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關燈
小
中
大
聽了李岩的話以後,李自成的正在高興的心情好似被澆了一股冷水。
隻是為着表示他虛懷納谏,沒有露出來不悅之色。
他認為滿洲人震于他的軍威,必不敢此時南犯,李岩的話未免過慮。
他望望來獻策,明白宋和李有一樣看法,勉強笑着說: “你們是孤的親信謀臣,曆年來贊襄帷幄,果然不同于一班文臣。
說到滿洲人南犯的事,孤何曾不在心中想過?在東征的路上也想過多次。
不過……” 趁着李自成片刻沉吟,宋獻策看見他的臉上的笑容消失,似乎不同意他們對滿洲人的顧慮。
“不過,”李自成接着說,“以孤想來,滿洲人未必敢在此時南犯。
” 宋獻策趕快說道:“陛下英明,比臣料事深遠。
願聞陛下睿見,以釋愚臣杞憂。
” 李自成又微笑一下,胸有成竹地說:“在崇祯的十七年中,因為朝政腐敗,兵力空虛,遂使滿洲鞑子幾次人犯,攻破城寨,飽掠而歸。
目前我大軍攻破北京,建立新朝。
我軍聲威,諒滿洲也會知道。
以孤忖度,滿洲人不足為慮。
” 宋獻策說道:“陛下睿謀宏遠,燭照虜情,實非臣等所及。
然臣等恐事出料外,不得不防,所以已命劉體純不必等候進人北京,即率他所部人馬由昌平直趨通州,立即刺探山海關與遼東軍情,不可稍有疏忽。
” “很好,很好。
你們已經同捷軒商定,派出一萬多精兵不參加攻城之事,趕快去駐防通州一帶,這部署也深合孤意。
” 李岩見皇上畢竟英明,肯聽進言,趕快又說道:“陛下,我朝新建,同東虜必有一戰,不可不盡早放在心中。
兵法①雲:‘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
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
’以臣之愚見,從明日攻克北京之後,即應以不可勝之勢,使敵人不敢來犯。
” ①兵法--我國占人所著兵書很多,其中最完備、最具有權威性的著作是戰國時齊人孫武所著的兵書,稱做《孫子十三篇》,古人引用時簡稱《兵法》即可。
以下所引用的話,均在《孫子-形篇》。
李自成心中認為進北京後第一件大事是舉行登極大典,昭告天下,傳檄江南。
李岩的話不合他的心意。
他不相信他手下有精兵強将,百戰百勝,滿洲人膽敢來犯。
但是他沒有流露出不高興的神色,含笑問道: “如何使敵人不敢來犯?” 李岩回答說:“《孫子》說:‘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
’臣以為這‘修道而保法’一句話,言簡義赅,深具至理,陛下應反複思之。
” “孤在商洛山中時,每日練兵之外,雜事不多,有閑暇讀書。
《孫子十二篇》也仔細讀過多遍,遇有心得處反複背誦,并在七頁上寫了不少眉批。
你說的‘修道而保法’這一句,孤也記得,你此刻提到這句話是何意思?不妨明白說出,無庸忌諱。
” 宋獻策看出來皇上微露不悅之色,暗中用腳尖在李岩的腳上碰了一下,要他适可而止。
但李岩卻有一種骨鲠性格,願意趁此進入北京前夕,為皇上貢獻忠言,所以不顧家獻策的暗示,向皇上說道: “關于孫子的這句話,諸家注釋,各有發揮,臣以為詩人杜牧的注解最得真谛。
按照杜牧的注解,道就是仁義,就是仁政;法就是法制,既指治理國家的法制,也指軍紀嚴明。
所以臣惟望陛下不忘‘修道而保法’,便不必擔憂東虜乘機人犯了。
” 李自成問:“明日上午就要進北京内城,如何才是‘修道而保法’?請言其詳。
” 李岩憑着一片忠心,明知皇上不會聽從,還是大膽地直言:“原來陛下早已決定,破城之後,将明朝勳戚①與六品以上官員,除少數素有清廉之名的朝臣以外,全數逮捕,拷掠追贓,以濟國用。
皇上又念三軍将士多年來追随陛下暴露露,冒白刃,幸而不死,得有今日,所以決定順應三軍将士之望,在北京城破之後,三軍人城駐紮,與民同樂。
當時臣與獻策對此兩項決定,都曾谏阻,區區忠言,未蒙皇上見納,至今衷心耿耿。
今日我大軍即人北京内城。
臣冒死再次進言,請陛下取消成命,以利國家,不使敵人有可乘之機。
” ①勳戚--勳臣與皇親兩種家族,簡稱勳戚,構成封建社會中最高統治階層。
李自成沉默片刻,問道:“倘若孤取消成命,如何處置方好?” “陛下是一國之君,遇有大事,俯聽衆議,斷自宸衷。
衆多部隊,何者進城警備彈壓,何者在城外原地駐紮,候令進止,今晚陛下即可下一上谕,請将遵谕而行,不得稍違。
至于原議對勳戚大臣拷掠追贓之事,可在今晚或明日進城時傳谕汝侯劉宗敏,暫緩執行,聽候再議。
” 宋獻策已經從李自成的神色上看出來李岩的話說得過直,引起“聖心”不悅,正想再踢一下李岩的腳,而李岩卻耐不住接着說道: “臣愚,值此進人北京之際,惟以效忠陛下為念,故敢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使國家開業奠基,成為千古楷模。
