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關燈
小
中
大
群臣宣布“親征”①的決定,還要宣布一通“親征”手诏。
于是他停止痛哭,坐在禦案前邊,在不斷傳來的鐘聲中草拟诏書。
他一邊拟稿,一邊嗚咽,不住流淚,将诏書稿子拟了撕毀,撕毀重拟,盡管他平素在文筆上較有修養,但今天的诏書在措詞上十分困難。
事實是他的亡國已在眼前,倉皇出逃,生死難料,但是他要将措詞寫得冠冕堂皇,不但不能有損于皇帝身份,而且倘若逃不出去,這诏書傳到後世也不能成為他的聲名之過,所以他幾次易稿,總難滿意。
到鐘聲停止很久,崇祯才将诏書的稿子拟好。
①親征--崇祯因為是皇帝,在他的思想中沒有“逃跑”二字,用“親征”一詞代替“逃跑”。
崇祯剛剛抛下朱筆,王承恩進來了。
他現在是皇帝身邊惟一的心腹内臣。
崇祯早就盼望他趕快進宮,現在聽見簾子響動,回頭看見是他進來,立即問道: “王承恩,賊兵已經進了外城,你可知道?” 王承恩跪下說:“啟奏皇上,奴婢聽說流賊已進外城,就趕快離開齊化門,先到正陽門,又到宣武門,觀看外城情況……” “快快照實禀奏,逆賊進外城後什麼情況?” “奴婢看見,流賊步騎兵整隊人城,分住各處,另有小隊騎兵在正陽門外的大街小巷,傳下渠賊①劉宗敏的嚴令,不許兵将騷擾百姓,命百姓各安生業。
奴婢還看見外城中滿是賊兵,大概外城七門②全開了。
皇爺,既然外城已失,人無固志,這内城萬不能守,望陛下速拿主意!” ①渠賊--“賊”的大頭領。
②外城七門--永定門、左安門、右安門、廣渠門、廣甯門、東便門、西便門。
“朝陽門會議如何?” “啟禀皇爺,奴婢差内臣分頭傳皇上口谕,召集皇親勳臣齊集朝陽門城樓議事。
大家害怕為守城捐助饷銀,都不肯奉旨前來,來到朝陽門樓的隻有新樂侯劉文炳,驸馬都尉鞏永固。
人來不齊,會議開不成,他們兩位皇親哭着回府。
” 崇祯恨恨地說:“皇親勳臣們平日受國深恩,與國家同命相連,休戚與共,今日竟然如此,實在可恨!” “皇上,不要再指望皇親勳臣,要趕快另拿主意,不可遲誤!” “剛才午門上已經嗚鐘,朕等着文武百官進宮,君臣們共同商議。
” “午門上雖然鳴鐘,然而事已至此,群臣們不會來的。
” “朕要親征,你看看朕剛才拟好的這通诏書!” 王承恩聽見皇上說出了“親征”二字,心中吃了一驚,趕快從皇上手中接過來诏書稿于,看了一遍,但見皇上在兩張黃色箋紙上用朱筆寫道: 朕以藐躬,上承祖宗之丕業,下臨億兆于萬方,十有七載于茲。
政不加修,禍亂日至。
抑聖人在下位欤?至于天怒,積怨民心,赤子淪為盜賊,良田化為榛莽;陵寝震驚,親王屠戮。
國家之禍,莫大于此。
今且圍困京師,突入外城。
宗社阽危,間不容發。
不有撻伐,何申國威!朕将親率六師出讨,留東官監國,國家重務,悉以付之。
告爾臣民,有能奮發忠勇,或助糧草器械,騾馬舟車,悉詣軍前聽用,以殲醜類。
分茅胙土之賞,決不食言! 當王承恩閱讀诏書時候,崇祯焦急地從龍椅上突然站起,在暖閣中走來走去。
片刻後向王承恩問道: “你看完了?‘親征’之計可行麼?” 王承恩顫聲說道:“陛下是千古英主,早應離京‘親征’,可惜如今已經晚了!” “晚了?!” “是的,請恕奴婢死罪,已經晚了!……” 崇祯面如土色,又一次渾身顫栗,瞪目望着王承恩停了片刻,忽然問道:“難道你要朕坐守宮中,徒死于逆賊之手?” 王承恩接着說道:“倘若在三四天前,敵人尚在居庸關外,陛下決意行此出京‘親征’之計,定可成功。
