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關燈
小
中
大
家了前來。
如今他對于死已經不再害怕,所以反覺得心中平靜,隻是他并不甘心自盡身亡。
他在暗想着如何率領三百名經過内操訓練的年輕内臣和劉、鞏兩皇親府中的心腹家丁,突然沖出城門,或者殺開一條血路逃走,或者死于亂軍之中。
縱然死也要在青史上留下千古英烈皇帝之名,決非一般懦弱的亡國之君。
當他這樣想着時候,他的精神突然振奮,大有“視死如歸”的氣概,對于以身殉國的事,隻有無限痛心,不再有恐懼之感。
他心中恨恨地說: “是諸臣誤朕,緻有今日,朕豈是亡國之君!” 他停住腳步,仰觀天色。
大上仍有薄雲,月色不明。
他又一次想着這正是利于突圍出走的夜色,出城的心意更為堅定。
他又在丹墀上徘徊許久,猜想他等待的兩位可以率家丁護駕的皇親應該到了,于是他停止腳步,打算回寝宮準備一下,忽然看見王承恩從西側走上丹墀,他馬上問道: “三百名練過武藝的内臣到了麼?” 王承恩躬身回答:“回皇爺,三百名内臣已經點齊,都遵旨在承天門外列隊恭候。
” 崇祯沒說話,轉身向乾清宮的東暖閣走去。
當他跨進乾清宮正殿的門檻時,回頭來對吳祥說道: “命人去将朕的禦馬牽來一匹!” 吳祥問;“皇爺,今夜騎哪匹禦馬?” 崇祯略一思忖,為求吉利,回答說:“今夜騎吉良乘①!” ①吉良乘--崇祯有四匹心愛的禦馬,吉良乘是其中之一。
他到暖閣中等候片刻,忽然吳祥親自進來禀報:新樂侯劉文炳,驸馬都尉鞏永團奉诏進宮,在乾清門恭候召見。
崇祯輕聲說; “叫他們進來吧!” 在這亡國之禍已經來到眼前的時刻,崇祯原來希望午門上響過鐘聲之後,住得較近的文武臣工會趕快來到宮中,沒料到現在竟然連一個人也沒有來。
他平時就在心中痛恨“諸臣誤國”,此刻看見自己兢兢業業經營天下十七載,并無失德,到頭來竟然如此孤獨無助。
一聽吳祥禀報劉文炳和鞏永固來到,他立刻叫他們進來,同時在心中說道: “朕如今隻有這兩個可靠的人了,他們必會率家了保朕出城!” 站立在乾清宮外邊的宮女和太監們的心情頓時緊張起來。
他們都知道,皇上會不會冒死出城,就看這兩位皇親了。
吳祥親自在丹墀上高呼:“劉文炳、鞏永固速速進殿!” 劉文炳和鞏永固是最受皇上寵愛的至親,平日别的皇親極少被皇上召見,倘若有機會見到皇上,都是提心吊膽,深怕因事獲譴。
在朝中獨有他們兩位,見到皇上的機會較多,在皇帝面前并不害怕。
過去舉行内操時,崇祯因為他二人年紀輕,習過騎射,往往命他們身帶弓矢,戎裝騎馬,從東華門外向北,沿護城河外邊進北上東門向北轉,再進山左裡門,到了煤山東北的觀德殿前,然後下馬,陪皇帝觀看太監們練習騎射。
有時崇祯的興緻來了,不但自己射箭,也命他們二人射箭。
他們認為這是皇上的“殊恩”,在射箭後總要叩頭謝恩。
可是今晚不是平時。
當聽見太監傳呼他們進殿以後,他們一邊往裡走,一邊兩腿打顫,臉色灰白。
進人暖閣,在皇上面前叩了頭,等候上谕。
崇祯神色凄然,命他們平身,賜坐,然後說道: “朕平日在諸皇親中對你們二人最為器重,因限于祖宗制度,不許皇親實授官職,以杜前代外戚幹政之弊。
今日國事不同平日,所以要破除舊制,召你們進宮來,委以重任。
” 兩位年輕皇親因為從皇帝手谕中已經明白召他們進宮來所為何事,所以聽了這話後就站起來說: “請陛下明谕。
” 崇祯接着說道:“逆賊進人外城的人數,想來還不會很多。
朕打算出城‘親征’,與賊決一死戰,如荷祖宗之靈,逢兇化吉,殺出重圍,國家事尚有可為。
