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關燈
小
中
大
意,冷笑一聲,說道:“平西伯,我也是從行伍中滾出來的,這玩藝兒我不外行!你派遣五百騎兵送我出境,路上來個兵變,聲稱是土匪或亂兵截路,圖财劫殺,決沒人替我與張大人申冤。
倒不如我們留在你這裡,長做食客,不回北京複命,等待李王消息!” 張若麒害怕唐通再說出不愉快的話,趕快笑着插言說: “你們二位的話太離題了。
平西伯的心思我最清楚。
他不是完全無意投降李王,隻是另有苦衷,非定西伯的情況可比。
定西伯,你在受封為伯爵之後,崇祯帝在平台召見,命你鎮守居庸關,防禦流賊東來。
你近幾年經過幾次戰争,手下隻有三四千人,全是跟随你多年的将士,家眷也随營到了居庸關。
所以經李王派人勸說,你出城三十裡迎降,毫無困難。
平西伯麾下将士很多,有從甯遠來的,有原駐山海衛的,總兵和副總兵一大群,都是多年吃朝廷俸祿,拿明朝糧饷,與崇祯有君臣之情,要大家馬上跟着投降李王,并不容易,這同你定西伯的情況大不一樣。
”他望着楊-問:“子玉将軍,我說平西伯在降不降兩個字上頗有苦衷,你說是麼?” 楊-趕快說:“張大人可算是一槌敲到點子上了。
你們兩位大人來到之前,我們關甯将領曾經密商數次,始終不能決定一個最後方略。
降順李王呢?大家畢竟多年吃大明俸祿,還有不忘故君之心。
不降呢?可是我們數萬人馬隻剩下這座孤城,以後困難很多。
還有我家伯爺的父母和一家人三十餘口都在北京,原來是崇祯手中的人質,如今是李王手中的人質……” 唐通笑着說:“想反對李王也不容易,是不是?” 楊-接着說:“還有,我軍從甯遠護送進關的眷屬百姓,号稱五十萬,實際有二十多萬,暫時分散安插在附近幾縣,根本沒有安定;以後怎麼辦,我家伯爺不能不為這付沉重的擔子操心。
所以降與不降,不能不與衆将商議。
隻要你們多留一天,我們還要認真密商。
” 唐通說:“子玉,你說的也有道理,可是我們奉命前來勸降,倘若贻誤戎機,吃罪不起。
” 吳三桂站起來向兩位客人說道:“請兩位大人随便再飲幾杯,愚弟去内宅片刻,馬上就來。
”他拱拱手,往後院去了。
臨離席時,叫楊-随他同去。
平西伯在山海衛的臨時行轅,二門以内的西廂房分出兩間,是吳三桂平時與幾位親信将領和僚屬密商大事的地方,通稱簽押房,又稱書房。
實際上吳三桂不讀書,這房間中的架子上也沒有擺一本書。
他先在椅子上坐,命楊-在另一把椅子上坐下。
他小聲說道: “子玉,你方才對唐通們說的幾句話很得體,既使他明白我們在降不降兩個字上懷有苦衷,也告訴他們像這樣大事,我必須同部下重要将領和文職幕僚商量,目前還未最後決斷。
給唐通們一點盼頭,就可以留他們在此地住兩三天。
據今日所得沈陽探報,多爾衮将率領清兵南下,攻進長城,這一用兵方略是已經定了,大軍啟程的日子也很快了。
我們務必想個主意,将他們留下兩三天。
隻要他們不回到北京向李賊回禀我們不肯投降,李賊就不會前來。
一旦清兵南下,這整個局勢就變了。
一邊是清兵,一邊是大順兵,讓他們在北京附近二虎相鬥。
我們是大明平西伯的關甯兵,以恢複大明江山為号召,正是大好機會。
你的點子多,如何讓唐、張二位在這裡停留三天?” 楊-略停片刻,含笑答道:“伯爺,據我們連得探報,多爾衮繼承皇太極遺志,決意興兵南下,必将與大順兵在北京東邊發生血戰。
俗話說,‘二虎相鬥,必有一傷’。
李賊從西安孤軍遠來,後援不繼,在北京立腳未穩,又失民心,必非清兵對手。
鈞座所言極是;目前一定要想辦法使唐張二位前來勸降的大順欽差在此地停留三天。
他們停留三天,返回北京路途上又得六七天,那時多爾衮率領的清兵大概就進入長城了。
” 吳三桂問:“如何将他們兩位留住?” 楊-回答:“請鈞座放心,我已經有主意了。
” “你有何主意?” “從唐張二位大順犒軍和勸降欽差的談話中,我已經明白,他們雖然投降了李自成,卻同李自成并不一心。
這一點是我原來沒有想到的。
既然李自成能夠用他們前來勸降,鈞座也可以用他們對李自成施行緩兵之計。
從現在起,請鈞座不再說決不投降李王,隻說這事十分重大,還得同麾下将領和幕僚認真商量,等到商量定局,大家都同意投降大順,立刻就向李王拜表稱臣,恭賀登極。
