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關燈
小
中
大
劉體純掌管的間諜和密探工作,一年多來逐漸顯示了它的重要性,形成了大順軍中的一個專業性很強的軍事組織,到目前還沒有明确的番号或名稱,隻稱為小劉營,但到西安以後,李自成沒有工夫直接指揮大順軍的情報工作,而軍師府已經正式建立,劉體純的情報機構就成為軍師府中的一個重要部門,仍稱為小劉營,以别于劉宗敏和劉芳亮的軍營。
從前劉體純得到了什麼重要探報,直接向李自成禀報,從此以後就改向軍師禀報了。
在進軍北京前的三四個月中,即是說從崇祯十六年秋天起,劉體純手下的各種間諜,有的僞裝成湖廣、河南、陝西的上京舉子①,有的僞裝成賄買文武官職的有身份人員,有的扮成小商小販和江湖術士、雜耍藝人、難民乞丐、和尚、道士、尼姑……三教九流的各色人物,混進北京城中,刺探守軍虛實,朝廷消息,社會動态,還随時散布謠言,擾亂人心,誇張大順王的仁義和兵威。
大順軍剛破北京,劉體純就遵奉正副軍師之命進駐通州,不惜金錢,收買細作,刺探滿洲和吳三桂方面的軍事動靜。
從三月十九日到四月初,大順朝的文臣們最重視的是上表勸進和準備登極大典,而劉宗敏和李友等将領最重視的是對明朝的皇親貴戚、高級官吏的拷掠追贓。
幸而有宋獻策和李岩領導的軍師府保持着清醒的頭腦,沒有忘記大順軍進北京後擺在面前的嚴峻局勢,尤其擔心大順軍在北京立足未穩,吳三桂據守山海關不肯投降,而滿洲人乘機向北京進兵。
如今他們所擔心的事情果然出現! ①上京舉子--民間對上北京參加會試的各省舉人的俗稱。
聽了皇上詢問,宋獻策趕快站起來說:“啟奏陛下,今日天色剛明,劉體純就叫開朝陽門,來到軍師府,親自向臣等禀報一件重大軍情。
據細作探報,滿洲人正在征召滿、蒙、漢八旗人馬,不日即将南犯。
臣等竊以為,自萬曆季年以來,東虜兵勢日強,明廷步步失算,遂使東虜成為中國之心腹大患,至今仍為我朝勢不兩立之勁敵……” “你坐下說話,坐下說話,是勁敵麼?” “請陛下恕臣直言,滿洲确實是我朝勁敵,萬萬不可輕視。
” 李自成低頭沉吟,心中說道:“沒料到遼東一隅之地,東夷餘種,竟然如此狂肆,敢在此時稱兵人犯!” 宋獻策看出來皇上對滿洲抱輕視态度,坐下後又欠身說道:“陛下,崇祯一朝,滿洲兵四次南犯,隻有一次是從大同附近進犯,其餘三次從三協①之地進入長城,威脅北京,深入冀南,橫掠山東,然後從東協或中協出塞。
虜兵每次入塞,都使崇祯無力應付,幾乎動搖了明朝根本。
如今我國家草創,根基未固,以數萬人來到北京,奪取了明朝江山,确實是空前勝利。
皇上聲威震赫,必将光照千古。
然而我軍人數不多,遠離關中,破北京後吳三桂屯兵山海城中,觀望不降,而滿洲強敵又已調集兵馬,蠢蠢欲動。
臣等忝備軍師之職,實不敢高枕無憂。
” ①三協--這是明朝時期的軍事地理名詞,與吳三桂降清經過有關,特為注釋清楚。
隆慶二年(1568),抗倭名将戚繼光由浙江凋至北方,任薊鎮總兵,統轄薊州、永平、山海諸處軍事,整修長城,并将從山海至昌平東之石塘嶺,沿長城一千餘裡劃為三個防區,稱為三協,每協轄四個小區,共一十二個小區(或稱路)。
每協設一副将,每路置一小将,東協駐建昌營,中協駐三屯營,西協駐石匣。
總兵駐薊州。
李自成低頭沉默片刻,然後向李岩問道:“林泉有何高見?……坐下說話,不用站起來。
” 李岩欠身說道:“自從萬曆以來,虜酋努爾哈赤在遼東崛起,舉兵叛亂,自稱後金。
天啟之年,努爾哈赤病死,他的兒子皇太極即位,虜勢更強,遂于崇祯九年改僞國号為清。
努爾哈赤生前,已為虜兵入犯塞内打好了根基。
皇太極繼位之後,用兵屢勝,近幾年已統一了遼東,席卷蒙古各部,臣服了朝鮮。
所以微臣無知,每與獻策密商,均以東虜乘機南下為憂。