二卿速将家了糾合起來,今夜随朕出城巷戰如何?” 新樂侯劉文炳重新跪下,哽咽說道:“皇上!我朝祖宗制度極嚴,皇親國戚不許多蓄家奴,更不許蓄養家丁①臣與驸馬都尉兩家,連男女老弱在内,合起來不過二三百個家奴,粗明武藝的更是寥寥無幾……” ①家丁--家丁也是奴仆,但與一般奴仆不同。
這是從奴仆中挑選的青所男仆,訓練武藝,組成保護本人的武裝力量。
崇祯的心頭一涼,兩手輕輕顫抖,注視着新樂候,等他将話說完。
新樂侯繼續說道: “臣與驸馬都尉兩家,縱然挑選出四五十名年輕體壯奴仆,并未練過武藝,加上數百内臣,如何能夠保護皇上出城?縱然這數百人全是武藝高強的精兵,也因人數太少,不能保護是上在悍賊千軍萬馬中殺開一條血路,破圍出走。
這些内臣和奴仆,從未經過陣仗,見過敵人。
臣恐怕一出城門,他們必将驚慌四散,逃不及的便被殺或投降。
” 崇祯出了一身冷汗,不知不覺地将右手攥緊又松開,聽新樂侯接着說道: “臣願為陛下盡忠效命,不懼肝腦塗地,但恐陛下‘親征’失利,臣死後将成為千古罪人。
” 崇祯已經清醒,不覺長歎一聲。
他後悔自己一味想着破圍出走,把天大的困難都不去想,甚至連“皇親不許多蓄家奴”,更不許“豢養家丁”這兩條“祖制”也忘了。
他忽然明白自己這一大陣想人非非,實際就是張皇失措。
他向驸馬都尉悲聲問道: “鞏永固,你有何意見?” 鞏永固跪在地上哭着說道:“倘若皇上在半個月前離京,還不算遲。
如今外城已破,内城陷于重圍,四郊敵騎充斥,斷難走出城門一步,望陛下三思!” 崇祯隻是落淚,隻是悔恨,沒有做聲。
劉文炳接着說道:“十天以前,逆賊尚在居庸關外很遠。
天津巡撫馮元彪特遣其子恺章來京呈遞密奏,勸皇上駕幸天津,由海道前往南京。
恺章是戶部尚書馮元-的親侄兒,就在他的家中,可是馮元-不敢代遞,内閣諸輔臣不敢代遞,連四朝老臣。
都察院左都禦史李邦華也不敢代遞。
恺章于本月初三日來到北京,直到逆賊破了居庸關後才哭着離京,馳回天津。
當時……” 崇祯說:“此事,直到昨天,李邦華才對朕提到。
南幸良機一失,無可挽回!” “當時如皇上采納天津巡撫之請,借三宮與重臣離京,前往天津,何有今日!” 崇祯痛心地說:“朕臨朝十七載,日夜求治,不敢懈怠,不料亡國于君臣壅塞!” 劉文炳平時留心國事,喜與土人往來,對朝廷弊端本有許多意見,隻是身為皇上至親,謹遵祖制,不敢說一句幹預朝政的話。
如今亡國在即,不惟皇上要身殉社稷,他自己全家也都要死。
在萬分悲痛中他大膽說道: “陛下,國家将亡,臣全家也将為皇上盡節。
此是最後一次君臣相對,請容臣說出幾句直言。
隻是這話,如今說出來已經晚了。
” “你不妨直說。
” 劉文炳含淚說道:“我朝自洪武以來,君位之尊,遠邁漢、唐與兩宋。
此為三綱中‘君為臣綱’不易之理,亦為百代必至之勢。
然而君威日隆,君臣間壅塞必生。
魏征在唐太宗前敢犯顔直谏,面折廷争,遂有貞觀之治。
這種君臣毫無壅塞之情,近世少有。
陛下雖有圖治之心,然無納谏之量,往往對臣下太嚴,十七年來大臣中因言論忤旨,遭受廷杖、貶斥、賜死之禍者屢屢。
臣工上朝,一見皇上動問,戰栗失色。
如此安能不上下壅塞?陛下以英明之主,自處于孤立之境,緻有今日天崩地訴之禍!陛下啊……” 崇祯從來沒聽到皇親中有人敢對他如此說話,很不順耳,但此時即将亡國,身死,族滅,他沒有動怒,等待他的表兄哭了幾聲之後将話說完。
劉文炳以袍袖拭淚,接着說:“李邦華與李明睿都是江西同鄉,他們原來都主張皇上遷往南京,以避賊鋒,再謀恢複。
