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關燈
小
中
大
顴、骨棱棱的方臉上綻開了一絲嘲諷的微笑,說道:
“這宋矮子!不讓皇上就近從阜成門進城,偏要繞道德勝門進城!對陰陽八卦咱不懂,聽他的意見吧。
皇上進了紫禁城以後住在什麼地方?” “兩位軍師說,武英殿在紫禁城中的兌方,建議孤居住在武英殿,孤已經同意了。
” “啊,也是,‘十八孩兒兌上坐’嘛!這建議也很重要,皇上當然同意。
他們别的還有什麼重要建議?” “他們還有三條建議。
” “哪三條?” “破了北京以後的兩件事,本來在西安出兵時已經商定了,三軍将士聽說後無不鼓舞。
當時文武大臣中隻有獻策。
林果,還有玉峰,獨持異議。
他們先是不同意馬上向北京進兵,建議先經營中原、秦、晉和山東各處,兩年後再派出大軍東征幽燕。
他們受到了孤的責備,才不敢堅持暫緩東征之議。
當時在禦前會議上商定了進北京的三件大事:一是進北京就籌備登極大典;二是逮捕明朝的勳戚大臣,拷掠追贓,以濟國用;三是體念将士們多年辛苦,決定駐軍城内,休息半月,軍民同樂。
估計在半月之内,登極大典就能舉行。
在西安時,獻策和林泉因谏阻東征受了孤的責備,對破北京後休軍城内和拷掠追贓兩件都無二話,但是他們的心中并不贊同。
今晚由林泉建議,獻策贊同,一唱一和勸孤改變原議。
他們建議:第一,将大軍駐紮城外,隻派少數人馬人城,維護城内治安,彈壓不軌;第二,暫緩追贓,效法漢劉邦人鹹陽後對父老的‘約法三章’;第三,向北京貧民開倉放赈。
” 劉宗敏笑着說道:“他們的建議也是出于忠心,隻是太書生氣啦。
啟東,你說是麼?” 牛金星雖然心中同意宋獻策和李岩的建議,但是他深知李自成所依賴的是以劉宗敏為首的陝西武将,而急于東征幽燕以及破北京後休兵城内和逮捕明朝的勳威大臣拷掠追贓,都是陝西武将們的主張。
他立志做一位開國的太平宰相,所以他不願在這兩個問題上說出來他自己的主張。
他看劉宗敏和皇上都在望着他,等待他的回答,他隻好說道: “我皇上應天順人,由西安出師東征,一路勢如破竹,昨日聖駕到達北京城下,明日一早就進入北京内城,滅亡明朝。
如此武功,實為千古所少有。
進人北京之後,趕快舉行登極大典,以慰大下百姓之望,這是許多大事中最大的一件事。
我大順滿朝文武,鹹同此心。
至于其他諸事,如大軍是否應該暫駐北京城内休息,是否應該進北京就将明朝勳戚大臣逮捕追贓,非我大順朝眼下立國的根本大計。
凡事有經有權,獻策與林泉所奏,也許是狙于劉邦人鹹陽後與父老‘約法三章’故事,知經而不知權。
遇此等時候,陛下既要容臣工們各抒己見,也要斷自宸衷。
俗話說:家有千百口,主事在一人。
帝王為一國之主,在八卦為乾。
國家大事,衆說不一,斷自宸衷,稱為乾斷,自古英明之主,莫不如此。
” 劉宗敏頓時忘了是在皇上面前,不覺哈哈大笑,說道: “你說得真好,不怪是大順朝開國宰相!” 一個宣诏官進來,票報說正副軍師在宮門求見皇爺。
李自成正在高興,說道: “快傳他們進來!” 不過片刻,宋獻策和李岩畢恭畢敬地躬身進來,在李自成的面前行了叩頭禮。
李自成命他們坐下以後,随即十分高興地問道: “破了外城以後,守内城的太監和軍民,跟着就人心瓦解,已經傳出話來,明日五更打開城門迎降。
這好消息你們都知道麼?” 宋獻策欠身答道:“臣等知道,也在臣等意料之中,此所謂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 李自成又稱贊說:“你曾說,倘若十八日有微雨,十九日黎明準定破城。
果如所蔔,真是卦理通神!明日孤如何進城,你們都商議好了麼?” 獻策回答:“臣等原料定十九日黎明會破内城,所以已拟定了皇上人城節略①,命軍師府中司繕吏員謄抄數份,如今帶來行宮。
不知所拟是否妥當,請林泉取出,在禦前恭讀,請旨定奪。
” ①節略--一種文件的名稱,對事情的簡明扼要叙述。
李岩從袖中取出一個簡便的紅绫文書匣,打開文書匣,取出四份用恭楷繕寫的紅紙文件,題目是《聖駕入城節略》。
他先将一份捧呈禦案,再将一份給劉宗敏,一份給牛金星,自己留下一份,然後對皇上恭讀節略。
李自成看着節略,同時聽李岩讀了一遍,面含微笑,頻頻點頭,對兩位軍師說: “你們在節略中詳細寫了如何從釣魚台行宮啟駕,一部分禦營将士如何從阜成門先進城去,占領皇城諸門,包圍皇城,一部分文武大臣與部分禦營将士如何扈駕,沿路如何警跸,先進城的文武百官如何由汝侯與丞相率領,在德勝門内接駕,然後聖駕如何進人皇城、紫禁城,進人武英殿駐跸,一一寫得清楚。
倉促之間,難得你們計議得這麼周到!”