眼下逆賊二十萬大軍将北京圍得水洩不通,外城已破,隻有飛鳥可以出城。
陛下縱然是千古英主,無兵無将,如何能夠出城‘親征’?事到如今,奴婢隻好直言,請恕奴婢死罪!” 聽了王承恩的話,崇祯的頭腦開始清醒,同時也失去了一股奇妙的求生力量,渾身摹然癱軟,頹然跌坐在龍椅上,說不出一句話來。
在這剛剛恢複了理智的片刻中,他不但想着王承恩的話很有道理,同時重新想起今日午後太祖高皇帝在他的夢中“顯聖”的事。
太祖皇爺雖然囑咐他應該逃出北京,可是當他向太祖爺詢問如何逃出,連問兩次,太祖爺頗有戚容,都未回答。
他第三次哭着詢問時,太祖爺的影像在他的面前消失了,連同那高高的寶座也化成了一團煙霧,但聽見從他的頭上前方,從一團線繞飄忽的煙霧中傳出來一聲深沉的歎息…… 王承恩悲傷地說道:“皇爺,以奴婢估計,内城是守不住了。
” 崇祯點點頭,無可奈何地歎一口氣,命王承恩将剛才放回到禦案上的诏書稿子遞給他。
他把稿子撕得粉碎,投到地上,用平靜的聲調說道: “國君死社稷,義之正也,朕決不再作他想,但恨群臣中無人從死耳!” 王承恩哽咽說:“奴婢願意在地下服侍皇爺!” 崇祯定睛注視王承恩的飽含熱淚的眼睛,點點頭,禁不住傷心嗚咽。
崇祯斷定今夜或明日早晨,“賊兵”必破内城。
他為要應付亡國巨變,所以晚膳雖然用得匆忙,卻盡量吃飽,也命王承恩等大小内臣們各自飽餐一頓。
他已明白隻有自盡一條路走,決定了當敵兵進人内城時“以身殉國”。
但是在用過晚膳以後,他坐在乾清宮的暖閣休息,忽然一股求生之欲又一次出現心頭。
他口谕王承恩,火速點齊三百名經過内操訓練的太監來承天門外伺候。
王承恩猛然一驚,明白皇上的逃走之心未死。
然而一出城必被“逆賊”活捉,受盡侮辱而死,絕無生路,不如在宮中自盡。
他立刻在崇祯腳前跪下,哽咽說道: “皇爺,如今飛走路絕,斷不能走出城門。
與其以肉喂虎,不如死在宮中!” 崇祯此時已經精神崩潰,不能夠冷靜地思考問題。
聽了王承恩的谏阻,他覺得也有道理,三百名習過武藝的内臣護駕出城,實在太少了。
然而他要拼死逃走的心思并未消失,對王承恩說道: “你速去點齊三百名内臣,一律騎馬,刀劍弓箭齊備,到承天門等候,不可誤事。
去吧!” 他轉身走到禦案旁邊,來不及在龍椅上坐下,彎身提起朱筆,宇體潦草地在一張黃紙上寫出來一道手诏: 谕新樂侯劉文炳。
驸馬都尉鞏永固,速帶家丁前來護駕。
此谕! 寫畢,命乾清宮掌事太監吳祥立即差一名長随,火速騎馬将手诏送往新樂候府,随即他頹然坐下,恨恨地自言自語地說了一句: “朕志決矣!” 恰在這時,魏清慧前來給皇帝送茶。
像送茶這樣的事,本來不必她親自前來,但是為要時刻知道皇上的動靜,她決定親自送茶。
差不多一個時辰了,她沒有離開過乾清宮的外間和窗外附近。
剛才聽見皇上命王承恩連點齊三百内臣護駕,準備逃出北京。
雖然王承恩跪下谏阻,但皇上并未回心轉意。
她明白皇上的心思已亂,故有此糊塗決定,一出城門必被流賊活捉,或者頃刻被殺。
皇上秉性脾氣她最清楚,一旦堅執己見,就會一頭碰到南牆上,無人能勸他回頭。
她趕快奔往乾清宮的後角門,打算去坤甯宮啟奏皇後,請皇後來勸阻皇爺。
但是在後角門停了一下,忽覺不妥。
她想,如果此刻就啟奏皇後,必會使皇後和宮眷們認為國家已亡,後宮局面大亂,合宮痛哭,紛紛自盡。
于是她稍微冷靜下來,決定托故為皇上送茶,再到皇上面前一趟,見機行事。
當魏清慧端着茶盤進人暖閣時,聽了崇祯那一句“朕志決矣!”的自言自語,猛一震驚,茶盤一晃,蓋碗中的熱茶幾乎濺出。
