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關燈
小
中
大
最特别的是這些人的下巴和嘴唇上都是光光的,沒有胡須。
他正要向左右詢問,忽見杜勳從地上擡起頭來,聲音琅琅地說道: “奴婢臣杜勳啟奏聖上:前朝司禮監内臣王德化恭率十二監二十四衙門大小掌事内臣,東廠提督臣曹化淳恭率東廠各級掌事内臣,另外有在大同、宣府、居庸關各地降順之監軍内臣,共三百一十二員,前來跪迎聖駕!” 李自成一聽說都是明朝内臣,駐馬問道:“誰是王德化?” 王德化擡起頭來,惶恐地說:“臣是王德化。
” 李自成又問:“你是明朝内臣之首,是崇祯的一個心腹。
如今崇祯下落不明,你知道他逃在何處?” “昨夜臣在阜成門,不在宮中。
隻聽說宮中很亂,但不知崇祯皇爺逃往何處。
” “崇祯逃出宮去,必有内臣相随。
你知道是哪個内臣跟随在他的身邊?” 王德化回答:“司禮監的秉筆太監共有七人,有一人體弱多病,長期請假在家。
六名秉筆大監有五人今日随臣來跪迎聖駕,隻有一個王承恩近日常在崇祯皇爺身邊,頗受寵信,今日未來迎接聖駕,聽說天明前他跟随崇祯皇爺逃出宮了。
” 李自成不再詢問,說道:“啟駕!新降順的内臣們,有職掌的随在後邊,無職掌的都回家去,聽候發落!” 傳宣宮接着高聲傳呼:“啟駕!” 倘若為着趕快進入紫禁城,最近的道路是走地安門進入皇城,再經玄武門進人紫禁城。
但是新皇帝一不能走後門,二不能走偏門,必須走皇城的向正南的大門,即當時的大明門,今日的中華門。
從德勝門到大明門經過的路線,是牛。
宋和一群文臣議定了的。
沿途“警跸”,每隔不遠的距離就有兵丁布崗,氣氛肅穆,隻欠來不及用黃沙鋪路。
李自成由文武百官和禦營親軍前後扈從,進德勝門後一直向南走,然後從西單牌樓向東,轉上西長安街。
所經之處,異常肅靜;沿街兩旁,家家閉門,在門外擺一香案,案上有黃紙牌位,上寫“永昌皇帝萬歲,萬萬歲”。
門頭上貼有黃紙或紅紙,上寫“順民”二字。
李自成騎在高大的烏龍駒上,神态莊嚴,時時在心中提醒自己是大順皇帝身份,非同往日。
他左手輕提杏黃絲缰,右手下垂,坐直身子,眼睛炯炯前視,不肯随便亂看。
然而在這種冷靜的外表遮掩下,他的心中十分激動,不停地胡思亂想,竟忽然想起來童年時替本村艾家地主放羊和挨打的情形,也回憶起起義後許多艱難的往事,不由得在心中感歎說: “果然有了今日!” 他想着他的全體将士們早已盼望着能有今天,連老馬夫工長順也是一樣。
長順随駕進北京城,實現了他多年的夢想,他此刻一定也高興……李自成想到這裡,再也忍耐不住,回頭向王長順看了一眼。
王長順多年盼望闖王能奪取江山,進入北京,今日果然如願了,而且他自己也有幸跟随聖駕進城,心頭自然十分激動。
但是他對聖駕經過的大街上關門閉戶,斷絕行人,冷冷清清的情景,又覺得十分失望。
有一些居民聽見了劉宗敏的傳谕,知道大順軍不再殺人,開始敢将大門打開一半,出來接駕,但都是跪伏香案旁邊,不敢擡頭,不敢做聲,帽子上貼着用黃紙寫的“順民”_二字。
王長順不由得想起幾件往事來。
崇祯十四年新年剛過,李闖王的人馬攻破了洛陽,第二大他跟随闖王進城。
百姓們男女老幼在離城幾裡外的官路兩旁迎接,有的提着開水,有的提着小米粥,有的燃放鞭炮,人們對闖王一點不害怕,常常提着盛小米粥的黑瓦罐,擠到他的馬頭旁邊,拉着馬缰,要他喝一碗熱乎乎的小米粥再往前走。
