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關燈
金星欠身回答:“軍師幾年來雖然在軍旅之中,贊襄帷幄,但是素重遼事,總在博訪周咨,所以方才所議,頗中肯綮。

    以臣愚見,目前對吳三桂以招其來降為上策。

    我朝一面籌備登極大典,使四海知道天命已定,耳目一新,一面派妥當人前往山海關,勸吳三桂早日來降,不要觀望。

    倘若吳三桂能夠來北京參與皇上登極盛典或派人送來賀表,不僅可以為北方武将表率,亦可以為江北四鎮榜樣。

    望陛下速差人前去招降!” 李自成說:“倘若他肯投降,孤不吝高爵厚祿。

    你看他能投降麼?” 牛金星胸有成竹,從容說道:“以臣愚見,吳三桂晉封伯爵,奉诏勤王,舍棄父子兩代經營之甯遠,攜帶五十萬百姓入關,甯遠随即為東虜占領。

    他兵進永平,我大軍已将北京團團圍住,使他勤王之計化為泡影。

    如今困居于山海①、與永平之間,進退失據,軍需民食,鹹失來源。

    他雖有三四萬關甯精兵,勢如遊魂,此其不得不向陛下投降者一也。

    吳三桂之父吳襄,偕其母及其妻與子侄、仆婢等三十餘口,于去年移居北京城内,現已成為我朝人質,此吳三桂不得不向陛下投降者二也。

    自從崇祯十四年二月破了洛陽,三年來陛下身統數十萬衆,所向無敵,威震海内,今日又輕易攻占北京,奪得明朝江山。

    古人雲‘先聲奪人’,以陛下今之神武威名,東虜未必敢來入犯,吳三桂孤立無助,此吳三桂不得不向陛下投降者三也。

    還有第四,崇祯十四年洪承疇所率領的援錦八總兵,其中白廣恩、唐通二人已經投降,頗受禮遇,官爵如舊。

    白廣恩在我朝且已封伯。

    這些榜樣,吳三桂看在眼裡,豈有頑抗不降,自尋敗亡之理?臣請陛下寬心,明日可命吳襄寫一家書,欽差适當大員,帶着陛下手谕與吳襄家書,并帶着犒軍銀物,前往永平,面勸三桂速降。

    十日之内,定有佳音。

    ” ①山海--明朝習慣,對山海關簡稱山海,因為它不僅有一座關城,還是一個軍事轄區山海衛,到清朝才設立縣治。

     李自成滿意點頭,又問:“差誰去較為合适?” “臣認為唐通最為合适,請陛下聖衷斟酌。

    唐通是明朝北人的有名鎮将,與吳三桂同時封伯,且為洪承疇援錦八總兵之一,與吳三桂是患難之交,且資曆老于三桂,作為勸降欽使,定必勝任。

    ” 李自成點頭同意,又轉向宋獻策問道:“軍師意下如何?” 宋獻策答道:“丞相所言極是。

    不過唐通畢竟是一介武大,言語未免失之過直。

    臣以為再差張若麒同行,文武搭檔,有張有弛,遇事多有進退,較為适宜。

    ” 李自成面帶笑容,又連連點頭,随即向李岩問道: “林泉有何高見?” 李岩認為宋獻策的擔心也正是他的擔心,對于牛金星的話并不同意,但是在西安時因谏阻過早東證已經深拂主上之意,幾乎受責,加上宋獻策經常對他提醒,如今他最好少說會令李自成和牛金星不愉快的話。

    他心中矛盾片刻,然後恭敬地站起來說: “微臣原來也為東邊的情況擔憂,但聽了丞相之言,也就略覺心寬。

    臣尚有若幹刍荛之見,過幾天後,俟陛下稍暇,再為奏陳。

    至于遣使一事,丞相與軍師計慮周詳,臣無他議矣。

    ” 李自成急于要看看三大殿和乾清宮等幾處主要宮殿,便點頭同意。

    正要率牛、宋等起身去看三大殿,雙喜神情興奮地走進暖閣,跪到他的面前,聲音急促地說: “啟禀父皇,崇祯,崇祯……找到了!找到了!” 牛、宋、李岩都大吃一驚,定睛注視着雙喜的神色激動的眼睛。

    李自成不覺從椅子上跳起,大聲問道: “崇祯藏在何處?沒有受到傷害?” 雙喜回答:“是找到了崇祯的屍體。

    他已經上吊死了。

    ” 李自成松了一口氣,重新坐下,忽然産生莫名其妙之感,随即用輕松的口吻說道: “這倒好處置了!……他是在何處自缢的?是怎樣找到的?” 雙喜說道:“父皇,全部清宮将士,午後繼續在皇城内各處尋找,總無頭緒。

