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關燈
小
中
大
陛下www.tianyashuku.coM為堯舜之主,功業将遠邁漢祖唐宗。
陛下應記得漢高祖初克鹹陽,聽了樊啥與張良的進言,随即從鹹陽退出,還軍霸上,與父老‘約法三章’①,就是約定了三件大事:殺人者死罪,犯傷人罪與盜竊罪的,都要依法治罪。
除這三條之外,秦朝的一切舊法全部廢除。
所以沛公在關中深受百姓愛戴,正如《史記》上說,‘秦民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獻飨軍士。
’明日陛下進北京,當然與漢高祖人鹹陽不可同日而語。
當時劉邦不但尚未稱帝,也未稱漢王,名義僅是沛公。
今日陛下已經是大順皇帝,駕臨北京,當然應駐晔于紫禁城内。
但大軍數萬人都駐紮北京城内,軍民混雜,臣竊以為非計。
至于将明朝的勳威大臣一齊逮捕,拷掠追贓,臣請緩行。
首先在北京行寬仁之政,以收攬天下人心。
俟大局安定之後,擇勳戚大臣中罪惡昭著、萬民痛恨的,懲治幾個,其餘降順的一概不究。
如此行事,不惟使北京安堵如常,而且使各地觀望者望風歸順,也使敵對者無機可乘。
” ①約法三章--從前習慣上所說的“約法三章”,大概是句讀錯誤,使“約法”二字連讀,成為一個同兒但“約法”是現代術語,不應出自古人口中。
《史記》原句應讀做:“與父老約,法三章耳。
” “你還有什麼建議?” “臣本書生,蒙陛下厚愛,置諸帷幄之間,參預軍國之事,故敢就以上二事,披瀝直陳。
還有一事,亦望陛下斟酌。
” “何事?” “北京雖在辇毂之下,為百官巨商雲集之地,然究其實,中小這是平民居于多數。
數月來山東漕運中斷,平民小戶素無積蓄,生活必甚艱難。
進人北京之後,如何赈濟京市饑民,也望陛下斟酌決定。
今日國家制度粗定,與往年情況不同。
京師各處糧食倉儲如何稽核以及如何放赈之事,均歸戶政府職掌,而五城直指使①可以協助辦理。
” ①五城直指使--即五城禦史。
大順朝将明朝的禦史改稱直指使。
李自成向宋獻策問道:“獻策,林泉建議諸事,你以為如何?” 宋獻策明白關于駐軍城内與對大臣拷掠追贓都是在西安決定的,為劉宗敏和陝西将領所主張。
李自成雖然英明,卻蔔分倚信以劉宗敏為首的陝西将領,所以李岩今夜不脫離書生之習,向皇上提出前兩條建議,已經晚了,徒惹皇上心中不快,他必須為李岩緩和一下。
趁皇上要他說話,趕快婉轉說道: “陛下睿智過人,胸懷開朗,頗有唐太宗之風。
林泉今晚直言建議,也是仰慕古人,欲效魏征之骨鲠。
君臣契合,先後輝映,必将成為千古美談。
陛下進北京後,對官民行寬仁之政,收攬人心,并将人馬駐紮城外,一則有利于招降吳三桂,二則使東虜見我無隙可乘,不敢來犯。
林泉的這兩條建議,均是為國家着想,出自一片忠心。
隻是以上二事皇上在西安出師之前已與汝侯商定,亦為諸将之願,早已宣布于衆,臨時不好收回成命。
不妨在明日大軍進人内城時,皇上重降聖旨,谕三軍嚴守紀律,秋毫無犯;違者斬首。
至于拷掠追贓之事,如何适可而止,先嚴後寬,由陛下斟酌情況而定。
” 李自成點頭說:“你的意見很好,由孤斟酌好啦。
” 因為斷定明日一早就會破了内城,如今已到三更,要趕快處理的事情很多,這次小型的禦前密議到此停止。
宋獻策和李岩剛離開釣魚台行宮,李自成将吳汝義和李雙喜叫到面前,又命傳宣官去叫天佑閣大學士牛金星立刻進宮。
李岩和宋獻策經過今晚的行宮召對,在滿朝文武陶醉于即将進北京和即将一舉滅亡明朝的偉大勝利之夜,他們出于對皇上的一片忠心,也出于他們做軍師的軍國重任,終于說出了埋藏在心中已久的一些意見,同目前大順朝中一味歌頌的聲音很不調和。
雖然他們覺得應該向皇上說的重要意見還沒有完全說出,但是他們都看得出來,皇上已經流露了不悅之色。
最後,皇上并沒有對他們的意見爽快采納。
關于原定大軍駐進城内,對勳戚和六品以上的官員拷掠追贓這兩件事,照舊執行;而對京師貧民放赈的事,皇上一字不提。
所以兩位軍師從釣魚台行官退出以後,心上的憂慮并沒有減輕,在行宮大門外默然上馬,帶着一群扈從的官員、奴仆和親兵馳回駐地。
丞相府的臨時駐地距行宮不足一裡。
牛金星正在同六政府尚書商議明日人城諸事,聽到宣召就立即進宮,所以宋獻策和李岩還沒有回到軍師府駐地,牛丞相已經坐在大順皇上的面前了。
由于各種原因,在李自成的心上,牛金星的分量比宋獻策要重一些,至于李岩的分量,比牛金星差遠了。
李自成心中明白,如今尚在作戰時期,所以在西安時宣布聖旨以劉宗敏為文武百官之首,等日後全國統一,天下太平,自然要依照漢、唐、宋曆代舊制,以宰相為百官之首。