她小心地将茶碗放在禦案上,躬身說道: “皇爺,請吃茶!” 她原希望崇祯會看她一眼,或者對她說一句什麼話,她好猜測出皇上此刻的一點心思。
但是皇上既沒有說話,也沒有看她一眼,好像根本沒有注意到她的進來。
她偷看皇上一眼,見皇上雙眉深鎖,眼睛呆呆地望着燭光,分明心中很亂。
她不敢在皇上的身邊停留,蹑手蹑腳地退出暖閣,退出正殿,在東暖閣的窗外邊站立,繼續偷聽窗内動靜。
這時她已經知道有一個長随太監騎馬去傳旨召新樂侯劉文炳和驸馬都尉鞏永團即刻進宮。
她明白,他們都是皇上的至親,最受皇上寵信,隻是限于祖宗家法,為杜絕前代外戚幹政之弊,沒有讓他們在朝中擔任官職,但是他們的地位,他們在皇上心中的分量,與王承恩完全不同。
她不知道皇上叫這兩位皇親進宮來為了何事,但是在心中默默地說: “蒼天!千萬叫他們勸皇上拿定主意,不要出城!” 崇祯此時還在考慮着如何打開城門,沖殺出去,或許可以成功。
隻要能逃出去,就不會亡國。
但是他也想到,自己戰死的可能十有八九,他必須另外想辦法使太子能夠不死,交親信内臣保護,暫時藏在民間,以後逃出北京,輾轉逃往南京,恢複大明江山。
可是命誰來保護太子呢?他至今不知道王德化和曹化淳已經變心,在心慌意亂中,認為隻有他們可以托此大事:一則他們深受皇恩,應該在此時感恩圖報,二則他們在京城多年來倚仗皇家勢力,樹植黨羽,盤根錯節,要隐藏太子并不困難,尤其是曹化淳任東廠提督多年,在他的手下,三教九流中什麼樣的人都有,隻要他的良心未泯,保護太子出京必有辦法可想。
想了一陣之後,他吩咐: “你速差内臣,去城上傳旨,叫王德化和曹化淳火速進宮!” 下了這道口谕以後,他走出乾清宮,在丹墀上徘徊很久,等候表兄劉文炳和妹夫鞏永固帶着
于是他停止痛哭,坐在禦案前邊,在不斷傳來的鐘聲中草拟诏書。
他一邊拟稿,一邊嗚咽,不住流淚,将诏書稿子拟了撕毀,撕毀重拟,盡管他平素在文筆上較有修養,但今天的诏書在措詞上十分困難。
事實是他的亡國已在眼前,倉皇出逃,生死難料,但是他要将措詞寫得冠冕堂皇,不但不能有損于皇帝身份,而且倘若逃不出去,這诏書傳到後世也不能成為他的聲名之過,所以他幾次易稿,總難滿意。
到鐘聲停止很久,崇祯才将诏書的稿子拟好。
①親征--崇祯因為是皇帝,在他的思想中沒有“逃跑”二字,用“親征”一詞代替“逃跑”。
崇祯剛剛抛下朱筆,王承恩進來了。
他現在是皇帝身邊惟一的心腹内臣。
崇祯早就盼望他趕快進宮,現在聽見簾子響動,回頭看見是他進來,立即問道: “王承恩,賊兵已經進了外城,你可知道?” 王承恩跪下說:“啟奏皇上,奴婢聽說流賊已進外城,就趕快離開齊化門,先到正陽門,又到宣武門,觀看外城情況……” “快快照實禀奏,逆賊進外城後什麼情況?” “奴婢看見,流賊步騎兵整隊人城,分住各處,另有小隊騎兵在正陽門外的大街小巷,傳下渠賊①劉宗敏的嚴令,不許兵将騷擾百姓,命百姓各安生業。
奴婢還看見外城中滿是賊兵,大概外城七門②全開了。
皇爺,既然外城已失,人無固志,這内城萬不能守,望陛下速拿主意!” ①渠賊--“賊”的大頭領。
②外城七門--永定門、左安門、右安門、廣渠門、廣甯門、東便門、西便門。
“朝陽門會議如何?” “啟禀皇爺,奴婢差内臣分頭傳皇上口谕,召集皇親勳臣齊集朝陽門城樓議事。
大家害怕為守城捐助饷銀,都不肯奉旨前來,來到朝陽門樓的隻有新樂侯劉文炳,驸馬都尉鞏永固。
人來不齊,會議開不成,他們兩位皇親哭着回府。