    剛才忽然補之差人來說,崇祯已經在煤山東山腳下上吊死了,屍首找到了。

    旁邊一棵小樹上還吊死一個沒有胡子的中年漢子,好像是個太監。

    為怕屍首認不确實,如今将乾清宮的兩個太監也叫去了。

    ” “崇祯的屍體從樹枝上卸下了麼?” “聽說兩個屍首都已經卸下來了,停放在一片草地上。

    補之剛才差人告訴兒臣,請父皇親自前去看看,下旨如何處置。

    如今他派兵士将北上門①嚴加守衛,不許閑人進入煤山院内。

    他向父皇請旨,問是否可以将崇祯屍首擡到乾清宮暫時停放,找到棺材裝殓。

    ” ①北上門--在今景由門之外,即進入景山大院的第一道大門,與紫禁城神武門相對。

    本世紀三十年代為拓寬馬路,先拆除北上東門、北上西門,解放後又拆除北上門。

     李自成望着牛、宋等問:“你們看,應當如何處置才好?” 牛金星欠身回答:“以臣愚見,陛下雖然以北京為行在,不拟駐跸過久。

    但是遲早應将乾清宮拔除不祥,在聖駕返回長安之前,遷至乾清宮居住數日,或在乾清宮正殿召見群臣,宣布政令,以正天下視聽。

    因此之故,崇祯屍體應在别處停放,不宜擡回乾清宮去。

    ” 李自成問:“停放什麼地方?” 宋獻策欠身說:“臣聽說正對煤山的是壽皇殿,何妨命太監将壽皇殿的門打開,略事打掃,将崇祯的屍體停放壽皇殿中,以備裝殓。

    ” 李自成點點頭,又問:“用什麼棺材裝殓?穿什麼衣服裝殓?他和皇後都裝殓之後,埋葬何處?” 牛金星回答:“自古以來,帝後的棺材稱為梓宮,極其講究,既不能在數日内備辦,崇祯又是亡國之君,也用不着了。

    宮中為年老宮眷們存有較好的現成棺材,可以找出來裝殓崇偵和周後。

    崇祯可穿上常朝官服,皇後也穿上常朝禮服。

    如此處理,較為簡便,也不失陛下對待亡國帝後之禮。

    ” “如何埋葬?” 宋獻策回答:“崇祯既然亡國,也不必為他修築山陵。

    可将田妃墓門扒開,将田妃棺材移至旁室,将崇祯帝、後的棺材放在正室,再将墓門封好,就算是我朝對亡國帝後以禮埋葬了。

    ” 李自成又問:“林泉有何意見?” 李岩欠身回答:“丞相與軍師所言,十分妥當,微臣但請陛下饬工政府連夜派工匠在東華門外搭一蘆席靈棚,明日将崇祯帝後棺材放置靈棚之内,任勝朝舊臣前去‘哭臨’①緻祭,太子和永、定二王也應去祭奠父母。

    還可以命僧道錄司派僧道去靈棚前誦經,超度亡靈。

    七日之後,再送往昌平埋葬于田妃墓中。

    如此處置,更顯出我皇對勝朝寬仁聖德。

    臣碌碌寡聞,不知所言當否。

    ” ①哭臨--封建時代,帝王死亡後,臣民舉行的哀悼儀式。

     李自成高興地說:“好,好!啟東,這事情命工政府與禮政府共同去辦。

    現在,都随孤去看看崇祯的屍體。

    ” 他先站起來。

    牛、宋、李岩也都趕快站起來。

    李雙喜率領十名衛士跟在後邊。

    當走出武英門以後,他回頭向雙喜問道: “吳汝義到哪兒去了?” 雙喜趨前一步,躬身回答:“他奉旨到午門前邊,派遣一隊将士将太子和永、定二王護送去提營首總将軍行轅,正要回武英殿來,剛走到金水橋邊,恰好得到禀報:我清宮人員在一眼枯井中找到了崇祯的長女長平公主……” 李自成蓦然一驚,問道:“不是聽說長平公主昨夜被崇祯用劍砍傷,随即由太監背出宮去?” 雙喜說:“是的呀,兒臣同子宜叔也覺奇怪。

    子宜叔罵了前來禀報的官員,他問不出一個頭緒,趕快往壽甯宮去了。

    ” 李自成望着大家說道:“怪事!真是怪事!走,我們看崇祯的屍體去!” 李自成率領牛、宋等親信大臣到了煤山的北上門口時,因為雙喜已經派人跑步通知了李過,所以李過匆忙來到萬歲山門①接駕。

    李自成問道: ①萬歲山門--即今之景山門,但已改建,其前邊的北上門已于解放後拆除。

     “崇祯的屍體如何找到的?” 李過躬身回答:“方才有一太監看見崇祯的禦馬吉良乘從煤山的大院中出來,出了北上門,左右張望,似乎想進玄武門,又不肯進,擡頭叫了幾聲。

    這馬,鞍辔沒有卸,連肚帶也沒有松。

    臣尋找不着崇祯的下落,正坐在玄武門内休息,得到禀報,立刻來到玄武門外,牽住禦馬打量,心中恍然明白,就在馬身上輕輕拍拍,将馬牽進萬歲山門,說道:‘禦馬,你帶路吧,去尋皇上,尋找你的主人!’由禦馬在前引路,果然在一個很隐蔽的去處找到崇祯的屍首。

    ” 李自成問道:“你上午帶将士進煤山院中查看,為何沒有看到禦馬?” 李過回答道:“根據禦馬監的太監言講,崇祯的每一匹禦馬都十分馴良。

    崇祯下了禦馬,不再管了,連肚帶也沒有松,匆忙上山。

    這禦馬等候主人回來,不敢遠去;後來等不到主人,就在山下吃草,走進樹林深處。

    大概臣進入煤山院中時,隻顧登山尋找崇祯,也遇到兩隻梅花鹿被驚跑了,卻沒有留意禦馬。

    也是臣地方不熟,一時疏忽。

    這馬在密林中等候半日,不見主人返回,才在山上山下各處尋找,到僻靜處看見主人已上吊死了,才跑出萬歲山門,站在路上悲鳴,告訴人們崇祯皇帝在什麼地方。

    ” 李自成點點頭說:“常言道,好馬通人性,确實如此!如今崇祯的屍首放在哪裡?” 李過說:“放在上吊的槐樹下邊,如何處置,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