拿這話留住兩位欽差,估計不難。
” “這話,他們會相信麼?” “會相信。
” “何以知道?” “鈞座一直将步子走得很穩。
第一,鈞座始終沒有為先皇帝發喪;第二,始終沒宣誓出兵為先帝報仇,為大明讨伐逆賊。
這兩件事,為鈞座留下了很大的回旋餘地,可進可退,比較自由。
眼下同他們言談之間,伯爺不妨拉硬弓,表示世受國恩,父子兩代都是明朝大将,自己又蒙先皇帝敕封伯爵。
後來形勢危急,先皇帝密诏勤王,星夜馳援北京,隻因路途耽擱,緻使北京失守,先帝身殉社稷,鈞座深感悲痛,所以遲遲不肯向李王拜表稱臣。
今日蒙兩位欽差大人,攜帶牛丞相懇切書信,并攜帶重金,宣示李王德意,前來犒軍勸降。
已經有一部分關甯将領深受感動,開始回心轉意。
先皇帝已經在煤山自缢殉國,明朝已亡,隻要大多數将領和重要幕僚願意歸順大順,鈞座也将随大家心意行事。
但這事不能倉促決定,總得同關甯的重要将領和重要幕僚再作商量,不可求之過急,引起部下不和,對事情反而不好。
” 吳三桂笑着點點頭,說道:“這話倒還婉轉。
你怎麼說?” “伯爺,我與你不同www.tianyashuku.cOm,容易說話。
你是大明朝的平西伯,又是關甯大軍的總鎮,一言九鼎,每一個字都有分量。
你說一句絕不投降,李自成可能馬上就率兵前來;你說願意投降,一則不遞去降表祝賀登極就不行,二則關甯将士馬上鬥志瓦解,本地士紳仍然不忘大明,也會馬上将我們視為賊黨。
倘若如此,不僅對我軍不利,對暫時分散寄居在附近州縣的甯遠鄉親更為不利。
所以降或不降,鈞座隻可說出模棱兩可的話,别的話由卑職随機應付。
” 吳三桂一向将楊-當做心腹,不僅因為他忠心耿耿,也因他做事頗有心計,眨眼就是見識。
此刻聽了楊-的一席話,他頻頻點頭,随後說道: “子玉,你的意見很好。
無論如何,要将他們挽留三天。
往年,我們駐守甯遠,京城去人,不管大官小官,都送點銀子。
對唐、張二位犒軍欽差,似也不該例外。
依你看,每人送他們多少?” “據卑職看,每人送二十錠元寶,不能再少。
” “每人一千兩?” “每人一千兩,今夜就送到酒席宴上。
好在今晚的酒席沒有外人,不會洩露消息。
” “為什麼這麼急?明日送他們不可以麼?”
倒不如我們留在你這裡,長做食客,不回北京複命,等待李王消息!” 張若麒害怕唐通再說出不愉快的話,趕快笑着插言說: “你們二位的話太離題了。
平西伯的心思我最清楚。
他不是完全無意投降李王,隻是另有苦衷,非定西伯的情況可比。
定西伯,你在受封為伯爵之後,崇祯帝在平台召見,命你鎮守居庸關,防禦流賊東來。
你近幾年經過幾次戰争,手下隻有三四千人,全是跟随你多年的将士,家眷也随營到了居庸關。
所以經李王派人勸說,你出城三十裡迎降,毫無困難。
平西伯麾下将士很多,有從甯遠來的,有原駐山海衛的,總兵和副總兵一大群,都是多年吃朝廷俸祿,拿明朝糧饷,與崇祯有君臣之情,要大家馬上跟着投降李王,并不容易,這同你定西伯的情況大不一樣。
”他望着楊-問:“子玉将軍,我說平西伯在降不降兩個字上頗有苦衷,你說是麼?” 楊-趕快說:“張大人可算是一槌敲到點子上了。
你們兩位大人來到之前,我們關甯将領曾經密商數次,始終不能決定一個最後方略。
降順李王呢?大家畢竟多年吃大明俸祿,還有不忘故君之心。
不降呢?可是我們數萬人馬隻剩下這座孤城,以後困難很多。
還有我家伯爺的父母和一家人三十餘口都在北京,原來是崇祯手中的人質,如今是李王手中的人質……” 唐通笑着說:“想反對李王也不容易,是不是?” 楊-接着說:“還有,我軍從甯遠護送進關的眷屬百姓,号稱五十萬,實際有二十多萬,暫時分散安插在附近幾縣,根本沒有安定;以後怎麼辦,我家伯爺不能不為這付沉重的擔子操心。
所以降與不降,不能不與衆将商議。
隻要你們多留一天,我們還要認真密商。
” 唐通說:“子玉,你說的也有道理,可是我們奉命前來勸降,倘若贻誤戎機,吃罪不起。
” 吳三桂站起來向兩位客人說道:“請兩位大人随便再飲幾杯,愚弟去内宅片刻,馬上就來。
”他拱拱手,往後院去了。
臨離席時,叫楊-随他同去。
平西伯在山海衛的臨時行轅,二門以内的西廂房分出兩間,是吳三桂平時與幾位親信将領和僚屬密商大事的地方,通稱簽押房,又稱書房。
