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關燈
小
中
大
盼望着陛下大功告成,穩坐江山。
今日聖駕進入北京城,小臣鬥膽,向陛下有一懇求,萬望陛下恩準!” “你有什麼懇求?是你的什麼至親好友想要一官半職麼?” “不是。
倘若有那樣事,小臣決不敢向陛下面懇。
縱然小臣知道陛下定會欽準,小臣也決不為求官事向陛下乞恩!” “你到底有什麼大事?” “今日聖駕進入北京,還要進入紫禁城,這是我大順朝一件天大的開國大事,請聖上念小臣是起義舊人,忠心耿耿追随陛下十幾年,沒有功勞有苦勞,欽準小臣扈從聖駕入城,小臣将永世感戴!”李自成笑着問道:“已經有幾批人馬整隊入城啦,你為什麼不趕快先進城呀?” “小臣不是急着要看北京城内的禦街風光,那,早看晚看都是一樣。
小臣在幾千裡東征路上,連做夢也夢見北京士民如何夾道歡迎聖駕。
這是千載難逢的盛事,小臣不願錯過!” 李自成不覺大笑:“這樣小事,你想扈駕進城,告訴雙喜一聲得啦,何必經我欽準?我可沒有忘記,你是跟随孤起義的舊人,十幾年在戰場上出生入死,總是跟随在孤的馬後!” 皇上說出這一句不忘舊情的話,使老馬夫的眼淚奪眶而出,伏地叩頭,然後哽咽說道: “話裡如此,但如今陛下已是皇上,不能不有皇家規矩,小臣怎敢不講規矩!” 李自成看見長順的眼淚,忽然回想到起義以後,尤其被圍困在商洛山中和初破洛陽時的種種往事,心中也是充滿感情。
含笑說道: “長順,破了洛陽以後,大家商議是否應該在洛陽建号稱王①,你對孤說了幾句話,孤一直記在心中。
孤曾對你說,不管孤以後稱王稱帝,你隻要想見我,可以随時到宮中見我。
俗話說,朝廷老子還有三家窮親戚,何況你是在孤困難時立過汗馬功勞的人。
莫多講皇家規矩!” ①洛陽建号稱王--請參看本書第二卷第五十三章第三節。
王長順趕快叩頭,說道:“叩謝萬歲皇恩!叩謝萬歲皇恩!” 雙喜進來,向皇上啟禀牛丞相和宋軍師已經來到行宮,等候見駕。
王長順又叩了一個頭,趕快起身退出。
李自成随即走出暖閣,來到正廳,南面端坐等待。
牛、宋恭敬地走進來,正要跪下叩頭,李自成揮手阻止,問道: “要啟駕麼?” 牛金星躬身說:“臣等正是來請皇上啟駕。
” 這時,行宮大門外三聲炮響,接着一陣鼓聲。
李自成由牛金星和宋獻策在左右陪侍,還有一群親将扈從,走出行宮。
在向外走時,他向走在右邊稍後的宋獻策問道: “李過進去清宮,可找到崇祯的屍體麼?” 宋獻策低聲回答:“李過已經有兩次飛馬來報:周皇後已經自盡,崇祯不知下落。
” “難道在夜間逃走了麼?” “正在紫禁城各處尋找,吳汝義也派人在皇城内各處尋找。
臣擔心他昨夜從宮中逃出,藏在民間,等待機會逃出城去。
此事關系重大,今日非找到他的下落不可。
” 李自成心中一沉,對牛、宋用嚴厲的口氣囑咐:“如若他藏在民間,務必廣貼布告:凡敢隐藏崇祯者全家斬首;如有獻出崇祯的,可得萬金之賞,還賞給高官厚祿!” 牛金星和宋獻策同聲回奏:“遵旨!” 李自成在一陣鼓樂聲中從釣魚台啟駕了。
走在最前邊的是李雙喜,他身後是軍容整齊的二百騎兵,全是甘草黃高頭大馬。
這二百騎兵的後邊是一位傳衛武将,騎在馬上,身材高大,擎着一柄黃傘。
黃傘左右是十名駕前侍衛武将和傳宣官,都是儀表英俊,神情莊嚴。
然後是李自成,穿一件繡着飛龍和潮水的淡青色箭袖綢袍,腰系杏黃絲縧,頭戴寬檐白氈帽,帽頂有高高的用金黃色絲線做成的帽纓,帽纓上邊露出耀眼的金頂。
