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關燈
下馬碑④前下馬,牽着馬分從左右門進去。

    再過千步廊⑤,就到承天門了。

    ” ①皇城六門--大明門、長安左門、長安右門、東安門、西安門、北安門。

    北安門俗呼厚載門。

     ②公生右門--明代六部等中央各衙門集中在東西長安門外以南,在千步廊東西皇城之外。

    明正德時為便于百官入朝,建築公生左門與公生右門,民國初年拆除。

     ③棋盤街--在正陽門和大明門之間,民國初年拆除。

     ④下馬碑--棋盤街石欄杆外東西各一,上镌:“文武官員至此下馬”。

     ⑤千步廊--在大明門内,各一百一十間,東西相對,民國年間拆除。

     宋獻策對京師地理如此清楚,對皇上進入德勝門後如何再進皇城的道路,如此了若指掌,成竹在胸,句句合理,大家聽了無不佩服。

    劉宗敏忘記是在皇上面前,在宋獻策的肩膀上狠拍一掌,說道: “你宋矮子果然不凡!” 李自成接着說:“獻策真是難得的好軍師!你如何想得這樣周到?” 宋獻策向李自成說:“微臣出身蓬荜,混迹江湖,不遇明主,必将與草木同朽。

    謬蒙陛下知遇之恩,忝備軍師之任,遇事謹慎,惟恐隕越。

    明日皇上進入北京,是我朝開國時一件大事,做軍師的自然要細心籌劃,力求萬全。

    今晚在禦前議定之後,連夜傳谕準備,不敢遲誤。

    ” 李自成面帶春風,先表示稱贊地點點頭,又笑着說: “孤于崇祯十四年春天進洛陽,十五年冬天進襄陽,去年十月進西安,都沒有這麼多的講究,進去也就進去啦,還不是照樣勝利?如今連進城門也要講五行八卦,講究趨吉避兇的事情越來越多啦。

    ” 宋獻策說:“從前陛下進洛陽,進襄陽,進西安,均在戎馬倥偬之際,且在尚未建國改元之時。

    今日陛下已經建國大順,改元永昌,隻欠舉行登極大典耳。

    此一時也,彼一時也,此所謂今非昔比。

    ” 李自成又稱贊說:“倘若召集文武大臣在禦前商議明日應從何處入城,群臣必将主張就近從阜成門,不然從彰義門進外城,再從宣武門進内城,也較德勝門為近。

    軍師按照八卦的道理,建議孤從德勝門進城,真是人所不及!” 牛金星說:“軍師建議陛下從德勝門入城,出臣意料之外。

    經他一說,臣始恍然而悟。

    臣自少年讀《易》,也較留心《易》理,然不逮獻策遠甚。

    獻策可謂真正精于《易》理!如皇上應從大明門進皇城,不從偏門進皇城,這道理衆文臣都會想到,惟皇上應繞道從德勝門入城,實難想到!” 李自成問道:“從阜成門進城,有何不好?” 宋獻策回答:“阜成門在北京城的兌方。