當李自成尚在山西時,南遷實為明智之策。
然因皇上諱言南遷,李邦華遂改為送太子去南京而皇上坐鎮北京。
此是亡國下策。
李明睿在朝中資望甚淺,獨主張皇上南遷,所以重臣們不敢響應。
皇上一經言官反對,便不許再有南遷之議,遂使一盤活棋變成了死棋,遺恨千秋。
李自成才過大同,離居庸關尚遠,天津巡撫具密疏請皇上速幸天津,乘海船南下,并說他将身率一千精兵到通州迎駕。
當時如采納津撫馮元彪之議,國家必不會亡,皇上必不會身殉社稷。
朝廷上下壅塞之禍,從來沒人敢說,遂有今日!臣此刻所言,已經恨晚,無救于大局。
古人雲‘鳥之将死,其鳴也哀’。
請皇上恕臣哀鳴之罪!” 崇祯在此時已經完全頭腦清醒,長歎一聲,流着眼淚說道:“自古天子蒙塵,離開京城,艱難複國,并不少見,唐代即有兩次。
今日朕雖欲蒙塵而不可得了!天之待朕,何以如此之酷?……”說着,他忍不住放聲痛哭。
兩位年輕皇親也伏地痛哭,聲聞殿外。
幾個在乾清宮中較有頭面的太監和乾清宮的宮女頭兒魏清慧,因為國亡在即,不再遵守不許竊聽之制,此刻屏息地散立在窗外竊聽,暗暗流淚。
從西城和北城上陸續地傳來炮聲,但是炮聲無力,沒有驚起來宮中的宿鴉。
這炮是守城的人們為着欺騙宮中,從城上向城外打的空炮,以表示他們認真對敵。
哭過一陣,崇祯歎息一聲,向他們問道:“倘若不是諸臣空談誤國,朕在半月前攜宮眷前往南京,可以平安離京麼?” 劉文炳說;“倘若皇上在半月前離京,臣敢言萬無一失。
” 鞏永固也說道:“縱然皇上在五天前離京,賊兵尚在居庸關外,也會平安無事。
” 崇祯問:“五大前還來得及?” 劉文炳說:“天津衛距京師隻有二百餘裡,隻要到天津,就不愁到南京了。
” 崇祯又一次思想糊塗
如今他對于死已經不再害怕,所以反覺得心中平靜,隻是他并不甘心自盡身亡。
他在暗想着如何率領三百名經過内操訓練的年輕内臣和劉、鞏兩皇親府中的心腹家丁,突然沖出城門,或者殺開一條血路逃走,或者死于亂軍之中。
縱然死也要在青史上留下千古英烈皇帝之名,決非一般懦弱的亡國之君。
當他這樣想着時候,他的精神突然振奮,大有“視死如歸”的氣概,對于以身殉國的事,隻有無限痛心,不再有恐懼之感。
他心中恨恨地說: “是諸臣誤朕,緻有今日,朕豈是亡國之君!” 他停住腳步,仰觀天色。
大上仍有薄雲,月色不明。
他又一次想着這正是利于突圍出走的夜色,出城的心意更為堅定。
他又在丹墀上徘徊許久,猜想他等待的兩位可以率家丁護駕的皇親應該到了,于是他停止腳步,打算回寝宮準備一下,忽然看見王承恩從西側走上丹墀,他馬上問道: “三百名練過武藝的内臣到了麼?” 王承恩躬身回答:“回皇爺,三百名内臣已經點齊,都遵旨在承天門外列隊恭候。
” 崇祯沒說話,轉身向乾清宮的東暖閣走去。
當他跨進乾清宮正殿的門檻時,回頭來對吳祥說道: “命人去将朕的禦馬牽來一匹!” 吳祥問;“皇爺,今夜騎哪匹禦馬?” 崇祯略一思忖,為求吉利,回答說:“今夜騎吉良乘①!” ①吉良乘--崇祯有四匹心愛的禦馬,吉良乘是其中之一。
他到暖閣中等候片刻,忽然吳祥親自進來禀報:新樂侯劉文炳,驸馬都尉鞏永團奉诏進宮,在乾清門恭候召見。
崇祯輕聲說; “叫他們進來吧!” 在這亡國之禍已經來到眼前的時刻,崇祯原來希望午門上響過鐘聲之後,住得較近的文武臣工會趕快來到宮中,沒料到現在竟然連一個人也沒有來。
他平時就在心中痛恨“諸臣誤國”,此刻看見自己兢兢業業經營天下十七載,并無失德,到頭來竟然如此孤獨無助。