至于軍師府這個衙門,也是目前
陛下應記得漢高祖初克鹹陽,聽了樊啥與張良的進言,随即從鹹陽退出,還軍霸上,與父老‘約法三章’①,就是約定了三件大事:殺人者死罪,犯傷人罪與盜竊罪的,都要依法治罪。
除這三條之外,秦朝的一切舊法全部廢除。
所以沛公在關中深受百姓愛戴,正如《史記》上說,‘秦民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獻飨軍士。
’明日陛下進北京,當然與漢高祖人鹹陽不可同日而語。
當時劉邦不但尚未稱帝,也未稱漢王,名義僅是沛公。
今日陛下已經是大順皇帝,駕臨北京,當然應駐晔于紫禁城内。
但大軍數萬人都駐紮北京城内,軍民混雜,臣竊以為非計。
至于将明朝的勳威大臣一齊逮捕,拷掠追贓,臣請緩行。
首先在北京行寬仁之政,以收攬天下人心。
俟大局安定之後,擇勳戚大臣中罪惡昭著、萬民痛恨的,懲治幾個,其餘降順的一概不究。
如此行事,不惟使北京安堵如常,而且使各地觀望者望風歸順,也使敵對者無機可乘。
” ①約法三章--從前習慣上所說的“約法三章”,大概是句讀錯誤,使“約法”二字連讀,成為一個同兒但“約法”是現代術語,不應出自古人口中。
《史記》原句應讀做:“與父老約,法三章耳。
” “你還有什麼建議?” “臣本書生,蒙陛下厚愛,置諸帷幄之間,參預軍國之事,故敢就以上二事,披瀝直陳。
還有一事,亦望陛下斟酌。
” “何事?” “北京雖在辇毂之下,為百官巨商雲集之地,然究其實,中小這是平民居于多數。
數月來山東漕運中斷,平民小戶素無積蓄,生活必甚艱難。
進人北京之後,如何赈濟京市饑民,也望陛下斟酌決定。
今日國家制度粗定,與往年情況不同。
京師各處糧食倉儲如何稽核以及如何放赈之事,均歸戶政府職掌,而五城直指使①可以協助辦理。
” ①五城直指使--即五城禦史。
大順朝将明朝的禦史改稱直指使。
李自成向宋獻策問道:“獻策,林泉建議諸事,你以為如何?” 宋獻策明白關于駐軍城内與對大臣拷掠追贓都是在西安決定的,為劉宗敏和陝西将領所主張。
李自成雖然英明,卻蔔分倚信以劉宗敏為首的陝西将領,所以李岩今夜不脫離書生之習,向皇上提出前兩條建議,已經晚了,徒惹皇上心中不快,他必須為李岩緩和一下。
趁皇上要他說話,趕快婉轉說道: “陛下睿智過人,胸懷開朗,頗有唐太宗之風。
林泉今晚直言建議,也是仰慕古人,欲效魏征之骨鲠。
君臣契合,先後輝映,必将成為千古美談。
陛下進北京後,對官民行寬仁之政,收攬人心,并将人馬駐紮城外,一則有利于招降吳三桂,二則使東虜見我無隙可乘,不敢來犯。
林泉的這兩條建議,均是為國家着想,出自一片忠心。
隻是以上二事皇上在西安出師之前已與汝侯商定,亦為諸将之願,早已宣布于衆,臨時不好收回成命。
不妨在明日大軍進人内城時,皇上重降聖旨,谕三軍嚴守紀律,秋毫無犯;違者斬首。
至于拷掠追贓之事,如何适可而止,先嚴後寬,由陛下斟酌情況而定。
” 李自成點頭說:“你的意見很好,由孤斟酌好啦。
” 因為斷定明日一早就會破了内城,如今已到三更,要趕快處理的事情很多,這次小型的禦前密議到此停止。
宋獻策和李岩剛離開釣魚台行宮,李自成将吳汝義和李雙喜叫到面前,又命傳宣官去叫天佑閣大學士牛金星立刻進宮。
李岩和宋獻策經過今晚的行宮召對,在滿朝文武陶醉于即将進北京和即将一舉滅亡明朝的偉大勝利之夜,他們出于對皇上的一片忠心,也出于他們做軍師的軍國重任,終于說出了埋藏在心中已久的一些意見,同目前大順朝中一味歌頌的聲音很不調和。
雖然他們覺得應該向皇上說的重要意見還沒有完全說出,但是他們都看得出來,皇上已經流露了不悅之色。
最後,皇上并沒有對他們的意見爽快采納。
關于原定大軍駐進城内,對勳戚和六品以上的官員拷掠追贓這兩件事,照舊執行;而對京師貧民放赈的事,皇上一字不提。
所以兩位軍師從釣魚台行官退出以後,心上的憂慮并沒有減輕,在行宮大門外默然上馬,帶着一群扈從的官員、奴仆和親兵馳回駐地。
丞相府的臨時駐地距行宮不足一裡。
牛金星正在同六政府尚書商議明日人城諸事,聽到宣召就立即進宮,所以宋獻策和李岩還沒有回到軍師府駐地,牛丞相已經坐在大順皇上的面前了。
由于各種原因,在李自成的心上,牛金星的分量比宋獻策要重一些,至于李岩的分量,比牛金星差遠了。
李自成心中明白,如今尚在作戰時期,所以在西安時宣布聖旨以劉宗敏為文武百官之首,等日後全國統一,天下太平,自然要依照漢、唐、宋曆代舊制,以宰相為百官之首。
至于軍師府這個衙門,也是目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