帽前綴一塊閃光的藍色寶石。
黃傘,帽纓,袍上的繡龍,說明他已是帝王,而淡青色龍袍和帽前的藍色寶玉,表示他是“水德應運”。
為着要臣民明白他是從馬上得天下,而江南尚待平定,所以事前議定,他今日以箭袖戎裝入城。
因為是箭袖戎裝,所以這件淡青色繡龍綢袍比普通袍于短半尺,僅及靴口。
他本來就身材魁梧,今日身穿戎裝,腰挂寶劍,騎在高大雄駿的烏龍駒上,更顯得他的威嚴和英雄氣概。
這一匹大順皇帝的禦馬烏龍駒,在西安時已經換成了黃辔頭,黃絲缰,銀嚼環,盤龍鎏金镫,鍍金銅鈴。
騎馬跟随在“聖駕”左右,稍後一點,是牛丞相和宋軍師,以備皇上随時有所垂詢。
跟在“聖駕”馬後的是六政府尚書。
按照大順制度,這班文官們,因為天子是戎裝,他們今天都穿的是藍色官便服,暫以绛色絲縧代替王帶。
但為着在東征的路上可以顯示文官的官階,官便服上也有補子,顔色是淡藍。
牛金星是一品文臣,所以補子用金線繡着一個大的雲朵。
宋獻策的補子上繡着兩個雲朵。
尚書暫定為三品,補子上金絲線繡了三朵雲。
然後是李自成特準随駕進城的一個小官,即老馬夫王長順。
雖然李自成曾說過要任命他為牧馬苑使,但因為新朝官制尚不完備,大順朝的牧馬苑使究竟是幾品官,尚未确定,所以王長順今天隻是穿着前袖藍袍,沒有補子。
他雖然官職不高,卻憑着他是挑選駿馬的内行,又是李自成的老馬夫,今天騎着一匹青海産的雪白紅唇大馬,使人羨慕。
王長順的背後是二百名扈駕騎兵,一律是棗紅駿馬。
大順的将士一律是藍衣藍帽,十分整齊。
文武官員們的奴仆。
長随、親兵,人數衆多,一律騎馬走在最後。
李自成以大順皇帝身份,沿路“警跸”,自城外緩辔徐行,望着洞開的阜成門、西直門,并不進城,而是繼續往北走,然後轉過西北城角向東,到了德勝門外。
守城門的大順軍将士跪在大道兩旁迎接。
從甕城門外的大街開始,到進城後的沿途大街,已經由軍民們匆匆地打掃幹淨,街兩旁的香案也擺出來了。
李自成由大臣和兵将扈從,威武地走進德勝門。
劉宗敏率領幾十員在黎明時已經迸城的部分武将,還有新朝中央各衙門六品以上文官,都在城門裡邊迎接聖駕。
依照宋獻策和牛金星在禦前拟定的新皇帝入城儀注,按照戰争中勝利入城規矩,皇上不乘法駕,不用鹵簿,戎衣氈笠,騎馬入城,而迎駕的文武官員騎在馬上肅立街道兩旁,不用俯伏街邊。
劉宗敏因為在大順朝位居文武百官之首,所以單獨立馬前邊,然後按照唐宋以來習慣,文東武西。
而文臣是先按衙門次序,再按品級次序,即按照俗話所說“按部就班”的傳統規矩騎馬肅立在大街的東邊;武将們按照權将軍、制将軍、威武将軍、果毅将軍、遊擊将軍等官階為序,騎馬肅立在大街西邊。
看見李自成的黃傘來到眼前,劉宗敏趕快在馬上抱拳躬身,聲若洪鐘地說道: “臣劉宗敏,率領文武百官,恭迎聖駕!” 李自成輕聲說:“卿率文武百官随駕進宮!” 劉宗敏又聲音洪亮地說:“遵旨!”随即,劉宗敏勒馬到了街心,走在黃傘前邊,随着聖駕前進。
李自成從文臣們面前走過時,尤其是看見了地位高的六政府尚書、侍郎,幾乎忍不住拱手還禮。
但忽然想起來昨夜牛金星和宋獻策曾一再向他說明,皇帝不可向臣下還禮,他才不拱手了,僅僅用笑容回答群臣。
迎接聖駕的兩行文臣武将之後,接着是三百多名跪在地上迎駕的人。
他們早已下馬,一望見黃傘就趕快跪下,俯伏地上。
李自成看見這一群跪在地上迎駕的人都是蟒袍玉帶、冠服整齊,但同明朝的文官冠服似乎略有不同,