隻是為着表示他虛懷納谏,沒有露出來不悅之色。
他認為滿洲人震于他的軍威,必不敢此時南犯,李岩的話未免過慮。
他望望來獻策,明白宋和李有一樣看法,勉強笑着說: “你們是孤的親信謀臣,曆年來贊襄帷幄,果然不同于一班文臣。
說到滿洲人南犯的事,孤何曾不在心中想過?在東征的路上也想過多次。
不過……” 趁着李自成片刻沉吟,宋獻策看見他的臉上的笑容消失,似乎不同意他們對滿洲人的顧慮。
“不過,”李自成接着說,“以孤想來,滿洲人未必敢在此時南犯。
” 宋獻策趕快說道:“陛下英明,比臣料事深遠。
願聞陛下睿見,以釋愚臣杞憂。
” 李自成又微笑一下,胸有成竹地說:“在崇祯的十七年中,因為朝政腐敗,兵力空虛,遂使滿洲鞑子幾次人犯,攻破城寨,飽掠而歸。
目前我大軍攻破北京,建立新朝。
我軍聲威,諒滿洲也會知道。
以孤忖度,滿洲人不足為慮。
” 宋獻策說道:“陛下睿謀宏遠,燭照虜情,實非臣等所及。
然臣等恐事出料外,不得不防,所以已命劉體純不必等候進人北京,即率他所部人馬由昌平直趨通州,立即刺探山海關與遼東軍情,不可稍有疏忽。
” “很好,很好。
你們已經同捷軒商定,派出一萬多精兵不參加攻城之事,趕快去駐防通州一帶,這部署也深合孤意。
” 李岩見皇上畢竟英明,肯聽進言,趕快又說道:“陛下,我朝新建,同東虜必有一戰,不可不盡早放在心中。
兵法①雲:‘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
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
’以臣之愚見,從明日攻克北京之後,即應以不可勝之勢,使敵人不敢來犯。
” ①兵法--我國占人所著兵書很多,其中最完備、最具有權威性的著作是戰國時齊人孫武所著的兵書,稱做《孫子十三篇》,古人引用時簡稱《兵法》即可。
以下所引用的話,均在《孫子-形篇》。
李自成心中認為進北京後第一件大事是舉行登極大典,昭告天下,傳檄江南。
李岩的話不合他的心意。
他不相信他手下有精兵強将,百戰百勝,滿洲人膽敢來犯。
但是他沒有流露出不高興的神色,含笑問道: “如何使敵人不敢來犯?” 李岩回答說:“《孫子》說:‘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
’臣以為這‘修道而保法’一句話,言簡義赅,深具至理,陛下應反複思之。
” “孤在商洛山中時,每日練兵之外,雜事不多,有閑暇讀書。
《孫子十二篇》也仔細讀過多遍,遇有心得處反複背誦,并在七頁上寫了不少眉批。
你說的‘修道而保法’這一句,孤也記得,你此刻提到這句話是何意思?不妨明白說出,無庸忌諱。
” 宋獻策看出來皇上微露不悅之色,暗中用腳尖在李岩的腳上碰了一下,要他适可而止。
但李岩卻有一種骨鲠性格,願意趁此進入北京前夕,為皇上貢獻忠言,所以不顧家獻策的暗示,向皇上說道: “關于孫子的這句話,諸家注釋,各有發揮,臣以為詩人杜牧的注解最得真谛。
按照杜牧的注解,道就是仁義,就是仁政;法就是法制,既指治理國家的法制,也指軍紀嚴明。
所以臣惟望陛下不忘‘修道而保法’,便不必擔憂東虜乘機人犯了。
” 李自成問:“明日上午就要進北京内城,如何才是‘修道而保法’?請言其詳。
” 李岩憑着一片忠心,明知皇上不會聽從,還是大膽地直言:“原來陛下早已決定,破城之後,将明朝勳戚①與六品以上官員,除少數素有清廉之名的朝臣以外,全數逮捕,拷掠追贓,以濟國用。
皇上又念三軍将士多年來追随陛下暴露露,冒白刃,幸而不死,得有今日,所以決定順應三軍将士之望,在北京城破之後,三軍人城駐紮,與民同樂。
當時臣與獻策對此兩項決定,都曾谏阻,區區忠言,未蒙皇上見納,至今衷心耿耿。
今日我大軍即人北京内城。
臣冒死再次進言,請陛下取消成命,以利國家,不使敵人有可乘之機。
” ①勳戚--勳臣與皇親兩種家族,簡稱勳戚,構成封建社會中最高統治階層。
李自成沉默片刻,問道:“倘若孤取消成命,如何處置方好?” “陛下是一國之君,遇有大事,俯聽衆議,斷自宸衷。
衆多部隊,何者進城警備彈壓,何者在城外原地駐紮,候令進止,今晚陛下即可下一上谕,請将遵谕而行,不得稍違。
至于原議對勳戚大臣拷掠追贓之事,可在今晚或明日進城時傳谕汝侯劉宗敏,暫緩執行,聽候再議。
” 宋獻策已經從李自成的神色上看出來李岩的話說得過直,引起“聖心”不悅,正想再踢一下李岩的腳,而李岩卻耐不住接着說道: “臣愚,值此進人北京之際,惟以效忠陛下為念,故敢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使國家開業奠基,成為千古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