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關燈
小
中
大
宋獻策欠身說道:“幾天來臣與副軍師雖在征途之上,然因破北京已經是指顧間事,所以臣等在馬上或宿營時議論數次,命軍師府官員們拟稿備用。
今日又稍加厘定,繕寫數份,并非倉促寫就。
” 李自成轉向牛金星問道:“軍師們拟的人城節略,你以為如何?” 牛金星欠身回答:“臣吞居宰相之職,但對聖駕如何人城,一應諸事,尚未考慮如此周詳。
兩位軍師所拟節略,臣十分同意。
然有一事,還請陛下與兩位軍師斟酌。
” “何事?” “節略中拟定兩次清宮,此議甚善。
城破之後,李過将軍率領一千将士迅速進人紫禁城内,占領四門,一則要搜查崇祯生死下落及太子、二王,二則要肅清太監中有無暗藏兵器之人,以防不測。
然後吳汝義率領禦營将士清宮,按冊清點紫禁城中未曾逃散的宮女、太監,封存宮中庫藏,派兵日夜巡邏,禁止宮女與太監盜竊各宮中金銀寶物,以備幾天内清查登記。
雙喜将軍率五百将士扈駕人城,以後專駐守武英殿周圍,也受吳汝義節制。
兩位軍師如此安排,十分合理。
隻是吳汝義将軍的職銜,似與他的責權有所不符。
” 宋獻策說道:“丞相所慮極是。
我朝團官制草創,頗為疏略。
以前陛下稱大元帥及新順王時,吳汝義稱中軍制将軍。
去秋在西安建國,暫以秦王府為大順皇宮,吳汝義統管宮禁之事,改稱中軍權将軍,已覺不妥。
今至北京,紫禁城内一切軍政要務,頭緒紛繁,都歸吳汝義掌管,确應另定官職,便于施展才能。
但臣等對曆代職官志未曾考究,請陛下酌為欽定名稱。
” 李自成向牛金星問道:“啟東,用何官名最好?” 牛金星撚須低頭想了片刻,擡頭回答說:“陛下,上古之世,設有宮正一官,專管宮内之事,見于《周禮》①。
秦漢以來,并無掌宮中庶事的專職官員,内廷與外延的政務交錯,界限不明。
到了明代,内廷事務完全由太監職掌,設置了嚴密的内官官制。
内臣分為十二監,二十四衙門,以司禮監掌印太監地位最尊,俗稱内相。
除内廷十一二監之外,還有東廠與西廠派出的監軍太監,萬曆時還有派到各地征收礦稅的太監。
陛下鑒于明代太監之弊,所以不再信用太監。
目前吳汝義秉承皇上意旨總管行在宮内軍政百務,此系我朝新創,可否暫稱為宮内大臣,以待日後回長安再為确定?” ①《周禮》--一部詳細記載西周官制的古書,又稱《周官》,相傳為周公姬旦所作。
但後人考證,疑為戰國末期人所作,托名周公。
李自成點頭同意,又問:“清宮的事,你還有什麼建議?” “臣請皇上命副軍師李岩也帶軍師府若幹官員和兵了同吳汝義一起清宮。
” “為着何事?” “清宮時有一件事必須副軍師去為好。
天啟張皇後因不附和客魏奸黨,深受國人敬重。
她原籍杞縣,與林泉是小同鄉。
她曾經身為國母,按道理她會自盡殉國。
但是倉皇之際,也許自盡未成。
清宮時林泉即到慈慶宮去,看張皇後是否已死。
如她尚未自盡,可對她宣布大順皇帝口谕,我朝将對她厚養終身。
如她必欲自盡殉國,可派人護送她回到張皇親府中,從容自盡。
不管張皇後是否已死,将士們都不許到慈慶宮中滋擾。
陛下,可以如此辦麼?” “好,好,就照你的建議去辦。
” 時間已經過了四更。
因為準備進城的事情很多,大家今夜别想睡覺了。
禦前會議趕快結束,劉宗敏立刻回到東征提營首總将軍府的臨時駐地,飛馬傳令各營主将,準備開進内城。
各營從什麼城門進城,在城内駐紮何處,都是軍師府在事前遵旨拟好的計劃,已經由劉宗敏以軍令傳知各營主将,今夜隻是重申前令,同時嚴令人馬進城後對居民務要秋毫勿犯。
牛金星要趕快回到丞相府臨時駐地,召集六政府與文谕院大臣會議,部署明早如何進城和如何在巳時前趕到德勝門迎接聖駕。
宋獻策和李岩最後離開行宮。
他們離開禦前後,在臨時朝房中等候。
李自成将吳汝義和李雙喜叫到面前,用杏黃紙寫了兩道手敕,一道是欽命吳汝義為“宮内大臣”,一道是欽命李雙喜為協理宮内大臣兼禦前侍衛将軍。
然後宋獻策和李岩帶着吳汝義和李雙喜馳回軍師府駐地,又傳知李過前來,一同研究明日如何扈駕、警跸和如何清宮諸事。
對李過和吳汝義而言,特别要緊的一件大事是要找到崇祯,弄清他的死活。
李自成雖然連日來鞍馬勞累,今夜又幾乎整夜未眠,但因為破城即在眼前,他一點兒睡意也沒有了。
行宮禦廚為他準備了夜宵點心,他随便吃了一點,便在親兵的護衛下登上了花園中的假山,向東方看了一陣,看到紫禁城方面并沒有冒出火光,他的心中産生了一串問題,默默問道: “崇祯此刻在做什麼?自盡了麼?心腹太監幫助他在民間藏起來了麼?他的衆多宮眷今夜如何?……”