皇上進了紫禁城以後住在什麼地方?” “兩位軍師說,武英殿在紫禁城中的兌方,建議孤居住在武英殿,孤已經同意了。
” “啊,也是,‘十八孩兒兌上坐’嘛!這建議也很重要,皇上當然同意。
他們别的還有什麼重要建議?” “他們還有三條建議。
” “哪三條?” “破了北京以後的兩件事,本來在西安出兵時已經商定了,三軍将士聽說後無不鼓舞。
當時文武大臣中隻有獻策。
林果,還有玉峰,獨持異議。
他們先是不同意馬上向北京進兵,建議先經營中原、秦、晉和山東各處,兩年後再派出大軍東征幽燕。
他們受到了孤的責備,才不敢堅持暫緩東征之議。
當時在禦前會議上商定了進北京的三件大事:一是進北京就籌備登極大典;二是逮捕明朝的勳戚大臣,拷掠追贓,以濟國用;三是體念将士們多年辛苦,決定駐軍城内,休息半月,軍民同樂。
估計在半月之内,登極大典就能舉行。
在西安時,獻策和林泉因谏阻東征受了孤的責備,對破北京後休軍城内和拷掠追贓兩件都無二話,但是他們的心中并不贊同。
今晚由林泉建議,獻策贊同,一唱一和勸孤改變原議。
他們建議:第一,将大軍駐紮城外,隻派少數人馬人城,維護城内治安,彈壓不軌;第二,暫緩追贓,效法漢劉邦人鹹陽後對父老的‘約法三章’;第三,向北京貧民開倉放赈。
” 劉宗敏笑着說道:“他們的建議也是出于忠心,隻是太書生氣啦。
啟東,你說是麼?” 牛金星雖然心中同意宋獻策和李岩的建議,但是他深知李自成所依賴的是以劉宗敏為首的陝西武将,而急于東征幽燕以及破北京後休兵城内和逮捕明朝的勳威大臣拷掠追贓,都是陝西武将們的主張。
他立志做一位開國的太平宰相,所以他不願在這兩個問題上說出來他自己的主張。
他看劉宗敏和皇上都在望着他,等待他的回答,他隻好說道: “我皇上應天順人,由西安出師東征,一路勢如破竹,昨日聖駕到達北京城下,明日一早就進入北京内城,滅亡明朝。
如此武功,實為千古所少有。
進人北京之後,趕快舉行登極大典,以慰大下百姓之望,這是許多大事中最大的一件事。
我大順滿朝文武,鹹同此心。
至于其他諸事,如大軍是否應該暫駐北京城内休息,是否應該進北京就将明朝勳戚大臣逮捕追贓,非我大順朝眼下立國的根本大計。
凡事有經有權,獻策與林泉所奏,也許是狙于劉邦人鹹陽後與父老‘約法三章’故事,知經而不知權。
遇此等時候,陛下既要容臣工們各抒己見,也要斷自宸衷。
俗話說:家有千百口,主事在一人。
帝王為一國之主,在八卦為乾。
國家大事,衆說不一,斷自宸衷,稱為乾斷,自古英明之主,莫不如此。
” 劉宗敏頓時忘了是在皇上面前,不覺哈哈大笑,說道: “你說得真好,不怪是大順朝開國宰相!” 一個宣诏官進來,票報說正副軍師在宮門求見皇爺。
李自成正在高興,說道: “快傳他們進來!” 不過片刻,宋獻策和李岩畢恭畢敬地躬身進來,在李自成的面前行了叩頭禮。
李自成命他們坐下以後,随即十分高興地問道: “破了外城以後,守内城的太監和軍民,跟着就人心瓦解,已經傳出話來,明日五更打開城門迎降。
這好消息你們都知道麼?” 宋獻策欠身答道:“臣等知道,也在臣等意料之中,此所謂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 李自成又稱贊說:“你曾說,倘若十八日有微雨,十九日黎明準定破城。
果如所蔔,真是卦理通神!明日孤如何進城,你們都商議好了麼?” 獻策回答:“臣等原料定十九日黎明會破内城,所以已拟定了皇上人城節略①,命軍師府中司繕吏員謄抄數份,如今帶來行宮。
不知所拟是否妥當,請林泉取出,在禦前恭讀,請旨定奪。
” ①節略--一種文件的名稱,對事情的簡明扼要叙述。
李岩從袖中取出一個簡便的紅绫文書匣,打開文書匣,取出四份用恭楷繕寫的紅紙文件,題目是《聖駕入城節略》。
他先将一份捧呈禦案,再将一份給劉宗敏,一份給牛金星,自己留下一份,然後對皇上恭讀節略。
李自成看着節略,同時聽李岩讀了一遍,面含微笑,頻頻點頭,對兩位軍師說: “你們在節略中詳細寫了如何從釣魚台行宮啟駕,一部分禦營将士如何從阜成門先進城去,占領皇城諸門,包圍皇城,一部分文武大臣與部分禦營将士如何扈駕,沿路如何警跸,先進城的文武百官如何由汝侯與丞相率領,在德勝門内接駕,然後聖駕如何進人皇城、紫禁城,進人武英殿駐跸,一一寫得清楚。
倉促之間,難得你們計議得這麼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