了甯遠附近的幾座重要軍事城堡,使甯遠變成了一座孤城。

    從那時起,甯遠形勢就空前地險惡。

    所以,吳三桂之奉诏勤王,放棄甯遠,實在也是因為擔心甯遠不會長久憑守的緣故。

     當吳三桂率領甯遠将士和老百姓向山海關撤退的時候,甯遠附近的滿洲人馬沒有乘機前來騷擾,也沒有向他追趕,分明是有意讓他平安撤出甯遠,順利進關。

    當他抵達山海關後,便立即得到探報,說是清兵已經進入甯遠城,不費一槍一刀,将甯遠拿去了。

    留在城内的百姓已經入了大清國,也已經按照滿洲的風俗全都剃了頭發。

    于是吳三桂明白:從此以後,他在關外就沒有退路了。

     也正因為如此,他更不敢貿然向北京前進,甯可晚一步,也不要将他的幾萬遼東将士拿去孤注一擲。

    同時,為了給自己留條退路,在開往北京的路上,他對山海關的防守事務念念不忘。

    山海關原有一個總兵官,總兵官下邊有一員副将、兩員參将,另外還有遊擊将軍等等,但人馬隻有三四千。

    高起潛離開的時候,帶走了一千人,留下的人馬現在統統歸吳三桂所屬了。

    他将山海關的人馬大部分帶來永平,而留下他自己的親信将領和五千精兵,鎮守山海衛城。

    他一再囑咐:山海關必須嚴密防守。

    這不僅因為在同李自成的作戰中,山海關是他的唯一退路;而且也因為要防止清兵從甯遠來奪取山海關。

    所以他到了永平,仍然對山海關放心不下,派人回去下令,要鎮守将領不斷派細作探聽清兵動靜,同時又吩咐讓一部分将領的眷屬住到城内來,這樣既可使眷屬得到妥當照顧,又可使将領們下死力守衛山海衛城。

     十九日下午,約摸申時,他到達永平城外。

    住下不久,他立即從知府衙門和自己的探馬處獲得一個重要的消息,使他大為震驚。

    原來消息說:唐通已于十六日在居庸關投降,北京三大營的人馬也在昌平和北京之間的沙河不戰自潰,李自成十七日晚就到了北京城下,北京正受到大順軍的猛攻。

    他曾經想到唐通不是李自成的對手,但沒有料到唐通會不戰而降。

    唐通、白廣恩,他都認識,在遼甯同清兵作戰的時候曾經在一起。

    白廣恩投降的事他也聽說了,他沒有震動,因為那是在陝西省境内,離北京還遠着呢!居庸關卻是離北京最近的大門,唐通又是與他同時受封的伯爵,軍中派有太監監軍。

    居庸關形勢險要,唐通本來可以據險守下去,為什麼要将李自成迎世關内?既然唐通投降,勤王人馬就隻剩下他一支了,變成了孤軍。

    唐通原也是一員名将,不戰而降,他吳三桂又有什麼辦法救援北京呢? 吳三桂正在焦急、憂心,忽然中軍禀報:“總督大人從城裡來了。

    ” 吳三桂正要同王永吉商議,立刻到轅門去迎接,心裡說:“好,來的正是時候。

    ” 明朝習慣,向來是重文輕武。

    可是如今形勢不同了,一則吳三桂已經受封為伯爵,二則兵慌馬亂,總督手中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