今日又稍加厘定,繕寫數份,并非倉促寫就。
” 李自成轉向牛金星問道:“軍師們拟的人城節略,你以為如何?” 牛金星欠身回答:“臣吞居宰相之職,但對聖駕如何人城,一應諸事,尚未考慮如此周詳。
兩位軍師所拟節略,臣十分同意。
然有一事,還請陛下與兩位軍師斟酌。
” “何事?” “節略中拟定兩次清宮,此議甚善。
城破之後,李過将軍率領一千将士迅速進人紫禁城内,占領四門,一則要搜查崇祯生死下落及太子、二王,二則要肅清太監中有無暗藏兵器之人,以防不測。
然後吳汝義率領禦營将士清宮,按冊清點紫禁城中未曾逃散的宮女、太監,封存宮中庫藏,派兵日夜巡邏,禁止宮女與太監盜竊各宮中金銀寶物,以備幾天内清查登記。
雙喜将軍率五百将士扈駕人城,以後專駐守武英殿周圍,也受吳汝義節制。
兩位軍師如此安排,十分合理。
隻是吳汝義将軍的職銜,似與他的責權有所不符。
” 宋獻策說道:“丞相所慮極是。
我朝團官制草創,頗為疏略。
以前陛下稱大元帥及新順王時,吳汝義稱中軍制将軍。
去秋在西安建國,暫以秦王府為大順皇宮,吳汝義統管宮禁之事,改稱中軍權将軍,已覺不妥。
今至北京,紫禁城内一切軍政要務,頭緒紛繁,都歸吳汝義掌管,确應另定官職,便于施展才能。
但臣等對曆代職官志未曾考究,請陛下酌為欽定名稱。
” 李自成向牛金星問道:“啟東,用何官名最好?” 牛金星撚須低頭想了片刻,擡頭回答說:“陛下,上古之世,設有宮正一官,專管宮内之事,見于《周禮》①。
秦漢以來,并無掌宮中庶事的專職官員,内廷與外延的政務交錯,界限不明。
到了明代,内廷事務完全由太監職掌,設置了嚴密的内官官制。
内臣分為十二監,二十四衙門,以司禮監掌印太監地位最尊,俗稱内相。
除内廷十一二監之外,還有東廠與西廠派出的監軍太監,萬曆時還有派到各地征收礦稅的太監。
陛下鑒于明代太監之弊,所以不再信用太監。
目前吳汝義秉承皇上意旨總管行在宮内軍政百務,此系我朝新創,可否暫稱為宮内大臣,以待日後回長安再為确定?” ①《周禮》--一部詳細記載西周官制的古書,又稱《周官》,相傳為周公姬旦所作。
但後人考證,疑為戰國末期人所作,托名周公。
李自成點頭同意,又問:“清宮的事,你還有什麼建議?” “臣請皇上命副軍師李岩也帶軍師府若幹官員和兵了同吳汝義一起清宮。
” “為着何事?” “清宮時有一件事必須副軍師去為好。
天啟張皇後因不附和客魏奸黨,深受國人敬重。
她原籍杞縣,與林泉是小同鄉。
她曾經身為國母,按道理她會自盡殉國。
但是倉皇之際,也許自盡未成。
清宮時林泉即到慈慶宮去,看張皇後是否已死。
如她尚未自盡,可對她宣布大順皇帝口谕,我朝将對她厚養終身。
如她必欲自盡殉國,可派人護送她回到張皇親府中,從容自盡。
不管張皇後是否已死,将士們都不許到慈慶宮中滋擾。
陛下,可以如此辦麼?” “好,好,就照你的建議去辦。
” 時間已經過了四更。
因為準備進城的事情很多,大家今夜别想睡覺了。
禦前會議趕快結束,劉宗敏立刻回到東征提營首總将軍府的臨時駐地,飛馬傳令各營主将,準備開進内城。
各營從什麼城門進城,在城内駐紮何處,都是軍師府在事前遵旨拟好的計劃,已經由劉宗敏以軍令傳知各營主将,今夜隻是重申前令,同時嚴令人馬進城後對居民務要秋毫勿犯。
牛金星要趕快回到丞相府臨時駐地,召集六政府與文谕院大臣會議,部署明早如何進城和如何在巳時前趕到德勝門迎接聖駕。
宋獻策和李岩最後離開行宮。
他們離開禦前後,在臨時朝房中等候。
李自成将吳汝義和李雙喜叫到面前,用杏黃紙寫了兩道手敕,一道是欽命吳汝義為“宮内大臣”,一道是欽命李雙喜為協理宮内大臣兼禦前侍衛将軍。
然後宋獻策和李岩帶着吳汝義和李雙喜馳回軍師府駐地,又傳知李過前來,一同研究明日如何扈駕、警跸和如何清宮諸事。
對李過和吳汝義而言,特别要緊的一件大事是要找到崇祯,弄清他的死活。
李自成雖然連日來鞍馬勞累,今夜又幾乎整夜未眠,但因為破城即在眼前,他一點兒睡意也沒有了。
行宮禦廚為他準備了夜宵點心,他随便吃了一點,便在親兵的護衛下登上了花園中的假山,向東方看了一陣,看到紫禁城方面并沒有冒出火光,他的心中産生了一串問題,默默問道: “崇祯此刻在做什麼?自盡了麼?心腹太監幫助他在民間藏起來了麼?他的衆多宮眷今夜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