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關燈
小
中
大
有多少人馬,倒要仰承吳三桂的力量,所以王永吉名為總督,實際地位卻好像是吳三桂的高級幕僚。
他從山海關一天就回到永平,竭力為關甯大軍籌措糧秣,兩天來忙碌不堪。
同吳三桂見面不久,兩個人就開始密談。
談到北京局勢,吳三桂說,唐通不在居庸關據險而守,卻不戰而降,使他感到不解。
王永吉說: “居庸關守不住,唐通投降,我是早有所料了。
唐通手下隻有三千人馬,經不起謀士和部将的勸說,不投降又有什麼辦法?如今隻有忠臣義士,誓死為君為國,才能在危急時刻為皇上真正出力。
” 他的話是鼓勵吳三桂不要效法唐通,但不敢明白說出,隻好婉轉地露出這個意思。
吳三桂一聽就很明白,說: “我吳三桂世受國恩,如今離開甯遠,全部人馬開進關内,甯遠百姓也帶來了一二十萬。
我上不能不盡忠報國,下不能對不住我的将士和百姓,惟有與流賊決一死戰!” 他說得慷慨激昂,王永吉也深受感動。
他們都明白局勢已到了最後關頭,北京能不能堅守很難說。
兩人一面談着一面不由得深深歎息。
随後王永吉擡起頭來問道: “伯爺,這闖賊挾二十萬衆前來,京城危在旦夕,不知伯爺有何上策,以救君父之難?” 吳三桂沉默不語。
他很清楚:縱然現在北京尚未攻陷,可是他隻有三萬人馬,如何能對付二十萬氣焰嚣張的敵人?何況敵人先抵北京,休息整頓,以逸待勞,他貿然前去,豈不是自投陷阱?他隻有這點家當,一旦失敗,不惟救不了皇上,連他本人以及數萬關甯将士也都完了。
所以他一時沒有主張,低着頭不作回答。
王永吉又說道: “伯爺,京師危急,君父有難,正是我輩為臣子的……” 話沒有說完,吳三桂忽然擡起頭來,說道:“是的,正是我輩為臣子的臨危授命之時。
當然要星夜勤王,不能有半點猶豫。
三桂蒙皇上特恩,加封伯爵,縱然肝腦塗地,難報萬一。
不管是否還來得及,都得火速進兵。
倘能與流賊決一死戰,解救京師危險,三桂縱然死在沙場也很甘心。
” 王永吉連連拱手,點頭說:“好啊,好啊,伯爺如此慷慨赴國家之難,俟賦退後,朝廷必将給以重賞,以酬大功,而且功垂青史,流芳名于萬世。
” 吳三桂說:“敝鎮在此不敢多停,今夜就揮兵前進。
請大人留在永平,火速籌措軍饷糧襪,不要使關甯将士枵腹以戰。
” 王永吉一聽說籌措糧秣,就露出來一點為難臉色,說道:“籌措軍饷自然要緊,隻是如今冀東一帶十分殘破,糧饷難以足數。
然而勤王事大,本轅自當盡力籌措,隻要大軍到達北京,朝廷雖窮,總可以設法解決。
” 吳三桂問道:“以大人看來,我軍趕到北京,還來得及麼?” 王永吉說:“這話很難說,我輩别無報國良策,也隻有盡人事以待天命了。
” 吳三桂點了點頭,說:“說不定已經來不及了。
” 王永吉問:“将軍何時起程?” 吳三桂回答說:“我想馬上召集請将會議,然後立即馳赴京師,不敢耽誤。
會議時務請大駕親臨,對衆将指示方略,說幾句鼓舞士氣的話。
” 王永吉說:“好,請将軍立刻傳令衆将議事。
” 過了一會兒,參将以上的将領都來參加會議了。
這些關甯将領,都已知道居庸關和昌平的守軍投降,三大營在沙河潰散的消息。
現在來到吳三桂的駐地,都是想聽聽吳三挂有何主張。
他們對于馳援京師,心中都很茫然,所以聽吳三桂說明軍事形勢以後,一個個互相觀望,都不做聲。
吳三桂等了片刻,隻好說道:“關甯數萬将士和二十萬入關的父老兄弟、将士眷屬的身家性命,都系于此戰,你們怎麼都不吭聲啊?” 王永吉也說道:“國家存亡,決定于你們這一支勤王兵。
趕得快,北京有救;趕得慢,北京就很難守了。
” 一個總兵官說道:“一切唯伯爺之命是聽。
” 接着又有兩個總兵官說道:“是,是,請伯爺和制台大人下令,要我們進兵就進兵。
” 吳三桂看到這種情況,知道将領們對馳救北京都有為難情緒。
但是他本人在王永吉面前不能露出絲毫畏怯。
否則萬一北京能保住,李自成退走了,那時王永吉奏他一本,他就會吃不消。
所以他慷慨說道: “本鎮世受皇恩,多年未為朝廷鎮守遼東,親戚故人、部下将士為國喪生的不計其數。
如今本鎮奉诏勤王,雖然遲了一步,但我們放棄了關外土地家産,抛卻了祖宗墳地,孤軍入關,所為何來?目前局勢雖然險惡,我們隻能前進,不能後退。
我們後退一步,萬一京城失守,我們将成千古罪人。
而且流賊一旦占領京師,必然向我們進攻。
我們如今已沒有多的退路,頂多退到山海關。
彈丸孤城,既無援兵,又無糧炯,如何能夠支撐下去?所以現在惟望諸君,随本鎮星夜奔赴北京,一鼓作氣,在北京城下與流賊決一死戰,以解北京之國,這是上策。
請各位說說你們的意見。