” 崇祯恨恨地說:“皇親勳臣們平日受國深恩,與國家同命相連,休戚與共,今日竟然如此,實在可恨!” “皇上,不要再指望皇親勳臣,要趕快另拿主意,不可遲誤!” “剛才午門上已經嗚鐘,朕等着文武百官進宮,君臣們共同商議。
” “午門上雖然鳴鐘,然而事已至此,群臣們不會來的。
” “朕要親征,你看看朕剛才拟好的這通诏書!” 王承恩聽見皇上說出了“親征”二字,心中吃了一驚,趕快從皇上手中接過來诏書稿于,看了一遍,但見皇上在兩張黃色箋紙上用朱筆寫道: 朕以藐躬,上承祖宗之丕業,下臨億兆于萬方,十有七載于茲。
政不加修,禍亂日至。
抑聖人在下位欤?至于天怒,積怨民心,赤子淪為盜賊,良田化為榛莽;陵寝震驚,親王屠戮。
國家之禍,莫大于此。
今且圍困京師,突入外城。
宗社阽危,間不容發。
不有撻伐,何申國威!朕将親率六師出讨,留東官監國,國家重務,悉以付之。
告爾臣民,有能奮發忠勇,或助糧草器械,騾馬舟車,悉詣軍前聽用,以殲醜類。
分茅胙土之賞,決不食言! 當王承恩閱讀诏書時候,崇祯焦急地從龍椅上突然站起,在暖閣中走來走去。
片刻後向王承恩問道: “你看完了?‘親征’之計可行麼?” 王承恩顫聲說道:“陛下是千古英主,早應離京‘親征’,可惜如今已經晚了!” “晚了?!” “是的,請恕奴婢死罪,已經晚了!……” 崇祯面如土色,又一次渾身顫栗,瞪目望着王承恩停了片刻,忽然問道:“難道你要朕坐守宮中,徒死于逆賊之手?” 王承恩接着說道:“倘若在三四天前,敵人尚在居庸關外,陛下決意行此出京‘親征’之計,定可成功。
眼下逆賊二十萬大軍将北京圍得水洩不通,外城已破,隻有飛鳥可以出城。
陛下縱然是千古英主,無兵無将,如何能夠出城‘親征’?事到如今,奴婢隻好直言,請恕奴婢死罪!” 聽了王承恩的話,崇祯的頭腦開始清醒,同時也失去了一股奇妙的求生力量,渾身摹然癱軟,頹然跌坐在龍椅上,說不出一句話來。
在這剛剛恢複了理智的片刻中,他不但想着王承恩的話很有道理,同時重新想起今日午後太祖高皇帝在他的夢中“顯聖”的事。
太祖皇爺雖然囑咐他應該逃出北京,可是當他向太祖爺詢問如何逃出,連問兩次,太祖爺頗有戚容,都未回答。
他第三次哭着詢問時,太祖爺的影像在他的面前消失了,連同那高高的寶座也化成了一團煙霧,但聽見從他的頭上前方,從一團線繞飄忽的煙霧中傳出來一聲深沉的歎息…… 王承恩悲傷地說道:“皇爺,以奴婢估計,内城是守不住了。
” 崇祯點點頭,無可奈何地歎一口氣,命王承恩将剛才放回到禦案上的诏書稿子遞給他。
他把稿子撕得粉碎,投到地上,用平靜的聲調說道: “國君死社稷,義之正也,朕決不再作他想,但恨群臣中無人從死耳!” 王承恩哽咽說:“奴婢願意在地下服侍皇爺!” 崇祯定睛注視王承恩的飽含熱淚的眼睛,點點頭,禁不住傷心嗚咽。
崇祯斷定今夜或明日早晨,“賊兵”必破内城。
他為要應付亡國巨變,所以晚膳雖然用得匆忙,卻盡量吃飽,也命王承恩等大小内臣們各自飽餐一頓。
他已明白隻有自盡一條路走,決定了當敵兵進人内城時“以身殉國”。
但是在用過晚膳以後,他坐在乾清宮的暖閣休息,忽然一股求生之欲又一次出現心頭。
他口谕王承恩,火速點齊三百名經過内操訓練的太監來承天門外伺候。
王承恩猛然一驚,明白皇上的逃走之心未死。
然而一出城必被“逆賊”活捉,受盡侮辱而死,絕無生路,不如在宮中自盡。
他立刻在崇祯腳前跪下,哽咽說道: “皇爺,如今飛走路絕,斷不能走出城門。