    兌為西方之卦。

    西方主秋,谷物成熟,所以城門名曰阜成,取秋收豐足之義。

    此卦雖有秋收之美義,但與震卦①相反,不再有生成繁茂之象。

    所以《易-說卦》言兌為毀折,蓋言秋天禾稼枯槁,繼之毀折,乃自然之理。

    因兌卦與坤卦相鄰,所以《說卦》又雲:兌的涵義‘為少女,為妾,為羊’,都是柔順之義。

    因此,陛下絕不能就近從阜成門進城。

    ” ①震卦--代表東方,也代表萬物出生。

    北京的朝陽門屬于震方。

     李自成出于好奇心理,又問道:“從宣武門進城,有何不好?” 宋獻策趕快回答:“宣武在坤方。

    《易經》上說,乾為天,坤為地;乾為父,坤為母;乾為男,坤為女。

    又說,‘乾剛坤柔’,‘乾,健也;坤,順也’。

    宣武門在元朝名順承門,至今北京人沿習不改。

    為什麼叫順承門?《易經》上說:‘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

    ’順承門的出處就在這‘乃順承天’四個字上。

    紫禁城中有一座承乾宮,為皇貴妃所居,其地位僅次于坤甯宮。

    乾為天,為君,故承乾就是承天。

    陛下已是大順皇帝,當然隻能走乾方入城,不能走坤方入城。

    ” “有道理,有道理,确有道理!” 李自成認為宋獻策今日所談的話都是他聞所未聞,他忽覺又一次恍然大悟。

    而他對于應該從乾方進北京城的說法,不惟此刻沒有一點異議,甚至在一個月後,他親自率領的六萬東征軍在山海衛石河西岸慘敗,僅剩下七千殘餘騎兵,從永平兩日夜馳回北京,人馬疲憊不堪之際,他也不趕快從就近的朝陽門進城,偏要繞道從德勝門進城①。

     ①德勝門進城--李自成為什麼兩次繞道從德勝門進北京城(指内城)以及為什麼居住武英殿,各有關書籍從未作過解釋。

    這種曆史現象所反映的是中國封建社會長期流行的意識形态問題,也就是秦漢以關于五行八卦的迷信。

     議定了明日聖駕從德勝門進城的大事之後,李自成看見劉宗敏、牛金星和宋獻策都是笑容滿面,惟獨李岩雖然也有笑容,但好像在想着别的心思,使他不能不稍感奇怪。

    他向劉宗敏和牛金星說道: “為着明早就破内城,捷軒要部署各營人馬如何進城的事,啟東要同六政府等大臣們讨論許多事兒,你們都退下去吧。

    獻策跟林泉也下去,晚膳後再進宮來,商量别的事兒。

    ” 等大家叩過頭退出時候,李自成特别喚住宋獻策和李岩,囑咐他們: “昨日在昌平州時候,大臣中有人建議孤進紫禁城後住在乾清宮,有人建議住在文華殿。

    你們精通陰陽五行,孤到底住在什麼宮殿為吉利,晚膳後在禦前商定。

    ” 宋獻策和李岩雖然出身不同,生活經曆不同,所學不相同,處世的态度也不相同,但他們之所以能成為好朋友,而且在起義前已經是莫逆之交,原是他們在不同之外有更重要的共同之處。

    他們都博覽諸子百家,都抱有經邦濟世之志,都痛憤明朝的政治腐敗,民不聊生,這樣就使他們沿着各自的道路,都到了李自成的起義軍中。

    近幾天來,全軍上下,滿朝文武,一片勝利的歡呼聲中,難得他們兩個人保持着清醒頭腦,擔心李自成會功敗垂成,一受挫便有不可收拾之危。

    從行宮中回來以後,趁着晚膳尚未備好,正副軍師站在一起,望着院中假山翠竹,趁着左右無人,宋獻策向李岩小聲問道: “林泉,剛才在行宮禦前會議,讨論明日人城的事,兄似乎另有心思,不肯多言,皇上也覺察出來。

    兄當時在想着何事?” 李岩微微一笑,說道:“弟忽然想起來兩句唐詩,在心中琢磨。

    ” “什麼唐詩?” 李岩不肯馬上說出,在宋獻策的面前來回踱了幾步,終于忍不住再對好友沉默,便站在獻策面前,按照當時讀書人的習慣,用講究抑揚頓挫的小聲背誦出七言二句: 可憐夜半虛前席, 不問蒼生問鬼神! 宋獻策雖然不善做詩,但也讀過許多唐宋人的好詩,記得這是李商隐的七絕《賈生》一詩中的名句,明白李岩的意思,輕輕點頭,微微一笑,說道: “君臣之間不同于朋友之間,召見時說話不可不多加謹慎,見機諷谏,适可而止。

    ” 李岩的心思沉重,不便再往深處談,便繼續踱着方步。

    宋獻策明白李岩借用李商隐的兩句詩,不僅是對皇上,也是對他宋獻策的婉轉諷刺。

    他想了想,又接着說道: “當然,你我蒙皇上知遇之恩,忝居正副軍師之位,有些軍國大事,所見者深,該說的話還是要說的。

    ” 随即,為着晚膳後皇上召見的事,他們又密談一陣。

     晚膳後不久,宋