人們向他控訴福王的無道,官兵的殘害,地方官吏的暴虐。
百姓一邊控訴一邊流淚,一邊叫道:“闖王啊,你是我們老百姓的救星!”闖王有時一邊同百姓招呼,一邊滾着眼淚。
進到洛陽城内,不管經過哪條街道,老百姓都是夾道歡迎,燃放鞭炮。
闖王在馬上不住地點頭微笑,還對父老們拱手還禮…… 崇祯十五年臘月,闖王破襄陽的時候,有些老百姓擡着宰好的牛、羊,迎接到樊城以東的張家灣①,甚至有人迎接到雙溝②,向闖王控訴左良玉駐軍的種種罪惡。
當劉宗敏率領前隊人馬進入樊城時,左良玉在襄陽尚未退走,僅僅是一河之隔,樊城百姓和地方紳士不怕左軍報複,夾道歡迎,燃放鞭炮不絕…… ①張家灣--原來是樊城東邊相距十五裡的一個小鎮,現在在襄樊市區。
②雙溝--唐河。
白河相彙處的巾鎮,距襄樊五十裡,今屬襄樊。
原來王長順總在猜想,大順皇帝進入北京的時候不知有多麼熱鬧,那盛況一定比洛陽熱鬧十倍,鞭炮的紙花會在大街堆積半尺。
他沒有料到,闖王成了大順皇帝,進北京竟是如此這般地冷冷清清,不許老百姓攔着馬頭歡迎,隻能低着頭跪在街邊,而且多數人不敢出來。
他知道這規矩叫做“警跸”。
于是他又想,連縣太爺出衙門,前邊還有人擎着“回避”和“肅靜”的一對虎頭牌,何況是皇帝在街上經過?這“警跸”就是“靜街”,完全應該,隻是今天還沒有黃沙鋪地哩! 王長順在心中歎息:“到底是皇上啊,不再是李闖王啦,不能讓老百姓随便攬住馬頭說話!”他又望一眼冷清的街道上,家家門口都擺着香案,又在心中自言自語說:“到底是北京城啊,看,老百姓多懂規矩!” 且說李自成正在西長安街往東走,忽然下旨駐馬。
他向身旁一位護駕的将領手中要來一張雕弓,三支羽箭,輕聲說: “拔掉箭镞!” 侍衛親将趕快拔掉箭镞,雙手将箭捧呈到他的面前。
他不慌不忙,舉上穩重,向背後連發三矢,說了幾句話。
但因為他現在已經是皇帝身份,不能像從前在曠野戰場上那樣大喊大叫,所以他說出來的話隻有近在身邊的文臣武将們才能聽清,但是他不用擔心,立刻有一位在西安經過訓練的宣诏官勒馬出了隊列,轉眼間在街心将李自成的口谕編成了四言韻語,用銅鐘般的洪亮聲音,铿铿锵锵地向後宣布: 萬歲有旨, 軍民欽遵。
大兵入城, 四民勿驚。
家家開門, 照舊營生。
三軍将士, 鹹歸軍營。
騷擾百姓, 定斬不容! 李自成的“聖駕”繼續前進,快要進入皇城了。
王長順的心中無比興奮:“多少日子就盼望着有這一天!”不覺激動得熱淚湧滿雙眼。
明朝的文武百官上朝,如果要進承天門,從東邊來的從長安左門進去,從西邊來的從長安右門進去,斷沒有繞道進大明門的。
但李自成是皇帝,他不能走偏門進入皇城。
他由文武官員和禦營兵将扈從,從長安右門外大約半裡地方向南轉,進公生右門①,順着皇城的紅牆西邊向前走,一直走到正陽門内向左轉,到了大明門②的前面。
正陽門和大明門之間是一個四方廣場,俗稱天街,又稱棋盤街,是有閑的市民們賞月的好地方。
①公生門--民問訛稱孔聖門,有左右兩座,在長安左右門之外稍南。
明朝的中央各大衙門集中在大明門左右至東西長安街為止,所以接通東西長安街修建了左右公生門,以便各衙官吏上朝和到随天門内辦事,出左右公生門,再進左右長安門,便到了承天門前。
②大明門--清初改名大清門,民國年間改名中華門。
近人在文章中多将天安門作為皇城的南門,實是誤解。
大明門是皇城的正門。