” 聽了吳三桂這幾句話,有人表情激動,但多數臉色沉重,神情憂郁,
他從山海關一天就回到永平,竭力為關甯大軍籌措糧秣,兩天來忙碌不堪。
同吳三桂見面不久,兩個人就開始密談。
談到北京局勢,吳三桂說,唐通不在居庸關據險而守,卻不戰而降,使他感到不解。
王永吉說: “居庸關守不住,唐通投降,我是早有所料了。
唐通手下隻有三千人馬,經不起謀士和部将的勸說,不投降又有什麼辦法?如今隻有忠臣義士,誓死為君為國,才能在危急時刻為皇上真正出力。
” 他的話是鼓勵吳三桂不要效法唐通,但不敢明白說出,隻好婉轉地露出這個意思。
吳三桂一聽就很明白,說: “我吳三桂世受國恩,如今離開甯遠,全部人馬開進關内,甯遠百姓也帶來了一二十萬。
我上不能不盡忠報國,下不能對不住我的将士和百姓,惟有與流賊決一死戰!” 他說得慷慨激昂,王永吉也深受感動。
他們都明白局勢已到了最後關頭,北京能不能堅守很難說。
兩人一面談着一面不由得深深歎息。
随後王永吉擡起頭來問道: “伯爺,這闖賊挾二十萬衆前來,京城危在旦夕,不知伯爺有何上策,以救君父之難?” 吳三桂沉默不語。
他很清楚:縱然現在北京尚未攻陷,可是他隻有三萬人馬,如何能對付二十萬氣焰嚣張的敵人?何況敵人先抵北京,休息整頓,以逸待勞,他貿然前去,豈不是自投陷阱?他隻有這點家當,一旦失敗,不惟救不了皇上,連他本人以及數萬關甯将士也都完了。
所以他一時沒有主張,低着頭不作回答。
王永吉又說道: “伯爺,京師危急,君父有難,正是我輩為臣子的……” 話沒有說完,吳三桂忽然擡起頭來,說道:“是的,正是我輩為臣子的臨危授命之時。
當然要星夜勤王,不能有半點猶豫。
三桂蒙皇上特恩,加封伯爵,縱然肝腦塗地,難報萬一。
不管是否還來得及,都得火速進兵。
倘能與流賊決一死戰,解救京師危險,三桂縱然死在沙場也很甘心。
” 王永吉連連拱手,點頭說:“好啊,好啊,伯爺如此慷慨赴國家之難,俟賦退後,朝廷必将給以重賞,以酬大功,而且功垂青史,流芳名于萬世。
” 吳三桂說:“敝鎮在此不敢多停,今夜就揮兵前進。
請大人留在永平,火速籌措軍饷糧襪,不要使關甯将士枵腹以戰。
” 王永吉一聽說籌措糧秣,就露出來一點為難臉色,說道:“籌措軍饷自然要緊,隻是如今冀東一帶十分殘破,糧饷難以足數。
然而勤王事大,本轅自當盡力籌措,隻要大軍到達北京,朝廷雖窮,總可以設法解決。
” 吳三桂問道:“以大人看來,我軍趕到北京,還來得及麼?” 王永吉說:“這話很難說,我輩别無報國良策,也隻有盡人事以待天命了。
” 吳三桂點了點頭,說:“說不定已經來不及了。
” 王永吉問:“将軍何時起程?” 吳三桂回答說:“我想馬上召集請将會議,然後立即馳赴京師,不敢耽誤。
會議時務請大駕親臨,對衆将指示方略,說幾句鼓舞士氣的話。
” 王永吉說:“好,請将軍立刻傳令衆将議事。
” 過了一會兒,參将以上的将領都來參加會議了。
這些關甯将領,都已知道居庸關和昌平的守軍投降,三大營在沙河潰散的消息。
現在來到吳三桂的駐地,都是想聽聽吳三挂有何主張。
他們對于馳援京師,心中都很茫然,所以聽吳三桂說明軍事形勢以後,一個個互相觀望,都不做聲。
吳三桂等了片刻,隻好說道:“關甯數萬将士和二十萬入關的父老兄弟、将士眷屬的身家性命,都系于此戰,你們怎麼都不吭聲啊?” 王永吉也說道:“國家存亡,決定于你們這一支勤王兵。
趕得快,北京有救;趕得慢,北京就很難守了。
” 一個總兵官說道:“一切唯伯爺之命是聽。
” 接着又有兩個總兵官說道:“是,是,請伯爺和制台大人下令,要我們進兵就進兵。
” 吳三桂看到這種情況,知道将領們對馳救北京都有為難情緒。
但是他本人在王永吉面前不能露出絲毫畏怯。
否則萬一北京能保住,李自成退走了,那時王永吉奏他一本,他就會吃不消。
所以他慷慨說道: “本鎮世受皇恩,多年未為朝廷鎮守遼東,親戚故人、部下将士為國喪生的不計其數。
如今本鎮奉诏勤王,雖然遲了一步,但我們放棄了關外土地家産,抛卻了祖宗墳地,孤軍入關,所為何來?目前局勢雖然險惡,我們隻能前進,不能後退。
我們後退一步,萬一京城失守,我們将成千古罪人。
而且流賊一旦占領京師,必然向我們進攻。
我們如今已沒有多的退路,頂多退到山海關。
彈丸孤城,既無援兵,又無糧炯,如何能夠支撐下去?所以現在惟望諸君,随本鎮星夜奔赴北京,一鼓作氣,在北京城下與流賊決一死戰,以解北京之國,這是上策。
請各位說說你們的意見。
” 聽了吳三桂這幾句話,有人表情激動,但多數臉色沉重,神情憂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