既然探知東虜已經在調動兵馬,請陛下不可不預為之備。
” 李自成又想了片刻,仍不敢相信滿洲人在此時會向大順朝進犯,對兩位軍師說道: “孤在西安時聽說,去年八月,滿洲的老憨①突然病故,東虜一時間諸王争立,幾乎互動刀兵。
後來有一個名叫多爾衮的九王,也是努爾哈赤的兒子,手中握有重兵,不使老憨的長子豪格繼承王位,硬是擁戴皇太極的六歲幼子福臨繼位,以便他攝政擅權。
孤想這些消息都是真的,難道是謠傳麼?” ①老憨--憨音han,老憨即老汗,滿洲人對國王的稱呼。
李岩說:“我朝在西安所得消息,原是來自北京,十分可靠。
” 李自成又說:“以孤想來,滿鞑子既然新有國喪,加上立君不以嫡以長①,引起諸王内江,朝局動蕩,此時多爾衮大概不會離開沈陽,輕啟戰端。
” ①以嫡以長--按中國封建宗法制度,正妻所生之子為嫡子,諸妾所生之子為庶子。
世襲下位必須傳給皇後所生之嫡長子,如皇後未生男孩,可從妃嫔所生男孩中擇年長者承襲。
李岩說道:“陛下,臣自崇祯十年以後,因虜患日逼,常留心遼左情況,略知一二。
滿洲人自從背叛明朝,至今三十八年,雖然皇太極銳意學習中國,究竟不脫夷狄舊習,不懂中國建儲之制,亦無世襲以嫡以長之禮。
多爾衮既擁戴一個六歲幼童為君,名義已定,有不聽命者即是叛逆,所以至今未聞沈陽有内亂或動蕩情形。
當然,多爾衮自任攝政,集大權于一身,虜廷諸王公大臣未必人人心服,大概有許多人是心不服而口不敢言。
多爾衮為他自己打算,他想利用我大順軍初到北京,立足未穩,民心未服,親自統兵前來,使八旗兵從此歸其掌握。
倘能僥幸一逞,他就是繼承老憨遺志,為滿洲建立殊勳,不但他的攝政地位與權勢使滿洲朝野無人能與之抗衡,而且他如果日後不滿足于攝政地位,想取江山于孤兒寡婦之手,易如反掌。
請陛下不要認為虜酋多爾衮不敢來犯,應料其必将南犯,預為之備。
” 李自成心中大驚,但表面上不動聲色,微笑點頭,表示他同意了李岩的分析,轉望着宋獻策問道: “軍師對此事有何看法?” 宋獻策回答說:“自到北京以後,臣與林泉最擔憂者不是吳三桂,
從前劉體純得到了什麼重要探報,直接向李自成禀報,從此以後就改向軍師禀報了。
在進軍北京前的三四個月中,即是說從崇祯十六年秋天起,劉體純手下的各種間諜,有的僞裝成湖廣、河南、陝西的上京舉子①,有的僞裝成賄買文武官職的有身份人員,有的扮成小商小販和江湖術士、雜耍藝人、難民乞丐、和尚、道士、尼姑……三教九流的各色人物,混進北京城中,刺探守軍虛實,朝廷消息,社會動态,還随時散布謠言,擾亂人心,誇張大順王的仁義和兵威。
大順軍剛破北京,劉體純就遵奉正副軍師之命進駐通州,不惜金錢,收買細作,刺探滿洲和吳三桂方面的軍事動靜。
從三月十九日到四月初,大順朝的文臣們最重視的是上表勸進和準備登極大典,而劉宗敏和李友等将領最重視的是對明朝的皇親貴戚、高級官吏的拷掠追贓。
幸而有宋獻策和李岩領導的軍師府保持着清醒的頭腦,沒有忘記大順軍進北京後擺在面前的嚴峻局勢,尤其擔心大順軍在北京立足未穩,吳三桂據守山海關不肯投降,而滿洲人乘機向北京進兵。
如今他們所擔心的事情果然出現! ①上京舉子--民間對上北京參加會試的各省舉人的俗稱。
聽了皇上詢問,宋獻策趕快站起來說:“啟奏陛下,今日天色剛明,劉體純就叫開朝陽門,來到軍師府,親自向臣等禀報一件重大軍情。
據細作探報,滿洲人正在征召滿、蒙、漢八旗人馬,不日即将南犯。
臣等竊以為,自萬曆季年以來,東虜兵勢日強,明廷步步失算,遂使東虜成為中國之心腹大患,至今仍為我朝勢不兩立之勁敵……” “你坐下說話,坐下說話,是勁敵麼?” “請陛下恕臣直言,滿洲确實是我朝勁敵,萬萬不可輕視。