一聽吳祥禀報劉文炳和鞏永固來到,他立刻叫他們進來,同時在心中說道: “朕如今隻有這兩個可靠的人了,他們必會率家了保朕出城!” 站立在乾清宮外邊的宮女和太監們的心情頓時緊張起來。
他們都知道,皇上會不會冒死出城,就看這兩位皇親了。
吳祥親自在丹墀上高呼:“劉文炳、鞏永固速速進殿!” 劉文炳和鞏永固是最受皇上寵愛的至親,平日别的皇親極少被皇上召見,倘若有機會見到皇上,都是提心吊膽,深怕因事獲譴。
在朝中獨有他們兩位,見到皇上的機會較多,在皇帝面前并不害怕。
過去舉行内操時,崇祯因為他二人年紀輕,習過騎射,往往命他們身帶弓矢,戎裝騎馬,從東華門外向北,沿護城河外邊進北上東門向北轉,再進山左裡門,到了煤山東北的觀德殿前,然後下馬,陪皇帝觀看太監們練習騎射。
有時崇祯的興緻來了,不但自己射箭,也命他們二人射箭。
他們認為這是皇上的“殊恩”,在射箭後總要叩頭謝恩。
可是今晚不是平時。
當聽見太監傳呼他們進殿以後,他們一邊往裡走,一邊兩腿打顫,臉色灰白。
進人暖閣,在皇上面前叩了頭,等候上谕。
崇祯神色凄然,命他們平身,賜坐,然後說道: “朕平日在諸皇親中對你們二人最為器重,因限于祖宗制度,不許皇親實授官職,以杜前代外戚幹政之弊。
今日國事不同平日,所以要破除舊制,召你們進宮來,委以重任。
” 兩位年輕皇親因為從皇帝手谕中已經明白召他們進宮來所為何事,所以聽了這話後就站起來說: “請陛下明谕。
” 崇祯接着說道:“逆賊進人外城的人數,想來還不會很多。
朕打算出城‘親征’,與賊決一死戰,如荷祖宗之靈,逢兇化吉,殺出重圍,國家事尚有可為。
二卿速将家了糾合起來,今夜随朕出城巷戰如何?” 新樂侯劉文炳重新跪下,哽咽說道:“皇上!我朝祖宗制度極嚴,皇親國戚不許多蓄家奴,更不許蓄養家丁①臣與驸馬都尉兩家,連男女老弱在内,合起來不過二三百個家奴,粗明武藝的更是寥寥無幾……” ①家丁--家丁也是奴仆,但與一般奴仆不同。
這是從奴仆中挑選的青所男仆,訓練武藝,組成保護本人的武裝力量。
崇祯的心頭一涼,兩手輕輕顫抖,注視着新樂候,等他将話說完。
新樂侯繼續說道: “臣與驸馬都尉兩家,縱然挑選出四五十名年輕體壯奴仆,并未練過武藝,加上數百内臣,如何能夠保護皇上出城?縱然這數百人全是武藝高強的精兵,也因人數太少,不能保護是上在悍賊千軍萬馬中殺開一條血路,破圍出走。
這些内臣和奴仆,從未經過陣仗,見過敵人。
臣恐怕一出城門,他們必将驚慌四散,逃不及的便被殺或投降。
” 崇祯出了一身冷汗,不知不覺地将右手攥緊又松開,聽新樂侯接着說道: “臣願為陛下盡忠效命,不懼肝腦塗地,但恐陛下‘親征’失利,臣死後将成為千古罪人。
” 崇祯已經清醒,不覺長歎一聲。
他後悔自己一味想着破圍出走,把天大的困難都不去想,甚至連“皇親不許多蓄家奴”,更不許“豢養家丁”這兩條“祖制”也忘了。
他忽然明白自己這一大陣想人非非,實際就是張皇失措。
他向驸馬都尉悲聲問道: “鞏永固,你有何意見?” 鞏永固跪在地上哭着說道:“倘若皇上在半個月前離京,還不算遲。
如今外城已破,内城陷于重圍,四郊敵騎充斥,斷難走出城門一步,望陛下三思!” 崇祯隻是落淚,隻是悔恨,沒有做聲。
劉文炳接着說道:“十天以前,逆賊尚在居庸關外很遠。
天津巡撫馮元彪特遣其子恺章來京呈遞密奏,勸皇上駕幸天津,由海道前往南京。
恺章是戶部尚書馮元-的親侄兒,就在他的家中,可是馮元-不敢代遞,内閣諸輔臣不敢代遞,連四朝老臣。