從前從長安左右門向南,接連大明門的紅牆是皇城的一
他正要向左右詢問,忽見杜勳從地上擡起頭來,聲音琅琅地說道: “奴婢臣杜勳啟奏聖上:前朝司禮監内臣王德化恭率十二監二十四衙門大小掌事内臣,東廠提督臣曹化淳恭率東廠各級掌事内臣,另外有在大同、宣府、居庸關各地降順之監軍内臣,共三百一十二員,前來跪迎聖駕!” 李自成一聽說都是明朝内臣,駐馬問道:“誰是王德化?” 王德化擡起頭來,惶恐地說:“臣是王德化。
” 李自成又問:“你是明朝内臣之首,是崇祯的一個心腹。
如今崇祯下落不明,你知道他逃在何處?” “昨夜臣在阜成門,不在宮中。
隻聽說宮中很亂,但不知崇祯皇爺逃往何處。
” “崇祯逃出宮去,必有内臣相随。
你知道是哪個内臣跟随在他的身邊?” 王德化回答:“司禮監的秉筆太監共有七人,有一人體弱多病,長期請假在家。
六名秉筆大監有五人今日随臣來跪迎聖駕,隻有一個王承恩近日常在崇祯皇爺身邊,頗受寵信,今日未來迎接聖駕,聽說天明前他跟随崇祯皇爺逃出宮了。
” 李自成不再詢問,說道:“啟駕!新降順的内臣們,有職掌的随在後邊,無職掌的都回家去,聽候發落!” 傳宣宮接着高聲傳呼:“啟駕!” 倘若為着趕快進入紫禁城,最近的道路是走地安門進入皇城,再經玄武門進人紫禁城。
但是新皇帝一不能走後門,二不能走偏門,必須走皇城的向正南的大門,即當時的大明門,今日的中華門。
從德勝門到大明門經過的路線,是牛。
宋和一群文臣議定了的。
沿途“警跸”,每隔不遠的距離就有兵丁布崗,氣氛肅穆,隻欠來不及用黃沙鋪路。
李自成由文武百官和禦營親軍前後扈從,進德勝門後一直向南走,然後從西單牌樓向東,轉上西長安街。
所經之處,異常肅靜;沿街兩旁,家家閉門,在門外擺一香案,案上有黃紙牌位,上寫“永昌皇帝萬歲,萬萬歲”。
門頭上貼有黃紙或紅紙,上寫“順民”二字。
李自成騎在高大的烏龍駒上,神态莊嚴,時時在心中提醒自己是大順皇帝身份,非同往日。
他左手輕提杏黃絲缰,右手下垂,坐直身子,眼睛炯炯前視,不肯随便亂看。
然而在這種冷靜的外表遮掩下,他的心中十分激動,不停地胡思亂想,竟忽然想起來童年時替本村艾家地主放羊和挨打的情形,也回憶起起義後許多艱難的往事,不由得在心中感歎說: “果然有了今日!” 他想着他的全體将士們早已盼望着能有今天,連老馬夫工長順也是一樣。
長順随駕進北京城,實現了他多年的夢想,他此刻一定也高興……李自成想到這裡,再也忍耐不住,回頭向王長順看了一眼。
王長順多年盼望闖王能奪取江山,進入北京,今日果然如願了,而且他自己也有幸跟随聖駕進城,心頭自然十分激動。
但是他對聖駕經過的大街上關門閉戶,斷絕行人,冷冷清清的情景,又覺得十分失望。
有一些居民聽見了劉宗敏的傳谕,知道大順軍不再殺人,開始敢将大門打開一半,出來接駕,但都是跪伏香案旁邊,不敢擡頭,不敢做聲,帽子上貼着用黃紙寫的“順民”_二字。
王長順不由得想起幾件往事來。
崇祯十四年新年剛過,李闖王的人馬攻破了洛陽,第二大他跟随闖王進城。
百姓們男女老幼在離城幾裡外的官路兩旁迎接,有的提着開水,有的提着小米粥,有的燃放鞭炮,人們對闖王一點不害怕,常常提着盛小米粥的黑瓦罐,擠到他的馬頭旁邊,拉着馬缰,要他喝一碗熱乎乎的小米粥再往前走。
人們向他控訴福王的無道,官兵的殘害,地方官吏的暴虐。
百姓一邊控訴一邊流淚,一邊叫道:“闖王啊,你是我們老百姓的救星!”闖王有時一邊同百姓招呼,一邊滾着眼淚。