實際上吳三桂不讀書,這房間中的架子上也沒有擺一本書。
他先在椅子上坐,命楊-在另一把椅子上坐下。
他小聲說道: “子玉,你方才對唐通們說的幾句話很得體,既使他明白我們在降不降兩個字上懷有苦衷,也告訴他們像這樣大事,我必須同部下重要将領和文職幕僚商量,目前還未最後決斷。
給唐通們一點盼頭,就可以留他們在此地住兩三天。
據今日所得沈陽探報,多爾衮将率領清兵南下,攻進長城,這一用兵方略是已經定了,大軍啟程的日子也很快了。
我們務必想個主意,将他們留下兩三天。
隻要他們不回到北京向李賊回禀我們不肯投降,李賊就不會前來。
一旦清兵南下,這整個局勢就變了。
一邊是清兵,一邊是大順兵,讓他們在北京附近二虎相鬥。
我們是大明平西伯的關甯兵,以恢複大明江山為号召,正是大好機會。
你的點子多,如何讓唐、張二位在這裡停留三天?” 楊-略停片刻,含笑答道:“伯爺,據我們連得探報,多爾衮繼承皇太極遺志,決意興兵南下,必将與大順兵在北京東邊發生血戰。
俗話說,‘二虎相鬥,必有一傷’。
李賊從西安孤軍遠來,後援不繼,在北京立腳未穩,又失民心,必非清兵對手。
鈞座所言極是;目前一定要想辦法使唐張二位前來勸降的大順欽差在此地停留三天。
他們停留三天,返回北京路途上又得六七天,那時多爾衮率領的清兵大概就進入長城了。
” 吳三桂問:“如何将他們兩位留住?” 楊-回答:“請鈞座放心,我已經有主意了。
” “你有何主意?” “從唐張二位大順犒軍和勸降欽差的談話中,我已經明白,他們雖然投降了李自成,卻同李自成并不一心。
這一點是我原來沒有想到的。
既然李自成能夠用他們前來勸降,鈞座也可以用他們對李自成施行緩兵之計。
從現在起,請鈞座不再說決不投降李王,隻說這事十分重大,還得同麾下将領和幕僚認真商量,等到商量定局,大家都同意投降大順,立刻就向李王拜表稱臣,恭賀登極。
拿這話留住兩位欽差,估計不難。
” “這話,他們會相信麼?” “會相信。
” “何以知道?” “鈞座一直将步子走得很穩。
第一,鈞座始終沒有為先皇帝發喪;第二,始終沒宣誓出兵為先帝報仇,為大明讨伐逆賊。
這兩件事,為鈞座留下了很大的回旋餘地,可進可退,比較自由。
眼下同他們言談之間,伯爺不妨拉硬弓,表示世受國恩,父子兩代都是明朝大将,自己又蒙先皇帝敕封伯爵。
後來形勢危急,先皇帝密诏勤王,星夜馳援北京,隻因路途耽擱,緻使北京失守,先帝身殉社稷,鈞座深感悲痛,所以遲遲不肯向李王拜表稱臣。
今日蒙兩位欽差大人,攜帶牛丞相懇切書信,并攜帶重金,宣示李王德意,前來犒軍勸降。
已經有一部分關甯将領深受感動,開始回心轉意。
先皇帝已經在煤山自缢殉國,明朝已亡,隻要大多數将領和重要幕僚願意歸順大順,鈞座也将随大家心意行事。
但這事不能倉促決定,總得同關甯的重要将領和重要幕僚再作商量,不可求之過急,引起部下不和,對事情反而不好。
” 吳三桂笑着點點頭,說道:“這話倒還婉轉。
你怎麼說?” “伯爺,我與你不同www.tianyashuku.cOm,容易說話。
你是大明朝的平西伯,又是關甯大軍的總鎮,一言九鼎,每一個字都有分量。
你說一句絕不投降,李自成可能馬上就率兵前來;你說願意投降,一則不遞去降表祝賀登極就不行,二則關甯将士馬上鬥志瓦解,本地士紳仍然不忘大明,也會馬上将我們視為賊黨。
倘若如此,不僅對我軍不利,對暫時分散寄居在附近州縣的甯遠鄉親更為不利。
所以降或不降,鈞座隻可說出模棱兩可的話,别的話由卑職随機應付。
” 吳三桂一向将楊-當做心腹,不僅因為他忠心耿耿,也因他做事頗有心計,眨眼就是見識。
此刻聽了楊-的一席話,他頻頻點頭,随後說道: “子玉,你的意見很好。
無論如何,要将他們挽留三天。
往年,我們駐守甯遠,京城去人,不管大官小官,都送點銀子。
對唐、張二位犒軍欽差,似也不該例外。
依你看,每人送他們多少?” “據卑職看,每人送二十錠元寶,不能再少。
” “每人一千兩?” “每人一千兩,今夜就送到酒席宴上。
好在今晚的酒席沒有外人,不會洩露消息。
” “為什麼這麼急?明日送他們不可以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