今日聖駕進入北京城,小臣鬥膽,向陛下有一懇求,萬望陛下恩準!” “你有什麼懇求?是你的什麼至親好友想要一官半職麼?” “不是。
倘若有那樣事,小臣決不敢向陛下面懇。
縱然小臣知道陛下定會欽準,小臣也決不為求官事向陛下乞恩!” “你到底有什麼大事?” “今日聖駕進入北京,還要進入紫禁城,這是我大順朝一件天大的開國大事,請聖上念小臣是起義舊人,忠心耿耿追随陛下十幾年,沒有功勞有苦勞,欽準小臣扈從聖駕入城,小臣将永世感戴!”李自成笑着問道:“已經有幾批人馬整隊入城啦,你為什麼不趕快先進城呀?” “小臣不是急着要看北京城内的禦街風光,那,早看晚看都是一樣。
小臣在幾千裡東征路上,連做夢也夢見北京士民如何夾道歡迎聖駕。
這是千載難逢的盛事,小臣不願錯過!” 李自成不覺大笑:“這樣小事,你想扈駕進城,告訴雙喜一聲得啦,何必經我欽準?我可沒有忘記,你是跟随孤起義的舊人,十幾年在戰場上出生入死,總是跟随在孤的馬後!” 皇上說出這一句不忘舊情的話,使老馬夫的眼淚奪眶而出,伏地叩頭,然後哽咽說道: “話裡如此,但如今陛下已是皇上,不能不有皇家規矩,小臣怎敢不講規矩!” 李自成看見長順的眼淚,忽然回想到起義以後,尤其被圍困在商洛山中和初破洛陽時的種種往事,心中也是充滿感情。
含笑說道: “長順,破了洛陽以後,大家商議是否應該在洛陽建号稱王①,你對孤說了幾句話,孤一直記在心中。
孤曾對你說,不管孤以後稱王稱帝,你隻要想見我,可以随時到宮中見我。
俗話說,朝廷老子還有三家窮親戚,何況你是在孤困難時立過汗馬功勞的人。
莫多講皇家規矩!” ①洛陽建号稱王--請參看本書第二卷第五十三章第三節。
王長順趕快叩頭,說道:“叩謝萬歲皇恩!叩謝萬歲皇恩!” 雙喜進來,向皇上啟禀牛丞相和宋軍師已經來到行宮,等候見駕。
王長順又叩了一個頭,趕快起身退出。
李自成随即走出暖閣,來到正廳,南面端坐等待。
牛、宋恭敬地走進來,正要跪下叩頭,李自成揮手阻止,問道: “要啟駕麼?” 牛金星躬身說:“臣等正是來請皇上啟駕。
” 這時,行宮大門外三聲炮響,接着一陣鼓聲。
李自成由牛金星和宋獻策在左右陪侍,還有一群親将扈從,走出行宮。
在向外走時,他向走在右邊稍後的宋獻策問道: “李過進去清宮,可找到崇祯的屍體麼?” 宋獻策低聲回答:“李過已經有兩次飛馬來報:周皇後已經自盡,崇祯不知下落。
” “難道在夜間逃走了麼?” “正在紫禁城各處尋找,吳汝義也派人在皇城内各處尋找。
臣擔心他昨夜從宮中逃出,藏在民間,等待機會逃出城去。
此事關系重大,今日非找到他的下落不可。
” 李自成心中一沉,對牛、宋用嚴厲的口氣囑咐:“如若他藏在民間,務必廣貼布告:凡敢隐藏崇祯者全家斬首;如有獻出崇祯的,可得萬金之賞,還賞給高官厚祿!” 牛金星和宋獻策同聲回奏:“遵旨!” 李自成在一陣鼓樂聲中從釣魚台啟駕了。
走在最前邊的是李雙喜,他身後是軍容整齊的二百騎兵,全是甘草黃高頭大馬。
這二百騎兵的後邊是一位傳衛武将,騎在馬上,身材高大,擎着一柄黃傘。
黃傘左右是十名駕前侍衛武将和傳宣官,都是儀表英俊,神情莊嚴。
然後是李自成,穿一件繡着飛龍和潮水的淡青色箭袖綢袍,腰系杏黃絲縧,頭戴寬檐白氈帽,帽頂有高高的用金黃色絲線做成的帽纓,帽纓上邊露出耀眼的金頂。
帽前綴一塊閃光的藍色寶石。
黃傘,帽纓,袍上的繡龍,說明他已是帝王,而淡青色龍袍和帽前的藍色寶玉,表示他是“水德應運”。