進到洛陽城内,不管經過哪條街道,老百姓都是夾道歡迎,燃放鞭炮。
闖王在馬上不住地點頭微笑,還對父老們拱手還禮…… 崇祯十五年臘月,闖王破襄陽的時候,有些老百姓擡着宰好的牛、羊,迎接到樊城以東的張家灣①,甚至有人迎接到雙溝②,向闖王控訴左良玉駐軍的種種罪惡。
當劉宗敏率領前隊人馬進入樊城時,左良玉在襄陽尚未退走,僅僅是一河之隔,樊城百姓和地方紳士不怕左軍報複,夾道歡迎,燃放鞭炮不絕…… ①張家灣--原來是樊城東邊相距十五裡的一個小鎮,現在在襄樊市區。
②雙溝--唐河。
白河相彙處的巾鎮,距襄樊五十裡,今屬襄樊。
原來王長順總在猜想,大順皇帝進入北京的時候不知有多麼熱鬧,那盛況一定比洛陽熱鬧十倍,鞭炮的紙花會在大街堆積半尺。
他沒有料到,闖王成了大順皇帝,進北京竟是如此這般地冷冷清清,不許老百姓攔着馬頭歡迎,隻能低着頭跪在街邊,而且多數人不敢出來。
他知道這規矩叫做“警跸”。
于是他又想,連縣太爺出衙門,前邊還有人擎着“回避”和“肅靜”的一對虎頭牌,何況是皇帝在街上經過?這“警跸”就是“靜街”,完全應該,隻是今天還沒有黃沙鋪地哩! 王長順在心中歎息:“到底是皇上啊,不再是李闖王啦,不能讓老百姓随便攬住馬頭說話!”他又望一眼冷清的街道上,家家門口都擺着香案,又在心中自言自語說:“到底是北京城啊,看,老百姓多懂規矩!” 且說李自成正在西長安街往東走,忽然下旨駐馬。
他向身旁一位護駕的将領手中要來一張雕弓,三支羽箭,輕聲說: “拔掉箭镞!” 侍衛親将趕快拔掉箭镞,雙手将箭捧呈到他的面前。
他不慌不忙,舉上穩重,向背後連發三矢,說了幾句話。
但因為他現在已經是皇帝身份,不能像從前在曠野戰場上那樣大喊大叫,所以他說出來的話隻有近在身邊的文臣武将們才能聽清,但是他不用擔心,立刻有一位在西安經過訓練的宣诏官勒馬出了隊列,轉眼間在街心将李自成的口谕編成了四言韻語,用銅鐘般的洪亮聲音,铿铿锵锵地向後宣布: 萬歲有旨, 軍民欽遵。
大兵入城, 四民勿驚。
家家開門, 照舊營生。
三軍将士, 鹹歸軍營。
騷擾百姓, 定斬不容! 李自成的“聖駕”繼續前進,快要進入皇城了。
王長順的心中無比興奮:“多少日子就盼望着有這一天!”不覺激動得熱淚湧滿雙眼。
明朝的文武百官上朝,如果要進承天門,從東邊來的從長安左門進去,從西邊來的從長安右門進去,斷沒有繞道進大明門的。
但李自成是皇帝,他不能走偏門進入皇城。
他由文武官員和禦營兵将扈從,從長安右門外大約半裡地方向南轉,進公生右門①,順着皇城的紅牆西邊向前走,一直走到正陽門内向左轉,到了大明門②的前面。
正陽門和大明門之間是一個四方廣場,俗稱天街,又稱棋盤街,是有閑的市民們賞月的好地方。
①公生門--民問訛稱孔聖門,有左右兩座,在長安左右門之外稍南。
明朝的中央各大衙門集中在大明門左右至東西長安街為止,所以接通東西長安街修建了左右公生門,以便各衙官吏上朝和到随天門内辦事,出左右公生門,再進左右長安門,便到了承天門前。
②大明門--清初改名大清門,民國年間改名中華門。
近人在文章中多将天安門作為皇城的南門,實是誤解。
大明門是皇城的正門。
從前從長安左右門向南,接連大明門的紅牆是皇城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