都察院左都禦史李邦華也不敢代遞。
恺章于本月初三日來到北京,直到逆賊破了居庸關後才哭着離京,馳回天津。
當時……” 崇祯說:“此事,直到昨天,李邦華才對朕提到。
南幸良機一失,無可挽回!” “當時如皇上采納天津巡撫之請,借三宮與重臣離京,前往天津,何有今日!” 崇祯痛心地說:“朕臨朝十七載,日夜求治,不敢懈怠,不料亡國于君臣壅塞!” 劉文炳平時留心國事,喜與土人往來,對朝廷弊端本有許多意見,隻是身為皇上至親,謹遵祖制,不敢說一句幹預朝政的話。
如今亡國在即,不惟皇上要身殉社稷,他自己全家也都要死。
在萬分悲痛中他大膽說道: “陛下,國家将亡,臣全家也将為皇上盡節。
此是最後一次君臣相對,請容臣說出幾句直言。
隻是這話,如今說出來已經晚了。
” “你不妨直說。
” 劉文炳含淚說道:“我朝自洪武以來,君位之尊,遠邁漢、唐與兩宋。
此為三綱中‘君為臣綱’不易之理,亦為百代必至之勢。
然而君威日隆,君臣間壅塞必生。
魏征在唐太宗前敢犯顔直谏,面折廷争,遂有貞觀之治。
這種君臣毫無壅塞之情,近世少有。
陛下雖有圖治之心,然無納谏之量,往往對臣下太嚴,十七年來大臣中因言論忤旨,遭受廷杖、貶斥、賜死之禍者屢屢。
臣工上朝,一見皇上動問,戰栗失色。
如此安能不上下壅塞?陛下以英明之主,自處于孤立之境,緻有今日天崩地訴之禍!陛下啊……” 崇祯從來沒聽到皇親中有人敢對他如此說話,很不順耳,但此時即将亡國,身死,族滅,他沒有動怒,等待他的表兄哭了幾聲之後将話說完。
劉文炳以袍袖拭淚,接着說:“李邦華與李明睿都是江西同鄉,他們原來都主張皇上遷往南京,以避賊鋒,再謀恢複。
當李自成尚在山西時,南遷實為明智之策。
然因皇上諱言南遷,李邦華遂改為送太子去南京而皇上坐鎮北京。
此是亡國下策。
李明睿在朝中資望甚淺,獨主張皇上南遷,所以重臣們不敢響應。
皇上一經言官反對,便不許再有南遷之議,遂使一盤活棋變成了死棋,遺恨千秋。
李自成才過大同,離居庸關尚遠,天津巡撫具密疏請皇上速幸天津,乘海船南下,并說他将身率一千精兵到通州迎駕。
當時如采納津撫馮元彪之議,國家必不會亡,皇上必不會身殉社稷。
朝廷上下壅塞之禍,從來沒人敢說,遂有今日!臣此刻所言,已經恨晚,無救于大局。
古人雲‘鳥之将死,其鳴也哀’。
請皇上恕臣哀鳴之罪!” 崇祯在此時已經完全頭腦清醒,長歎一聲,流着眼淚說道:“自古天子蒙塵,離開京城,艱難複國,并不少見,唐代即有兩次。
今日朕雖欲蒙塵而不可得了!天之待朕,何以如此之酷?……”說着,他忍不住放聲痛哭。
兩位年輕皇親也伏地痛哭,聲聞殿外。
幾個在乾清宮中較有頭面的太監和乾清宮的宮女頭兒魏清慧,因為國亡在即,不再遵守不許竊聽之制,此刻屏息地散立在窗外竊聽,暗暗流淚。
從西城和北城上陸續地傳來炮聲,但是炮聲無力,沒有驚起來宮中的宿鴉。
這炮是守城的人們為着欺騙宮中,從城上向城外打的空炮,以表示他們認真對敵。
哭過一陣,崇祯歎息一聲,向他們問道:“倘若不是諸臣空談誤國,朕在半月前攜宮眷前往南京,可以平安離京麼?” 劉文炳說;“倘若皇上在半月前離京,臣敢言萬無一失。
” 鞏永固也說道:“縱然皇上在五天前離京,賊兵尚在居庸關外,也會平安無事。
” 崇祯問:“五大前還來得及?” 劉文炳說:“天津衛距京師隻有二百餘裡,隻要到天津,就不愁到南京了。
” 崇祯又一次思想糊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