為着要臣民明白他是從馬上得天下,而江南尚待平定,所以事前議定,他今日以箭袖戎裝入城。
因為是箭袖戎裝,所以這件淡青色繡龍綢袍比普通袍于短半尺,僅及靴口。
他本來就身材魁梧,今日身穿戎裝,腰挂寶劍,騎在高大雄駿的烏龍駒上,更顯得他的威嚴和英雄氣概。
這一匹大順皇帝的禦馬烏龍駒,在西安時已經換成了黃辔頭,黃絲缰,銀嚼環,盤龍鎏金镫,鍍金銅鈴。
騎馬跟随在“聖駕”左右,稍後一點,是牛丞相和宋軍師,以備皇上随時有所垂詢。
跟在“聖駕”馬後的是六政府尚書。
按照大順制度,這班文官們,因為天子是戎裝,他們今天都穿的是藍色官便服,暫以绛色絲縧代替王帶。
但為着在東征的路上可以顯示文官的官階,官便服上也有補子,顔色是淡藍。
牛金星是一品文臣,所以補子用金線繡着一個大的雲朵。
宋獻策的補子上繡着兩個雲朵。
尚書暫定為三品,補子上金絲線繡了三朵雲。
然後是李自成特準随駕進城的一個小官,即老馬夫王長順。
雖然李自成曾說過要任命他為牧馬苑使,但因為新朝官制尚不完備,大順朝的牧馬苑使究竟是幾品官,尚未确定,所以王長順今天隻是穿着前袖藍袍,沒有補子。
他雖然官職不高,卻憑着他是挑選駿馬的内行,又是李自成的老馬夫,今天騎着一匹青海産的雪白紅唇大馬,使人羨慕。
王長順的背後是二百名扈駕騎兵,一律是棗紅駿馬。
大順的将士一律是藍衣藍帽,十分整齊。
文武官員們的奴仆。
長随、親兵,人數衆多,一律騎馬走在最後。
李自成以大順皇帝身份,沿路“警跸”,自城外緩辔徐行,望着洞開的阜成門、西直門,并不進城,而是繼續往北走,然後轉過西北城角向東,到了德勝門外。
守城門的大順軍将士跪在大道兩旁迎接。
從甕城門外的大街開始,到進城後的沿途大街,已經由軍民們匆匆地打掃幹淨,街兩旁的香案也擺出來了。
李自成由大臣和兵将扈從,威武地走進德勝門。
劉宗敏率領幾十員在黎明時已經迸城的部分武将,還有新朝中央各衙門六品以上文官,都在城門裡邊迎接聖駕。
依照宋獻策和牛金星在禦前拟定的新皇帝入城儀注,按照戰争中勝利入城規矩,皇上不乘法駕,不用鹵簿,戎衣氈笠,騎馬入城,而迎駕的文武官員騎在馬上肅立街道兩旁,不用俯伏街邊。
劉宗敏因為在大順朝位居文武百官之首,所以單獨立馬前邊,然後按照唐宋以來習慣,文東武西。
而文臣是先按衙門次序,再按品級次序,即按照俗話所說“按部就班”的傳統規矩騎馬肅立在大街的東邊;武将們按照權将軍、制将軍、威武将軍、果毅将軍、遊擊将軍等官階為序,騎馬肅立在大街西邊。
看見李自成的黃傘來到眼前,劉宗敏趕快在馬上抱拳躬身,聲若洪鐘地說道: “臣劉宗敏,率領文武百官,恭迎聖駕!” 李自成輕聲說:“卿率文武百官随駕進宮!” 劉宗敏又聲音洪亮地說:“遵旨!”随即,劉宗敏勒馬到了街心,走在黃傘前邊,随着聖駕前進。
李自成從文臣們面前走過時,尤其是看見了地位高的六政府尚書、侍郎,幾乎忍不住拱手還禮。
但忽然想起來昨夜牛金星和宋獻策曾一再向他說明,皇帝不可向臣下還禮,他才不拱手了,僅僅用笑容回答群臣。
迎接聖駕的兩行文臣武将之後,接着是三百多名跪在地上迎駕的人。
他們早已下馬,一望見黃傘就趕快跪下,俯伏地上。
李自成看見這一群跪在地上迎駕的人都是蟒袍玉帶、冠服整齊,但同明朝的文官冠服似乎略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