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關燈
仍然不肯做聲。

    吳三桂望望王永吉,說道: “請總督大人訓示。

    ” 王永吉心中對馳援北京這件事也是毫無信心,但是他身為總督,奉旨親催吳三桂火速勤王,所以他不能不說幾句鼓舞将士忠君愛國,誓與“流賊”不共戴天的話。

    将士們聽了他的話,顯然無動于衷,仍然相對無言。

    吳三桂面對這種情況,也不再将會議拖延下去,他就将軍事重新作了部署,下令半夜動身,向北京迅速進軍。

    留下兩千步兵,同王永吉的督标營人馬駐守永平,以便在情況不利的時候退回這裡,憑着石河,另作計較。

     當吳三桂從永平動身的時候,王永吉前來送行,談話間問起作戰方略,吳三桂說: “據我估計,李自成必攻西直門或德勝門,此時已經占據地利,以逸待勞。

    我軍如何進擊,隻能臨時再定,現在很難預謀。

    ” 王永吉知道吳三桂心中毫無把握,就向他建議,将一部分人馬駐在城外,與敵人對峙,一部分人馬開進北京城中,協助守城,城内城外互相聲援,較為穩妥。

     吳三桂搖搖頭說:“關甯人馬隻能在城外駐紮,恐怕不能進北京。

    ” 王永吉說:“不然,不然。

    倘若問賊攻西直門、德勝門或阜成門,将軍何不從朝陽門或東直門進入北京?” 吳三桂小聲歎了口氣,說道:“皇上多疑啊!難道大人還不清楚?崇祯一二年,袁崇煥督師,去北京勤王,與滿洲兵相持在朝陽門外,因為相持日久,疲憊不堪,請求皇上将他容納進城。

    皇上疑心他要投敵獻城,恰恰遇着有人說他暗與滿洲勾結,于是皇上就将他逮捕下獄,後來殺掉了。

    家舅父當時帶兵随袁督師勤王,隻好帶着自己的部下逃回遼東。

    這件事我常聽家舅父和家父談起,為袁督師鳴不平。

    今天難道就不會發生這樣的事情了嗎?” 王永吉隻好點點頭,不再說話了。

     吳三桂又接着說:“敵人既然圍攻北京,通州地方諒已被流賊攻占。

    我擔心他們以重兵駐紮通州,阻擊關甯勤王之師。

    如果那樣,戰争就不會在北京城下進行,而是在通州運河岸上打,救北京就更難了。

    ” 兩人互相望望,不由得同時歎了口氣。

    王永吉隻好說:“請伯爺放心率軍起程,後邊的事情我自當盡力為之,不過……” 盡管大軍在吳三桂率領下,半夜起床,不到四更天氣就出發了,好像确實是在星夜勤王。

    可是出發以後,卻按照平常的行軍速度向北京走去。

     二十日下午,大軍到了玉田縣。

    這裡謠言甚多,都說李自成已于十九日早晨破了北京皇城,皇後在坤甯宮自缢,皇上和太子不知下落。

    吳三桂和他的将領正在懷疑這謠言是否确實,跟着又有派往京城附近的細作跑了回來,說京城确已失陷,皇後自盡,皇上和太子沒有下落。

    過了一會兒,又有細作回來,禀報的内容完全相同。

    這使吳三桂感到非常突然和震驚。

    他知道京城守軍單薄,人心已經離散,恐怕難以固守,但沒料到這麼快就失陷。

    他立刻下令部隊停止前進,随即召集親信将領和幕僚商議對策。

     會議開始後,吳三桂眼含淚花,很痛苦地說道:“本鎮沒想到會成為亡國之臣,此刻心中悲痛萬分。

    如今我們進也不能,退也困難,究竟怎麼好,請你們各位說說意見。

    ” 有一個總兵官先說道:“京城已經失陷,我們勤王已經沒有用了,不知道皇上下落如何,也不知道老将軍和府上家人平安與否。

    ” 吳三桂說:“古人常說:國破家亡。

    如今我們遇上了。

    現在皇上生死不知,想來我的家庭也一定已經被流賊屠殺。

    老将軍看來也會為大明盡節。

    ” 說到這裡,他滾出了眼淚,又連連歎息說:“國破家亡,國破家亡……” 吳三桂的親信将領和幕僚們都被京城失守的消息震動得不知所措,誰也說不出好的主張。

    有人建議迅速退兵永平,憑着石河,抵禦李自成的進攻。

    有人主張退兵山海關。

    還有人主張幹脆重回甯遠,向滿洲方面借兵,收複北京。

    但每一項建議提出,都立刻召來反對意見。

    因為永平和山海關都非長久立足之地,而重回甯遠已經根本不可能了。

    于是又有人提出,可否在關内另外找一個立足的地方。

    可是關内并沒有這樣的地方。

    他們的人馬除原在山海關的幾千人之外,都是從甯遠來的遼東将士。

    他們對遼東地理熟悉,人情風土熟悉,一到關内變成了客人,去哪裡尋找立足之所?在商量的過程中,大家還想到,李自成必然要派人前來勸降,不降就要派兵前來攻打。

    這些緊急問題在吳三桂的心頭猛烈盤旋,也在将領們和幕僚們的心頭盤旋。

    過了一陣,吳三桂見大家實在拿不出來好的主張,他自己站了起來,說道: “如今京城已破,皇後殉國,皇上和太子下落不明,我們……” 忽然間他哽咽起來,淚如泉湧。

    将領們也都跟着落淚,有的人縱然忍住淚水,也莫不悲傷低頭。

    盡管在離開甯遠的時候,吳三桂沒有能夠迅赴戎機,從山海關來的時候也是畏首畏尾,擔心勤王無功,反被李自成消滅了他的關甯家當,但是此刻那種幾千年傳下來的、自幼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