” 李自成低頭沉吟,心中說道:“沒料到遼東一隅之地,東夷餘種,竟然如此狂肆,敢在此時稱兵人犯!” 宋獻策看出來皇上對滿洲抱輕視态度,坐下後又欠身說道:“陛下,崇祯一朝,滿洲兵四次南犯,隻有一次是從大同附近進犯,其餘三次從三協①之地進入長城,威脅北京,深入冀南,橫掠山東,然後從東協或中協出塞。
虜兵每次入塞,都使崇祯無力應付,幾乎動搖了明朝根本。
如今我國家草創,根基未固,以數萬人來到北京,奪取了明朝江山,确實是空前勝利。
皇上聲威震赫,必将光照千古。
然而我軍人數不多,遠離關中,破北京後吳三桂屯兵山海城中,觀望不降,而滿洲強敵又已調集兵馬,蠢蠢欲動。
臣等忝備軍師之職,實不敢高枕無憂。
” ①三協--這是明朝時期的軍事地理名詞,與吳三桂降清經過有關,特為注釋清楚。
隆慶二年(1568),抗倭名将戚繼光由浙江凋至北方,任薊鎮總兵,統轄薊州、永平、山海諸處軍事,整修長城,并将從山海至昌平東之石塘嶺,沿長城一千餘裡劃為三個防區,稱為三協,每協轄四個小區,共一十二個小區(或稱路)。
每協設一副将,每路置一小将,東協駐建昌營,中協駐三屯營,西協駐石匣。
總兵駐薊州。
李自成低頭沉默片刻,然後向李岩問道:“林泉有何高見?……坐下說話,不用站起來。
” 李岩欠身說道:“自從萬曆以來,虜酋努爾哈赤在遼東崛起,舉兵叛亂,自稱後金。
天啟之年,努爾哈赤病死,他的兒子皇太極即位,虜勢更強,遂于崇祯九年改僞國号為清。
努爾哈赤生前,已為虜兵入犯塞内打好了根基。
皇太極繼位之後,用兵屢勝,近幾年已統一了遼東,席卷蒙古各部,臣服了朝鮮。
所以微臣無知,每與獻策密商,均以東虜乘機南下為憂。
既然探知東虜已經在調動兵馬,請陛下不可不預為之備。
” 李自成又想了片刻,仍不敢相信滿洲人在此時會向大順朝進犯,對兩位軍師說道: “孤在西安時聽說,去年八月,滿洲的老憨①突然病故,東虜一時間諸王争立,幾乎互動刀兵。
後來有一個名叫多爾衮的九王,也是努爾哈赤的兒子,手中握有重兵,不使老憨的長子豪格繼承王位,硬是擁戴皇太極的六歲幼子福臨繼位,以便他攝政擅權。
孤想這些消息都是真的,難道是謠傳麼?” ①老憨--憨音han,老憨即老汗,滿洲人對國王的稱呼。
李岩說:“我朝在西安所得消息,原是來自北京,十分可靠。
” 李自成又說:“以孤想來,滿鞑子既然新有國喪,加上立君不以嫡以長①,引起諸王内江,朝局動蕩,此時多爾衮大概不會離開沈陽,輕啟戰端。
” ①以嫡以長--按中國封建宗法制度,正妻所生之子為嫡子,諸妾所生之子為庶子。
世襲下位必須傳給皇後所生之嫡長子,如皇後未生男孩,可從妃嫔所生男孩中擇年長者承襲。
李岩說道:“陛下,臣自崇祯十年以後,因虜患日逼,常留心遼左情況,略知一二。
滿洲人自從背叛明朝,至今三十八年,雖然皇太極銳意學習中國,究竟不脫夷狄舊習,不懂中國建儲之制,亦無世襲以嫡以長之禮。
多爾衮既擁戴一個六歲幼童為君,名義已定,有不聽命者即是叛逆,所以至今未聞沈陽有内亂或動蕩情形。
當然,多爾衮自任攝政,集大權于一身,虜廷諸王公大臣未必人人心服,大概有許多人是心不服而口不敢言。
多爾衮為他自己打算,他想利用我大順軍初到北京,立足未穩,民心未服,親自統兵前來,使八旗兵從此歸其掌握。
倘能僥幸一逞,他就是繼承老憨遺志,為滿洲建立殊勳,不但他的攝政地位與權勢使滿洲朝野無人能與之抗衡,而且他如果日後不滿足于攝政地位,想取江山于孤兒寡婦之手,易如反掌。
請陛下不要認為虜酋多爾衮不敢來犯,應料其必将南犯,預為之備。
” 李自成心中大驚,但表面上不動聲色,微笑點頭,表示他同意了李岩的分析,轉望着宋獻策問道: “軍師對此事有何看法?” 宋獻策回答說:“自到北京以後,臣與林泉最擔憂者不是吳三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