與其以肉喂虎,不如死在宮中!” 崇祯此時已經精神崩潰,不能夠冷靜地思考問題。
聽了王承恩的谏阻,他覺得也有道理,三百名習過武藝的内臣護駕出城,實在太少了。
然而他要拼死逃走的心思并未消失,對王承恩說道: “你速去點齊三百名内臣,一律騎馬,刀劍弓箭齊備,到承天門等候,不可誤事。
去吧!” 他轉身走到禦案旁邊,來不及在龍椅上坐下,彎身提起朱筆,宇體潦草地在一張黃紙上寫出來一道手诏: 谕新樂侯劉文炳。
驸馬都尉鞏永固,速帶家丁前來護駕。
此谕! 寫畢,命乾清宮掌事太監吳祥立即差一名長随,火速騎馬将手诏送往新樂候府,随即他頹然坐下,恨恨地自言自語地說了一句: “朕志決矣!” 恰在這時,魏清慧前來給皇帝送茶。
像送茶這樣的事,本來不必她親自前來,但是為要時刻知道皇上的動靜,她決定親自送茶。
差不多一個時辰了,她沒有離開過乾清宮的外間和窗外附近。
剛才聽見皇上命王承恩連點齊三百内臣護駕,準備逃出北京。
雖然王承恩跪下谏阻,但皇上并未回心轉意。
她明白皇上的心思已亂,故有此糊塗決定,一出城門必被流賊活捉,或者頃刻被殺。
皇上秉性脾氣她最清楚,一旦堅執己見,就會一頭碰到南牆上,無人能勸他回頭。
她趕快奔往乾清宮的後角門,打算去坤甯宮啟奏皇後,請皇後來勸阻皇爺。
但是在後角門停了一下,忽覺不妥。
她想,如果此刻就啟奏皇後,必會使皇後和宮眷們認為國家已亡,後宮局面大亂,合宮痛哭,紛紛自盡。
于是她稍微冷靜下來,決定托故為皇上送茶,再到皇上面前一趟,見機行事。
當魏清慧端着茶盤進人暖閣時,聽了崇祯那一句“朕志決矣!”的自言自語,猛一震驚,茶盤一晃,蓋碗中的熱茶幾乎濺出。
她小心地将茶碗放在禦案上,躬身說道: “皇爺,請吃茶!” 她原希望崇祯會看她一眼,或者對她說一句什麼話,她好猜測出皇上此刻的一點心思。
但是皇上既沒有說話,也沒有看她一眼,好像根本沒有注意到她的進來。
她偷看皇上一眼,見皇上雙眉深鎖,眼睛呆呆地望着燭光,分明心中很亂。
她不敢在皇上的身邊停留,蹑手蹑腳地退出暖閣,退出正殿,在東暖閣的窗外邊站立,繼續偷聽窗内動靜。
這時她已經知道有一個長随太監騎馬去傳旨召新樂侯劉文炳和驸馬都尉鞏永團即刻進宮。
她明白,他們都是皇上的至親,最受皇上寵信,隻是限于祖宗家法,為杜絕前代外戚幹政之弊,沒有讓他們在朝中擔任官職,但是他們的地位,他們在皇上心中的分量,與王承恩完全不同。
她不知道皇上叫這兩位皇親進宮來為了何事,但是在心中默默地說: “蒼天!千萬叫他們勸皇上拿定主意,不要出城!” 崇祯此時還在考慮着如何打開城門,沖殺出去,或許可以成功。
隻要能逃出去,就不會亡國。
但是他也想到,自己戰死的可能十有八九,他必須另外想辦法使太子能夠不死,交親信内臣保護,暫時藏在民間,以後逃出北京,輾轉逃往南京,恢複大明江山。
可是命誰來保護太子呢?他至今不知道王德化和曹化淳已經變心,在心慌意亂中,認為隻有他們可以托此大事:一則他們深受皇恩,應該在此時感恩圖報,二則他們在京城多年來倚仗皇家勢力,樹植黨羽,盤根錯節,要隐藏太子并不困難,尤其是曹化淳任東廠提督多年,在他的手下,三教九流中什麼樣的人都有,隻要他的良心未泯,保護太子出京必有辦法可想。
想了一陣之後,他吩咐: “你速差内臣,去城上傳旨,叫王德化和曹化淳火速進宮!” 下了這道口谕以後,他走出乾清宮,在丹墀上徘徊很久,等候表兄劉文炳和妹夫鞏永固帶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